工程技术强如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摩托罗拉,也终究抵不过需求的变化。有人说是行业技术在变,当实质上工程技术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满足人们需求的手段。当整体的通讯设备,基站和终端设备都处于价格高位运行,比如电话安装费5000(我家的电话),手机2000(我的第一台手机,高考的时候爸奖励我给买的),通话时间每分钟0.6元,双向收费的那个年代。所有的需求都被压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我在公司接触到一个词,非常有趣就是CTO,COST Technique Optimize成本技术优化。主要在可控的性能偏差范围内形成降成本。但是这里不是为降成本而降成本,都得基于满足模块的功能规范,满足车辆的安全的情况下去尽可能挖掘潜力。
前面有看到过NLV兄写过的一篇文章,针对于糟糕的铅酸蓄电池放电和充电控制器。过低的价格区间和“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使得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没有出头之日。在我们国家有个非常有趣的事情,以前的白色家电,直接从可盈利市场进入杀价阶段,直接把所有的公司的研发资金和研发意愿全部消灭。即使有不断变化的需求,整个产业和产品的进入停滞甚至后退的地步。与之形成相对的是,是国外汽车的企业。我们知道新能源车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HEV,BEV,PHEV,EREV,FUEL CELL。在经济危机前,通用和丰田先后在这方面试水,比如投入十亿美金最后惨淡收场的EV1;与之相比普锐斯的成就令人为之侧目,其同胞兄弟RAV 4 EV电动车可没那么幸运。因此有时候,一定程度的技术,即使成熟成本高的技术,即使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也会影响到产品的应用。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西方政府也推动了一场能源革命(我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另外一种产业升级),而以前的玩家直接受益于整个新能源的战略。
聊这么多,我想说的是,工程师选择自己的行业,固然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的。有人喜欢软件,喜欢IT,也有喜欢硬件,喜欢模拟;但是每项技术的容纳人的数量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技术发展和产品应用的发展程度而定的。在这种事情上,谁也无法预料到30年职业生涯会遇到产业的几次波峰几次波谷。更多的利用学到和掌握的技术,工程设计思想和设计经验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对于发明苹果皮的兄弟,我个人表示非常赞赏,当这并不是典型的工程师,也不是大多数普通人学习的榜样。有兴趣可以看看南方周末的报道:“苹果皮”兄弟仓库创业记。
看看NLV兄给我的留言,知道他是个很有闲逸的调调的人;做工程师做到这个份上,自身来说是很不错了;但是我见过的华人女工程师的一句话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在一个产业变革的时期,能够参与和影响到这个进程,是工程师的非常幸运的机会和挑战。
题外话:
面对攻克不了的技术难题,潘泳唯一能够运用的工具就是搜索引擎,而他用得最多的是谷歌——因为通过这个可以找到国外的工程师以及许多技术论坛和苹果公司的一些开放性资料。
这些工程师都异常热情,不但对他提出的问题有求必应,而且知无不言。在这种艰难的交流中,技术难题被一个接一个地攻克。
然而,2009年3月,谷歌宣布退出中国,搜索突然变得很不稳定,他们的研发工作随之陷入停滞。
他尝试通过百度去请教一些国内工程师,要么没有回复,要么回复得很直接,“可以告诉你,说,给多少钱吧?”
潘泳形容说,“就像到了世界末日,感觉苹果皮肯定是出不来了。”
所幸的是,谷歌在香港租用了新的服务器,他们的工作才得以继续。六个月后,他终于用iPod Touch实现了通话和短信功能。
身为一个工程师,我为以上的对比感到遗憾,我希望学习一些欧美的分享的精神,写一些可读的文章,交流一些有趣的想法而不是每天为了利益。
附NLV兄的留言:
找两块通脊肉,切成3厘米X3厘米的方楞状,用上好的培根撒好黑胡椒,盐,稍微放点红酒,把切好的通脊卷好,之后放在烤箱里文火至少要烤30分钟,当变色时再翻烤,如此最好的法国培根通脊就烤好啦,就可以就酒了。
其实学模拟一样,只是认识什么是实货即可,余下的是怎么“烤”,要好吃得注意火候时间。
用户377235 2015-12-20 21:54
朱玉龙 2011-7-19 11:23
用户303918 2011-7-19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