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华为任正非
从99年到2007年,其实我个人就有多次有感觉活不下去的经历。但是我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我开放,我讲出来。我知道自己是病,难受得很,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我会往外打电话,诉说自己的心里感受,没有一个人会劝你自杀的。
我以前不知道这是病,也不知道这个能治,后来就治好了。
我记得郭平在美国跟我谈心的时候说:“老板,你要找一些无聊的事情来干”。
所谓无聊的事情就是瞎聊瞎侃,把精神岔开,慢慢就不会想这件事,可能病也就好了。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到北京景山公园去看看唱歌啊,到云南丽江看少数民族对歌啊,到热闹的地方去哄一哄、闹一闹啊,可能人就释放,就会好一点。
2、联想的柳传志
事情的起因源于一次300万元的商业往来。
柳传志和同事费尽千辛万苦从科学院借来了300万元,然后将钱汇给了深圳的一个公司。
可钱汇过去了,微机却始终不见踪影,几经催问之下,柳传志方知被骗,他当场急红了眼,坐了飞机就直奔深圳。到了深圳已是深夜,发现那人家里没人,他便守在门口,直到天明。
几天之后,他要找的人终于出现了,见他红着两眼,一副拼命三郎的样子,那人笑道:“我只不过是挪用几天而已。您不也是国家的公司吗,何必这么急呢?”事实上,区区300万元人民币,对现在的柳传志和联想来说可能算不上什么,更犯不上为它拼命。而在当时,它却是对他们太过重要了,甚至关系到公司的生死存亡。况且以当时来看,就算柳传志一辈子的工资加起来也还不上这个巨款,以至于后来当期待中的微机终于运达北京时,柳传志因为过于兴奋而落下了直到今日还常常为之备受折磨的后遗症:他遭受神经衰弱这一病症的困扰,他被诊断患上了美尼尔综合症。
发病的时候,惊恐,对电话声音和人走动的声音惊恐。
3、越狱中的迈克
迈克尔有好几种病。其中一种叫做“潜在抑郁症”。
这种病人看到的东西跟我们不一样。比如灯,做个例子。但我们眼中只能看到灯的形象,他们能看到一切。管子,灯泡,螺钉,甚至里面的垫圈。他们的脑子对周围事务的信息更开放,其他人的脑子--像你和我--则把这些信息关在外面。我们这么做是为了保持心智健全。如果智商低的人患了“潜在抑郁症”,结果通常是精神分裂;但如果患者有足够高的智商,结果通常是极具创造性的天才
Michael身上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 。他变得对周围的苦难有强烈的共鸣,他无法坐视不管,他成了帮助者。这种人关心其他人的幸福,远多过关心自己。
迈克说:“不是每一次选择都要舍弃, 我们可以选择谁也不放弃。 为了你想看到的世界 ,我们一起去改变吧!”
4、纳什
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A Beatiful in Mind)是根据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Jr.John Forbe Nash)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数学家纳什年轻的时候就显示杰出的数学天赋,但由于患有精神分裂症使他在学术上向高层次进军的道路上遭受到巨大的阻碍。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爱妻的帮助下及医生的治疗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最终他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
5、崇祯皇帝
崇祯在位17年,所戮大臣不计其数,其中总督有7人,巡抚有11人。内阁重臣更频繁替换走马灯,先后用了近五十人。
这和崇祯的性格和心理有关。明朝的朱家皇帝,皆有近乎病态偏执性格,莫不多疑刻薄,刚愎自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按现代心理学,所谓偏执症状是指带有妄想性的信念,通常是被迫害性的。至于偏执性人格指对于事实上或想象出来的羞辱,常有过分的敏感和自我牵连,故常有为此给予反击等想法。此种偏执性性格,人格相对完整,很少出现精神衰退现象。主要症状是妄想,但这种妄想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归纳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这类妄想渗透到妄想者人格的整个结构及特征中,二是妄想发展按部就班、逐渐进展、层次井然、前后协调、条理清楚,从而是自成体系。
6、法王查理六世、英王亨利六世
亨利六世的外祖父,就是法王查理六世,说起来,法王查理五世查理六世父子,和英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父子,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两对父子。法王查理五世,精明强干,他儿子查理六世,却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英王亨利五世,那不用说更是一代豪杰,而他儿子亨利六世,可能是遗传了外祖父的精神病,在精神上也有些问题。而这两位六世,都守不住两位前辈国王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
亨利六世成年后经常不失时机地精神错乱一回,使得后来英格兰政局不稳,从而引发玫瑰战争,兰开斯特王朝也只传三代便在亨利六世时灭亡了。
7、列宁
列宁负责向位于左脑的运动、语言中枢提供养分的动脉支管也发生严重病变,感觉就像细绳儿而不是血管——血管壁增厚,血管完全堵塞。由于血管堵塞使供血、供养受到干扰,导致脑组织软化、分解,左脑出现囊肿,变得软绵绵的。事实上,这样的囊肿不仅出现在左脑,右脑的情况也一样。
在脑部血管情况如此糟糕的情况下,人是根本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的。
但是列宁可以。
8、梵高的病
1890年1月,梵高有6幅画在布鲁塞尔被展出。当时著名的艺术评论家阿尔贝·奥里尔对梵高的绘画发表了第一篇赞扬性的文章。不久,梵高精神病第六次复发。同年2月,《阿尔城的红葡萄园》被安娜·博赫买走。这时他又第七次复发精神病。5月份,梵高终于离开了圣雷米的精神病院,并前往巴黎。他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租了一间房间,在那里由加谢大夫照料他。1890年7月27日,梵高开*自杀身亡,这时他年仅37岁。
结尾:
是什么可善又可恶?
这代表着我们内心极度没有安全感:
前言:
本文依然延续此前的文风模式:
1)文章题目起得吓人,但是正文“食之无味”。尊者讳尊者讳,“论今”容易被象阿Q捉进去杀头,嚓!嚓!还是“谈古”吧,不能搞****;
2)正文按照标号1、2、3、4行文,符合研发工程师的习惯
3)结尾模仿相声结尾,戛然而止。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