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DTV产业:魔方的第七面?

2007-6-26 10:12 7144 7 7 分类: 消费电子

作者:陆楠,EDN China记者  发表时间:2006-02-09


    和其他使用转换技术的用户一样,我也开始躺在沙发里通过一台机顶盒收看有线台提供的节目。在我眼前这个小小的插卡的盒子后面,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话题,大到惶然不知从何说起。


  要在一个年产4000万台电视,保有量在3.5亿台,拥有1074个电视台的国家谈论数字电视,我们总避不开向“标准”要线索,而通过走访一些本土相关芯片设计公司,发现产业对多方因素的考虑呈现一个交集,即从信源、信道再到条件接收,自相关标准委员会成立至今,已有5年的时间,客观的说,中国的数字电视并没有打开一个局面。


  信源:万事开头难


  如果说信源是发送端之源,那中国在数字电视信源标准上还真有点“万事开头难”的味道。在MPEG2、 MPEG4和H.264等主流国际标准之外,基于对H.264的修改,我们搞了一个自己的标准——AVS。随着第二代芯片的出炉,在2005年年底该标准还通过了由信息产业部科技司主持的“基于AVS的数字视频广播编码播出与接收系统”专家技术鉴定。在多媒体互动视频领域如IPTV、便携式播放等,AVS的竞争对象是MPEG4和H.264,但就目前市场的情况看,真正能够进入商用的只是AVS-M(移动式音频) 
。一些厂商认为,技术成熟度、产业化程度和产业链完整性的“三低”是AVS回避不了的硬伤。


  深圳致芯微电子总经理李波表示,目前的标准大同小异,AVS能否起来关键是看厂家是否支持。AVS技术不错,而且只收1元的专利费,这些都是利好因素。但目前AVS还没有量产的芯片可用,有关主管部门也没有确定几个试点城市去推这个标准。


  爱芯微电子总经理付昕军同样认为,AVS没有得到厂商支持主要是由于厂商对这一新标准在稳定性和兼容性上存在顾虑,毕竟同其他被全球厂商广泛支持的标准相比,AVS还没有实物应用参考。他同时表示,目前这些标准大同小异,定义的是基础框架,而实现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对国内设计公司而言,如果产品不强调互连互通则这种实现上的灵活性有利于规避专利费用。


  力合微电子总经理刘鲲则认为,相较于MPEG2等标准,AVS起步较晚,发送端设备厂商认为接收端设备厂商没有跟进就不提供内容,而接收端厂商认为发送端厂商没有内容供应也就不做硬件开发,整个产业链上的芯片产品都不成熟,企业跟进有一定风险,因此态度上自然不积极。其实,AVS的尴尬已经反映在产品上:例如,目前机顶盒解码芯片普遍采用MPEG2,也有兼容MPEG4、H.264甚至WMV9等,但尚无设备支持AVS。


  信道:融合的迷局


  相对于信源标准,信道(传输)标准应该是中国数字电视中谈论最久、争议最大的话题了。目前中国已经确定了卫星和有线传输标准——DVB-S、DVB-C,唯独地面传输标准迟迟不决。全球相关标准主要是欧洲的DVB-T、美国的ATSC和日本的ISDB-T,中国则在欧洲和美国标准基础上由清华和交大提出了自己的标准。清华DMB-T系统走的是欧洲的多载波技术路线,交大ADTB-T系统走的是美国的单载波技术路线,两个标准自诞生起就争议不断,最近的一个说法是二者融合为一个标准推出,但从技术上看这两者缺乏兼容性,如何相互融合?如果坚持推融合的标准,一则厂家要承担一机两制的生产成本,二则国家在电视广播频道的划分上将遭遇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


  李波直言,目前在标准确定上关键的问题是国家相关部门的决策明显滞后。他认为久拖不决会使DVB-T象卫星和有线一样成为既成事实的标准。在广州、佛山目前已经采用DVB-T,深圳也开始跟进,并已用于地铁。


  国微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宫俊则认为,目前国内数字电视是以有线为主,地面传输标准是否确定对数字电视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并且目前下游终端厂相关产品主要是做出口业务,因而带来的影响也不大。


  刘鲲的说法很直接:两个标准已经进入到如何融合的阶段,不是早期谁淘汰谁的问题,大家更关心的是有关部门何时确定下来相关问题。


  地面传输标准的不确定,为国内公司介入技术门槛本来就高的数字电视前端芯片开发平添了障碍。国外公司包括ST、ATI、Broadcom、LSILOGIC、Fujitsu、PHILLIPS、LG等在高频头解决方案上都已推出相当成熟的产品,而国内至今只有北京海尔集成电路、上海全景、上海奇普、杭州国芯和江苏东集等公司介入卫星和有线传输标准的高频头芯片开发,尚无厂商开展地面传输应用芯片的开发。


  种种现状使得明确标准出台的时间成为产业最基本的期待,一方面在地面传输标准确定后,现有芯片的更新需要3至6个月的时间,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是频率规划。按照国外的经验,频率规划工作至少要持续一至两年,这一切都在提醒决策部门——时不我待。


  CA:两难的境地


  在观看数字电视内容时,我想:所有标准确定的价值最终都会在用户端得到体现,而正是“条件接收”(CA)确保了这些价值的实现,机卡分离前提下的接口标准则是实现条件接收的前提,也只有机卡分离才能将有着一千多家有线电视运营商、数十个CA分割下近乎定制的产品和市场,整合为标准化的产品和大规模市场。


  目前,国际主流的CA接口标准是PCMCIA,其基于PC总线,技术也非常成熟。中国也有自己的两个标准:清华的基于USB2.0总线的UTI和上海交大基于智能卡接口的小卡方案。从技术上看,UTI同PCMCIA的区别在于UTI采用支持热插拔的USB2.0接口,其480Mbps数据传输速度能够满足高清数字电视中的多种增值应用,这也是该标准强调的优势,而它们相同之处在于同属大卡方案,即CA部分同接收设备完全分离;上海交大的小卡方案则是设备和卡分担CA,这一点也同国际主流的CA完全内置的小卡方案有所不同。


  按照机卡分离的原则,似乎大卡方案更受市场待见,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以我所在城市为例,所有机顶盒采用的都是用户卡方式的CA内置小卡方案,究其原因多种多样。李波认为,现在机顶盒厂商都用小卡,原因在于小卡应用成本比大卡要低。目前,机顶盒都是由运营商免费提供给用户,这样一来,机顶盒供应商基本是按照运营商的CA来生产,而无需考虑设备的流通性。并且在免费赠 
送设备的情况下,运营商也不愿因为“用户市场自由流通需要”而多花购卡成本。他更表示,致芯早前已经做出PCMCIA接口芯片,CAM卡芯片也做好了,但一直没有流片,因为没有市场。现在他们已经改做面向便携播放设备和数字媒体中心的数字电视卡的解码和转换芯片。


  宫俊的看法是,要发挥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吸引大运营商参与,还得靠机卡分离来推动。他表示,国际目前普遍采用欧洲标准下的DVB-CI和美国基于此标准的POD这两种接口,国内是2003年提出机卡分离的概念,现有的三种方案从技术成熟度上讲PCMCIA是最成熟的,终端厂要想最快地进入市场,应该是采用最成熟的技术。同时,PCMCIA本身具有开放性,结合数字电视设备的发展可以扩展出多种应用。但他也表示,PCMCIA的市场成熟会有个渐进的过程,广电目前沿续的是以前的内置CA模式,加上现在采用的是运营商到用户的垂直商业模式,内置CA模式依然会存在,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生产企业的大规模化生产。


  李波认为大卡市场要等电视一体机推出后才能起来。但机顶盒的市场至少在5年内不会改变,因此小卡方案的市场也将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国微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聂磊则认为,一体机市场能否起来也取决于机卡能否分离,否则就没有产业规模。国微看好PCMCIA,目前正在推CAM卡。
  标准:低调的回应


  在走访本土公司时我得到一个清晰的反馈,在数字电视各个环节的中国标准面前,下游企业的态度基本是低调的回应。谁都知道标准离不开下游企业的参与,但现状往往不尽如人意。


  李波认为国内标准多由科研院所和学校主导开发,虽然他们也有联合下游企业参与,但国内不少系统企业具备芯片级开发实力的屈指可数,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企业无法支持标准的开发,标准得不到企业支持。


  刘鲲强调,制订和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主角应该是企业而非政府。一方面,国内企业推动标准普遍缺乏资金,国家应给予扶持;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缺乏开放的、联合结盟的气候,这与国外公司联合开发标准形成很大差距,也是自主标准难以产生并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


  宫俊认为,推动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技术还不是关键,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总的来说,要从目前的垂直模式向水平模式转变。广电现阶段的整体转移对推动数字电视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一产业最终要回归到开放的发展状态中。


  聂磊也表示,广电部门进行整体性的转移,欲通过较短的时间来确定稳定的用户群无可厚非,但也是阶段性做法。数字电视商业模式可以借鉴通信行业的做法,如小灵通的机卡分离。在标准确定上,他认为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以全球视野定位自身产品的阶段,哪种标准被全球市场广泛应用企业就采用哪种标准生产,而国家早点确定标准,对推动产业化十分重要。


  产业化,这一“标准”的目标在现实中往往变的模糊不清和不可实现。我想起自己很早前曾幻想发明一种七面体的魔方,多彩而更富变化。理论上,只要砍去一角即可实现,但我却忽视了其内在的互连互通,因为一种创新但无法互通玩转的魔方徒有七面多彩却早已不是魔方,和所有人一样,我也衷心期望中国的数字电视产业能够玩转六面,而不是沦为那个第七面。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0
7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