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日本千叶县幕张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CEATEC JAPAN 2011”正式开幕。虽然受到全球经济环境低迷以及日本海啸及核电事故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本次展会的总体规模较之往年有些缩水,但就各参展商的展示内容、布展热情以及会场气氛而言,仍不失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子展。今年整个电子展的主题是“智能”和“新能源”,各参展商尤其是最具代表的几家日系大厂也都纷纷展出其已经量产、正在研发甚至是概念性的相关产品和技术。
罗姆株式会社(ROHM)此次参展的主题是“Power & Smart~新一代元器件创造未来~”,在展会现场,罗姆重点展示了其最新的SiC功率器件、LED和有机EL照明产品以及应用于个人医疗保健的传感技术等。
据罗姆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全球能够量产SiC器件的四家公司中,除了罗姆,其他三家都是从CREE购买晶圆进行封装。罗姆是在2010年4月开始正式量产SiC器件。图为SiC电源模块。
罗姆SiC器件封装工艺
罗姆的SiC晶圆,自左向右依次为SiC晶圆、SiC-SBD和SiC-DMOSFET。这些器件将以空调、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中的变频器和转换器为首要应用。其晶圆制造在德国SiCrystal AG进行,前工序在ROHM APOLLO DEVICE(福冈县)进行,后工序则在泰国ROHM Integrated Systems (Thailand)进行。
在目前的纯电动汽车中主要采用的是IGBT,而采用SiC将能够大大缩小体积并提高效率,所以未来前景很好。图为罗姆SiC功率器件在马达中的应用演示。
多种罗姆SiC器件在电机中的综合应用
罗姆的环境光电转换技术获得了本届大会创新奖。该技术基于色素增感型光电转换元件(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DSC),可以用于采用3色面板的钟表、计算器、配备有使用ZigBee的无线通信功能和温度传感器的无线传感器模块等。DSC利用吸收光的色素会释放电子的现象来发电。其原理是由氧化钛(TiO2)微粒构成的纳米多孔膜的表面吸附色素,然后用设有透明电极的两块基板将其与电解液一起夹住。TiO2纳米多孔膜上吸附有色素分子的光半导体膜与电解液一起封装在基板上,当光照到色素上时,能释放出电子,产生电流。与一些室外用单晶硅型光电转换元件不同,DSC无需真空工序,因此在低温下制造即可。图为使用这一技术供电的风扇、动作感应开关等示范。
罗姆环境光电转换3色面板的钟表和传感控制演示
这位美女正在演示罗姆个人健康领域在小型化、准确性和轻便性上的技术。通过无线技术,个人体征数据会传输到处理终端,如手机等进行分析和保存。如右侧显示屏正在显示各种数据,包括手表和耳环传输的脉搏和精神压力值(罗姆自主开发,我觉得非常适合日本人)信息,环境危害预警信息——美女包包上的挂饰带有一个UV传感器,一旦显示暴露在超标的紫外线环境中,会提醒使用者注意防护。这个传感器能传送UVA和UVB两个数值,一般很难分开查看,这项技术也适用于婴儿车和汽车内。
这是罗姆最新推出的全球最小的电阻,尺寸只有0.3 x 0.15mm,右边这个沙漏中有50万颗这样的电阻,在与左边的0402(之前全球最小尺寸电阻)的沙漏通过速度比较中,流速明显要快。据悉,由于电阻太小,现在还没有相对应的贴片机,配套设备正在研发中。
这面墙上的发光体就是罗姆的OLED照明,据悉,除了白光外,罗姆已经试制出了红色发光材料采用磷光材料的第二代OLED照明面板,该技术已用于罗姆出资成立的Lumiotec的OLED照明面板产品中。罗姆试制的面板采用了名为“混合MPE(Multi Photon Emission)”的元件构造。该构造层积了发出不同波长光的元件,红色发光材料采用磷光材料,发光效率为 “25~30lm/W”,作为量产技术,水平较高。据工作人员介绍,按目前最大尺寸白光OLED的亮度看,长方形的可以达到134 lm,正方形则是99 lm。
不同发光材料的OLED照明面板,蓝色的发光材料采用荧光材料。
花絮:
这个巨无霸非常低调的藏在展板的后面,还是上会场扶梯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它是全太阳能电池驱动的重卡(右边是车头),不过,这玩意显然还太概念了,这样满身披挂电池板跑长途貌似不太可行——或者,它仅仅是一个概念演示?
平板,永远是平板。东芝Regza平板电脑系列是他们的重头,包括AT300(仅在日本市场发售,7月刚刚上市)和最新的AT700,采用10.1英寸的WXGA(1280x800)LED背光液晶屏幕,内置了TI OMAP 4430(1.2GHz)双核处理器、1GB内存、32GB闪存、Wifi和蓝牙功能,集成了双摄像头设计——200W像素前置摄像头+500W像素后置摄像头;预装Google最新的Android 3.2系统,据称电池续航时间达到7小时。试者如云,想要体验一下,就看你想不想挤和被挤了。
丰田会做这么个大耳朵车?当然不是,他们是在用这种漫画的形式向观众收集问题,了解用户需求。
更多详细内容,敬请留意EDN China 11月刊相关报道。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