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突然一纸诉状,状告华为、中兴“可能被用来针对美国民众进行间谍活动”之时,详细不少熟悉电信行业的朋友又会想起2003年那一同样在美国发生的惊人相似的一幕——美国公司思科多次以“华为公司涉嫌窃取其商业机密研发类似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等原因为由,要求其停止部分被指侵权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而再次曝出的中兴通讯和美国思科的战略合作终止的新闻,又再度引发更多人们的猜想。
首先奇怪的是,终止这项战略合作协议的不是中兴,而是思科。之前有媒体分析中兴和思科的合作是为了联手狙击华为,但现在思科首先终止了这项协议,思科为什么要率先向中兴发难,造成如今孤立的局面呢?思科并不是不知道华为和中兴联合起来狙击自己的后果,但多年与中兴联手的被动局面,似乎并未获得思科原本期待的自家独大局面。相反的是,随着华为和中兴在技术实力上的崛起,以及成本上的一降再降,原本占据美国市场大半江山的思科正在被一点点被蚕食。
另一方面,在技术创新上陷入停滞的思科,无法获得更多市场竞争的筹码。这个电信市场上的老大哥,也不得不依靠国家这个“靠山”,来最终阻止华为和中兴对于美国市场的快速蚕食。
而这次思科终止与中兴于2005 年与本公司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实际上并非为“高等级的核心合作”,该协议内容主要是“中兴向其采购路由器等产品”的采购协议。所以单单针对采购思科这次终止协议的行为来说,中兴并非不能接受。与思科相反,中兴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并不太大。不仅如此,经过中兴通讯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有足够的技术实力生产和思科同等级的通讯产品,思科和中兴之间的战略合作协议本身也成了一纸空文。
但对于思科来讲,取消或者不取消,都不会改变中兴进军美国市场,蚕食思科既有利益的决心。这样的行为在一个企业看来再正常不过,思科作为一个打了很多年专利战的企业,不是不知道这一点。思科曾经和其他企业也打过不少“专利战争”,也成立了不少转向小组来对抗,如“打击Juniper小组”(思科另一个主要竞争对手)。
而且思科也应该知道,美国和中国的社会体制不同。中国的这两家企业,中兴和华为有较浓厚的政府背景,所以实际上很难有思科和中兴联合狙击华为的情况出现。思科必须单独面对来自中国这两家企业的竞争,也许中兴和华为之间本身也有竞争关系,但在联手对抗思科方面,却是不遗余力的。
企业之间的联合或者瓦解,归根结底都是利益的纠葛,目前在思科还有能力影响美国国会和政府的情况下,思科继续使用专利大旗,来对抗中兴和华为这两家中国企业是必须走的道路。但前路对于思科来说并不好走,这个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前面已经提到,这来自于中美两国政治体制的不同。
虽然思科能够对美国国会和政府形成一定地影响力,但相对而言,美国的司法系统很独立。政府无法控制司法系统,而每个州的法律又各自不同,如果思科要在美国市场上限制中兴和华为的开拓行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而最后的结果也未必一定对思科有利。从以往思科和华为的专利战来看,即便在美国法院,思科也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
华为曾经抱着小输就等于胜利的观点来和思科打官司,但最终的结果是不分上下,对于华为来说甚至是大胜,因为华为的小输是保持当时在美国并不太大的市场份额,而官司打下来以后,却是庭外和解。另外,华为还能继续扩大在美份额,实际上华为是大胜了。2002年,华为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就增长了70%。华为的高质低价产品也受到了美国用户的欢迎。而且华为已经做好了准备在专利市场中买入专利使用权来进军国外市场,同时加大投入研发自己的专利。这个过程华为走了10年,已经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了。
而中国市场的操作方式则完全不同,中国的大型电信企业均为国企,政府机构更是不在话下。一个简单的行政命令就可以让思科在中国的市场损失大半,而思科即便是想使用WTO的规则来限制中国政府,也十分耗费精力和时间,最后能得到的中国市场份额,可能也是杯水车薪。
在思科现在还拥有较明显技术和专利优势的情况下,必须向中国企业发难。而华为和中兴这两家企业绝不会放过这个绝好的机会在通讯设备这一关键领域给思科致命一击的机会,同时在欧洲和其他国家,中兴和华为也在摩拳擦掌,以求联手双杀,摆在思科面前的道路,泥泞又坎坷。
目前思科目前已经是背水一战的境地,通讯产业中的竞争不仅仅是单纯的企业竞争,还牵涉到国家安全问题,最近美国国会向中国企业发难,也是因为通讯产品中的后门问题,这背后的推手,我们很难不想到思科,毕竟,思科现在的境地必须要背水一战。(科幻星系/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用以下方式联系,并注明出自科幻星系
QQ:88328702 MSN:wangk1026@hotmail.com
用户987699 2012-10-12 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