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思维

相关博文
  • 热度 24
    2020-8-4 14:25
    1444 次阅读|
    0 个评论
    聊一聊,所谓“工程师思维”
    有个工程师,当有人 问他年龄时,他的回答永远是出生的年份, 就有人 觉得奇怪: 为什么不直接说25岁? 他思索了一下,回答道:“这是“工程师思维”。出生年是不变的,你可以记住它并随时计算出年龄,两个人还能同样方便地比较年龄;但如果你记的是年龄,可能过两年你就忘了,你还得回忆是哪一年说的25岁。同理,我们设计的软件系统中记录的都是出生年月日而不是年龄,这样可以避免写一条程序每年给所有人加一岁,尽管软件需要的是你的年龄。” 这个小故事,从侧面反映出工程师思维,就是 准确,简洁,有效,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往往需要对事物的本质有清晰认识。 在面对一件事情时,不同职业有着不一样的做法。 比如公司开会,忽然发现会议室插座没电。 管理思维: 后勤内务谁负责?行政部小李吧,抓紧安排人修好,找到原因,排除隐患,排查公司所有电气设施,不允许再发生这种事。 销售思维: 如果是插座质量问题,咱们这个楼n个房间,m个插座开关插排,加上电线等配件,回头建议全部更换,让老张来做,能干! 工程师思维: 拿万用表来!直接了当去动手解决问题,是工程师人群鲜明的一记标签。 当然,有时候“直线”思维也会小翻车。就有一次,刘姐烫了个新发型来上班,刘姐性格开朗,喜欢和男同事们开玩笑。碰巧在电梯口遇到董工程师,便问道:“老董,你看我哪一点比较漂亮?”董工:“你的发型最漂亮。”刘姐半娇半嗔地问:“为什么呀?”董工面无表情:“因为它遮住了你的大半部分脸。“让人忍俊不禁。 那么,工程师谈起恋爱来,是不是也会翻车呢? 一位医生和一位工程师同时追求一位女生。追求的过程中,医生每天送一束玫瑰花,工程师每天送一个苹果。女生终于有一天忍不住问工程师:“以我的理解,玫瑰花代表浪漫与爱情,苹果代表什么呢?”工程师微笑的说:“每天吃一个苹果,可以让你远离医生!” 浪漫细胞可能缺乏,但是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的思维,从未让人失望。 而做事认真的工程师,会在一些方面俘获了女生的芳心,得到肯定。 一个电气工程师,口袋里常揣一根试电笔,里面有电池那种。一天陪女朋友去买羊毛衫,售货员热情地介绍一款道:“这款羊毛衫质量特别好,不起静电。”他默默地掏出试电笔轻轻地在羊毛衫上划了一下,立马就响起了“嘀嘀”声。售货员一脸黑线:“买个衣服不用这么专业吧。”让在一旁的女朋友眼神崇拜,觉得那一刻的他在发光(夸张形容)。 动手能力强的工程师们,每天面对枯燥的工作,埋头苦干一整天。因此,他们会 挖掘生活的乐趣,来转移工作上的压力。 近日网上一段视频走红,西二旗某公司程序员小哥 996加班到深夜时,用CPU烤肉的视频火了。熬夜加班的日子难免枯燥,再加上深夜外卖难叫,视频中程序员小哥熟练地打开电脑机箱,一边烤肉一边继续写代码,忘我的工作。也有人表示说CPU可以烤肉,散热器也可以冰镇啤酒啊! 然而,工程师思维可能在一部分人看来并不好。 当初在微软的时候,上下都在骂微软全是“工程师思维”。但是,谁也改不掉“工程师思维”的习惯。所谓“工程师思维”,就是只考虑How,而不考虑Why,所以总是花很多奇技淫巧来实现一个用户并不喜欢的玩意。直到今日,估计依然如此。 反之,也有正面的例子。 著名品牌戴森的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就是工程师出身的。 他发明吸尘器,起源于一件小小的事情。一个周末,他在家里用吸尘器打扫卫生,而当时的吸尘器是老款的,又笨重又难使用。他把吸尘器袋子里的垃圾清空后,发现吸尘器依旧吸力不足。于是他跑去商店里买了个新袋子换上,发现吸力更强了。他开始思考: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老式吸尘器的袋子是透气的,一旦有垃圾堵塞就没有吸力。他注意到了吸尘器的吸力和气流的畅通是有一定关系的,而且频繁的换吸尘器袋子,给使用者的体验就非常不好。此外,反复卖袋子给用户,也是传统吸尘器制造商的利润点。 于是,戴森想要做出一些改变——他想要做一个没有袋子的吸尘器。最终,他成功了,并成为了英国的首富。 综上, 工程师的思维跟普通人就是不一样。 很多人也会经常吸尘,碰到吸尘器吸力不足,但是却很少有会去研究其中的利害关系。这就是工程师思维所带来的好处,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成就更好更高的生活品质。 工程师同时也是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合体。 工程设计的本身就是一种对于未知的探索,对于艺术的追求,同时也是工程师思想的结晶。一部精密的机械设备是苛求极致的艺术,一段灵动高效的程序是思想蹦出的火花,一个复杂而又未知的结果的电路是探索的欲望,这些都反映着一些杰出工程师的思想和灵魂,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已经融入到设计之中。向伟大的工程师致敬!
  • 热度 23
    2014-6-10 16:57
    1777 次阅读|
    3 个评论
             很早就发现,msOS群内网友“火蒂树”虽然话不多,但每次发言,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准确性极高,涉猎也非常广泛,对于硬件和软件都可谓精通,尤其用词地道,参数认识准确,跟另一位硬件高手“流星赶月”有一比。          “流星赶月”是浙大玉泉校区的电子类科班,工作又是做电源方面的,所以大家都很正常的承认他的能力,毕竟是老浙大的高材生。但对于“火蒂树”,让我觉得很奇怪,尤其他自己说电子、软件都是他业余爱好,专业是化工方面的。业余爱好都这么牛逼了,比群内绝大多数长期做电子或者软件的水平都高,他的专长就可想而知了。          群内人比较多,也需要保护各自的隐私,所以我一般不去追问人家的底细,直到有一次在群内谈到人与人的差异,尤其高考的时候,为什么有些人能进清华北大,而我们却不能,这个初步决定了大家的前途和层次。虽然一开始不少人认为读书不是唯一,但最后大家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当年的我们心中也是想着去清华北大,家长和老师也是如此的,我们起码在高考那次是一个失败者,我们没必要拿今天的结果来自欺欺人,我们应该要有这个勇气来承认当年的失败,若这一点都无法承认,那么我们今天将面临第二次的失败。并且认为,很多进清华北大的学生,往往都不是努力辛苦天天抱着书的那种,相反,他们是很轻松的考上清华北大,这说明他们掌握了某种学习方法,可以跟我们岔开一个层次的竞争,我们今天需要去学习掌握这种学习方法。          “火蒂树”是强烈反对唯读书论的,认为清华北大不能代表什么,我当时就反驳,质疑那么我们这个群500来号人,有几个清华北大的呢?被我逼急了,“火蒂树”自曝自己就是“清华本科”的,以此来证明清华北大不能代表什么,但在我们眼中却恰恰相反,这更证明了我们的观点,甚至是一致的认同。事后我单独跟“火蒂树”沟通了一下,让他给大家分享一下他的学习方法,他没有拒绝,只是说自己的思维比较怪,怕大家接受不了,而我认为,若他的思维很常规,这反而是大家不想要的东西,我们就需要不同的思维来改善自己。          群内经常请牛人分享自己的经历,1月2日那天,与非网刘福峰主编和21ic名人涛行九天分享了他们的一些人生经历,讲完之后,大家意犹未尽,这个时候“火蒂树”冒了一下泡,被我抓住了,于是开始了群建立以来最精彩的一次讲座:          电子、软硬件我都是外行,业余水平,我就不讲了,我就讲讲思维。首先,什么是思维,通常意义上的思维实际上是人的表层思维,现代人一般会说意识、潜意识,通常思维不包括潜意识,仅仅指表层意识,而很多人的思考实际上都很受自己的潜意识影响,大多数人察觉不到这一点,比如, 很多没有明确逻辑性的选择,是如何做出最后决定的?散步时候遇到岔路口如何走?在网上闲逛的时候会点什么标题?很多很多,都和潜意识有关,意识是有条理有逻辑的?至少正常人通常是这样的,潜意识则没有,潜意识有点像是人对世界、对思维的一些印象的碎片,时不时的冒出来干扰一下人,另一种划分方法是佛洛依德的自我、本我、超我,是另外一种抽象方式,这里我就不讲它了,我不赞同这个。我要说的是 佛教对思维的抽象。          意识,在佛教也叫意识,潜意识,在佛教叫末那识,平时大家说六尘不净,是指色香身味触法,前五识,色香身味触,相当于人这个系统的传感器,或者说对外的接口,第六识就是意识,相当于平时说的意识,第七识,末那识,几乎相当于现代说的潜意识,但佛教分的更细,潜意识被分为两层,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部分佛教流派还认同有,第九识,真智。          前五识,很容易理解,因为是具体的,第六识和第七识的区别在于,第六识是活动的,浮现的,可直接察觉的,易失的,第七识是缓慢变化的,不可直接察觉的,非易失的,打个比方,第六识就好像在CPU和内存里运行着的程序,第七识就好像硬盘,第六识是有明确时间线的,有逻辑性的,第七识是没有明确时间线的,非逻辑的,比如催眠,**,如果反复给一个人灌输一个概念,它一旦接受之后,就在第七识中了,它不会去思考这个概念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哪怕简单的思考都不自觉的套用了。          第七识是第六识思考的基础,打个比方,一个人昏迷了,它的第六识就**了,但第七识还有可能工作,当他醒了,就感觉外界环境突然变了,基本上任何习惯、性格、下意识行为等等,都属于第七识。应该说,任何已经被接受的东西都是第七识,不管是否正确,第七识存在错误的可能性,而且第七识的非易失性,导致它可能累计错误,这一点可以推导出,人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因为细小的行为都会积累在第七识中,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影响你的思维,这一点是佛教戒律宗的基本原理,戒律宗崇尚戒律, 你不用管戒律为什么是这样的,是否正确,只要执行就是,戒律宗几乎是最安全的修行方式了,有一种说法:我佛灭度后,戒律是吾师,没有人教导的情况下,遵守戒律就可以修行。          第六识和第七识还容易接受一些,第八识比较抽象,阿赖耶识。阿是否定的意思,阿赖耶指没有依赖性,根本的意思,也叫种子识,根本识,它和第七识的很多行为接近,同样具有非易失性,第八识和第七识的区别在于,第八识先天具有,可以理解为本能,本,就是根本的意思。          第七识由后天熏习带来,熏习这个词我觉得用的很好,一个人要想改变第七识的话,就得靠熏习,习是习得,熏就是像烟熏一样,缓慢的把味道熏进去,火大了就焦掉,小了没用,潜移默化,还得掌握好火候,能成功的人那么少,他们应该就是掌握了火候吧。比如把竹子放在火上烤  一边烤一边慢慢弯,也会改变竹子的形状,改变一个人,核心是改变第七识,火大了就焦掉,用力大了就断掉,所以改变第七识,难度很大。第七识还有个别名,叫我识,或者叫分别我识,第七识是决定两个人的不同性,换句话说,如果两个人,第七识完全一致,所处环境也一致的话,它们的第六识也会类似,人与人不同的根本点在于第七识。          大家经常讲到的一句话:优秀就是一种习惯,就是因为第七识比较好。习惯造成性格,性格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          比如我们对于我们的母语,就是进入了第七识,而我们学习外语,基本上都停留在第六识,老是想着靠技巧,或者把外语翻译成母语之后才能识别,无法直接识别,这个导致响应速度太慢,对于听说来说,很不利。小学时候我们记乘法表,比如六九五十四,我们都不需要知道它为什么,答案就出来了,它就进入了第七识。所以在培养孩子时期,尽量给孩子灌输多一些第七识的东西,比如7+6=13,没必要让它理解为7+3+3=10+3=13。(此段凤舞天添加)          任何人都有第八识本能,只是有些人能够察觉到,第八识不是靠后天熏习得到,而是自然带有的。追溯自己的本源到第七识,在第七识中改变,但本能通常是不能改变的,本能会被掩盖,只有在第七识已经穷尽的情况下才能改变,所以在你的第七识达到一定境界了,然后由量变到质变,激发了你的本能,第七识像清水一样被你尽收眼底。          第九识在佛教中有玄幻色彩,叫真智,只有部分流派认同,就不具体讲解。          有个形象的比喻,人像个池塘,前五识是外界的风,第六识是池塘上的波纹,第七识是池塘的水,第八识是池底,风平、浪静、水清才能见到第八识。          前五识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人的对外接口,合并为一个。这样九识合并成了五个。五方五佛对应九识,对应五种烦恼,对应五种智慧,这里看到烦恼和智慧是一一对应的,用马列的话说,是矛盾对立统一体,也就是说,本质只有一个,但在不同条件下表现为烦恼或者表象为智慧,每一尊佛 都对应一尊明王,明王是烦恼, 佛是智慧,两者可以相互转换,愤怒是本能反应,被环境触发后,选择战斗或逃跑。当疲倦或环境糟糕时,对愤怒的控制力大大下降。有一尊明王叫爱染明王,外相现忿怒粗暴之形,内证以爱欲贪染即净菩提。          五方五佛代表的五智,五智成就的话,至少是十地菩萨,一切有为法皆是佛法,十地菩萨又叫一生补处菩萨,是说下一世必定成佛的意思,比如弥勒佛,其实它现在还不是佛,它是十地菩萨。唐僧戴的五老冠上面有五个牌子,和文殊的发髻一样也是代表五佛五智。 1.         北方不空成就佛,成所作智,指所做的事业都成就,对应前五识,指具体的事业。 2.         西方阿弥陀佛,妙观察智,指能够善于观察,对应第六识意识,善于思维,且不被阻碍,能够善于观察思维。 3.         南方宝生佛,平等性智,指众生一体,对应第七识末那识,体现末那识的我性,末那识如果执着于我,那人和人就有分别,末那识如果不执着于我,就众生平等。 4.         东方阿閦佛,法界体性智,指法界的本性,阿閦佛的阿閦是指不动,也就是说第八识阿赖耶识所体现的法界体性不为外物所动。 5.         中央毗卢遮那佛,大圆镜智,指所有九识像镜中的影子一样明澈,这里要点就是,九识明澈就是智慧,混乱迷糊就是烦恼。          五方五佛是胎藏界曼陀罗的核心,表达"理",另外还有金刚界曼陀罗, 表达 "行",胎藏界曼陀罗中没有时间概念,相当于我们软件的抽象架构,下面我简单讲一下比较常见的应用 前五识和第六识有一个衔接问题,第六识的运行速度,远远快于前五识,比如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很多人看书喜欢在心里默读,甚至读出声来,这实际上是强制限制思维速度和发声速度一致,眼睛的速度远远快于语速,眼睛是并行的,语速是串行的,一个东西,人扫一眼就有一个大概印象,经过训练后,以及某人是天生的,可以一眼记住很多东西,某些人是天生的,所以读书的速度是这样的,读出声 默读 眼睛一字一字读 眼睛扫读,这个习惯是可以克服的,克服之后你读书的效率更高,最笨的方法是自己不断观察自己 一发现自己存在默读或读出声就纠正,一目十行的人我没见过,一目几行的有很多,汉字更容易扫读,这个练好了,在处理某些机械简单的事情时可以不用动脑子,直接把眼睛和手短路了可以很快处理好,比如以前我老师让我帮它卷子,我把答案用眼睛记下来,然后直接改,不去思考改的是什么东西,这样很快,大家的打字盲打 也是类似的原理,区别在于,不认识到这一点, 你盲打只能通过大量练习做到,认识到这一点, 可以很快改变自己,打个比方,一般人好像是windows用户,只能用系统提供的功能,如果你是用linux的,且对系统很熟,那么很多事情有别的处理方式。          这里提到一个词,平时说的瑜伽,其实不是体操那么简单,瑜伽是一种哲学,瑜伽梵语原意是驾牛车的工具,引申义是驾驭,瑜伽的要义就是驾驭自己的**和灵魂。它们通过一些类似体操的方法、呼吸、意念引导,控制自己,意味着对自己更了解,以及对"自己"更高效的使用,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把自己管理起来。          讲九识五佛等等,不是说我有多么信佛教,仅仅意味着我认同这种对灵魂的抽象方法,这样的抽象模型,意味着对"我"某种程度上的了解,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可以对"我"进行一定程度的配置,甚至是可剪裁的,佛教对灵魂的建模是我见过的建模里面最细致的,而且经过实践我确定至少在八识以前都具有可实行性。          每尊佛都有两个侍者,其中毗卢遮那佛的侍者是文殊和普贤,毗卢遮那佛是释迦摩尼佛的法身,文殊一般被称为大智文殊师利,普贤一般被称为大行普贤,一个代表佛的智慧,一个代表佛的德行,我们现在说的德,一般为道德,其实它原意不是这个,德的甲骨文,左边是道路,右边的下面是心,上面是手,中间的表示工具或者东西,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于道路上心中有所得,所以德和行是很统一的。          我们说德行,文殊菩萨左手是书本经典,表达知识,右手是利剑,表达破除执着。有一次,佛在讲道,大家都很入迷,文殊看到大家有些入迷到崇拜一般了,觉得这样就脱离的佛的本意,于是提着剑去杀佛,大家都很惊讶惶恐,说佛怎么能杀呢,文殊说,佛希望我们学习的是佛将的道理,不是佛本身,对佛的崇拜是一种障碍,不如杀了,佛说,杀不得,杀不得,我还没到死的时候...,故事只是个寓言,表达的是文殊右手的利剑,能够斩除各种障碍,     佛反对偶像崇拜,佛教有句话叫,神通不及因果,神通只是副产品,刻意追求的话就是着相。佛在世时,弟子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最后死于盗贼之手。          盲人用手认识事物,笨人用眼睛耳朵,聪明人用脑袋,而菩萨的话,能察觉到自己思维中细微的问题,并纠正,佛的话则是菩萨的理想情况,对任何问题的理解不存在偏差,也就是所谓的三藐三菩提,遍正觉。          佛教是没有邪恶的概念的,佛教分为很多层面,每个层面都有很多流派,各个理念都略有差别,平时说的善恶有报,是天人乘,意思是说,做好事将来可以投胎成为天,也就是平时说的神,是佛教最低层的教义,天人乘讲因果讲善恶,就是平时大爷大妈的佛教。天人乘之上是小乘,小乘的最高果报是阿罗汉,阿罗汉的意思是不来,也就是说不入轮回。然后是中乘,中乘大家可能没听过,果报是辟支佛,又叫独觉佛,就是只觉悟自己,不觉悟众生,阿罗汉讲四谛,辟支佛讲十二因缘。之上是大乘,大乘讲究度己度人,也就是平时说的菩萨,大乘分为权大乘和实大乘,权大乘是指发菩萨愿的,平时这些受菩萨戒的,都可以称为权大乘,权是权且的意思,实大乘是指真正的菩萨。另外还有金刚乘,也就是平时说的密教、密宗,金刚乘和大乘不同的是金刚乘宣扬即身成佛,此外还有比较特殊的禅宗和净土宗,禅宗看重悟,净土宗则只要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净土宗人数最多吧,净土宗对资质不挑剔。          那么,顿悟与渐悟,从天人乘到大乘都属于渐教,金刚乘和禅宗属于顿教,顿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身资质足够的情况下,遇到特殊环境自发生成,比如六祖惠能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突然就悟了,另一种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仪轨,逐步校正出来的,比如金刚乘的做法,正统的金刚乘要求学习者必须先学习显教,学习到一定程度,通过考试,被认为具有足够的资格之后,通过特殊的仪轨灌顶,这个我理解为特殊的催眠方式,修改人的第七识末那识,然后它的境界会跳跃式的上升,实际上也还是九识五智的具体应用。          顿悟可以理解为直接修改第七识,而渐悟是从第六识入手慢慢修改第七识,金刚乘的顿悟,就好像把第六识的防火墙关了,然后刷机,这个和惠能的顿悟是两回事。渐悟就好像不断给第六识发数据包,之后自我烧写(IAP)。我用现代的话重复一下金刚乘顿悟,修改第七识末那识首先要求意识不做防范,要求末那识中有足够的材料和基础,有基础知识才能在特定环境下形成共鸣,通过普通学习,在末那识中准备足够多的基础,通过环境影响意识的工作方式,通过环境形成末那识共鸣,然后末那识会根据环境快速改变,就达到刷机的目的了,有些人受到剧烈打击之后性格大变,也是类似的道理,所以金刚乘通常被认为是佛教的较高成就。换句话说,首先用常规手段调频,然后来个猛的产生共鸣。          下面简单说一下色和空,色是有,空是无,色是脑海里有意念,空是脑海里没有意念,但这里有一个陷阱,如果一个人想要静心,于是它不断在观察自己,一发现自己脑海里有念头就掐掉,不断如此重复,这个人是不能达到静心的。有两方面,一方面,一个念头掐掉,另一个念头起来,也就是所谓按下葫芦起来瓢,另一方面,"掐掉念头"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念头,就好像你开了不断死循环KILL的进程。          生起念头是色,灭掉念头是空,色和空都是念头,没有区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谛修行法门的核心是,生灭灭已,即见菩提。第一个生是生起念头,是色。第二个灭是灭掉念头,是空。第三个灭是灭掉色和空,这个是概念的嵌套,也就是说,既不生起念头,也不生起灭掉念头的念头,然后才会没有念头,没有念头,才会清净,这个有很多种做法,一般来说统称止法,我说一种比较简单没有危险的做法:          念头有大有小、有粗有细,人很多细微的念头平时是察觉不到的,首先用 灭 去 灭生,这样去除比较大的粗想,然后停止灭,这样所有粗想就没有了,这时会有很多细想冒出来,对于细想不要试图去灭,只作为一个傍观者看着,看着细想出现消失,持续若干时间,坚持不断的,每天花些时间在这上面,细想会越来越少,凡是你能主动察觉的,都是粗想,在这个过程中,人一般会察觉很多平时察觉不到的东西,很多潜意识冒出来的想法,平时被粗想覆盖,不能察觉,逐渐会被察觉,历时越久,对自身就越了解,很多平时莫名其妙的选择都会知道原因。到细想断除的时候,就初步达到 生灭灭已 的程度了。          没静心是看不到细想的,只有六地菩萨以上才能一边活动一边随时察觉细想,动则浊、静则清,这里其实佛教和道教是相通的。孰能浊以之?静之徐清、动之徐生。怎么样才能不混浊,静之,慢慢就清了,但是只静不动的话,就是死水,所以有 动之徐生。          细想少的人不会做梦,睡眠质量高,这是比较直接的好处,睡前花一小段时间断除细想的话,另外我再说一点,身体对于心灵是有很大影响的, 特别是对于一般人,意志力高的人受到的影响小一点,从现代科学说,身体好,脑供血比较足,从佛教来说,首先,佛教不是唯心的,佛教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一体的,比如,身体是前五识的表象,所以身体不好的话,思维也不会流畅。无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太累,一种是 至人无梦。粗想和细想是对于入定过程中出现的念头的称呼。          我举个例子说明思维方式的重要,很多人对现有的东西盲目相信,按照习惯活动,就发现不了更多东西,比如欧式几何的五大公式,看起来都很合理,但是就是因为推翻了平行公式,才有了非欧式几何,有了非欧式几何,才有了广义相对论。  msOS群:291235815第一文章,凤舞天整理。
  • 热度 28
    2013-3-24 16:01
    2028 次阅读|
    11 个评论
    现在想想也不记得当时是怎么找到《大数据时代》这本书的,好像是在查找数据库方面的书,看到亚马逊推荐的书里有这本,发现最近才出版的就买一本回来看看。   然而这个过程中,其实自己已经得到了大数据带来的影响。 我的浏览记录被亚马逊监视着,根据这些记录它们寻找和我浏览记录相关(同类)的书籍,预测我会看它们的可能性比较大,于是在亚马逊给我的推荐书目里,就多了一本大数据时代。而我买了这本书,亚马逊就会认为我看这方面的书的可能性会更大,于是会更多的给我推荐这方面的书。以此循环,构成了一个数据的闭环反馈系统。如果对于要寻找某一方面的书,亚马逊的会帮我们找到我们想要的书,即使在一开始我们不知道我们想看什么。这可能也帮我们在挑选书籍中,减少了很多工作量。如果看书的分类不清晰,可能亚马逊也会比较头疼。但它还是会根据我们最近的浏览记录,来给我们推荐相关的书。   确实,在亚马逊的这套推荐系统中,让我找到了很多以前自己不知道的感兴趣的书,如果说毕业后看书多了,亚马逊在这里应该也有不少贡献。而这,仅仅是大数据时代下,预测开始的一部分。而这已经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亚马逊也因这套系统,多卖了很多书。当当、京东和亚马逊比起来,前两者是我们在一个巨大的书店里找自己书(当当最近没怎么用过不清楚,京东是这个样子,百度的推荐有些像亚马逊的推荐系统),最后一个则是像有一个管理员根据我们看过的书,然后给我们推荐一些相关的他(她)认为我们可能会看的书。一个是我们找书,一个是书找我们。拿风老前辈的话说就是“料敌机先,出手无招”。   由此,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消费记录被电商监视着,我们的浏览记录被百度(google)监视着,我们的社交网络被QQ、人人、监视着,我们的心情被QQ状态监视着,我们使用的软件被360监视着,我们的位置被联通移动监视着,根据这些预测我们自己的一些事情,有些已经成为现实,有些将成为现实。这势必会像以前的互联网改变沟通方式一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而这,还只是我们现在能直接看到的影响。   在《大数据时代》中指出,大数据必将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 这里边引发这些的根本是,关系的变革,从因果到相关(即从一种的必然联系,转变到可能联系)。   当少量数据的时候大脑处理因果比较方便,因此选择了因果。当大量数据出现的时候,大脑已经不可能在如此多的数据中寻找因果,只能以相关取代。如果有些问题,必须找出因果,也是先确定了相关关系,在此之下,继续探寻。即,找到数据中的联系,至于引发联系的背后的原因,在很多时候已经不会像以前那么重要了。   而现在,一些公司所做的也就是这些。亚马逊的荐书系统,google的翻译和预测,IBM的预测,百度的推荐网站,QQ的好友推荐,Farecast的机票预订,它们是根据它们获得的数据,预测出结果,然后应用;它们并不会去花时间去探究里边的深层次原因,因为它们已经得到了它们想要的东西,而且那将是十分困难甚至没有因果关系的。   前两天在《第一财经周刊》上看到的《TED上的少年们》他们的学习方式以及由此做出的成果。他们没有专业背景,只是因为对哪里感兴趣就到Google上,搜索自己想要的资料,然后动手做实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了可以和专业人员相提并论的成果。甚至于有些方面,在成年人想不到的地方,找到解决之道。究其原因,在于成年人尤其是有专业背景更倾向于从因果中找答案;而那些TED少年们则是从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与试验。纵然很多对于成年人来说很幼稚,但是却不会落下可能的答案。好似演化过程中,成年人更多的是正常演化,TED少年们则属于突变型的。纵然突变型很多会消亡,但是能但来变革性影响的,也是来自突变型。现在,大量的知识在互联网上都能轻易找到答案,对于知识的存储已经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如何去找到这些知识。即,记忆在当下已经近于过时,因为知识的增长量每年将会翻好几翻,相比于记住那些知识,如何去找到这些知识就显得更为重要。由此,保持一个学习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获取新的知识,遗忘旧的知识,在需要的时候学习需要的知识,保持创造力,保持思考力。这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并非都是积极的影响。大数据本身带来的影响没有好坏,只在于使用它的人。   注: 1、这里指因果是一种必要条件,相关指相关程度。 2、学习力:自学能力;创造力:从不相关的数据中,找到相关,找到需求;思考力:对外的思考,对内的思考,处于这个系统中的反馈部分,指导以后的行动。   参考: 1、《大数据时代》 2、《TED上的少年们》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983
  • 热度 45
    2010-12-28 13:31
    6921 次阅读|
    26 个评论
    中国在科学技术水平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比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制造的产品上用的各种 IC 大多还是欧美日韩台的货,就连我们的各种产品规格与产业标准还是西方说了算,这种公认的差距还只是从最表象上看。从技术开发的方式看中国人也明显喜欢抄袭不善原创,比如我们国家的 J-11 战机就是俄罗斯 Su-27 的中国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为什么我们民族不善原创?你可以从历史上找理由,也可以从经济水平上找说法,更可以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上找借口等等。但大家有没有从我们自身找原因?从我们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上找原因?因为日常的常识性、习惯性思维是我们最基础的思维,是差异的根源所在。 中国人与西方人习惯思维上有哪些差异? 比如吃饭中国人使用筷子、西方人使用刀叉;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善用直拍、西方选手多用横板宛若刀叉在手。巧合的是使用筷子的人是把东西整个夹来吞下,工具灵活;而使用刀叉的人喜欢解析,也就是喜欢把东西拆解开来搞清机理。 因此,按这个现象比较两类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西方人喜欢问“为什么”,而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太过着重于考虑“如何”而讨厌总有人问为什么。 正是由于我们喜欢看重“如何”,我们的火药是在炼丹时碰巧发明的,而创立了分析化学的是西方人; 正是由于我们不喜欢“为什么”,我们的先人观测天文的成就号称领先西方几百年,而西方前辈通过探究天文却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从而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直至开启了现代文明的新纪元; 正是由于我们喜欢看重“如何”,我们的道家明明是要研究道,后来个个都是研究出各种各样的术,什么长生术、炼丹术、养生术、房中术等等; 正是由于我们不喜欢“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只要求考试成绩,不管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造就了我们现在万人诟病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机制。 这就是我们差距的根源,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结果天壤之别,那么我们就没有一点儿机会都没有了吗? 这种差距我们当然不愿接受!既然不甘心,有什么出路呢? 一、现实生活与工作,养成探寻事物本质的好习惯,凡事多问些为什么。 各位业务兄台有没有在生意砸了丢单后进行教训总结呢?相信都有,但有没有试过接单后进行分析与总结你为什么能接单呢? 工程师解决了一个问题,心情舒畅,但有没有进行更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在架构合理性上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呢? 看完一本书,是一目十行地看完了,有了心得收获,阅读让人成长。但有没有感觉你把它看“厚”了呢?把书看“厚”就是多思考为什么以及问题的本质,如果你有把书看“厚”的习惯,相信你应该喜欢看薄册子,而不是长篇小说一样的这个论、那个论,因为这么厚的书很难让你又能看完又能看得更“厚”、更透。 我们管理人有没有将一些管理问题与类似孙子兵法类问题进行类比过呢?相信有不少高手都有这方面心得。但我强烈不建议这种思维习惯:多探究一些人性的弱点与优点本质,包括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与自己的优缺点相结合找出适合于自己的管理文化与制度,而不是管理套路这种术类的局中。道比术在长期、全局范围要合理、本质、高效得多。 二、培养好的习惯,何时都不晚 人的智商有两方面表现。一方面是记忆力,记忆力强能让人不用深入思考而能处理很多很庞杂的事件,所谓日理万机那种。另一方面是举一反三能力,它是人根据现象进行归纳分析后得出推理的逻辑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创造力的本源所在。 强大的举一反三的思维需要有足够的经验积累,再加上不断的特征归纳成为各种各样的模型存储于意识中。越多进行观察与归纳,经验与模型越多,看问题的本质越能深刻。因此,智商不高的朋友要相信你的能力有机会战胜智商高的人,只要你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在看招聘简历时也非常注意有大专学历的人,因为他们当中有相当比例的优秀人才。 我们的教育也应当在这方面着手打造中国的解析式思维。不能再让考试这种记忆力淘汰赛扼杀了有创造力的才骏。而且要更注重小孩子的习惯培养,如果自己的小孩问了很怪很怪的为什么,请不要骂他傻,他的这个为什么可能会改变世界,反而要鼓励。 凑巧的是,傻这个字用五笔拆划竟然与创造力相同: wtlt------ 有趣!          
  • 热度 23
    2010-12-14 20:40
    2558 次阅读|
    4 个评论
    我们的祖先在大约一万五千年前后驯化了狗,使它成了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与朋友。 那么,狗是由狼驯化过来的吗?大家可能从来没怀疑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们长得非常像,群居特征也非常接近,造成大家几乎都成了思维定式了。 但是,有一个现象怎么也解释不了,造成这个结论可能会不成立,也就是说狗祖先可能不是狼。 据 美国、拉丁美洲和瑞典的研究者的研究发现,在欧洲的定居者 15 世纪来到美洲之前,具有和东亚狼近似基因的狗已经在美洲出现了。这表明,首批于 1.2 至 1.4 万年前通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定居者当时携带着驯服的狗来到美洲。 这说明,全球各地的狗,在这一万多年前就各奔东西、自由进化去了,使得 今天各种各样品种的狗已经变化得非常花样百出,也说明人类对狗的选、育影响已经非常强了。但有一个现象是:在这么长 时间里狗的吠叫声音与方式没有多大改变, 依然惊人的相似,却与狼嗥截然不同。相比而言我们人类在这一万多年时间里,已经发展出了这么多种语言,而狗的“语言”一点儿也没变,这个现象如何解释? 从这点差异上笔者个人猜想:狗和狼只是近亲,不是“直系”。 在国际电子商情这个专业平台上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有些不当。但是笔者认为,我们要想拥有入木三分的眼光,就应当练习思考些为什么这类的问题,即使一时找不到答案也无妨,养成观察事物表象再穿透及理的思考习惯才最重要。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