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时序问题

相关博文
  • 热度 20
    2012-11-28 18:22
    2448 次阅读|
    2 个评论
    上文提到动态偏移对使用了去偏移(DeSkew)技术的源同步时序系统影响更大,这里我们重点来讨论下这些动态偏移。 首先就是同步开关噪声(Simultaneous Switch Noise,简称SSN),是指当器件处于开关状态时,随时间变化的电流(di/dt)经过回流途径上的电感时,形成的交流压降,也称为Δi噪声。而同步开关输出(SSO,即Simultaneous Switch Output)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开关速度越快,瞬间电流变化越显著,相应的SSN就越严重。 计算公式为:VSSN=N*L*(dI/dt), N是同时开关的Buffer数目,L是回流路径上的电感,计算得到的VSSN就是同步开关噪声。公式的原理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SSN的仿真一直是难点,不管是电路建模,还是IBIS模型对于SSN仿真的支持,都存在不少问题。实际上,这也是制约DDR3仿真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图一能看到,当一个单独的DQ信号在切换时,SSN噪声大约在28MV左右,当一组DQ和DM同时在切换时,能产生大约170MV的SSN噪声。由此带来的对时序的影响高达73PS。   图一 DQ信号的同步开关噪声(仿真结果引用自Synopsys) 源同步总线如DDR3,同步开关切换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怎么来减少SSN的影响呢?从SSN产生的机理可以看出,当N固定,dI也不可控制的时候,我们需要减少L。电源地回路的电感和PCB设计密切相关。 首先,我们要减小滤波电容设计的安装电感,一博科技的仿真结果标明,一个良好的电容Fan out设计,可以有效减小安装电感,如图二所示:几种方式效果排名  (2/6)- 1 – (3 / 5 )– (4/ 8/7)。 图二 电容设计Fan out比较 其次,在布线和打孔的排列上,也要考虑信号以及电源地回路的电感。如图三所示,参考DDR颗粒的电源地管脚和信号管脚的比例关系以及相对位置关系,并在PCB布线打孔的时候保持这些比例关系   图三 电源地管脚和信号管脚的比例关系以及相对位置关系 总结来说,就是要关注源同步总线系统尤其是DDR3以及更高速率的总线系统的电源地设计。电源地设计要点包括良好的滤波电容布局布线;细心考虑电源地以及信号的回流路径;准确的Vref;足够功率支持的VTT等。 串扰(Crosstalk)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动态偏移。考虑串扰,就必须考虑信号传播的奇偶模式,如图四所示,在不同模式下,信号间的电场与磁场分布是不同的。     图四 信号传播的奇偶模式 这种电场与磁场分布的不同也会引起传输延时的变化,如果是带状线,由于导线上下的介质比较均匀(有时候Core与PP也会有轻微的介电常数和损耗角差别),所以不同信号模式下的传输延时基本一致。但是微带线由于上下结构的不对称性,不同信号模式下的传输延时差别很大。仿真表明,如果是这样的表面微带的结构,线宽4mil,和其他信号线的间距为8mil ,到平面层的距离是4mil,绿油整体厚度为2.5mil,5英寸的布线长度,在不同传输模式下会带来极限大约82ps的传输延时差别。   图五 不同传输模式下微带线的传输延时差别 虽然图五是极限情况下的例子,实际工作中基本上不会出现这样的最恶劣情况。但是从此也能看出表面微带下,不同传输模式带来的延时差别已经不可忽视。在设计上,我们可以尽量拉大线间距,既可以减少串扰,也能同时减弱这种传输延时的差别,适当的增加阻焊层的厚度也是一个办法。当然,在层数足够的情况下,使用内层带状线布线也可以避免这样的传输延时变化。 其他诸如ISI的影响,虽然也是动态偏移,但是更多是在仿真的时候予以考虑,这里就不再详细讨论。适当的OTD选择,也对时序影响很大,这部分内容可以参考研讨会的相关材料(见 http://www.edadoc.com/cn/jswz/show_337.html ) 总结一下,DDR3等高速源同步总线的设计,除了常规考虑的分组等长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电源地设计带来的SSN问题,需要仔细考虑滤波电容布局布线,电源地以及信号的回流路径,关注Vref和VTT的设计 2、    串扰(Crosstalk)的影响以及奇偶模式下微带线传输延时的差别,尽量拉大线间距 3、    上一条引伸开来,就是关注等长后面的等时,很多因素都会导致做到了等长,其实没有等时,比如不同层传输延时的差别,垂直方向过孔的有效长度带来延时差别(又叫Z Delay) 4、    合适的ODT选择     高速PCB设计系列文章: 高速PCB设计之一 何为高速PCB设计 高速PCB设计 - 高速会带来什么问题 高速PCB设计 时序问题(一)共同时钟系统 高速PCB设计 时序问题(二)内同步时钟系统 高速PCB设计 时序问题(二)共同时钟系统时序案例 高速PCB设计 时序问题(三)源同步时钟系统 (上篇) 高速PCB设计 时序问题(三)源同步时钟系统 (下篇) 高速PCB设计 各种高速问题归类
  • 热度 27
    2012-11-28 18:20
    2975 次阅读|
    2 个评论
    经过之前对共同时钟系统和内同步时钟系统的总结,可以发现建立时间的关系式和时钟频率, 也就是Tcycle有关,同时由于工艺以及其他一些因素,Tco很难做到很小。随着频率的提升,共同时钟系统很快就遇到瓶颈,时序余量无法满足,在这种形 势下,源同步时钟系统就应运而生,并很快取代共同时钟系统占领了市场需求。直到今天,随着DDR4规范的发布以及相关产品的蓄势待发,源同步时钟系统的市 场还在继续发展。   源同步时钟的典型案例就是DDR了,由于时钟选通信号和数据同步发送,增加了时序窗口,提升了总线频率。现在DDR3的最高速率已经突破1600MHz。而DDR4技术也已经成熟,随着9月底JEDEC相关规范的推出,预计2014年左右就全面取代DDR3的地位了。   源同步的原理和主要关注点如图一所示,在采用了时钟和数据发自同一源的方式,使得时钟和 数据信号相关,他们具备相同的工艺条件,Tco带来的影响也相同并互相抵消。同时由于数据和时钟在板上有同样的布线结构,在实行了等长控制之后,他们之间 的Skew也比较容易控制,所以源同步总线能在更高的速率下运行。   图一 源同步设计   源同步系统的时序计算公式如图二所示,其实在源同步系统设计时,已经很少人会采用静态时序计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了,所以这个公式只是一个参考。更多的设计考虑因素参考图一的描述,由于采用了源同步设计,速率提升很快,DDR4已经能达到3.2G的设计速率,这时候Tcycle只有300多PS。在这么小的时钟周期内,我们要考虑PI带来的电源完整性影响,信号之间的串扰,ISI码间干扰,封装、线路板上的工艺能力偏差等因素带来的影响。     图二 源同步系统的时序计算公式   一博科技在今年三月份的研讨会上明确提出DDR3设计、仿真需要关注的一些方面,总结如图三所示,从这个总结可以看出,走线之间的等长只是一个基本要求,而带来影响更大,更需要关注的是等长之外的要求。关于ODT,容性负载补偿等技术可以参考研讨会的相关材料(见 http://www.edadoc.com/cn/jswz/show_337.html ),这里不做更多讨论。 图三 DDR3时序举例以及设计仿真总结   随着频率的提升,源同步总线的时序余量也变得越来越紧张,设计难度也随着提升。这时候,DDR3等源同步总线也退出各种新的技术来解决时序问题。比如读写均衡(read write leveling)和去偏移(DeSkew)就是这样的一些新技术。   我们可以把影响时序的因素分为静态偏移(SKEW)和动态偏移。静态偏移指的是不随信号开关状态以及信号开关数量而变化的时序因素。比如走线不等长带来的时序偏差,印制电路板工艺带来的时序偏差等……这些偏差一旦产生,就相对固定,和信号的变化影响不大。这类偏差的特点就是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使用Deskew技术来消除,如图四所示,通过采用可变的输入和输出延时来跟踪长度失配和电气去偏移。新一代的FPGA采用更加精细的输入和输出延时分辨率(可以达到50PS步进)来进行更精细的DQS间去偏移(独立于均衡功能)。     图四 去偏移(DeSkew)技术       这时候,动态的偏移对时序系统带来影响会更严重,这些动态偏移有:串扰(Crosstalk),码间干扰(ISI),同步开关噪声(SSO)等。这些偏移基本上很难被Deskew捕获并解决,因为偏移会随着信号每一个比特(Bit)的变化而不同。在下篇我们重点来讨论下动态偏移,以及如何降低他们带来的影响。     高速PCB设计系列文章: 高速PCB设计之一 何为高速PCB设计 高速PCB设计 - 高速会带来什么问题 高速PCB设计 时序问题(一)共同时钟系统 高速PCB设计 时序问题(二)内同步时钟系统 高速PCB设计 时序问题(二)共同时钟系统时序案例 高速PCB设计 时序问题(三)源同步时钟系统 (上篇) 高速PCB设计 时序问题(三)源同步时钟系统 (下篇) 高速PCB设计 各种高速问题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