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乐视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热度 28
    2016-4-16 13:01
    1398 次阅读|
    2 个评论
    4月14日,针对乐视的硬件免费日,小米联合创始人、小米电视负责人王川称,乐视提出的硬件免费日“非常聪明”,通过清库存的方法包装硬件免费的噱头。王川称,乐视免费的概念并非独创,而谈到硬件免费运营商是最早尝试的,“运营用包装好的套餐来推手机,但是很多产品并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王川称乐视此次硬件免费日,从三个角度看乐视免费日: 第一,乐视很聪明,通过硬件免费的噱头包装暴利的会员费,其中乐视会员490元一年,体育会员为590元一年,两者相加1080元。   第二,乐视很聪明,名为免费日,实际上是清库存,大量新产品都没有参加,参与其中的大多数都是库存产品。同时,用长时间的会员费**用户,而忽略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第三,乐视很聪明,通过硬件公司的亏损包装上市公司的盈利,王川称,乐视将硬件亏损计入子公司,而会员收费的收入则计入的是上市工作,制造上市公司盈利的现状。   王川强调,真正的互联网电视,优质的内容只是一方面,内容和硬件结合才是王道。“绝不认同将电视硬件仅仅作为内容通路而忽略硬件价值的做法,同时将旧型号以清库存的方式**内容销售出去,用户应理性辨识,”王川说。   针对414当天小米电视负责人王川炮轰其免费实为清库存的说法,乐视回应称: “硬件免费这记七伤拳直接击出了一个全新的内容付费时代”,而七伤拳先伤己、再伤人,要想不伤己要练好内功。对于小米的内功,乐视称其“这种借互联网营销发家的企业,先试图用投资+自营的方式构建起硬件生态圈,后又发现缺乏内容支撑而转向构建松散内容联盟。只是,前后练不一样内功的后果,导致现在有点走火入魔”。   那么问题来了,小米炮轰乐视靠谱吗?为何小米要炮轰乐视?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小米和乐视都以所谓硬件为入口靠生态最终盈利的生态模式,为此二者在硬件上是短兵相接。比如双方争夺焦点之一的智能电视领域,小米与乐视在去年就曾因此“口水战”不断(名义上是内容之争,实则是以此为更好的噱头卖出更多的硬件),而从最终的出货量看,乐视确实高出小米一筹。   就目前情况来看,4月只是过半,乐视与小米这两个互联网佼佼者分别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4月6日,小米米粉节创下了销售额18.7亿元的全新纪录,成为小米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电商狂欢节。紧接着乐视生态414硬件免费日,单日实现销售收入23.2亿元超越小米。在几乎同时进行的各自节日活动上,乐视这一役完胜小米。对比之后,难免会令人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乐视414 VS小米406,这一役或许会成为两者竞争的重大转折点,乐视生态只用不到三年时间就超越小米六年功底,也侧面佐证了乐视模式对于小米模式的领先。百度百家专栏作者李瀛寰撰文指出,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二者经济理论和商业模式的差别,小米把互联网当工具,乐视基于互联网做生态。   小米是基于互联网模式的薄利多销,一方面压低单品利润,另一方面不断横向扩充产品线,通过薄利多销获得更高的销售额和利润,但缺乏后续通过服务和内容盈利的支撑。本质上,这仍是传统的经济模式,小米不断在做加法,但产品与产品间关联度很低,互联网更多只是一个营销工具,通过互联网营销+直销的方式,获得比传统模式的多重渠道、高品牌溢价的竞争优势。   而乐视的模式则是生态经济,互联网是生态经济的基石和纽带,通过互联网来变革传统产业,并把这些产业通过跨界化反,融为一体,变为完整的生态系统。乐视进入的智能硬件是强相关强化反的领域,小米则是涉猎各种硬件。乐视通过硬件负利甚至硬件免费,持续获得高价值的用户,通过后续的内容和服务,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获得持续的收益。在小米的模式下,还是消费者思维,购买其产品者只是消费者,只是一次**易,交易后消费者很难对小米产生后续价值。   第二:产品理念不同,小米追求销量和利润,乐视服务高ARPU值用户需满足全生命周期运营   模式的不同,也体现在了产品上。由于乐视需要通过后续的运营,持续为与乐视生态发生关联的用户创造价值获得回报,把一次**易升级为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交易,这就决定了其产品必须能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能满足运营需求,更在乎硬件的配置能否满足这个要求。而小米更多关注销量和利润,不必太多考虑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后续运营的需要。   以二者近期几乎同时推出的43寸电视就可见一斑。虽然都定价1799元,但小米用的是6A908芯片,1+8的存储配置;而乐视则是领先其两代的6A928芯片,2+8的存储配置。除了用户吐槽小米电视配置落后外,广大第三方游戏应用开发者也认为这样的配置完全不具有可运营的基础。   第三:基因、梦想、格局不同,小米是实用主义者在全球开百货公司,乐视是堂吉诃德式理想主义者在全球建生态理想国。   基因的不同决定了能走多远,飞多高,最终成长为怎样的物种,小米和乐视都有成为巨头的可能。   小米是实用主义者,稳扎稳打,不断扩充产品线,不断占领更多硬件领域,无论是小米掀起的新国货运动还是推出米家品牌,都在告诉人们,未来会占领消费者家中的各种生活场景,也有可能再通过纵向补充盈利能力,获得持续运营的收益,但这对于小米是很大的挑战。   而乐视则是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者,通过现在“一厢情愿”的亏钱卖硬件,攫取高价值用户,关键点在于后续内容、服务、运营的变现能力,如果这些都能跟的上,其价值将呈几何指数爆发式增长。不过最大的风险也在于此,如果这些用户不能成为高价值用户,无法被充分运营,乐视堂吉诃德式的举动,也将让其陷入危险。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乐视成功的概率很高,特别是在超级电视上的成功,已经证明了其生态模式的威力。   曾有朋友直言不讳的说“乐视就是2005年的阿里巴巴”。对这种说法,笔者暂时不过多评论。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种种公开活动中,尤其是和战略相关的活动中,乐视已不再和小米这样的对手对标,而是直接和BAT甚至IAT(苹果、亚马逊和特斯拉)这样的巨头对标。   尤其是在IT领袖峰会上,贾跃亭坐上高峰对话的嘉宾席位,第一次与BAT级别的企业平起平坐。贾跃亭甚至在回答吴鹰“挑战BAT”这样一个话题时,显得很敢说——BAT是三座大山,让无数创业公司暗无天日。李彦宏为此都退避三舍称,三座大山是盆景,大家不要害怕。而在和杨元庆的对比上,贾跃亭显示出了更高的格局,以至于朋友圈有人评论,杨元庆和贾跃亭之间相差了99个雷军。   新浪创事记专栏作者孙永杰指出,从小米去年的营收构成看,其所谓生态带来的营收不到其总营收的1/10,也就是说小米目前营收和利润的主要,甚至是全部来源都是硬件(例如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系列带智能字样的硬件),而在主要的硬件营收来源上(例如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乐视至少在智能电视上是小米的主要对手,手机业务也是增长迅猛,而鉴于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增速的减缓及ASP的下滑,其硬件业务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这个时候乐视再出来以免费的名义搅局,小米自然是不爽。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小米因为硬件(主要是智能手机)增速减缓,其估值也遭到质疑,与之相比,乐视则是融资不断,尤其是在终端领域,去年完成了乐视史上最大的融资,可以说这一涨(乐视融资)一跌(小米估值下降,进而影响到未来的融资)更是让小米感受到了危机(主要是资本市场),所以抓住一切机会炮轰乐视自在情理之中。不过这也暴露出了小米所谓生态战略与乐视的趋同,即尽管二者都对外界以生态之名显示自己“高大上”的同时,其实均在行低价销售硬件之事,完全是半斤对八两,既然如此,又相煎何急呢?莫非彼此都心虚不成?   文章观点和资料来自: 百度百家专栏作者李瀛寰,新浪创事记专栏作者孙永杰。本文整理旨在传播观点,如有冒犯,请告知删除。  
  • 热度 24
    2016-3-3 09:53
    1639 次阅读|
    4 个评论
    最近,乐视造车的事情又有了新闻,上周英国《卫报》对法拉第未来这家公司的多名高管进行了采访,获得了一些公司内部开发进展不顺的消息。 同时,法拉第未来工厂选址地——内华达州的财政官员也对公司背后金主乐视能否投入资金产生了怀疑。 作为电动汽车大量使用的核心部件——锂电池,法拉第未来希望能够和竞争对手一样,自己在美国境内生产以降低成本。   特斯拉正在内华达州花费50亿美元建造电池工厂,法拉第则希望能够投资10亿美元建厂。10亿美元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说是很大一笔资金,为此该公司向内华达政府提供了一份价值7500万美元的履约保证书,保证工厂将会被如期建设。 但是乐视最近推迟复牌引发了内华达州的财政部长施瓦兹对法拉第未来产生了疑虑:“贾跃亭的公司并没有赚到钱。这家公司的财力显然并不足以支撑一个造价高达10亿美元的汽车生产设施。” 美国人并不是看不起乐视,乐视网近日公布的2015年业绩快报显示,乐视网2015年营收130.17亿元,2015年乐视网营业利润为9,135.99 万元,利润总额 9,610.81 万元。这个的确不像是能拿出10亿美元的样子,甚至这5700万美元的履约保证也不轻松。因为乐视此前的账面现金也不过32.5亿人民币。 贾总一向以善于融资著称,但是10亿美元不是小数,这次贾总准备怎么玩呢?我们来做个猜想。 一、特斯拉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现在,是个搞电动汽车的言必提特斯拉,特斯拉最新的市值是244亿美元,俨然巨头企业。卖点股票拿出几十亿美元来建厂不在话下。而事实上,特斯拉在成立的早期非常非常的不靠谱。 特斯拉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手里只有一个电池管理的一招鲜,而且没有汽车方面的积累,给力哥投了特斯拉的A轮和B轮,两轮一共是2000多万美元,这个数字对于造车来说就是天方夜谭。1亿多人民币对于汽车工业来说,远远不够设计一个车型的,更不用说制造了。 而特斯拉也没有去开发车型,而是去搞了改装,特斯拉与莲花汽车合作,用莲花跑车的底盘,装上特斯拉的电池,电控和电机,于是就有了概念车,然后以这个概念车为资本,融到了C轮和D轮。ABCD加起来也不过1.05亿美元,开发新车型可以,量产还是远远不够的。 一直到特斯拉的首批改装车100辆卖掉,特斯拉拿到了E轮和奔驰的投资,真正的量产车ModelS才能设计出来,而能量产,特斯拉得感谢美国能源部给的4.65亿美元贷款,有这个钱,量产成为可能,然后特斯拉在纳斯达克上市融了2.26亿美元,又拿到丰田的5000万美元投资,买下旧工厂,这才有了量产的可能。 而在这个过程中,奔驰和丰田不仅仅投资了特斯拉,还给了特斯拉大量传统汽车制造业方面的帮助,丰田的精益生产,奔驰的车辆调试与控制,而且特斯拉还直接利用的奔驰的供应链,这才有了能够量产的Model S。 就是说特斯拉有数亿美元,可以真正造量产车是若干轮投资,多年积累,汽车业巨头支持以后的结果,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特斯拉其实也是个逐步发展起来的企业,而不是一步到位,更不是一步就拿出10亿美元搞个工厂。 现在50亿美元建电池厂,是市值200多亿美元以后的事情。 早期特斯拉的融资都是百万美元,千万美元,不如今天中国的一些所谓的互联网创新公司,你看那个年代的特斯拉,比法拉第可差远了。 二、法拉第的模仿道路 乐视说要造车,从招募传统汽车行业的高层,到收购美国的电动汽车创业公司,再到成立法拉利,要在美国建厂,还算是一步一个脚印。你说贾总不想造车,就是准备股市忽悠钱是不客观的。 但是,你让贾总现在拿出10亿美元去建厂造量产车,那也是不可能的,贾总就是真这样想,他的乐视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法拉第现在走的就是模仿特斯拉的路线,一步步融资,一步步来。 法拉第在CES上拿出来的概念车,还真是概念车,不能跑啥都没有。但是法拉第的人马里面有特斯拉的创始人,有不少汽车行业的资深人士,设计一辆车或者说学特斯拉先搞电动车的一些基本技术是靠谱的。诸如电机、电池、电控。法拉第相比一些传统汽车厂是有优势的,毕竟乐视收购前这批人已经在美国研究好几年了,概念车所说的模块化电池也却有实现的可能。 造量产车需要供应链,需要工厂,需要经验,需要资金,需要汽车行业积累多年的各种体系,乐视现在什么都没有,就是乐视真有10亿美元,这些东西乐视也变不出来。 但是,乐视找合作伙伴是不困难的。国内的北京汽车不够档次,还有缺钱的阿斯顿马丁嘛。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乐视和阿斯顿马丁合作的消息,这个与特斯拉与莲花汽车合作是类似的。 自己造车很困难。把阿斯顿马丁的原型车从燃油改动电动,做个百八十辆限量版,然后测试什么的都用阿斯顿马丁的体系,以现在法拉第未来的这些人马是可以做到的,贾总手里的资金也是绰绰有余的。当年特斯拉做这一步的时候一共融资融了1.05亿。6亿多人民币,贾总还是拿得出来的。 10亿美元建厂那是远景规划,得在一步步卖出概念车,准备量产车,在资本市场(也许是美国,也许是中国)圈到钱以后才行。这个钱贾总是不会自己掏的。 三、法拉第未来的梦想路线 从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看,电动汽车未来是有市场的,随着动力电池的降价,充电桩的普及,电动汽车会越来越便宜,越来越方便,电动汽车会替代掉一部分燃油车。但是这个进程至少还得好几年,特斯拉现在还在赔钱,所以法拉第要造量产车的事情可以不着急。 目前贾总就是特斯拉路线,和阿斯顿马丁合作,2016年还在概念车的阶段,但是到了2017年、2018年大概能造出来百八十辆高性能的阿斯顿马丁底盘,法拉第电动车技术的超跑或者赛车。这个车不卖个千八百万对不起身价。 因为小批量,所以不需要大规模的工厂,实际所需的投入并不太大,以乐视的财力是可以做到了。 而有了这百八十辆,贾总就可以去融资了,也许还能像特斯拉一样申请到贷款或者补助。如果能复制特斯拉的路线,这个时候,政府给个几亿美元或者几十亿人民币的贷款,传统汽车厂过来投资一下,或者合作,提供乐视没有的造车体系,供应链,技术,甚至给个燃油的车型做基础。乐视的量产车就可以设计出来了。 量产车发布,制造问题乐视可以自己建厂,可以委托汽车厂代工,可以找麦格纳国际这种专业的代工厂。只要有钱,哪条路线不是问题。 而此前的法拉第跑车靠千八百万的售价,一举跻身世界顶级超跑行列,这个牌子也像特斯拉一样算世界名牌了。 你猜这个时候贾总会做什么?当然是上市IPO圈钱了,投资几十亿美元,估值炒一炒,量产车就真能生产出来。 而等法拉第真正设计出来量产车,可以进入量产的时候,至少也得2020年以后,甚至2025年。这个时候动力电池价格会降的差不多,电动桩也会普及,贾总就可以正八经的卖车了。 当然,能卖车不一定能盈利,但是以贾总的运作能力,赚不赚钱不要紧,股价涨,所有人就都赚了。特斯拉也亏损,市值也是200多亿美元,把法拉第也弄成市值百亿千亿美元的公司,这才是贾总的梦想。 不过,理想虽然很丰满,但是特斯拉毕竟是第一个这样玩的,后续跟风的绝不止乐视一家,传统汽车厂也会搞自己的电动车,法拉第会不会有政府贷款,会不会得到传统汽车厂帮忙都是未知数。特斯拉是幸运儿,法拉第未来是不是也这样幸运就没人知道了。 只能说贾总的想象的路线图很好吧,能不能实现还得走着看。我们祝贾总好运。
  • 热度 37
    2016-1-6 10:15
    1844 次阅读|
    6 个评论
    关于乐视要造车这个事情,喊了已经有几年了。当年乐视弄一个驾驶舱就当超级汽车的演示,让媒体大肆批判了一翻。不过,在即将开幕的2016 CES消费电子展开幕前,乐视终于动点真格的了。 北京时间1月5日下午,乐视和其旗下的法拉第未来在全球媒体面前举办了一场发布会。超级概念车FF zero1正式首秀。 这是一台单座纯电动赛车,整体观感非常科幻前卫,据官方介绍,它的前脸中间线条称为UFO线,将成为FF全系车型的标志性设计元素,座椅设计灵感来自美国NASA 0重力座椅,总之听起来非常高大上。 FF设计负责人表示,这台FF zero1是用来测试未来产品的一辆车。有海外媒体透露,FF公司或将以此为蓝本打造一台马力达千匹的超级电动跑车,破百3秒以内。 从驾驶舱当超级汽车演示,到拿出来一辆科幻级别的概念车,乐视的步子有点大。贾总一贯的风格让人不太放心,这是一个高级版本的游侠骗局,还是真要颠覆世界呢?我们来做个解读。     一、不简单的法拉第未来 这个法拉第未来最早被爆出来是外国媒体。2014 年它在加州某地成立,其命名的法拉第颇有点模仿特斯拉的意思。学过物理的都知道法拉第在人类科学史的位置。 通过对比人员名单,媒体发现这家公司实际上的控制人是乐视的贾跃亭,贾总当年在宣布要进军汽车的时候与北汽一起投资了一家新兴公司Atieva,云集了众多业界大咖,而如今的法拉第汽车公司也是这几位大咖撑门面。 所以这家法拉第未来实际上是乐视汽车的落地公司,在乐视宣布要做汽车前后,它投资了Atieva。Atieva 创始人谢家鹏博士在2002年参与了特斯拉汽车公司的创建,是创始股东和董事,并亲自主管Tesla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Atieva公司副总裁丹尼丝· 格蕾曾任通用公司沃蓝达项目核心主管,Atieva公司技术顾问马丁·艾伯哈德为特斯拉汽车公司创始人。Atieva公司的技术团队来自汽车集团和硅谷,其中主要工程师是特斯拉汽车、通用汽车、大众汽车等的研发专家。 然后以Atieva为根基,继续招聘特斯拉、通用甚至是观致的人,创立了法拉第未来。 所以这个法拉第未来实际是特斯拉的部分人出来以后,招募其他汽车行业的精英搞起来的这么一个公司,乐视是背后给钱的人而已,这家公司的技术实力和汽车行业经验是靠谱的,这与当年游侠一共几十个人,大部分是程序员,学汽车的没有几个人是完全是两回事。 二、为什么从超跑开始? 通常,人们认为赛车是最高大上的汽车,然后是超跑,再往后各类豪华车,至于我们家用的买菜车,那是最便宜最简单的,所以能做超跑,能做赛车那是了不得的公司。 但是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汽车行业发展了100多年,一辆达到平均水平的汽车,需要上万个零件,需要千万种试验,开发一个出色的新车型投入百八十个亿,还得花相当长的时间。 因为汽车是一个不断在路上运动震动的物体,要保证稳定不出大故障就不容易,不用说在这种震动中保持性能,没有异响……,而且汽车速度寿命动辄就几十万公里,十多年,要经历高温低温,雨雪冰雹,能做好一辆买菜车保证日常使用,那就是一个投入非常大的工程。 这也是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这么多年,至今绝大多数车型都是逆向车型的原因,自己从头研发一辆日常用的车实在是太麻烦,太贵了。 但是,赛车概念车是另外一回事,相比家用车,这类车只要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能快速的跑完赛道就可以了。它不用考虑车手的舒适性,也不用考虑异响什么的,NVH不用管,天气不好可以不去试车…… 外观酷炫,能跑的概念车赛车其实投资要小得多,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没多少钱的大学都可以去参加电动方程式比赛的原因。 就是特斯拉,最早的产品也是一辆燃油超跑改造的产品,这样入手难度要比直接上量产车型简单得多,投资也小得多。 其实,走这个路子还不是乐视一家,李想的蔚来汽车也准备这样玩。 三、乐视搞的这个FF zero1靠谱吗? 从乐视给出的结构看,底盘基本就是特斯拉D系列的翻版,底盘电池、前后电机。因为谢家鹏博士在2002年参与了特斯拉汽车公司的创建,所以这个并不奇怪。 丹尼丝· 格蕾曾任通用公司沃蓝达项目核心主管,而特斯拉的底盘传说和通用以及菲斯克卡玛有点关系,在美国这个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有人才套用改造一个底盘也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况且概念车还不用考虑太多可靠性。 至于0-100公里加速进入3秒,在电动汽车时代,也不是太高的技术门槛,只要你舍得用大功率电机,做好车身轻量化,不考虑车内空间实用与否的问题,比亚迪都能干这个活。所以,到了2017年,乐视拿出来这样一辆车是靠谱的。 但是,概念车就是概念车,这种车即使有人买也是做富人玩具,其真正用于日常使用是不太行的。法拉第未来或者说乐视是不能靠买这辆车来赚钱的。 四、乐视的目的 既然,这辆车不能赚钱。那乐视造它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就回到贾总的老本行——资本运作。 要造量产车,投入得有个几十亿,即使乐视这种上市公司也得融资,而且还得得到业界巨头的帮助(没有丰田和奔驰的帮忙就没有特斯拉),而要得到投资或者帮助,你得先拿出点东西来给大家看你的能力。 这个FF zero1就是一个很好的广告,0-100公里加速3秒,外观酷炫,如果再有一个不错的赛道成绩,这个车运到那里都是一个活广告。 即使金主不掏钱,乐视靠这个车搞增发之类的举动也是很有希望的。这个车能搞来的钱应该远远大于其研发的钱。 而且,法拉第未来建厂得到了美国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免税,这和当年特斯拉获得美国能源部贷款有一拼,有了这辆概念车展示,这种扶持才显得理所当然。 所以这辆车更像是一个公关工具,概念车出来,投资、中国、美国的政策支持、业内的资源才有机会来,而有了投资和资源,乐视才有可能造出来真正的量产超级汽车。这一步必不可少。 在特斯拉造出来Models之前,也被业界讽刺,说屁股底下坐着7000个笔记本电脑用的18650电池太蠢了。但是几年后特斯拉就成为电动汽车的标志。 现在乐视的法拉第未来正在一步步走,如果一切顺利,它是真有可能成功的。不得不承认,贾老板又打了一手不错的资本牌。  
  • 热度 24
    2015-8-13 12:16
    5054 次阅读|
    6 个评论
            上图是我这周末去葡萄牙里斯本参加的EUcap2015(www.eucap2015.org)会议所要演讲的文章中的一个示意图。手机的4G功能如果没有经过这个系统的验证测试,至少可以说,它的整机无线性能没有经过优化——这个测试方法被称作MIMO OTA。           自我亮明身份以来,有幸从微博上结识了不少来自小米、360、极路由、中兴、华为、乐视、黑莓等公司的工程师,并通过微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交流——有一部分是因我对相关产品宣传中无线性能的质疑而展开互动的——在沟通过程中,很少有工程师因为技术方面的分歧而造成互相的不愉快,但很显然,大部分技术人员,尤其是来自新兴互联网背景的那些“大”公司们,对于MIMO和MIMO OTA是缺乏认识的……         乐视的 @超级手机  营销人员最近给出了逼格很高的宣传语:      我愿意相信乐视的超级手机,其射频与天线研发团队在解决全金属机身带来的难题所付出的努力,但我判断, @超级手机  没有经过MIMO OTA测试,当然,这是猜测——照旧,如果我错了,欢迎打脸,我会公开道歉。 其实原帖题目想取名为:“MIMO OTA最新进展通报——建议非专业人士请绕行”但是这个题目显然缺少吸引眼球的特质……             这意味着,我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这些研发工程师们的主管们看的:作为一个体现真实性能的测试方法,MIMO OTA对4G等多天线终端的优化和调试必不可少,但对国内大部分靠“拿来主义”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还太深奥——请不要怪罪工程师,我来帮你们补上这一课!(而对于营销部门的人来说,向来不需要对技术的深入了解,就可以把牛吹到天上——所以我不想为他们多费口舌。我建议营销人员要说明无线性能的优劣,最好能够拿出测试数据出来,不要光凭嘴。) 【一】国产4G手机有没有经过测试?       一般消费者,甚至营销人员普遍会提出的一个疑问是:如果我说所有国内厂商都不具备MIMO OTA测试能力是真的,那么难道这么多大厂的手机都是没有经过验证、测试就投入市场销售吗?我的回答是:严格意义上,恐怕这就是目前国产4G手机的实际情况。     但厂商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折中的替代测试保证最基本的性能: 1. 全盘相信芯片供应商的参考设计——一般研发工程师都懂的,按照图纸搭积木 2. 进行传导测试——验证芯片功能,但把天线得甩开后,无法评估其整体性能 3. 进行单天线的SISO OTA测试——验证天线的匹配情况,及损耗是否可接受,但无法验证整体MIMO性能 4. 进行外场路测——验证整机的性能,但由于外场条件复杂,一般到这个时候,留给研发再优化设计的空间已经不大了,一般没有致命缺陷,基本就这样了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一个产品测试的重要性,对于研发人员来说,是能否提供优化设计的途径,而不仅仅是看一眼产品质量是否有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说,是否具备MIMO OTA测试环境和研究能力,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公司对于研发投入的态度和实力。 从目前我了解的情况看,国外芯片厂商Intel,手机商Apple,blackberry,microsoft,Samsung,LG等均已具备不同程度的MIMO OTA研究、测试和优化能力。 【二】一般工程师听过的 OTA(Over The Air)测试与MIMO OTA的本质不同         OTA是空中整机测试的意思,是相对于传导测试(Conductive)而言的,一般常规OTA特指单天线终端的测试,即SISO OTA,大部分国内厂商都具备这个测试条件(或者至少拿出去委托天线厂家测过)。         在siso ota的测试过程中,工程师会验证所谓TRP、TIS,即有源(手机正常工作时)的天线发射与接收能力——这项测试是从GSM开始便由运营商开始建议测试的,如北美CTIA组织。但在LTE时代,4G手机均已使用MIMO技术时(目前仅下行),你关注的不仅仅是天线的发射与接收这么简单,因为最终的下载速率是由芯片和天线共同决定的,MIMO本身的核心是底层的基带算法,要把手机的下载性能调试到最好,需要关注的是信道模型与天线、芯片的整体,从spatial domain(MIMO本身被称为空分复用)来看,关注的指标是spatial correlation——从目前国内所有厂商来看,大部分工程人员对这个名词的了解几乎为零,也没有测试系统——MIMO OTA测试系统。           乐视公司的产品还没有出来,就已极力宣传其全金属外壳及天线性能,但是基于我对MIMO OTA的了解,这部手机很可能只是达到了普通手机的天线性能指标——当然,作为全金属外壳来说,已是不易!——但如果未进行MIMO OTA测试,距离其营销人员的标语所要达到的高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还是那句话,话好说,事难为,相比于营销人员的那张嘴,研发的技术积累并无捷径可走。 【三】MIMO OTA测试方法及标准化,国内外的最新进展         基于过去10年在SISO OTA建立起来的统治地位,美国的CTIA组织被各大实验室和运营商视为OTA的权威标准输出者,CTIA经过5年多的拖延,本周(2015年4月7日~10日)在美国召开的Face to Face meeting将要为5月份的V1.0定稿,10月份完成V1.1版本,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关键问题并没有解决,比如Uncertainty、test zone等问题;3GPP的计划也是将在8月份做出定稿,国内CCSA(www.ccsa.org.cn)TC9 的会议5月4日召开,可能会正式颁布MIMO OTA国内的第一版本。    国内除了华为、中兴、联想等传统厂商在CCSA TC9中有常驻代表(其中华为有专门跟进MIMO OTA测试方法进展的资深工程师),其他诸如小米、360、格力、niubia、一加、锤子等等新兴互联网手机企业均无专门人员尝试跟进相关技术进展,这些新兴互联网企业在这个领域更多地,是让天线配件厂商(如硕贝德)为他们的天线把关、做整机验证测试,但显然,研发人员对于MIMO OTA缺乏足够的理解,也缺乏完整的测试系统的情况下,要把MIMO这件事情做好,只能靠运气。      我今天下午上传的文章是上周末写完的MOSG150406,输出给CTIA作为Face to Face会议讨论的一篇重要文档,阐述了test zone,probe number, calibration等诸多问题 ,并对test plan V1.0有重要修改。我认为即使参加CTIA的90%参会人员不见得能看完/看懂我这篇文章,但是由于其讨论的问题非常尖锐且重要,MIMO OTA工作组的主席,来自ATT的Scott Prather昨天亲自替我在会上为这篇文章做了报告,这是非常少见的。   对于目前CTIA在MIMO OTA标准文本中很多似是而非的谬误,我在邮件中也做出了一些评注,比如我反对美国ETS –Lingren的Michael Foegelle对于MPAC改称“Boundary Array”的提法,并详细列举了原因。但是,与所有标准化组织一样,标准最后的制定,不仅仅是技术的范畴,更多的是利益与政治的博弈,在一个美国人和美国企业为主的行业组织中想要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太难!我只能说,我会尽力而为。          【四】彩蛋:感谢阅读到这里的朋友,谢谢你们的关注、容忍和赞赏。         今天的彩蛋是Motolora在芝加哥的MIMO OTA暗室照片,这个照片出现在MOSG150403当中,这个实验室基于一个EMC暗室,是由技术人员自己搭建的。按照我与对方技术负责人Istvan此前见面时的沟通,MOTO x是完成过MIMO OTA测试的,且可能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对于MOTO x的粉丝来说,现在可以朝拜一下了     欢迎关注我的新浪微博@吴醒峰,交流4G和MIMO技术。  
  • 热度 31
    2015-5-14 17:03
    6488 次阅读|
    3 个评论
    今天有一个搞机的KOL发了一个微博,大意是乐视因为发布手机时掀了行业底裤,遭到竞争对手和供应链的联合封杀,面临无限期延迟供货的窘境。 对于这个事情,华强电子研究所分析师潘九堂的回复是:“ 鬼扯,应该是乐视自己研发(骁龙810没那么容易优化)和供应链没搞定而已(DDR4和索尼摄像头芯片等供应紧张)。” 很多跨界企业经常犯的一个毛病是把过去自己所在产业的毛病带到另外一个产业。 比如封杀这件事情,以前互联网公司常干,什么腾讯封杀360,爱奇艺封杀360影视,百度封杀360浏览器(咦?为什么都是360)。首先一个企业封杀另一个企业本身这事就不是很靠谱,360中了这么多*还不是越战越勇。 苹果、三星做到这么大,在供应链话语权这么大,尚且做不到封杀竞争对手,因为彼此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能够封杀掉互联网公司的在中国只有工信部,同理手机公司也一样。 再来说说封杀的这个原因,是因为乐视在发布会把行业BOM成本爆出来了,撕掉了行业的底裤。 拜托,几年前小米1999元的价格出来才真正是动了行业的奶酪,就算这样也没见有什么供应链去封杀小米。锤子老罗当初微博得罪了那么多手机品牌,也没见有什么厂商封杀。 乐视现在是什么级数?出货量有多大?有必要要到供应链去封杀吗? 对于这件事,笔者只想说,虽然手机行业现在越来越Low,但请不要想象得这么Low好吗? 说到这里,我总算想起乐视手机给我的违和感到底在哪里了。凭良心讲乐视手机的外形和配置定价都不错,但是乐视的宣传总让人有一种从三年前穿越到2015年的感觉。 在业界已经被所谓互联网手机和耍猴手法弄得审美疲劳的时候,乐视还在自以为高明的报BOM成本、“超越苹果”的宣传实际上已经落后业界平均水平至少1年以上了。 难道我们不知道你现在报的价格是期货价么?难道我们不知道什么叫“饥饿营销”吗?难道我们不知道股票发行价只有机构和庄家能买到,散户只能看一看么? 搞不定供应链就实话实说,何必搞出“封杀“一说呢?你就算说被人追杀都比”封杀“可信度要高吗! 希望乐视后续能提高炒作姿势水平,再怎么说也不是煤老板来做手机,维护行业形象靠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