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零相消电路的硬件配置需要根据前端信号源输出电容来确定,根据我们的系统大致测算前端输出电容的充放电时间常数在40~50ns之间。所以最开始选用的配置是3.3nF和15欧姆。经过不管迭代检测,最终确定为220pF和220欧姆。如下图所示,经过PZC电路后,系统基线起伏调理到1.2mV左右。基线水面上的脉冲信号是否都是实际有用信号呢?实际应该还存在多光子叠加的暗脉冲,当前SiPM的暗电流无法做的很小,导致正常工作条件下暗脉冲很多,很容易产生堆叠,并被系统确认识别为有用信号。这种情况其实系统还是可以在后期进行再次识别并检出。对于系统无法忍受的是这种暗脉冲和有用脉冲产生堆叠(pile-up),所以PZC除了条件基线,抹平基线起伏以外,还可以减少暗脉冲与实际有用脉冲之间的堆叠。 那么为何说PZC可以减少有用脉冲与暗脉冲之间堆叠呢?我们看到有用脉冲实际脉宽在200ns多一点,这是每个单一脉冲占用时域的宽度,由于实际应用中快信号,我们关注的只是脉冲信号的上升沿,并不在意脉冲的宽度,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减小脉冲宽度的方法来减小脉冲信号的时域占比。从而减小了脉冲与暗脉冲堆叠的可能性。 在上述电路的基础上,为了发掘不同PZC配置的差异,开展了几个测试: 1. Cpz修改为10pF,根据时间常数调整Rpz为4.99k,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 上图显示脉冲出现尖顶,但是并未被挤压到底,为了尝试看看是否能将尖顶同比例压缩到底,保持Cpz不变的情况改变Rpz。 2. Rpz=3k时,如下图所示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电阻改小的方向时不对,为了验证,进一步改小到1k 3. Rpz=1k时,如下图所示 比较上述3个测试结果,可以确认,电阻改变方向应该是需要加大。 4. Rpz=10k时,结果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Rpz=10k时,尖顶虽然未被压缩到底,但此时已经开始出现下冲,脉冲宽度已经明显被缩小到100ns左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