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经济危机

相关博文
  • 热度 38
    2013-7-3 14:26
    2029 次阅读|
    11 个评论
    这2天的股市坐了一回过山车,银行、地产股一片绿,股点一下子穿越到了清朝,差点回到了鸦片战争,好在有惊无险,又重新回到了改革开放。作为一个不炒股的人,我都知道经济肯定出问题了,一时间,各种专家网上搬出各种数据,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准备探底了。 今年中国会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我们都不是经济学家,不知道。有一位经济学家在2年前预测2013年7-8月会发生经济危机,分析透彻,推荐一读:李佐军:2013年中国将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迟早会有一场经济危机,这一观点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认可。这几年政府在出口疲软的情况下,为拉动内需大兴基建,超发几十万亿货币,每年的财政收入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维稳费也是屡攀高峰,政府开销已经严重透支,长此下去,中国经济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高筑,据说已经超过10万亿,卖地、收税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带来的结果是可能直接拖垮银行。政府垮台?不可能,银行倒闭,目前来看,除了几个农村信用社倒掉,也不太可能。这一次又要看国家的宏观调控了,腾笼换鸟、帽子戏法,以前屡试不爽,不知道还能用几次。 我个人觉得今年发生经济危机反而是好事,反正迟早要来,早点刺破泡沫,及早准备,等到纸包不住火,酿造一个更大的危机,为时已晚。而且现在新政刚立,初步掌权,很多新政策要推行,他们肯定不想背上大包袱,所以主动面对危机的可能性很大,李总理19号的讲话已经说明了问题,可惜央行被几大行所绑*架,又放水了。 不管经济危机发不发生,我们最好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和准备,昨天晚上约了几位博主和老朋友:柯雨、老黄姓黄、LED-文子、孙意笑先生闲聊,也聊到了这个话题:如果发生经济危机,将会给电子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黄总认为,目前来看,电子业的需求还是很旺盛,反而鞋子、服装这些出口市场受到打击很大,很多工厂都关闭或者外迁。黄总公司产品之前出口欧洲,现在欧洲需求一直没起色,再加上很多高端制造回流,确实造成了很大压力。黄总给了一个实例,以前一欧洲客户驻中国办事处(公司很有背景),地址在国贸有2000个平方,金融危机后,换一个200平方,再移到香港,再移没了。。。另一方面,所谓的拉动内需其实就是一个大幌子。好在还有东南亚,金砖十国能帮忙拉动缓解下,不然危机真的是要来了。 现在一个很好的指标就是失业率,只要有招工需求就说明经济还不错,黄总说最近招工还是不好招,这说明电子业还是正常的,现在民工的薪水都已经达到300-500一天了,而且还不一定招得到。如果哪天到处都是失业人员,这不仅仅是经济危机,很可能会引发社会危机。 孙总给出的建议是尽量维持轻资产化,毛利低于10%以下的,建议主动关闭,靠出口退税存活的工厂建议尽早准备。 郎教授天天预测说中国马上面临危机,90%白领将破产,我觉得中国的中产阶级是最苦逼也是最没骨气,破产顶多是经济危机,闹不出啥事。要是农民没饭吃,民工没活干,这就要出事了。所以我觉得政府看得很清楚,在现有基础上,尽量将资金往实体经济上引,问题都明白,就看敢不敢从自己身上动手了。 中国电子业正处于一个产业转型和升级阶段,全球电子业也正面临一场新的产业浪潮变革,移动互联、物联网、新能源…都在虚势待发,整个电子渠道也在从传统向电商、网络演进。这已经不是一个领域的转向,是要开辟堪比工业革命一样的新时代。所以从长远看,中国的电子业前景不错,如果现在发生危机,危机孕育机会,将更有利于中国电子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所以大伙要继续加油,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这次挑战! 在此感谢昨天各位朋友的分享,这里只是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朋友发表看法,共同探讨电子业危机中的出路。在此与大家共勉!  
  • 热度 58
    2013-6-28 10:28
    6403 次阅读|
    25 个评论
    这2天的股市坐了一回过山车,银行、地产股一片绿,股点一下子穿越到了清朝,差点回到了鸦片战争,好在有惊无险,又重新回到了改革开放。作为一个不炒股的人,我都知道经济肯定出问题了,一时间,各种专家网上搬出各种数据,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准备探底了。   今年中国会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我们都不是经济学家,不知道。有一位经济学家在2年前预测2013年7-8月会发生经济危机,分析透彻,推荐一读: 李佐军:2013年中国将爆发经济危机 。   中国迟早会有一场经济危机,这一观点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认可。这几年政府在出口疲软的情况下,为拉动内需大兴基建,超发几十万亿货币,每年的财政收入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维稳费也是屡攀高峰,政府开销已经严重透支,长此下去,中国经济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高筑,据说已经超过10万亿,卖地、收税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带来的结果是可能直接拖垮银行。政府垮台?不可能,银行倒闭,目前来看,除了几个农村信用社倒掉,也不太可能。这一次又要看国家的宏观调控了,腾笼换鸟、帽子戏法,以前屡试不爽,不知道还能用几次。   我个人觉得今年发生经济危机反而是好事,反正迟早要来,早点刺破泡沫,及早准备,等到纸包不住火,酿造一个更大的危机,为时已晚。而且现在新政刚立,初步掌权,很多新政策要推行,他们肯定不想背上大包袱,所以主动面对危机的可能性很大,李总理19号的讲话已经说明了问题,可惜央行被几大行所绑*架,又放水了。   不管经济危机发不发生,我们最好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和准备,昨天晚上约了几位博主和老朋友:柯雨、老黄姓黄、LED-文子、孙意笑先生闲聊,也聊到了这个话题: 如果发生经济危机,将会给电子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黄总认为,目前来看,电子业的需求还是很旺盛,反而鞋子、服装这些出口市场受到打击很大,很多工厂都关闭或者外迁。黄总公司产品之前出口欧洲,现在欧洲需求一直没起色,再加上很多高端制造回流,确实造成了很大压力。黄总给了一个实例,以前一欧洲客户驻中国办事处(公司很有背景),地址在国贸有2000个平方,金融危机后,换一个200平方,再移到香港,再移没了。。。另一方面,所谓的拉动内需其实就是一个大幌子。好在还有东南亚,金砖十国能帮忙拉动缓解下,不然危机真的是要来了。   现在一个很好的指标就是失业率,只要有招工需求就说明经济还不错,黄总说最近招工还是不好招,这说明电子业还是正常的,现在民工的薪水都已经达到300-500一天了,而且还不一定招得到。如果哪天到处都是失业人员,这不仅仅是经济危机,很可能会引发社会危机。   孙总给出的建议是尽量维持轻资产化,毛利低于10%以下的,建议主动关闭,靠出口退税存活的工厂建议尽早准备。   郎教授天天预测说中国马上面临危机,90%白领将破产,我觉得中国的中产阶级是最苦逼也是最没骨气,破产顶多是经济危机,闹不出啥事。要是农民没饭吃,民工没活干,这就要出事了。所以我觉得政府看得很清楚,在现有基础上,尽量将资金往实体经济上引,问题都明白,就看敢不敢从自己身上动手了。   中国电子业正处于一个产业转型和升级阶段,全球电子业也正面临一场新的产业浪潮变革,移动互联、物联网、新能源…都在虚势待发,整个电子渠道也在从传统向电商、网络演进。这已经不是一个领域的转向,是要开辟堪比工业革命一样的新时代。所以从长远看,中国的电子业前景不错,如果现在发生危机,危机孕育机会,将更有利于中国电子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所以大伙要继续加油,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这次挑战!   在此感谢昨天各位朋友的分享,这里只是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朋友发表看法,共同探讨电子业危机中的出路。在此与大家共勉!
  • 热度 21
    2012-10-14 17:27
    2822 次阅读|
    2 个评论
        目前谈论金融危机是热门话题,仔细观察欧美国家所谓政治经济『精英』们的应对之策,难免有滑稽之感     主流舆论反思金融危机,基本把成因归咎于美元的泛滥,以至于格林斯潘也因其长期的低利率政策,而毁掉一世英名。     可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有过之而无不及,直接开动印钞机加剧美元泛滥,如此『饮鸠止渴』的行为原因何在? 在于欧美国家长期信奉的几种经济理伦。     自由主义明知经济周期的存在,而采用不作为政策;凯恩斯主义则认为乘数式的投资拉动行为,是解决经济周期的有效方法;货币主义则走向数字游戏的极致,一方面剥离坏帐以制造出另一份『好』的财务报表,另一方面加速货币贬值,人为制造『通账预期』以影响消费信心,其核心是借混水以转嫁危机,最终让消费者和债权人买单。     如果站在微观经营者的角度,会发现正常的商业周期变得更加难以预测,本来平滑而有周期性的商业周期变成剧烈震荡,并立即在三个方面蒙受损失: 库存价值缩水, 现金流紧张,应收帐款变成坏帐。     面对危机,绝大多数微观经营者无法摆脱剧烈震荡的消极影响。是否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不受经济危机影响,或者受影响很小的商业经营模式,已成为微观经营者们急需思考的问题。     普通的商业周期可以用数学公式描述: F = F『X,Y』,其经典的图形如下,大体包含三类情况: 某一产品对不同的客户形成持续的销售。(图A) 某一客户对不同的产品形成持续的需求。(图A) 某一客户对某一产品的偶然交易行为。(图B) 图 A                                图 B     目前设定: X = 产品数,Y = 客户数,数学公式: F = F『X,Y』,上述三种情况便可描述为: X = 1, Y = M ﹙1 M 无穷大﹚ Y = 1, X = N ﹙1 N 无穷大﹚ X = 1, Y = 1 ﹙大数级别的偶然交易行为﹚       对宏观商业周期而言,一类和二类相叠加,形成了一条﹙X=大数,Y =大数﹚的长周期曲线﹙图C﹚,三类的偶然交易行为,则体现出非相关性和非周期性﹙X =更大数,Y =更大数﹚,其图形接近物理学的白噪声曲线。﹙图D﹚                       图 C                                图 D       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   宏观商业周期曲线是由大数级别,弱相关性,短周期的微观商业周期曲线叠加而成的长周期曲线﹙图C﹚。大数级别的非相关性,非周期性曲线﹙图D﹚对﹙图C﹚进行了平滑,即减少了宏观周期的波动幅度。   由于微观实体必然存在对现有产品的推广,和新产品的创造行为,以及由于其客户群的类似行为,而产生的需求创造,即微观商业行为必然存在短周期性。因此,宏观经济曲线的周期性波动属于『自然』现象,这也是传统自由主义理论的立论基础。   自由竞争的结果,首先使﹙X=产品数﹚这组大数序列的分布和权重发生了变化,简单而言,便是在产品供需方出现了相对集中和垄断。大数序列呈现正态分布后,二八现象便在微观商业领域普遍存在,当然,这也属于『自然』竞争的健康结果。   问题的复杂化,是出现了能单独影响商业周期曲线的超级变量: 国家的投资和消费行为,具备了单独影响宏观商业周期的能力,这是凯恩斯主义的立论基础。 货币本来只是作为曲线的计量单位,具有标准性,可一旦被『货币主义』作为武器,便神奇地实现了提升曲线幅度的能力。   目前的主流政策都是围绕国家行为展开,然而,即使国家的投资和消费行为能产生乘数效应,『X = M1,Y = N1』也绝非大数。只有真正产生『X = M2,Y = N2』大数的政策,比如全民消费券发放或惠及全民消费,才存在立即修复商业曲线的能力。   可是,如果此政策需要消耗国家财政能力,或只能靠货币增发来完成,其正面效果很快会被对冲。       费此篇幅讨论宏观商业周期,是因为微观经营者在无法单独影响宏观商业周期曲线的前提下,只能采用顺应趋势的行为,未雨绸缪,在商业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制订自保或扩张的策略。     另外,F『X,Y』的数学模型假设,也为研究微观实体如何规避商业周期剧烈波动的不利影响,甚至找到超越周期性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提供讨论前提。     微观实体的实际运作,具体围绕下列情况展开:   X = 1﹙产品﹚,Y = N﹙客户﹚ 相信某一产品,能有可行的方法,销售给某一客户,即﹙图B﹚的必然性。 相信某一产品,能有可行的方法,销售给不同客户,即﹙图A﹚的必然性。 相信存在可行的方法,增加Y = N 的数值,延长周期,提升幅度。 数学模型和具体成功案例,证明此方法的可操作性,现有的销售理论也对此进行了总结。   X = M﹙产品﹚,Y = 1﹙客户﹚ 相信某一客户,对现有产品,会有持续需求。 相信某一客户,对新产品,会有持续的需求。 相信存在可行的方法,增加产品数,延长周期,提升幅度。 数学模型和具体成功案例,证明此方法的可操作性,现有的产品理论也对此进行了总结。   X = M﹙产品﹚,Y = N﹙客户﹚ 综合运用1,2类法则,增加产品数和客户数,可有效延长微观商业周期,提升曲线幅度,目前流行的营销理论对此进行了总结。   当微观经营者们信奉上述法则后,竞争便成为唯一的选择。而对某一经营者而言,即使﹙图A﹚客观存在,实际上却只能捕获其中的某一段商机。   日常的经营活动,只能依靠下列行为得以维持: 主动性产品创新和创新推广,以及主动性发掘客户。   所有的主动性操作,均需要人力和货币的支出,即使在利润可预测的前提下,微观经营者所有试图扩大『M ,N』的努力,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其最终所获得的产品数和客户数均非大数级别,因此,微观实体的商业周期具有『天然』的短周期性。   于是,理论的指导和实际结果发生了背离,任何微观经营者的主动性经营策略,即使在最理想的内外条件下,也无法改变其最终退出市场的命运。   主动性投入人力和货币的行为如果一旦失控,微观实体便会立即被宣布『突然死亡』,所谓『巧妇难为无米炊,英雄挥泪别疆场』,描述的就这类结局。       上述分析似乎得出了悖论,究起原因其实很简单:   主动性﹙盲目﹚拓展产品和客户的商业行为, 过快消耗了有限的人力和财力,微观实体最终只能『专注』于小数级别的产品和客户进行运作。   主动性策略的佼佼者,是在拓展产品和客户的过程中,稳定价格策略,有效成本控制,保证足够利润,其最完美的结局莫过于控制风险,达到善始善终的境界。   真正理解『大数模型』的商业行为,即有利于主动性策略的执行,更能建立一套可持续捕获偶然**易行为的商业模式,模拟出类似﹙图D﹚ 的非周期性商业周期曲线。   客户的真实价值,在其具有不断产生实际需求的能力, 即所谓客户只有向公开市场发出具体而真实的需求信息时,客户本身才有操作价值。   目前暂无具体的理论,能够总结如何对待大数级别的偶然**易行为,以及采用何种行为准则。鉴与目前的营销理论是基于『接触』的法则,暂且把这种未知的理论设定为『非接触』法则。   只有建立在可靠理论和数学模型上的理论指导,才能使微观经营者的行为趋向理性与合理,所谓两套法则互为参照,相得益彰,乃创新之基石。       最后,借用前人心法以做总结:『金刚王宝剑,一击万法生,百魔自粉碎,何必分尔我,乾坤一握中』。     作于二零零九年四月二十五日晚 ﹙二零一二年十月修改﹚
  • 热度 23
    2009-12-10 16:48
    1829 次阅读|
    8 个评论
    这次世界的经济危机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发。按理说,稍微不是那么弱智的人都知道,要汲取美国佬的教训,不要过于贪婪,不要利用房地产把老百姓的血吸干了,至少也要实现可持续剥削嘛。 什么叫可持续剥削?有个很生动的例子。比如有的奴隶主对待奴隶,是拼命的强迫他们劳动,任意打骂,不让奴隶吃饱,不让奴隶休息够,结果这些奴隶饥寒交迫,也干不好活。聪明的奴隶主呢,让奴隶吃饱,让他们奴隶休息够,保证奴隶的健康,结果这些奴隶可以帮奴隶干成很多事。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说后面那个奴隶主就是好东西,但是,至少他比前面的奴隶主聪明,他自己也得到了更多的好处,奴隶也得到了更多的好处,他实现了可持续剥削。 中国的房价相对来说,在世界上是最高的,泡沫是世界上最大的。普通老百姓都买不起房,即使贷款买了房的,大多也成为了房奴。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不是真正要住房的人,买房炒房,而且得到了政策的鼓励,使房价更是高得离谱,现在的中国的房价,再跌它90%也是应该的(国际公认的合理的房价,是购买者年收入的3-6倍,中国现在有30-60倍)。这种情况下,政府竟然说要稳定房价?!现在我才知道,天方夜谭时刻发生在身边。要知道,老百姓被榨取得越多,国家就越没有发展的后盾。现在中国走的基本上就是日本美国的那种不断吹大房地产泡沫的路子。这样发展下起,泡沫破裂的那一天,就是中国经济危机爆发的那一天。 这个经济危机的爆发时间,我推测从今算起,大概是十年左右吧。那时候,由中国起源的经济危机会蔓延到亚洲,严重时会蔓延到全世界。到时候就有一个新的中国制造——经济危机。    
  • 热度 56
    2008-10-29 17:39
    10804 次阅读|
    43 个评论
    本土分销商温故知新,保暖过冬 应该再谈市场,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在金融危机铺天盖地,经济衰退甚嚣尘上的当口。 最近每天晚上看CCTV-2的“直击华尔街风暴”,跟踪google news的新鲜版式看business专栏,甚至平时不屑一顾的Tianya也进去逛经济博客。全球化浪潮之下,世界是平的,万里之遥的蝴蝶翅膀的抖动,在你身边也会有掀起的涟漪,何况规模如此之大的金融危机?你不得不思考。前天,接受《国际电子商情》编辑Emily的采访,就驰创电子进入代理领域探讨元器件的业务模式。在此,本人就中国元器件分销市场做一些回顾,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一些个人论断。请各位高手参评,权且充当过冬时的相互取暖。能否探知一些面向未来的曙光?也许吧。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起于改革开放。当时老?在80年代初就提出,电脑要“丛娃娃抓起”。在下当时执教的中学分到一台苹果电脑,但没有人会用,结果校长把做数学老师和班主任的我来兼差。那个时候的苹果电脑,带一台磁带录音机,被安放在校长办公室边,甚是神气。咱有时趁便将录音机带回家,听邓丽君的歌,也很得意。中国高层对电脑的重视,使得“发展微电子技术”成为国家基本国策,并成立了电子工业部,直至进入上世纪末(1997年),该部门并入信息产业部,形成了现在的电子和信息一体化的局面。 国内元器件分销市场起源于改革后外资/合资制造业进驻中国的80年代后期。当时进出口是管控最严厉的。就本人所知,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分销商老大当属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CEIEC,80年成立)和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CEAC,8?年成立)。这两家国有企业有遍布全国和香港的分支机构,有最大的进出口权(外汇指标),主要服务对象是内资企业,是计划经济产物。在1992年老?南巡之后,改革开放再进一步,港资为主的外资企业以来料加工的方式大批进驻中国珠三角和国内其他地区。这些企业将自己的原有分销资源渐渐带入到中国,形成了中国元器件分销商的先驱者,主要是香港、台湾、新加坡分销商,也包括Arrow、Avnet、Future这些国际分销商,后者逐渐加大了对中国的投入。90年代中后期,元器件分销开始呈现国企、外企、民企三权分立的格局,国企分销商针对内资国有企业,外企分销商针对外资制造企业,民企分销商针对乡镇企业,各占一方开展业务。本土分销商的来源是个大杂烩,既有海外授权分销商离职人员(产品经理?)另立的公司,也有研发人员下海创办的公司,还有国企的外贸员、货代专业户(潮汕/浙江/福建?)、以及我等边缘人物。前者多为代理商,后者多为贸易商。 元器件分销市场突飞猛进是中国2002年12月11日加入WTO之后。从那时起,是猫是狗都可以做元器件了,呵呵。于是,南有赛格,北有中关村,柜台模式遍布全国。国有企业的进出口,除了一些在配额方面有垄断优势的行业外(如纺织业),基本退出全部那些民企盛行的行业。中国成为制造大国,以电子产业为重要支柱。及至近年,中国元器件分销以本土和海外分销商为两极,呈哑铃型。其中,数量不多的大型授权分销商占据一端,以海外为主,本土为辅,年销售额十亿人民币以上;数以万计的小型分销商占据另外一端,几乎都是本土独立分销商,年销售额百万至数千万级别;而中间则是少数有一定规模的海外和本土分销商,年销售额数亿。 在中国元器件分销的市场化过程中,联想的“贸工技”发展模式在九十年代影响了许多创业者。这一模式先通过贸易赚取创业第一桶金,然后进入工业制造,再进行技术提升和研发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因是之故,不少优秀人才在分销业务成功后,开办实体,而逐渐脱离分销行业。以前的观点,认为分销不是实体,许多人瞧不起(当然现在要贷款也一样难)。现在看来,行行出状元,分销作为流通行业的重要一环,是供应链和任何产业价值链的基础,越来越受到重视。也许,一些离开我们行业的人,有不少后悔的,呵呵。就本人所知,元器件分销业者基本是进多离少,说明了我们行业的兴旺。 发展到现在,中国元器件分销已是完全市场化的局面。一方面,海外分销商和本土分销商齐头并进,对于客户来说,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选择分销商的关键还是产品质量和价格,以及服务水准。另一方面,元器件分销市场向纵深变化,首先,元器件行业更加广泛,由早先集中在电脑和通讯行业,发展到现在医疗、航空航天、军工国防、汽车、仪器仪表、家用电器、数码产品、等等各个行业;其次,市场更加细分,分销商呈现出地域性、行业性、应用类型、社会关系等分化;最后,元器件分销商的性质也开始产生变化,分销由单一的产品业务,开始向产品、技术、服务三个方向发展。 近来大家在经济危机阴影笼罩下,不少人惶惶不可终日。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说,可以通过四个关键词来解释: 1、 世界是平的:是我们现在及未来都要面临的现实,地球那边蝴蝶的翅膀振动会在你身边掀起涟漪。互联网主导下的科技创新,加上工业革命的规模生产基础,席卷全球,无人可以避开全球化的浪潮。你消费的任何产品,都有前人的、后人的技术积累,都是中国的、海外的劳动体现。 2、 生产力过剩:人类太聪明了,假的能做,真的也能做,反正你要什么都能做出来。马克思说的倒牛奶在中国已经出现,也许有一天美国人因为房子造得太多要烧房子了。生产力过剩在全球化之前,仅仅是局部的,因此有美欧的第一、第二产业盛极而衰。中国即便不是现在,在不远的将来也将面临这样的局面。 3、 流动性泛滥:本来流动资金汇集在局部地区,导致美欧的第三产业繁荣。现在世界是平的,结果随经济风向汇集到一起,哪里有利益(低洼地带/新兴市场)就流动到哪里,成了资本蝗虫!这些资本蝗虫聚集到哪里,哪里就产生资本泡沫;离开哪里,哪里就产生市场灾难。 4、 寅吃卯粮:美国人发明的信用体制走到极端,金融衍生产品的本质就是寅吃卯粮,而寅吃卯粮的本质就是人性的贪婪。民?、自由、平等,这些华丽的辞藻,是人性贪婪的外衣。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的超级霸权为所欲为,放纵了他们人民的劣根性,也就是我们人类的劣根性:贪婪/不劳而获! 看看元器件海外分销商的局面,大家能知道金融海啸的恶劣程度。根据最新股市数据,Avnet/Arrow的市盈率分别跌到了4.99/5.65倍(跌到这个地步,估计所有的VC都没饭吃了,哈哈),Jaco和Bell Micro分别由2.30 跌到0.8? 和6.60跌到0.67的垃圾股地步,Nu Horizons的股价跌到了1992年的价格2.01,Richardson的价格3.59居然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参见如 http://finance.google.com/finance?q=Avnet )。 经济的根本性问题不可能从经济解决。必须是意识形态和政治格局变化下的整体解决。这将是漫长的、艰难的。金融危机下,咱们前些日子叫喊的“冬天”,现在已成了冽骨的寒风。“坏得不能再坏了”,“狼来了”是真的! 本土分销商向何处去?在下也不知道,因为大家面临的不再是一个或数个行业的变迁,而是全球整体经济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关于中国元器件分销市场,本人简要提出的几个论断,抛砖引玉,求各位高见: 1、 元器件分销是毛,电子信息产业是皮,实体经济的需求是里子。经济寒暑变化,分销商最先知晓,并最先受到影响。 2、 所谓中国的世界工厂美称,其实是“世界代工厂”,电子信息产业的实质和玩具/鞋类的产业实质类似,因为价值链中的关键技术和供应链的关键环节,都是先进市场控制的,而我们赚的只是廉价劳动力的剩余价值而已。特别是元器件分销商,其实都是帮美欧日原厂赚钱的工具。 3、 元器件分销行业在中国经历了一段由垄断到三权分立,再到海外和本土两极哑铃型的发展过程。目前中国元器件分销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业。在直接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同时,分销商们也最能灵活应变。当然,冲击之后的生存着,有先知先觉者,也会有后知后觉者,但一定不是现金断流者。 4、 元器件分销,同所有其他行业的分销一样,都在市场挑战下呈现分化整合的态势,并且越来越专业化和精细化。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相辅相成的局面下,业务模式一定是危机之后行业再生的关键。 市场应该是你的仆人,而不是主人。挣钱的机会天天有,就看你怎么争取。God bless us,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