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科技企业

相关博文
  • 热度 7
    2020-11-8 12:34
    8047 次阅读|
    3 个评论
    2013年9月13日,惠普被正式剔除出道琼斯工业指数,一代硅谷的传奇落下帷幕。 然后我们可以看到惠普分拆为HP和HPE两家公司,但是惠特曼并没有回天有力,两家公司隐匿在整个竞争市场之中。 在硅谷,惠普只是一个夕阳日落的标志,比起稍微晚点的苹果,Intel已经不在一个层次,比后来的谷歌,脸书,网飞那就更加不在一个档次。 当然,作为一家老牌科技企业,同时代的很多企业已经死亡,比如王安电脑,网景公司,SUN等等; 而作为活下来的,其实过的日子并不快乐。 2020年10月思科宣布裁员7100名员工,其主要反馈出来的原因是疫情导致了业绩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事实上其传统业务受到云计算和互联网巨头的重大挑战才是其关键因素。2001年3月24日,其市值是5554亿美元,超过当时的微软,是全球最高市值公司,而今的思科,创新乏力,完全无法代表科技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GE,作为美国工业界的传奇公司,今天的市值780亿美元,距离杰克.韦尔奇的2000年代的6000亿美元不及零头,GE发生了什么? 综上可以看出任何企业在其巅峰时刻是代表了当时科技和市场的潮流,或者是风口,因此展现出其巨大的市值能量。 同样,我们回头去看20年前的中国企业,康佳,创维,长虹,TCL,海尔,联想,康佳现在给你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个家电制造商,企业完全不知道; 创维现在成了手机厂商的LCD模组加工商;长虹就更加说明不了问题,没有人会把其看作科技板块;TCL幸亏做了LCD面板投资,否则其移动通信,多媒体业务基本无法在市场上赢得欢呼声;海尔值得关注的是其工业互联网,而不是其白电;联想,或许就剩下HPC的业务会成为科技的关注点,PC和手机无法拿出来晾晒,在中国说科技,会想到阿里腾讯华为,二十年后呢,也未必还是。 以H3C为例,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在2005年左右,其在市场上的技术竞争力,产品技术门槛在国内完全是秒杀级的;而今的网通IT市场,竞争者多如牛毛,整个行业价格厮杀血流成河,锐捷,浪潮,曙光,ODM厂家,无一不在行业竭尽全力,行业的科技属性完全被成本价格属性颠覆了,如果你是基金经理,会去触碰类似的企业吗?回报在哪里。 综合上述案例,大部分企业在技术领先的时候,往往是缺乏长远的眼光的,可以坐着数钱,一览众山小的时候,随便搞搞创新,忽视了整个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趋势,所以缺乏远见的领导是个重要因素。 华为有任教主,其对于通信行业其相关的周边技术趋势和国内市场趋势非常敏感,其远见卓识,可以带领着华为不断颠覆过去,持续创新领先; 海尔的张主席,TCL的李主席也是可以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和市场变迁的节奏,目前基本上是同市场同步; 而其他就很难说了,当然巨大中华,巨大都死掉了,ZTE也算可以赶上通讯的节奏和潮流。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大概率事件,当企业的创新成了外观更改几个颜色,结构将直角改成圆角,包装由塑料改成纸品,就是行业血拼的时候。 研发人员的结构组成和惯性思维也会阻碍企业创新;过去的成功和壮大造成的官僚主义也会影响企业再次上路的重大障碍。 纵然外界变化万千,不可空因素,内部的惰性和不思进取,温水煮青蛙往往是阻碍企业进步的最大困境。 而多数时候,企业不会去精进管理,往往是去进入门槛低的行业进行多元化, 把企业做大规模,去更多的行业血拼价格。 所以,基业长青的书写完没有十年,里面就有公司不再常青,比如摩托罗拉。 互联网才十几年,搜狐,新浪疲倦不堪,百度战略摇摆不定,百年企业何其艰苦。 企业家们,辛苦了,也许还需要你们更加有远见一些,带领中国企业做强。
  • 热度 22
    2008-12-11 16:11
    2502 次阅读|
    2 个评论
    对辩论话题“大陆电子业兴起要学日韩模式还是台湾模式?”之我见。 我的观点不是简单地支持正方,但这是最接近我观点的了。 在金融海啸面前,中国不是缺少资金,也不是缺少技术开发的能力;困难的是这些怎样结合、运行起来。体制还没成熟?那么就自己找路子,在局部解决。大中型的企业目前已经在走技术崛起的道路,应该说已经包含了日韩和台湾的方式。但是总体还很不够,仍然感觉是在跟随别人。小型科技创业的企业,如果能够在总体上起到重大作用,也会改变局面。 中国科技业最大的问题是《产学研严重脱节》,这点是世界之最。比如说各(名牌)大学研究所、实验室等单位,不断从国家申请获得总数巨大的项目资金,名目上确实在进行着很多高科技项目。实际上这些项目主要都是在心不在焉的教授挂名下、由硕士生等进行,而他们都只有短期目标就是毕业和找好工作,他们就业的强项也完全不是曾经参与了关键步骤的研究与否,因此他们也不会用心去钻研。所以这些项目的绝对主体都是在做低水平、重复的学生练习、或者完全不切合实际产品的工作。公司对这些成果不会感兴趣的。并且,这样的学生(包括硕士博士)毕业后到公司,连基本的能力都要重新培训,那么只好是在公司原来的比较落后的管理体制和研发流程中逐渐熟悉起来,哪里还有提升公司水平的希望呢? 而从公司的角度看,自然要紧密切合市场,但是除极少数(大型)科技公司外,中国民营企业最大主体是销售型(包括靠金融运做壮大和赚钱的)、第二大是生产型,几乎没有研发能力的,低利润自然难抵御经济、市场变数。而中小型企业多数就更不行了。这其中也有极少数希望用科技创业的,但是即使有国外留学生或大学研究所出来的人员,确实有单一技术领域的领先能力,但是要达到从开发到市场的整体运作成功,也很艰难。现在国家既然已经重视到了《科技崛起》的问题,时机还是有的。但是最缺少的是应有的体系;这些体系在日韩台也都是自己逐步建立的,中国大陆自然无法直接采用,也需要自己逐步消化吸收达到创新又能够持续发展的程度,就正常了。但是比《体系》更加重要的应该是系统级别的理念。如果这些理念确实存在,哪怕只是存在于少数精英脑子里,他们就一定会不断创造出来可行的办法。而作为精英想要完成这些事情的任何一小部分,自身都需要有不断的奋斗精神,才能不在意个人名利太多、仍然有所前进。这些精英努力熟悉适应环境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创造改变环境,哪怕是一小块天下。 建议: 1、已经有经济实力的企业:首先改变自己组织结构,纳入有绝对领先技术(实现)水平的专业人士,以及有绝对灵活且主动的领导水平的组织管理精英。这点最不容易,如果仍然是老土把持的企业就别想了;已经开始面对企业前景担忧并开始动摇自己老土“创业发家者永远说了算”观点者,可以逐步试试看:解放自己。第二就是在新架构下、面对市场,将原来照抄式的所谓产品开发,逐渐改变为真正的研发:即使不是参与研发你产品中的核心芯片,也要开始从电路板“方案”层面开始自己做:先找到世界最先进的专用或通用芯片,再找到它的优良开发套件(或自己开发),再找到足够的有学习能力的研发人员,最后设计出适合您公司系列产品的自主方案。开发成功,就可以在此方案基础上逐步推出你的产品了:它们将是市场领先(功能、性价比)的,并且你们具有快速扩展改进的能力来持续占领一段市场。很难么?其实多数领先芯片的提供商,已经会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案,只要你们组织力量,技术人员最终是可以钻研进去的,而一旦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开发类似产品就容易了。无非就是音视频多媒体和网络这些,基本技术只有那么几类!算法方面,先采用现成的或专用芯片,如果需要特殊算法就找专门的外部顾问为你们做;以后再逐渐向基本算法方面的开发进发。也就是说:从产品设计和公司技术积累角度看,都要“先系统、后算法”。也就达到“先简后繁”和“先短期产品、后内核技术”的发展路径。DSP是应用领域最广的一类平台。 2、小科技企业:用个人、亲属的小资金开始,并逐步建立与当地科技园、孵化器等的良好私人关系,从而能够不断拿到一些政府的小额无偿资金。同时,在启动创业时就要定好1-2个确实掌握其技术的市场方向,一定要是自己能够独立研发其中主要核心部分的(可以借助仍在国外的、兼职参与的同学朋友等)。至于市场,我不用说,你们自然已经知道中国市场上没有不需要的东西:只要是新鲜东西,它的技术理念已经是在主流上了,缺的仅仅是自主的产权来保证足够好的利润和快速开发新功能产品。所以在这里,“市场”不需要专门考虑,如果听到谁喊“你市场定位不对”那他就是外行,不用理睬。而需要注意的小企业“出路”(商务模式)。如果是技术路径简单、设计直接是面对终端用户的产品,比如做了一个新型鼠标,那么就采用自己找外加工生产、直接销售这种简单模式;而如果是复杂产品中的一小环节(如元器件),就需要联系直接的上下游厂商,替代他们现有的器件等方式。另外还可以在技术成熟、已经有初步市场证明成功时,找大企业来把你们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