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佛学

相关博文
  • 热度 22
    2014-10-13 20:42
    1564 次阅读|
    1 个评论
    9 月28日 22:22 物流园区规划 别吹牛皮,你的太阳能在长江流域冬天就是废物!   黄鸣回复: 太阳能在长江流域冬天成废物,确实有这回事,但不是全部更不是皇明,这也正是皇明曝潜强标做太阳能行业健康发展的使命,也是皇明收拾乱山河的大好时机。 任志强在阿拉善年会上也曾无知地说过类似的话,他称太阳能热水器都不好用:“夏天不用烫死人,冬天想用没热水”,现在看来还有不少“任无知”。太阳能冬天不好用的问题广为诟病,但并不是所有的太阳能冬天都不好用。太阳能行业里其他企业的产品我无法保证,但是针对太阳能热水器冬天不好用的问题皇明不断突破技术和工艺难题,冬天好用已经成为皇明太阳能热水器新标准。 皇明研发出的太阳能3G中央热水机组,完全颠覆传统太阳能热水器,超越电热水器,在冬天水温、热水量、舒适度、即时性、智能化等方面达到当前家庭热水解决方案的全新高度。专利内聚光膜技术解决太阳能冬天水不热等难题。皇明把全球领先的太阳能高温热发电技术应用于家用热水系统,开发出内聚光膜式真空管。这种真空管弥补了传统真空管只有向阳面吸热的缺陷,背面也能聚光吸热,实现立体集热,解决了太阳能阴雨天、冬天水温不高的难题。在这一重大革新的基础上,皇明从设计、工艺、生产、检测、安装等各个环节进行突破,解决了太阳能冬天水不热、管路易冻堵等难题和隐患,实现太阳能冬天好用的基础阶段。3G中央热水机组配备室内智能太阳伴侣和影音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一开就有热水、热水无需等待、全天候海量热水、全自动控制、影屏视听享受等星级热水享受。 作为消费者在选购太阳能时一直有种误区,忽略了自己的热水需求,对优质产品视而不见,陷入价格圈套,选择了劣质产品,等安装后却发现冬天没有热水,根本无法满足自己的热水需求。“冬天好用”是衡量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的重要标准,选购太阳能热水器时千万不要让价格牵着眼睛走,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热水需求,以冬天好用为标准,进行选择。 快到冬天了请您随便跟我们的技术部门到我们长江流域的任何一个个客户家或工程考察一下再下结论也不迟。 9月28日   22:53 亮报V 搬搬凳,坐等结果//   @ 新能源研究- 李辉   : 太阳能光热和光伏,都是一种能源利用的方式,为啥要赌呢?多层,高层,本来就不具备条件使用。 9月28日   15:09 博友 太阳能的确节能,冬天冷死,夏天热死。就是不让用户好好洗个澡,自然节能。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在改善产品质量呢。解决了太阳能自身的缺点害怕别人不用吗?自己东西不到位强迫别人用是流氓的行为   黄鸣回复: 多层、高层下不具备使用条件?看来像任志强一样无知者还真不少,这样看来我们做广告就更必要了。我不否认:热水器的工作效果的确是受工作环境影响的,高层住宅中由于一栋住宅居民较多而屋顶面积又很有限,容易导致普通的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效果不良;再加上以往高层建筑中水管行程过大,热水流动时与管壁接触的表面积过大,导致热量散失影响使用的热水效果,针对此我们皇明研发的3G热水系统早已实现了冬夏恒温,即开即热,并配套开发了专门适用于高层建筑的热水系统,而且性能稳定。我们自主设计建造的蔚来城将太阳能集热与建筑美感自然的结合起来,既解决了“高层太阳能难”的问题,又不影响建筑的美观。 通过网友的留言我了解到了两个问题:一是我们自己的宣传普及工作做得还不到位,以后我们会加强改进:二是广大的消费者被廉价的低劣产品坑害后以偏概全认为所有的太阳能热水器都不行,我由衷的希望广大消费者在消费之前本着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经过认真的调查后再购买产品。   9 月28日 22:06 奇异幻想 有没有资格挑战姑且不论,本来就是毫无意义的挑战,用与不用完全是个人自由,这种未与当事人交流过的公开挑战本身就是对他人的极不尊重,做事先做人,尊重是前提   黄鸣回复: 请问任总说的:“不买他产品的他就骂”这句话有跟我事先交流过(确认过)吗?这是尊重和做人的本分吗?2012年任总在阿拉善大会上讲:“我们内部评估过,太阳能不买,我的都不用”这仅是对我个人的不尊重吗?这是对太阳能产业(包括其他节能环保产业)的极大不尊重。若进而说他不尊重我们地球和人类家园的保护和发展过分吗?“用不用太阳能(可以不是皇明的)完全是个人自由”如果都这么想,我们下一代还会不会有足够的石油?还要不要蓝天白云?   9月27日   15:09 瓜瓜儿傻 想用,但还用不起,不知道什么时候太阳能能普及   黄鸣回复: 我们太阳能产品从十几元的太阳能风帽到几十元的太阳能光电玩具、几百元的光电护眼灯、几千元的太阳能便携微厨和热水器、几万元的光电花园产品、几十万的太阳能未来屋、几百万的的太阳能电站都有,为什么您会觉得太阳能您用不起呢?看来还是我们的科普宣传没有做好,这更显得广告宣传有多重要了!  
  • 热度 23
    2014-6-10 16:57
    1778 次阅读|
    3 个评论
             很早就发现,msOS群内网友“火蒂树”虽然话不多,但每次发言,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准确性极高,涉猎也非常广泛,对于硬件和软件都可谓精通,尤其用词地道,参数认识准确,跟另一位硬件高手“流星赶月”有一比。          “流星赶月”是浙大玉泉校区的电子类科班,工作又是做电源方面的,所以大家都很正常的承认他的能力,毕竟是老浙大的高材生。但对于“火蒂树”,让我觉得很奇怪,尤其他自己说电子、软件都是他业余爱好,专业是化工方面的。业余爱好都这么牛逼了,比群内绝大多数长期做电子或者软件的水平都高,他的专长就可想而知了。          群内人比较多,也需要保护各自的隐私,所以我一般不去追问人家的底细,直到有一次在群内谈到人与人的差异,尤其高考的时候,为什么有些人能进清华北大,而我们却不能,这个初步决定了大家的前途和层次。虽然一开始不少人认为读书不是唯一,但最后大家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当年的我们心中也是想着去清华北大,家长和老师也是如此的,我们起码在高考那次是一个失败者,我们没必要拿今天的结果来自欺欺人,我们应该要有这个勇气来承认当年的失败,若这一点都无法承认,那么我们今天将面临第二次的失败。并且认为,很多进清华北大的学生,往往都不是努力辛苦天天抱着书的那种,相反,他们是很轻松的考上清华北大,这说明他们掌握了某种学习方法,可以跟我们岔开一个层次的竞争,我们今天需要去学习掌握这种学习方法。          “火蒂树”是强烈反对唯读书论的,认为清华北大不能代表什么,我当时就反驳,质疑那么我们这个群500来号人,有几个清华北大的呢?被我逼急了,“火蒂树”自曝自己就是“清华本科”的,以此来证明清华北大不能代表什么,但在我们眼中却恰恰相反,这更证明了我们的观点,甚至是一致的认同。事后我单独跟“火蒂树”沟通了一下,让他给大家分享一下他的学习方法,他没有拒绝,只是说自己的思维比较怪,怕大家接受不了,而我认为,若他的思维很常规,这反而是大家不想要的东西,我们就需要不同的思维来改善自己。          群内经常请牛人分享自己的经历,1月2日那天,与非网刘福峰主编和21ic名人涛行九天分享了他们的一些人生经历,讲完之后,大家意犹未尽,这个时候“火蒂树”冒了一下泡,被我抓住了,于是开始了群建立以来最精彩的一次讲座:          电子、软硬件我都是外行,业余水平,我就不讲了,我就讲讲思维。首先,什么是思维,通常意义上的思维实际上是人的表层思维,现代人一般会说意识、潜意识,通常思维不包括潜意识,仅仅指表层意识,而很多人的思考实际上都很受自己的潜意识影响,大多数人察觉不到这一点,比如, 很多没有明确逻辑性的选择,是如何做出最后决定的?散步时候遇到岔路口如何走?在网上闲逛的时候会点什么标题?很多很多,都和潜意识有关,意识是有条理有逻辑的?至少正常人通常是这样的,潜意识则没有,潜意识有点像是人对世界、对思维的一些印象的碎片,时不时的冒出来干扰一下人,另一种划分方法是佛洛依德的自我、本我、超我,是另外一种抽象方式,这里我就不讲它了,我不赞同这个。我要说的是 佛教对思维的抽象。          意识,在佛教也叫意识,潜意识,在佛教叫末那识,平时大家说六尘不净,是指色香身味触法,前五识,色香身味触,相当于人这个系统的传感器,或者说对外的接口,第六识就是意识,相当于平时说的意识,第七识,末那识,几乎相当于现代说的潜意识,但佛教分的更细,潜意识被分为两层,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部分佛教流派还认同有,第九识,真智。          前五识,很容易理解,因为是具体的,第六识和第七识的区别在于,第六识是活动的,浮现的,可直接察觉的,易失的,第七识是缓慢变化的,不可直接察觉的,非易失的,打个比方,第六识就好像在CPU和内存里运行着的程序,第七识就好像硬盘,第六识是有明确时间线的,有逻辑性的,第七识是没有明确时间线的,非逻辑的,比如催眠,**,如果反复给一个人灌输一个概念,它一旦接受之后,就在第七识中了,它不会去思考这个概念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哪怕简单的思考都不自觉的套用了。          第七识是第六识思考的基础,打个比方,一个人昏迷了,它的第六识就**了,但第七识还有可能工作,当他醒了,就感觉外界环境突然变了,基本上任何习惯、性格、下意识行为等等,都属于第七识。应该说,任何已经被接受的东西都是第七识,不管是否正确,第七识存在错误的可能性,而且第七识的非易失性,导致它可能累计错误,这一点可以推导出,人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因为细小的行为都会积累在第七识中,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影响你的思维,这一点是佛教戒律宗的基本原理,戒律宗崇尚戒律, 你不用管戒律为什么是这样的,是否正确,只要执行就是,戒律宗几乎是最安全的修行方式了,有一种说法:我佛灭度后,戒律是吾师,没有人教导的情况下,遵守戒律就可以修行。          第六识和第七识还容易接受一些,第八识比较抽象,阿赖耶识。阿是否定的意思,阿赖耶指没有依赖性,根本的意思,也叫种子识,根本识,它和第七识的很多行为接近,同样具有非易失性,第八识和第七识的区别在于,第八识先天具有,可以理解为本能,本,就是根本的意思。          第七识由后天熏习带来,熏习这个词我觉得用的很好,一个人要想改变第七识的话,就得靠熏习,习是习得,熏就是像烟熏一样,缓慢的把味道熏进去,火大了就焦掉,小了没用,潜移默化,还得掌握好火候,能成功的人那么少,他们应该就是掌握了火候吧。比如把竹子放在火上烤  一边烤一边慢慢弯,也会改变竹子的形状,改变一个人,核心是改变第七识,火大了就焦掉,用力大了就断掉,所以改变第七识,难度很大。第七识还有个别名,叫我识,或者叫分别我识,第七识是决定两个人的不同性,换句话说,如果两个人,第七识完全一致,所处环境也一致的话,它们的第六识也会类似,人与人不同的根本点在于第七识。          大家经常讲到的一句话:优秀就是一种习惯,就是因为第七识比较好。习惯造成性格,性格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          比如我们对于我们的母语,就是进入了第七识,而我们学习外语,基本上都停留在第六识,老是想着靠技巧,或者把外语翻译成母语之后才能识别,无法直接识别,这个导致响应速度太慢,对于听说来说,很不利。小学时候我们记乘法表,比如六九五十四,我们都不需要知道它为什么,答案就出来了,它就进入了第七识。所以在培养孩子时期,尽量给孩子灌输多一些第七识的东西,比如7+6=13,没必要让它理解为7+3+3=10+3=13。(此段凤舞天添加)          任何人都有第八识本能,只是有些人能够察觉到,第八识不是靠后天熏习得到,而是自然带有的。追溯自己的本源到第七识,在第七识中改变,但本能通常是不能改变的,本能会被掩盖,只有在第七识已经穷尽的情况下才能改变,所以在你的第七识达到一定境界了,然后由量变到质变,激发了你的本能,第七识像清水一样被你尽收眼底。          第九识在佛教中有玄幻色彩,叫真智,只有部分流派认同,就不具体讲解。          有个形象的比喻,人像个池塘,前五识是外界的风,第六识是池塘上的波纹,第七识是池塘的水,第八识是池底,风平、浪静、水清才能见到第八识。          前五识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人的对外接口,合并为一个。这样九识合并成了五个。五方五佛对应九识,对应五种烦恼,对应五种智慧,这里看到烦恼和智慧是一一对应的,用马列的话说,是矛盾对立统一体,也就是说,本质只有一个,但在不同条件下表现为烦恼或者表象为智慧,每一尊佛 都对应一尊明王,明王是烦恼, 佛是智慧,两者可以相互转换,愤怒是本能反应,被环境触发后,选择战斗或逃跑。当疲倦或环境糟糕时,对愤怒的控制力大大下降。有一尊明王叫爱染明王,外相现忿怒粗暴之形,内证以爱欲贪染即净菩提。          五方五佛代表的五智,五智成就的话,至少是十地菩萨,一切有为法皆是佛法,十地菩萨又叫一生补处菩萨,是说下一世必定成佛的意思,比如弥勒佛,其实它现在还不是佛,它是十地菩萨。唐僧戴的五老冠上面有五个牌子,和文殊的发髻一样也是代表五佛五智。 1.         北方不空成就佛,成所作智,指所做的事业都成就,对应前五识,指具体的事业。 2.         西方阿弥陀佛,妙观察智,指能够善于观察,对应第六识意识,善于思维,且不被阻碍,能够善于观察思维。 3.         南方宝生佛,平等性智,指众生一体,对应第七识末那识,体现末那识的我性,末那识如果执着于我,那人和人就有分别,末那识如果不执着于我,就众生平等。 4.         东方阿閦佛,法界体性智,指法界的本性,阿閦佛的阿閦是指不动,也就是说第八识阿赖耶识所体现的法界体性不为外物所动。 5.         中央毗卢遮那佛,大圆镜智,指所有九识像镜中的影子一样明澈,这里要点就是,九识明澈就是智慧,混乱迷糊就是烦恼。          五方五佛是胎藏界曼陀罗的核心,表达"理",另外还有金刚界曼陀罗, 表达 "行",胎藏界曼陀罗中没有时间概念,相当于我们软件的抽象架构,下面我简单讲一下比较常见的应用 前五识和第六识有一个衔接问题,第六识的运行速度,远远快于前五识,比如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很多人看书喜欢在心里默读,甚至读出声来,这实际上是强制限制思维速度和发声速度一致,眼睛的速度远远快于语速,眼睛是并行的,语速是串行的,一个东西,人扫一眼就有一个大概印象,经过训练后,以及某人是天生的,可以一眼记住很多东西,某些人是天生的,所以读书的速度是这样的,读出声 默读 眼睛一字一字读 眼睛扫读,这个习惯是可以克服的,克服之后你读书的效率更高,最笨的方法是自己不断观察自己 一发现自己存在默读或读出声就纠正,一目十行的人我没见过,一目几行的有很多,汉字更容易扫读,这个练好了,在处理某些机械简单的事情时可以不用动脑子,直接把眼睛和手短路了可以很快处理好,比如以前我老师让我帮它卷子,我把答案用眼睛记下来,然后直接改,不去思考改的是什么东西,这样很快,大家的打字盲打 也是类似的原理,区别在于,不认识到这一点, 你盲打只能通过大量练习做到,认识到这一点, 可以很快改变自己,打个比方,一般人好像是windows用户,只能用系统提供的功能,如果你是用linux的,且对系统很熟,那么很多事情有别的处理方式。          这里提到一个词,平时说的瑜伽,其实不是体操那么简单,瑜伽是一种哲学,瑜伽梵语原意是驾牛车的工具,引申义是驾驭,瑜伽的要义就是驾驭自己的**和灵魂。它们通过一些类似体操的方法、呼吸、意念引导,控制自己,意味着对自己更了解,以及对"自己"更高效的使用,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把自己管理起来。          讲九识五佛等等,不是说我有多么信佛教,仅仅意味着我认同这种对灵魂的抽象方法,这样的抽象模型,意味着对"我"某种程度上的了解,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可以对"我"进行一定程度的配置,甚至是可剪裁的,佛教对灵魂的建模是我见过的建模里面最细致的,而且经过实践我确定至少在八识以前都具有可实行性。          每尊佛都有两个侍者,其中毗卢遮那佛的侍者是文殊和普贤,毗卢遮那佛是释迦摩尼佛的法身,文殊一般被称为大智文殊师利,普贤一般被称为大行普贤,一个代表佛的智慧,一个代表佛的德行,我们现在说的德,一般为道德,其实它原意不是这个,德的甲骨文,左边是道路,右边的下面是心,上面是手,中间的表示工具或者东西,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于道路上心中有所得,所以德和行是很统一的。          我们说德行,文殊菩萨左手是书本经典,表达知识,右手是利剑,表达破除执着。有一次,佛在讲道,大家都很入迷,文殊看到大家有些入迷到崇拜一般了,觉得这样就脱离的佛的本意,于是提着剑去杀佛,大家都很惊讶惶恐,说佛怎么能杀呢,文殊说,佛希望我们学习的是佛将的道理,不是佛本身,对佛的崇拜是一种障碍,不如杀了,佛说,杀不得,杀不得,我还没到死的时候...,故事只是个寓言,表达的是文殊右手的利剑,能够斩除各种障碍,     佛反对偶像崇拜,佛教有句话叫,神通不及因果,神通只是副产品,刻意追求的话就是着相。佛在世时,弟子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最后死于盗贼之手。          盲人用手认识事物,笨人用眼睛耳朵,聪明人用脑袋,而菩萨的话,能察觉到自己思维中细微的问题,并纠正,佛的话则是菩萨的理想情况,对任何问题的理解不存在偏差,也就是所谓的三藐三菩提,遍正觉。          佛教是没有邪恶的概念的,佛教分为很多层面,每个层面都有很多流派,各个理念都略有差别,平时说的善恶有报,是天人乘,意思是说,做好事将来可以投胎成为天,也就是平时说的神,是佛教最低层的教义,天人乘讲因果讲善恶,就是平时大爷大妈的佛教。天人乘之上是小乘,小乘的最高果报是阿罗汉,阿罗汉的意思是不来,也就是说不入轮回。然后是中乘,中乘大家可能没听过,果报是辟支佛,又叫独觉佛,就是只觉悟自己,不觉悟众生,阿罗汉讲四谛,辟支佛讲十二因缘。之上是大乘,大乘讲究度己度人,也就是平时说的菩萨,大乘分为权大乘和实大乘,权大乘是指发菩萨愿的,平时这些受菩萨戒的,都可以称为权大乘,权是权且的意思,实大乘是指真正的菩萨。另外还有金刚乘,也就是平时说的密教、密宗,金刚乘和大乘不同的是金刚乘宣扬即身成佛,此外还有比较特殊的禅宗和净土宗,禅宗看重悟,净土宗则只要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净土宗人数最多吧,净土宗对资质不挑剔。          那么,顿悟与渐悟,从天人乘到大乘都属于渐教,金刚乘和禅宗属于顿教,顿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身资质足够的情况下,遇到特殊环境自发生成,比如六祖惠能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突然就悟了,另一种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仪轨,逐步校正出来的,比如金刚乘的做法,正统的金刚乘要求学习者必须先学习显教,学习到一定程度,通过考试,被认为具有足够的资格之后,通过特殊的仪轨灌顶,这个我理解为特殊的催眠方式,修改人的第七识末那识,然后它的境界会跳跃式的上升,实际上也还是九识五智的具体应用。          顿悟可以理解为直接修改第七识,而渐悟是从第六识入手慢慢修改第七识,金刚乘的顿悟,就好像把第六识的防火墙关了,然后刷机,这个和惠能的顿悟是两回事。渐悟就好像不断给第六识发数据包,之后自我烧写(IAP)。我用现代的话重复一下金刚乘顿悟,修改第七识末那识首先要求意识不做防范,要求末那识中有足够的材料和基础,有基础知识才能在特定环境下形成共鸣,通过普通学习,在末那识中准备足够多的基础,通过环境影响意识的工作方式,通过环境形成末那识共鸣,然后末那识会根据环境快速改变,就达到刷机的目的了,有些人受到剧烈打击之后性格大变,也是类似的道理,所以金刚乘通常被认为是佛教的较高成就。换句话说,首先用常规手段调频,然后来个猛的产生共鸣。          下面简单说一下色和空,色是有,空是无,色是脑海里有意念,空是脑海里没有意念,但这里有一个陷阱,如果一个人想要静心,于是它不断在观察自己,一发现自己脑海里有念头就掐掉,不断如此重复,这个人是不能达到静心的。有两方面,一方面,一个念头掐掉,另一个念头起来,也就是所谓按下葫芦起来瓢,另一方面,"掐掉念头"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念头,就好像你开了不断死循环KILL的进程。          生起念头是色,灭掉念头是空,色和空都是念头,没有区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谛修行法门的核心是,生灭灭已,即见菩提。第一个生是生起念头,是色。第二个灭是灭掉念头,是空。第三个灭是灭掉色和空,这个是概念的嵌套,也就是说,既不生起念头,也不生起灭掉念头的念头,然后才会没有念头,没有念头,才会清净,这个有很多种做法,一般来说统称止法,我说一种比较简单没有危险的做法:          念头有大有小、有粗有细,人很多细微的念头平时是察觉不到的,首先用 灭 去 灭生,这样去除比较大的粗想,然后停止灭,这样所有粗想就没有了,这时会有很多细想冒出来,对于细想不要试图去灭,只作为一个傍观者看着,看着细想出现消失,持续若干时间,坚持不断的,每天花些时间在这上面,细想会越来越少,凡是你能主动察觉的,都是粗想,在这个过程中,人一般会察觉很多平时察觉不到的东西,很多潜意识冒出来的想法,平时被粗想覆盖,不能察觉,逐渐会被察觉,历时越久,对自身就越了解,很多平时莫名其妙的选择都会知道原因。到细想断除的时候,就初步达到 生灭灭已 的程度了。          没静心是看不到细想的,只有六地菩萨以上才能一边活动一边随时察觉细想,动则浊、静则清,这里其实佛教和道教是相通的。孰能浊以之?静之徐清、动之徐生。怎么样才能不混浊,静之,慢慢就清了,但是只静不动的话,就是死水,所以有 动之徐生。          细想少的人不会做梦,睡眠质量高,这是比较直接的好处,睡前花一小段时间断除细想的话,另外我再说一点,身体对于心灵是有很大影响的, 特别是对于一般人,意志力高的人受到的影响小一点,从现代科学说,身体好,脑供血比较足,从佛教来说,首先,佛教不是唯心的,佛教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一体的,比如,身体是前五识的表象,所以身体不好的话,思维也不会流畅。无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太累,一种是 至人无梦。粗想和细想是对于入定过程中出现的念头的称呼。          我举个例子说明思维方式的重要,很多人对现有的东西盲目相信,按照习惯活动,就发现不了更多东西,比如欧式几何的五大公式,看起来都很合理,但是就是因为推翻了平行公式,才有了非欧式几何,有了非欧式几何,才有了广义相对论。  msOS群:291235815第一文章,凤舞天整理。
  • 热度 46
    2014-1-11 09:56
    7066 次阅读|
    34 个评论
             很早就发现,msOS群内网友“火蒂树”虽然话不多,但每次发言,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准确性极高,涉猎也非常广泛,对于硬件和软件都可谓精通,尤其用词地道,参数认识准确,跟另一位硬件高手“流星赶月”有一比。          “流星赶月”是浙大玉泉校区的电子类科班,工作又是做电源方面的,所以大家都很正常的承认他的能力,毕竟是老浙大的高材生。但对于“火蒂树”,让我觉得很奇怪,尤其他自己说电子、软件都是他业余爱好,专业是化工方面的。业余爱好都这么牛逼了,比群内绝大多数长期做电子或者软件的水平都高,他的专长就可想而知了。          群内人比较多,也需要保护各自的隐私,所以我一般不去追问人家的底细,直到有一次在群内谈到人与人的差异,尤其高考的时候,为什么有些人能进清华北大,而我们却不能,这个初步决定了大家的前途和层次。虽然一开始不少人认为读书不是唯一,但最后大家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当年的我们心中也是想着去清华北大,家长和老师也是如此的,我们起码在高考那次是一个失败者,我们没必要拿今天的结果来自欺欺人,我们应该要有这个勇气来承认当年的失败,若这一点都无法承认,那么我们今天将面临第二次的失败。并且认为,很多进清华北大的学生,往往都不是努力辛苦天天抱着书的那种,相反,他们是很轻松的考上清华北大,这说明他们掌握了某种学习方法,可以跟我们岔开一个层次的竞争,我们今天需要去学习掌握这种学习方法。          “火蒂树”是强烈反对唯读书论的,认为清华北大不能代表什么,我当时就反驳,质疑那么我们这个群500来号人,有几个清华北大的呢?被我逼急了,“火蒂树”自曝自己就是“清华本科”的,以此来证明清华北大不能代表什么,但在我们眼中却恰恰相反,这更证明了我们的观点,甚至是一致的认同。事后我单独跟“火蒂树”沟通了一下,让他给大家分享一下他的学习方法,他没有拒绝,只是说自己的思维比较怪,怕大家接受不了,而我认为,若他的思维很常规,这反而是大家不想要的东西,我们就需要不同的思维来改善自己。          群内经常请牛人分享自己的经历,1月2日那天,与非网刘福峰主编和21ic名人涛行九天分享了他们的一些人生经历,讲完之后,大家意犹未尽,这个时候“火蒂树”冒了一下泡,被我抓住了,于是开始了群建立以来最精彩的一次讲座:          电子、软硬件我都是外行,业余水平,我就不讲了,我就讲讲思维。首先,什么是思维,通常意义上的思维实际上是人的表层思维,现代人一般会说意识、潜意识,通常思维不包括潜意识,仅仅指表层意识,而很多人的思考实际上都很受自己的潜意识影响,大多数人察觉不到这一点,比如, 很多没有明确逻辑性的选择,是如何做出最后决定的?散步时候遇到岔路口如何走?在网上闲逛的时候会点什么标题?很多很多,都和潜意识有关,意识是有条理有逻辑的?至少正常人通常是这样的,潜意识则没有,潜意识有点像是人对世界、对思维的一些印象的碎片,时不时的冒出来干扰一下人,另一种划分方法是佛洛依德的自我、本我、超我,是另外一种抽象方式,这里我就不讲它了,我不赞同这个。我要说的是 佛教对思维的抽象。            意识,在佛教也叫意识,潜意识,在佛教叫末那识,平时大家说六尘不净,是指色香身味触法,前五识,色香身味触,相当于人这个系统的传感器,或者说对外的接口,第六识就是意识,相当于平时说的意识,第七识,末那识,几乎相当于现代说的潜意识,但佛教分的更细,潜意识被分为两层,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部分佛教流派还认同有,第九识,真智。          前五识,很容易理解,因为是具体的,第六识和第七识的区别在于,第六识是活动的,浮现的,可直接察觉的,易失的,第七识是缓慢变化的,不可直接察觉的,非易失的,打个比方,第六识就好像在CPU和内存里运行着的程序,第七识就好像硬盘,第六识是有明确时间线的,有逻辑性的,第七识是没有明确时间线的,非逻辑的,比如催眠,**,如果反复给一个人灌输一个概念,它一旦接受之后,就在第七识中了,它不会去思考这个概念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哪怕简单的思考都不自觉的套用了。          第七识是第六识思考的基础,打个比方,一个人昏迷了,它的第六识就**了,但第七识还有可能工作,当他醒了,就感觉外界环境突然变了,基本上任何习惯、性格、下意识行为等等,都属于第七识。应该说,任何已经被接受的东西都是第七识,不管是否正确,第七识存在错误的可能性,而且第七识的非易失性,导致它可能累计错误,这一点可以推导出,人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因为细小的行为都会积累在第七识中,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影响你的思维,这一点是佛教戒律宗的基本原理,戒律宗崇尚戒律, 你不用管戒律为什么是这样的,是否正确,只要执行就是,戒律宗几乎是最安全的修行方式了,有一种说法:我佛灭度后,戒律是吾师,没有人教导的情况下,遵守戒律就可以修行。          第六识和第七识还容易接受一些,第八识比较抽象,阿赖耶识。阿是否定的意思,阿赖耶指没有依赖性,根本的意思,也叫种子识,根本识,它和第七识的很多行为接近,同样具有非易失性,第八识和第七识的区别在于,第八识先天具有,可以理解为本能,本,就是根本的意思。          第七识由后天熏习带来,熏习这个词我觉得用的很好,一个人要想改变第七识的话,就得靠熏习,习是习得,熏就是像烟熏一样,缓慢的把味道熏进去,火大了就焦掉,小了没用,潜移默化,还得掌握好火候,能成功的人那么少,他们应该就是掌握了火候吧。比如把竹子放在火上烤  一边烤一边慢慢弯,也会改变竹子的形状,改变一个人,核心是改变第七识,火大了就焦掉,用力大了就断掉,所以改变第七识,难度很大。第七识还有个别名,叫我识,或者叫分别我识,第七识是决定两个人的不同性,换句话说,如果两个人,第七识完全一致,所处环境也一致的话,它们的第六识也会类似,人与人不同的根本点在于第七识。          大家经常讲到的一句话:优秀就是一种习惯,就是因为第七识比较好。习惯造成性格,性格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          比如我们对于我们的母语,就是进入了第七识,而我们学习外语,基本上都停留在第六识,老是想着靠技巧,或者把外语翻译成母语之后才能识别,无法直接识别,这个导致响应速度太慢,对于听说来说,很不利。小学时候我们记乘法表,比如六九五十四,我们都不需要知道它为什么,答案就出来了,它就进入了第七识。所以在培养孩子时期,尽量给孩子灌输多一些第七识的东西,比如7+6=13,没必要让它理解为7+3+3=10+3=13。(此段凤舞天添加)          任何人都有第八识本能,只是有些人能够察觉到,第八识不是靠后天熏习得到,而是自然带有的。追溯自己的本源到第七识,在第七识中改变,但本能通常是不能改变的,本能会被掩盖,只有在第七识已经穷尽的情况下才能改变,所以在你的第七识达到一定境界了,然后由量变到质变,激发了你的本能,第七识像清水一样被你尽收眼底。          第九识在佛教中有玄幻色彩,叫真智,只有部分流派认同,就不具体讲解。          有个形象的比喻,人像个池塘,前五识是外界的风,第六识是池塘上的波纹,第七识是池塘的水,第八识是池底,风平、浪静、水清才能见到第八识。          前五识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人的对外接口,合并为一个。这样九识合并成了五个。五方五佛对应九识,对应五种烦恼,对应五种智慧,这里看到烦恼和智慧是一一对应的,用马列的话说,是矛盾对立统一体,也就是说,本质只有一个,但在不同条件下表现为烦恼或者表象为智慧,每一尊佛 都对应一尊明王,明王是烦恼, 佛是智慧,两者可以相互转换,愤怒是本能反应,被环境触发后,选择战斗或逃跑。当疲倦或环境糟糕时,对愤怒的控制力大大下降。有一尊明王叫爱染明王,外相现忿怒粗暴之形,内证以爱欲贪染即净菩提。          五方五佛代表的五智,五智成就的话,至少是十地菩萨,一切有为法皆是佛法,十地菩萨又叫一生补处菩萨,是说下一世必定成佛的意思,比如弥勒佛,其实它现在还不是佛,它是十地菩萨。唐僧戴的五老冠上面有五个牌子,和文殊的发髻一样也是代表五佛五智。 1.         北方不空成就佛,成所作智,指所做的事业都成就,对应前五识,指具体的事业。 2.         西方阿弥陀佛,妙观察智,指能够善于观察,对应第六识意识,善于思维,且不被阻碍,能够善于观察思维。 3.         南方宝生佛,平等性智,指众生一体,对应第七识末那识,体现末那识的我性,末那识如果执着于我,那人和人就有分别,末那识如果不执着于我,就众生平等。 4.         东方阿閦佛,法界体性智,指法界的本性,阿閦佛的阿閦是指不动,也就是说第八识阿赖耶识所体现的法界体性不为外物所动。 5.         中央毗卢遮那佛,大圆镜智,指所有九识像镜中的影子一样明澈,这里要点就是,九识明澈就是智慧,混乱迷糊就是烦恼。            五方五佛是胎藏界曼陀罗的核心,表达"理",另外还有金刚界曼陀罗, 表达 "行",胎藏界曼陀罗中没有时间概念,相当于我们软件的抽象架构,下面我简单讲一下比较常见的应用 前五识和第六识有一个衔接问题,第六识的运行速度,远远快于前五识,比如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很多人看书喜欢在心里默读,甚至读出声来,这实际上是强制限制思维速度和发声速度一致,眼睛的速度远远快于语速,眼睛是并行的,语速是串行的,一个东西,人扫一眼就有一个大概印象,经过训练后,以及某人是天生的,可以一眼记住很多东西,某些人是天生的,所以读书的速度是这样的,读出声  默读  眼睛一字一字读  眼睛扫读,这个习惯是可以克服的,克服之后你读书的效率更高,最笨的方法是自己不断观察自己 一发现自己存在默读或读出声就纠正,一目十行的人我没见过,一目几行的有很多,汉字更容易扫读,这个练好了,在处理某些机械简单的事情时可以不用动脑子,直接把眼睛和手短路了可以很快处理好,比如以前我老师让我帮它卷子,我把答案用眼睛记下来,然后直接改,不去思考改的是什么东西,这样很快,大家的打字盲打 也是类似的原理,区别在于,不认识到这一点, 你盲打只能通过大量练习做到,认识到这一点, 可以很快改变自己,打个比方,一般人好像是windows用户,只能用系统提供的功能,如果你是用linux的,且对系统很熟,那么很多事情有别的处理方式。          这里提到一个词,平时说的瑜伽,其实不是体操那么简单,瑜伽是一种哲学,瑜伽梵语原意是驾牛车的工具,引申义是驾驭,瑜伽的要义就是驾驭自己的**和灵魂。它们通过一些类似体操的方法、呼吸、意念引导,控制自己,意味着对自己更了解,以及对"自己"更高效的使用,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把自己管理起来。          讲九识五佛等等,不是说我有多么信佛教,仅仅意味着我认同这种对灵魂的抽象方法, 这样的抽象模型,意味着对"我"某种程度上的了解,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可以对"我"进行一定程度的配置,甚至是可剪裁的,佛教对灵魂的建模是我见过的建模里面最细致的,而且经过实践我确定至少在八识以前都具有可实行性。          每尊佛都有两个侍者,其中毗卢遮那佛的侍者是文殊和普贤,毗卢遮那佛是释迦摩尼佛的法身,文殊一般被称为大智文殊师利,普贤一般被称为大行普贤,一个代表佛的智慧,一个代表佛的德行,我们现在说的德,一般为道德,其实它原意不是这个,德的甲骨文,左边是道路,右边的下面是心,上面是手,中间的表示工具或者东西,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于道路上心中有所得,所以德和行是很统一的。          我们说德行,文殊菩萨左手是书本经典,表达知识,右手是利剑,表达破除执着。有一次,佛在讲道,大家都很入迷,文殊看到大家有些入迷到崇拜一般了,觉得这样就脱离的佛的本意,于是提着剑去杀佛,大家都很惊讶惶恐,说佛怎么能杀呢,文殊说,佛希望我们学习的是佛将的道理,不是佛本身,对佛的崇拜是一种障碍,不如杀了,佛说,杀不得,杀不得,我还没到死的时候...,故事只是个寓言,表达的是文殊右手的利剑,能够斩除各种障碍,     佛反对偶像崇拜,佛教有句话叫,神通不及因果,神通只是副产品,刻意追求的话就是着相。佛在世时,弟子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最后死于盗贼之手。          盲人用手认识事物,笨人用眼睛耳朵,聪明人用脑袋,而菩萨的话,能察觉到自己思维中细微的问题,并纠正,佛的话则是菩萨的理想情况,对任何问题的理解不存在偏差,也就是所谓的三藐三菩提,遍正觉。          佛教是没有邪恶的概念的,佛教分为很多层面,每个层面都有很多流派,各个理念都略有差别,平时说的善恶有报,是天人乘,意思是说,做好事将来可以投胎成为天,也就是平时说的神,是佛教最低层的教义,天人乘讲因果讲善恶,就是平时大爷大妈的佛教。天人乘之上是小乘,小乘的最高果报是阿罗汉,阿罗汉的意思是不来,也就是说不入轮回。然后是中乘,中乘大家可能没听过,果报是辟支佛,又叫独觉佛,就是只觉悟自己,不觉悟众生,阿罗汉讲四谛,辟支佛讲十二因缘。之上是大乘,大乘讲究度己度人,也就是平时说的菩萨,大乘分为权大乘和实大乘,权大乘是指发菩萨愿的,平时这些受菩萨戒的,都可以称为权大乘,权是权且的意思,实大乘是指真正的菩萨。另外还有金刚乘,也就是平时说的密教、密宗,金刚乘和大乘不同的是金刚乘宣扬即身成佛,此外还有比较特殊的禅宗和净土宗,禅宗看重悟,净土宗则只要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净土宗人数最多吧,净土宗对资质不挑剔。          那么,顿悟与渐悟,从天人乘到大乘都属于渐教,金刚乘和禅宗属于顿教,顿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身资质足够的情况下,遇到特殊环境自发生成,比如六祖惠能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突然就悟了,另一种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仪轨,逐步校正出来的,比如金刚乘的做法,正统的金刚乘要求学习者必须先学习显教,学习到一定程度,通过考试,被认为具有足够的资格之后,通过特殊的仪轨灌顶,这个我理解为特殊的催眠方式,修改人的第七识末那识,然后它的境界会跳跃式的上升,实际上也还是九识五智的具体应用。          顿悟可以理解为直接修改第七识,而渐悟是从第六识入手慢慢修改第七识,金刚乘的顿悟,就好像把第六识的防火墙关了,然后刷机,这个和惠能的顿悟是两回事。渐悟就好像不断给第六识发数据包,之后自我烧写(IAP)。我用现代的话重复一下金刚乘顿悟,修改第七识末那识首先要求意识不做防范,要求末那识中有足够的材料和基础,有基础知识才能在特定环境下形成共鸣,通过普通学习,在末那识中准备足够多的基础,通过环境影响意识的工作方式,通过环境形成末那识共鸣,然后末那识会根据环境快速改变,就达到刷机的目的了,有些人受到剧烈打击之后性格大变,也是类似的道理,所以金刚乘通常被认为是佛教的较高成就。换句话说,首先用常规手段调频,然后来个猛的产生共鸣。          下面简单说一下色和空,色是有,空是无,色是脑海里有意念,空是脑海里没有意念,但这里有一个陷阱,如果一个人想要静心,于是它不断在观察自己,一发现自己脑海里有念头就掐掉,不断如此重复,这个人是不能达到静心的。有两方面,一方面,一个念头掐掉,另一个念头起来,也就是所谓按下葫芦起来瓢,另一方面,"掐掉念头"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念头,就好像你开了不断死循环KILL的进程。          生起念头是色,灭掉念头是空,色和空都是念头,没有区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谛修行法门的核心是,生灭灭已,即见菩提。第一个生是生起念头,是色。第二个灭是灭掉念头,是空。第三个灭是灭掉色和空,这个是概念的嵌套,也就是说,既不生起念头,也不生起灭掉念头的念头,然后才会没有念头,没有念头,才会清净,这个有很多种做法,一般来说统称止法,我说一种比较简单没有危险的做法:          念头有大有小、有粗有细,人很多细微的念头平时是察觉不到的,首先用 灭 去 灭生,这样去除比较大的粗想,然后停止灭,这样所有粗想就没有了,这时会有很多细想冒出来,对于细想不要试图去灭,只作为一个傍观者看着,看着细想出现消失,持续若干时间,坚持不断的,每天花些时间在这上面,细想会越来越少,凡是你能主动察觉的,都是粗想,在这个过程中,人一般会察觉很多平时察觉不到的东西,很多潜意识冒出来的想法,平时被粗想覆盖,不能察觉,逐渐会被察觉,历时越久,对自身就越了解,很多平时莫名其妙的选择都会知道原因。到细想断除的时候,就初步达到 生灭灭已 的程度了。          没静心是看不到细想的,只有六地菩萨以上才能一边活动一边随时察觉细想,动则浊、静则清,这里其实佛教和道教是相通的。孰能浊以之?静之徐清、动之徐生。怎么样才能不混浊,静之,慢慢就清了,但是只静不动的话,就是死水,所以有 动之徐生。          细想少的人不会做梦,睡眠质量高,这是比较直接的好处,睡前花一小段时间断除细想的话,另外我再说一点,身体对于心灵是有很大影响的, 特别是对于一般人,意志力高的人受到的影响小一点,从现代科学说,身体好,脑供血比较足,从佛教来说,首先,佛教不是唯心的,佛教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一体的,比如,身体是前五识的表象,所以身体不好的话,思维也不会流畅。无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太累,一种是 至人无梦。粗想和细想是对于入定过程中出现的念头的称呼。            我举个例子说明思维方式的重要,很多人对现有的东西盲目相信,按照习惯活动,就发现不了更多东西,比如欧式几何的五大公式,看起来都很合理,但是就是因为推翻了平行公式,才有了非欧式几何,有了非欧式几何,才有了广义相对论。  msOS群:291235815第一文章,凤舞天整理,聊天原文网址:http://pan.baidu.com/s/1jG3Fj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