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激光雷达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2025-3-22 21:05
    180 次阅读|
    0 个评论
    中国力量卡位人形机器人军备竞赛
    人形机器人产业节奏预估:2024年原型机元年,2025年小规模量产元年。 当宇树科技H1人形机器人以灵动的手部动作在春晚舞台上演创意融合舞蹈《秧Bot》,舞出"中国智造"时,电视机前十几亿观众第一次深刻意识到: 那个需要仰望波士顿动力的时代正在落幕。 *图源:宇树科技 短短数周后,宇树G1机器人又用一段丝滑的街舞在网络收割亿级播放量,钢铁之躯跳出赛博朋克的浪漫。2月11日,宇树科技在其京东官方旗舰店上架了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型号分别为Unitree H1和G1。2月12日,9.9万元的G1人形机器人首批销售订单就已售罄。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军团,正在以"中国速度"刷新世界认知。 而DeepSeek R1模型的横空出世,更在科技圈投下震撼弹,性能逼近OpenAI o1正式版,推理成本却仅为OpenAI o1的几十分之一,在帮助中国的AI发展摆脱“算力焦虑”后,更将为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在“大脑”的竞赛中撕开一道口子。 这场硅基生命的迅猛发展,或许正在启示我们:在2025年乃至往后的人类文明进程中,并非由单一力量所定义,而是多元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 1 来自摩根士丹利的肯定 近日,国际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发布了一份关于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深度报告——《The Humanoid 100: Mapping the Humanoid Robot Value Chain》(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 首次梳理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百强上市公司名单(其中中国占据35家), 并认为这些公司将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摩根士丹利认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十年科技投资的最大主题之一,估计人形机器人潜在的市场总规模(TAM)可达60万亿美元。 *图源:摩根士丹利 在报告中摩根士丹利还表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的进展仍然最令人瞩目,初创企业将受益于成熟的供应链、本地应用机会和政策的大力支持。 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人形机器人总量达到5900万台。 同时,摩根士丹利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公司划分为 大脑、身体、集成 三大类别。 *图源:摩根士丹利 2 三大类别的实力分析 人形机器人的"大脑"主要由半导体和软件组成,其中最关键的是用于自主性的基础生成式AI模型,以及用于训练的仿真模型和数字孪生技术。在摩根士丹利的报告中, 全球有22家"大脑"公司进入 ,包括我们熟知的英伟达、微软、谷歌、Meta、三星等科技巨头,以及Arm、新思科技等芯片设计公司,也有美光、海力士等存储芯片龙头,以及提供AI基础模型的百度、提供视觉芯片的地平线以及助力半导体代工业务的台积电等等。 而在“身体”方面,共包含64家公司, 涵盖传感器、电池、电机、减速器等硬件。中国力量占主导地位,具备更为完备的零部件供应链。 聚焦到人形机器人传感器产业链,报告将它主要分为雷达激光雷达、图像视觉传感器、磁传感器、力触觉传感器四块。 雷达激光雷达版块中,速腾聚创赫然在列。在盖世汽车研究院公布的2024年1~11月激光雷达装机量排行榜中,速腾聚创以45.6万套装机量占据了34.7%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充分说明了其技术的成熟度和产业化能力。 去年4月份的北京车展上,速腾聚创也首次展示了最新的MX激光雷达(如下图所示)。 这一产品正是融合艾迈斯欧司朗成熟的EEL SPL系列边发射激光器(EEL)技术,这款发射器技术不仅为激光雷达提供了高精度的激光输出,更能赋予汽车和机器人超越视觉的感知能力。 据悉,作为全球领先的LiDAR光源方案供应商,艾迈斯欧司朗也是速腾聚创紧密的合作伙伴, 速腾聚创现有的多个系列激光雷达均搭载了艾迈斯欧司朗的激光器,赋能面向自动驾驶、ADAS、机器人等多领域激光雷达解决方案 ,二者也致力于合力推动激光雷达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化发展。 在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艾迈斯欧司朗早有“出圈之作”。 把时间拉回到2021年4月1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机智号”无人直升机成功完成火星首飞,并完成3米高度悬停30秒的高难度动作。 人造航空器首次在另一个行星上受控飞行的精彩表现,通过距此约76米外的“毅力号”探测器传回地球。值得一提的是,“毅力号”火星车搭载的23台相机中, 有10台采用了艾迈斯欧司朗的CMV系列CMOS图像传感器。 上图的全景图片正是毅力号上搭载艾迈斯欧司朗CMV系列图像传感器的导航相机拍摄,由6张单独的图像在传回地球后拼接而成。 艾迈斯欧司朗在图像传感器领域也依赖不同的产品矩阵,打出了差异化的应用赋能思路——CMV系列、CSG系列以及Mira系列均为全局曝光型面阵图像传感器,其余Dragster和4LS为线阵图像传感器。 以Mira系列为例,在全图像分辨率下,它的最大帧速率为120fps,此外Mira系列具有量子效率QE近红外增强功能,例如Mira220在很多2D或3D传感系统使用的940nm近红外波长下具有高信噪比和高量子效率,最高可达38%;Mira050在940nm波长时的量子效率为36%。搭配艾迈斯欧司朗高效率红外光源,Mira系列更将降低整个系统功耗。 将于今年上半年量产的Mira016这颗产品,更是在暗噪声方面相比前两代产品做了不少优化,因此,它在暗光环境下,同样可以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同时,满井电荷(FWC)的性能提升,也使得它可以在使用中获得更广的动态范围。如果大家对这颗料有兴趣,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去申请Mira016样片来测试。 乘势新能源汽车发展之风而起的位置传感器,更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收获更多机会。 艾迈斯欧司朗磁性位置传感器高达20,000A/m的抗干扰能力,相比市面其他产品几乎带来20倍的性能优势 ,它极强的抗外部磁场干扰的能力结合创新的封装选择使得在高性能应用市场带来突破口。 新能源汽车之外,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极具前景的发力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身体”层面的主导地位,并不单单是指“能造出来”,而是“制造-规模-成本”正向循环的加速进化逻辑。 从宏观来看,据市场监管总局消息,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庞大的入局规模,使得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中具备“足不出户”即可链接产业上下游的优势,这种优势将大幅缩短人形机器人厂商的研发周期。 更为深层的影响是,物理距离的拉进,将形成产业上下游的共建效应,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合力共探零部件的优劣势,共同攻关迭代,“集群效应”的优势将在2025年乃至其后的数年中更多显现。 艾迈斯欧司朗在去年8月就已正式启动中国发展中心(China Development Center,CDC),它隶属于艾迈斯欧司朗集团CMOS、传感器和ASIC (CSA)事业部,旨在推动大中华区的业务增长和技术创新。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市场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态,并释放出强大的创新潜能,比如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AI等,参与到这片创新热潮,以自身技术优势赋能创新发展,更将创新普惠全球正是艾迈斯欧司朗CDC未来工作的核心。 3 量产元年是否到来? 事实上,在“大脑”和“身体”构建之后,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技术验证转向商业闭环所需要的关键一跃,就是量产。 在摩根士丹利的报告中,“集成”类别有22家企业,其中,中国占据10 家席位。人形机器人集成商拥有 研发完整人形机器人 的能力,参与者主要有 四类 ,分别是 汽车公司、消费电子公司、电商和互联网公司、传统机器人制造商 。 而在摩根士丹利列觉的目前全球知名的16款人形机器人产品中, 有 6 款由中国企业研发。 *图源:摩根士丹利 其中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的企业均来自中国,分别是 智元机器人、傅利叶智能、优必选、宇树科技。 但业界也表示,量产这个词放在汽车产业里,一般是指万台起步,但人形机器人貌似还没哪家做了1万台,而且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制造能力,而是应用需求。 因此,大家认为关于量产更为靠谱的观点是,2025年可能是会有一些小规模量产,但到不了大规模的地步。 比如在一些细分场景会真正有一些小批量的落地,这是基本可以预见的。但这距离真正我们所预期的大规模量产还有距离。毕竟大家所说的大规模量产,本质上还是有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的落地带来的量产。 工业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试验场。 我们已经看到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H1开始在蔚来汽车工厂尝试参与工作;Figure 01已经进入宝马工厂实训;优必选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经先后走进比亚迪、蔚来、东风柳汽、极氪等汽车工厂“打工”;智元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远征A1也在汽车工厂完成了底盘装配和外观质检等任务…… 但未来随着人形机器人的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工业制造只是其一,物流、医疗保健、教育和娱乐等行业都将获得显著受益。 就在昨天,人形机器人领域又有了新进展,世界上第一个双足肌肉骨骼机器人Clone再次更新。短短几个月,这家来自波兰的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 Clone Robotics 就首次攻克了仿生学界最困难的部分,做出了真实的人体下肢结构。 其实,仿生机器人也是人形机器人研究中的重要一脉,它们以自然为师,通过柔性材料的伸缩运动,不仅能实现更自然流畅的动作,还能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 网友都戏称“这个机器人确实是用来帮忙做家务的”。你看,人形机器人“扭进寻常百姓家”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
  • 热度 3
    2025-2-25 13:53
    409 次阅读|
    0 个评论
    盘点光电产业大事件,动感光波 “芯” 视角来袭
    穿梭于光电的海洋,感知技术的每一次微小颤动,每一束光都是探索的印记,每一个波动都承载着科技的脉动。 动感光波——感光现象旗下科技播客栏目,自2022年春天启动,已经历经近三载春秋。 在这里,我们不仅记录了光电与传感领域的每一次革新跳跃,更成为见证科技发展与趋势成真的关键力量。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2025年的科技篇章正缓缓展开,让我们以最硬核的视角,回顾这一路的辉煌,同时,以满腔热情迎接下一个科技浪潮的澎湃涌动。 座舱,“重仓”情绪价值 本期话题:内饰车灯 目前很多座舱传感与照明的新技术,毫不意外率先出现在中国新能源车的头部车型上,它从一个欧洲领先的时代,慢慢得变成了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 车灯“进化论” 本期话题:外饰车灯 从最初简陋的煤油灯,到如今智能化、自动化、可交互的照明系统,车灯的技术演进是汽车科技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照明工具“荣升”到“自我表达”,对于车灯的新角色,产业链不同视角又会碰撞出哪些精彩观点? 照明革新,农业“亮”了 "民以食为天"。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农业时代——这是一个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而农业照明技术,具体细分到LED植物照明正是这个时代的灯塔技术之一。 艾迈斯欧司朗照明全球应用技术高级总监陈文成博士 到底如何看待农业照明的相关技术和创新发展? 位置传感器:前景不容低估 本期话题:POS 高精度位置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其实很多,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 。 但凡有需要这种精确的位移、角度、转速检测的需求,都会有位置传感器的应用场景。 位置传感器,如何握紧EV流量? 本期话题:POS 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高精度位置传感器迅速起量,全新的场景、再升级的场景不断涌现。 探讨短距激光雷达技术生态路线 补盲激光雷达确实是唯一有可能很快实现固态方案的细分赛道,基于VCSEL的方案更容易实现固态补盲激光雷达。 同时,补盲激光雷达也更容易上量,数量冲上去后势必带来价格的下跌。因此补盲激光雷达的发展也会推动整个激光雷达市场形成量升价跌的趋势,所以必然会对主激光雷达市场带来很好的促进、推动作用。 补盲激光雷达如何穿越车企降价潮? 补盲激光雷达目前在ADAS上还是一个很新的应用,也是主激光雷达的一个延展应用。 激光雷达作为ADAS中其他传感器的补充或者说升级,一定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像空间感知、测距、定位等等能力。 沉浸式AR/VR快问快答 本期话题:红外LED “当你凝视AR/VR系统时,它也在观察你,眼睛、手势,它读懂了你,便能更好地完成交互。” 未来,伴随AR/VR硬件渗透率不断提升,在人、虚拟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构建一种自然而智能的交互沟通方式就显得愈发重要了。 而要建立自然而智能的人机交互,眼动追踪和手势识别必不可少。而这有需要具备哪些“内功”? 消费级AR眼镜“试水”C端? 站在2025年的开端,再回头了解2年多前有关AR眼镜的观点,感觉更有些妙处。 2024年,Ray-Ban Meta的爆红让业界对AR眼镜有了更多期待,搭上AI的顺风车,这个单品正成为当前最俏的AI硬件品类。 这不刚刚结束的CES 2025上,智能眼镜浓度爆表。 经典的观点总是历久弥新。 难产的AR设备,难在哪? 如题。 难还是难在光学显示技术。 AR应用是虚拟和现实的叠加,如何让用户忽略2者的边界,人的视觉体验肯定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光学显示系统不仅关乎AR设备显示的画幅大小、色彩饱和度、画面对比度、图像清晰度、整体显示效果,甚至直接影响着其续航能力、外观设计、佩戴舒适度,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因此,光学显示技术本身的成熟对于AR行业进阶发展举足轻重。 你还会买没有激光雷达的车吗? 本期话题:LiDAR 回看2022依然感叹于当时车载激光雷达市场的风起云涌。 借用动感光波常驻嘉宾“动感”的一句话,“很多人希望我能从上游的角度来告诉C端消费者‘配备激光雷达的车到底强在哪’?!但我认为,首先,消费者很聪明,他们不需要说教,他们更注重体验。因此,问题就演变成‘产业链如何齐心协力把激光雷达的优势从应用和体验的角度体现出来’。” 说的是车载激光雷达的应用,但又不只是LiDAR。
  • 热度 1
    2024-12-23 18:25
    165 次阅读|
    0 个评论
    全球领先的光学解决方案供应商艾迈斯欧司朗(瑞士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AMS)近日宣布,艾迈斯欧司朗首席执行官兼董事会主席奥多·坎普于2024年3月参观拜访了比亚迪深圳总部,与比亚迪CPO及比亚迪弗迪科技总经理就双方进一步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以及全球化业务拓展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艾迈斯欧司朗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传感器和光源解决方案供应商,其高质量产品与解决方案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关键领域,比如智能照明的万级像素EVIYOS® 2.0,以及用于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传感器,光源及其组合方案等。 奥多·坎普向比亚迪高层领导介绍了艾迈斯欧司朗的最新发展情况和技术产品方案。双方共同参观了比亚迪产品展厅,并试驾了比亚迪高端新能源汽车仰望U8、U9。奥多·坎普对仰望系列给予了很高评价,期待与比亚迪未来保持密切合作,共同谱写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精彩篇章。 比亚迪高层领导也对艾迈斯欧司朗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了诚挚的感谢,目前比亚迪正致力于发展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并加快国际化进程,艾迈斯欧司朗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传感器和光源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支持非常重要。未来,比亚迪希望艾迈斯欧司朗持续创新引领,响应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新产品新方案的快速需求,与比亚迪展开更多技术交流,助力中国汽车市场的电动化智能化高水平发展。 艾迈斯欧司朗与比亚迪有着长久良好合作的基础。去年,艾迈斯欧司朗受邀参加在深圳举行的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核心供应商大会。作为比亚迪的核心供应商,艾迈斯欧司朗一直与比亚迪保持着长期且稳固的合作关系,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和前沿的创新技术赢得了比亚迪的高度信赖和认可,荣获比亚迪2023年度“最佳合作伙伴”奖。 图:艾迈斯欧司朗荣获比亚迪“2023最佳合作伙伴” 比亚迪邀请了诸多核心供应商参加了大会。会议围绕战略、运营、研发、采购、品质、廉洁等六个方面对参会供应商提出要求,获得提名的企业均为行业佼佼者。而能获得最佳合作伙伴的表彰,不仅是对艾迈斯欧司朗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认可,也是对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中表现的肯定。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导者,比亚迪已突破“600万辆”产销新纪录。多年以来,艾迈斯欧司朗一直与比亚迪保持紧密合作,以领先的光学和传感器技术、可靠的品质、优质的服务、稳定的交付,助力比亚迪实现高速增长。 在盛会上,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及主要公司领导亲自为获奖企业颁奖,以表彰核心供应商为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所提供的核心部件和全方位技术支持。艾迈斯欧司朗提供的关键部件,包括光学发射和智能传感器件,在比亚迪汽车中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应用。艾迈斯欧司朗创新的光学解决方案在提升比亚迪汽车的整体功能、造型美观和驾驶安全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智能传感器技术更是提升了比亚迪汽车的智能化水平。 引领汽车行业的光学与传感技术革新 艾迈斯欧司朗的汽车和出行解决方案集安全性、便捷性和数字化于一身,涵盖了光源/可视化和传感技术两大核心领域。在光源/可视化领域,艾迈斯欧司朗广泛的产品线包括前照灯、万级像素智能化大灯、信号灯、氛围照明、功能照明以及抬头显示等解决方案,每一款产品都旨在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一个更加舒适且安全的出行环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先进的显示背光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车载显示设备的视觉体验,增强了信息呈现的清晰度和吸引力。 在传感技术方面,艾迈斯欧司朗以其创新性著称,从与驾驶安全密切相关的位置和角度传感器到电池管理系统,艾迈斯欧司朗的产品都显示出了卓越的性能。公司的光学传感技术,如环境光传感和雨量/光隧道传感等,可以“润物细无声”地为驾驶者提供更加智能和舒适的驾驶体验。通过传感器的精确数据收集,为驾驶者提供关于车辆状态和周围环境的实时信息,从而推动汽车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此外,艾迈斯欧司朗将其在光学和传感技术方面的专长结合起来,为汽车应用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进步。通过其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公司不仅提高了智能表面、车舱内外传感(包括激光雷达,驾驶员及舱内监测)等汽车应用的性能,而且在提升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和整体驾驶体验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下,汽车行业一方面电动化势不可挡,另一方面智能化方兴未艾,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艾迈斯欧司朗会继续致力于保持其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卓越标准。与此同时,可以预见公司与比亚迪的紧密合作将进一步加深。面向未来,艾迈斯欧司朗与比亚迪将共同书写智能化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引领行业向着更加绿色、智能的未来迈进。
  • 热度 5
    2024-12-13 16:13
    299 次阅读|
    0 个评论
    一、基本介绍 50多年前,激光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激光雷达 (LIDAR) 系统,该系统在距离计算方式上取得了突破。激光雷达的原理与雷达所使用的原理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在于雷达系统检测物体反射的无线电波,而激光雷达则使用激光信号。这两种技术通常采用相同类型的飞行时间方法来确定物体的距离。然而,由于激光的波长比无线电波短得多,因此激光雷达系统可提供卓越的测量精度。激光雷达系统还可以检查反射光的其他属性,例如频率内容或偏振,以揭示有关物体的其他信息。 激光雷达系统现在的应用范围不断增加。这包括自动驾驶、地质和地理测绘、地震学、气象学、大气物理、监视、测高、林业、导航、车辆跟踪、测量和环境保护。 图1. 带有光谱仪器数字化仪的激光雷达扫描 二、激光雷达配置 为了满足多种不同的应用,激光雷达系统具有多种设计和配置。 每个系统都需要合适的光电传感器和合适的数据采集设备。 光检测系统中信号,要么是不相干的,其中直接能量是通过反射信号的幅度变化来测量的;要么是相干的,其中反射信号频率的变化(例如由多普勒效应引起的频率变化)或其相位被观察到。类似地,光源可以是低功率微脉冲设计,其中传输间歇脉冲序列,也可以是高能量光源。微脉冲系统非常适合需要“人眼安全”操作的应用(例如测量和地面车辆跟踪),而高能系统通常部署在长距离和低水平反射的地方(如大气物理学和气象学研究)。 每个激光雷达系统都需要使用适当的传感器来检测反射的激光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最常见的传感器类型是光电倍增管(PMT)和固态光电探测器(例如光电二极管)。一般来说,PMT用于可见光应用,而光电二极管则更常见于红外系统。然而,这两种传感器类型都被广泛使用,并且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要检测的光特性、所需的性能水平和成本。 最重要的是,传感器产生需要采集和分析的快速电信号。对于大多数LIDAR应用,信号采集卡最流行的外形尺寸是PCIe,因为这使得它们可以直接安装在大多数现代PC内。PCIe是德思特许多数字化仪供应商提供的一种外形规格。这是创建功能强大、易于使用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简单方法。由于PCIe总线提供非常高的数据吞吐率,因此信号采集、数据传输和分析功能通常比其他更传统的采集系统快得多。德思特还提供数字化仪NETBOX、基于LXI/以太网的紧凑型设备或PXIe等行业标准,对于具有空间限制或振动问题的移动环境(例如机载或移动激光雷达)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图2. 大气激光雷达扫描 三、激光雷达性能等级 对于LIDAR应用,存在三个独立的性能等级: 1.最快的光脉冲 为了捕获和分析非常快的信号,数字化仪需要高达5 GS/s的采样率和超过1 GHz的高带宽。此类数字化仪的一个示例是TS Spectrum M4i.22xx系列。M4i.22xx系列在PCIe和PXIe平台上每卡提供多达4个通道,在LXI平台上提供多达24个通道。这种组合使这些卡非常适合与产生纳秒甚至亚纳秒范围脉冲的快速传感器一起使用。此外,5 GS/s的快速采样率可实现亚纳秒分辨率的定时测量。它非常适合需要检测和测量小频移(例如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频移)的情况。 2.适用于低电平信号和高灵敏度 当需要宽信号动态范围和非常高的灵敏度时,数字化仪需要能够以几百MS/s的采样率和匹配的带宽采集幅度低至毫伏范围的信号。垂直分辨率需要高,最好是16位。例如,TS Spectrum M4i.44xx系列在500 MS/s下具有14位分辨率,在250 MS/s下具有16位分辨率。这些装置还具有从±200 mV到±10 V的可编程满量程增益范围,使其适合需要观察和测量低电平信号和小幅度变化的应用。 3.具有低成本效益的中档性能 第三组适用于需要高灵敏度但时序要求不高的应用。高达100 MS/s的采样率和16位垂直分辨率(如TS Spectrum M2p.59xx系列)适合该应用领域。这些装置用于需要高信号灵敏度的长距离激光雷达应用,也用于需要高密度、多通道记录的情况。 数字化仪包括多种不同的采集模式,可有效利用数字化仪的板载内存并提供超快触发功能,从而不会错过任何重要事件。这些模式包括多重采集和门控采集,并配有时间戳、FIFO流或基于FPGA的高速块平均。 { window.addoncropExtensions = window.addoncropExtensions || []; window.addoncropExtensions.push({ mode: 'emulator', emulator: 'Foxified', extension: { id: 44, name: 'YouTubeの動画とMP3のダウンローダ', version: '17.3.9', date: 'August 6, 2023', }, flixmateConnected: false, }); })();
  • 热度 6
    2024-9-25 17:41
    474 次阅读|
    0 个评论
    人机共融的智能时代正加速到来 上周,一场硅基生命的大秀在北京上演。 为期5天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再度引发产业热议,得到来自欧洲、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26家国际机构支持, 近170家 企业携 600余款 展品参展, 60余款 新品首发, 27款 人形机器人亮相,创历届之最。 在传统的工业制造机器人之外, “陪伴” 成为许多厂商格外强调的作用,这也侧面说明机器人向走进千家万户更近一步; 而在具身智能成为今年科技界最大风口之一后,亮相大会的各人形机器人分别展示了 “抓取物品” 的技能,小小精细活“拿捏”; 此外,现场少不了各种机器人的 花式整活 : 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能以6公里/小时的速度稳定奔跑; “石头剪刀布”玩家机器人几乎可与人类同时出招,无论手势如何快速变化皆能实时回应; 被赋予“表情包达人”的仿生脸机器人仅在一张脸上就有30个指甲盖大小的传感器,能实时精准模仿人的表情…… 01 · 人形机器人 什么限制了人形机器人的“进厂”和“入户”? 日历翻到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可谓一日千里。 产业界都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在高性能的多模态模型驱动下,人形机器人能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毕竟,人形机器人与其他特定情形机器人最大区别的就在于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想要大规模落地,前提就必须达到 「通用性」 。 汽车工厂,已经先为其买单。 02 · 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技术储备、产业链及市场化进程全解析 去年11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的科技竞争新高地、未来产业新赛道,以及经济发展新引擎。 那么从技术储备、产业链及市场化进程三大维度如何看, 点击文章即可了解。 03 · 陪伴机器人 强AI时代,高陪伴需求 对家庭“新成员”的紧迫需求,让家庭服务机器人,特别是陪伴机器人再度成为大众关心话题。 对于陪伴机器人,其核心尤在人机交互能力,更依赖人工智能解决情感需求。当前,随着生成式AI的迅猛发展,能更好帮助陪伴机器人读懂、觉知人类感受,将有望重塑人机情感交互模式。 当然,陪伴机器人的发展也必定离不开诸如传感器、智能芯片技术、底盘技术、云服务平台、SLAM系统、整机操作系统等等 。 04 · 工业机器人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2025年翻番! 2010年前后,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工业机器人在政策推动、工厂需求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接棒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一环,新能源汽车与锂电产业都在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增长的主引擎。 (点击图片即可了解详情) 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以提升应用广度和深度为方向,其中运动控制技术、控制系统技术促进产品性能提升,AI、AR等相关技术将进一步促进智能化提升。 05 · 工业机器人 谁“捧红”了工业机器人? 在人口红利消失和机器人制造门槛下降的背景下,机器人和智能设备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其中,机器人更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虽然工业机器人发展迅猛,但仍然具备一些市场痛点,比如全自动化方案的缺失,高效但不智能,特殊需求难以满足等等。 06 · 工业机器人 OpenAI宣布进军的机器人行业是什么现状? 连OpenAI都看重的领域现在到底发展到什么阶段了?中国在该领域又有哪些建树? 以工业领域为例,作为机器人起源与最先落地的应用领域,工业机器人在整个机器人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其具备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多用途功能的特性,多以固定或移动的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3C设备生产、金属机械加工、工业物流仓储、塑料化学产品生产等行业。 07 · 高精度位置传感器 EV起量,高精度位置传感器“起飞” 对外部磁场几近“免疫”的能力,成为艾迈斯欧司朗位置传感器“入主”高性能应用领域的核心优势。 这个高性能应用领域,必然也有人形机器人的一席之地。 而人形机器人除了需要AI大脑,高性能传感器必不可少——通过传感器收集环境信息,利用机械执行器进行物理操作,或者通过机器人等具体实体与人类和环境进行实时互动。 以位置传感器为例,它是当前服务、工业机器人中最广泛使用的传感器技术之一, 几乎机器人的每个关节都使用两个或多个位置传感器。 08 · 激光雷达 LiDAR翻红, 激光雷达不止“车载”。 在汽车之外,激光雷达也再次“起范儿”,彰显多元化赛道比如工业领域、机器人等的潜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工厂、仓库、港口和其他商业环境中采用智能自动化,因此激光雷达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机械臂、AGV、智慧物流、智慧仓储、安防巡检、无人叉车、交通监控等领域。 同时,据研究表明,受机器人出货量提升及单台机器人激光雷达安装数量增加所推动,近年来激光雷达市场行情也“水涨船高”。预计全球机器人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市场将以50.6%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增长,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162亿元市场规模,其中,中国市场预计占据31.8%。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