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DIY修理过两次(一次电器、一次机械)的一个家用小电器,又一个缺陷问题(不密封了)不可再继续将就下去了。就电话联系该产品公司总部,找到所在地的该公司授权维修机构。
自然零件是不能修,只能整体部件更换,还好这款2006年代的产品还有部件,毕竟是世界大公司。
条件:消费者本人当面下单,维修机构向总部订货,等通知到货,就可以购买取货。
一切按流程完成了。当面目视检查,就觉得密封不可靠,回家使用,真是!当然刀锋利了、轴晃动很小了,继续将就使用,可以接受。再说,也没得退货一说了。
不管怎么样吧,这次毕竟实现了一定程度地“谁制造,谁回收”产业模式之一——制造商最大程度地实现就地修复。
该产品的修复经历如下:
2009年9月,一个小卡片,弥补了制造者产品潜在的一个看似制造工艺缺陷,进一步根源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可能涉及的结构、材料、工艺等多方面因素。参见:《谁制造,谁回收,做到,难吗?(思考之二)》
2011年,拆卸刀片,手工打磨了一下刀片,有点改善,不够理想,凑合用吧。
2012年,侧面不密封了,漏粉磨。手工拉动,有间歇,仔细观察,塑料老化收缩变形,下图中一圈凹陷。就在密封橡胶圈儿的定位槽中用透明胶直颤了两圈,有效果。但是稍用久了,还是不行。
2013年3月购买部件更换,还是不密封。
不管怎么说,该产品的整机的其他部件功能模块都可以继续使用,延长了产品寿命,促进了环境保护。
遗憾的是,换下来的部件,制造厂回复说不回收了,只能当垃圾扔了。我只扔了塑料部分,保留了金属刀片,打算日后在琢磨琢磨怎么能研磨锋利一点,再利用。塑料,恰恰是大自然难以降解而污染环境的人造物质。
为什么,产品制造者的销售链不能同时成为回收链?相信,消费者学会做适当的分解,应该,也会接受。
作者: 自做自受, 来源:面包板社区
链接: https://mbb.eet-china.com/blog/uid-me-103647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自做自受 2023-1-5 20:24
自己做到尽可能循环使用,是乐趣,也学习。
自做自受 2013-5-2 20:19
所述之看法,也印证了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等价交换等一系列前人总结发现的基本定理、定律、定则。
试想:回收再利用投入的高成本-制造第一次投入的高利润=零
用户1602177 2013-5-2 14:11
回收再利用的投入成本很高,收益肯定没有单做产品来卖的高~~这应该就是原因吧?!谈“社会责任感”和谈“钱”,老板们怎么看?做比说又困难了何止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