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IT
|
黑莓
|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巨大的创新会把行业领先的企业直接扳倒,有时候甚至整个行业都难以幸免。数十年来某家公司熟知了现状,但如果它不把新科技应用在自己的产品上,那么竞争者们很乐意替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有时某些公司就是不相信这一点,他们认为自己的公司不受这些“规则”的约束。
索尼不专注于做消费电子行业,而是进入了电影行业成为全球媒体巨人的行为让人费解。
而当苹果、三星、谷歌大举进军移动智能设备的时候,索尼仍在坚守自己的随身听产品线。
究竟Mike Lazaridis 和 Jim Balsillie这两位黑莓联合创始人是怎么想的,会认为仅仅因为黑莓市值曾达到了数十亿美元,就可以坐享其成,不再创新,而钱就会一大笔一大笔地自己跑到他们的账户中?
两位联合创始人过了好几年才意识到问题所在,开始研发自己的智能手机系统,但等到发布的时候,已经比苹果和谷歌落后了好几代。两位来自加拿大的创始人可能从没听过著名冰球运动员Wayne Gretsky的名言:“我往对手现在的位置滑,而不是对手曾经在的位置。”
即便后来上任的黑莓CEO Thorsten Heins也没有抓住机会,当2007年消费者们在苹果商店前彻夜排队时,当数百万人翘首以盼能拥有自己的iPhone时,当智能手机让自家产品看起来像古董时,即便没有所谓的“智库”,也应该意识到发生大事件了。
现在所有人都很关注黑莓能否存活下来,但事实上这个问题就很不恰当,恰当的问题应该是“黑莓值得活下来吗?”。而这个问题的答案简单且肯定:“不”。理由有很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
当下黑莓存在意义不比恐龙在远古时期的意义大,而北电、柯达也是同一个道理。
确实,IBM和苹果也曾经处于这种境地,但他们清楚当下的形势,他们知道自己有麻烦了,所以他们采取正确的做法,给公司带来乔布斯和Lou Gerstner两位聪明的领导人,让公司转危为安。看看今天的他们吧。
黑莓没能复制IBM和苹果的漂亮转身,不仅是因为这样的动作很难完成,更是因为公司的领导层没有所需的条件。他们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针对公司的困难引入新鲜血液,帮助公司向未来发展。
黑莓不值得存活下来,因为它的领导们直到公司亏损的只剩一些现金和老旧的专利时,才想到要做些什么。黑莓并不是第一个因此而被淘汰的公司,而且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尚智)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