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挑战苹果和三星的长跑上,华为开始加速了

2016-4-19 13:44 834 7 7 分类: 智能手机
财经国家周刊  华为

  146102013233417804.GIF

  146102013241298521.JPEG

  定下全球第一的目标,推出Mate8和P9,华为手机的冲冠长跑开始加速。

  财经决策第一号ENNweekly«长按可复制)/《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陈荣

  4月15日下午4点左右,旁边的媒体同行问,“他讲了多久了?”

  我看了眼时间,“哦,一个多小时了。”

  “他”是华为消费者BG CEO余承东,“一个多小时”,自然是当天下午的华为P9发布。

  除了P9,上一次见老余展示如此强大的“续航能力”,是5个月前的Mate 8发布(就我现场参加过的而言),同样1个多小时,没有喝一口水,也几乎没有间断(除了中间穿插了两个二三十秒的短视频)。

  但如果你要再比较下老余和华为终端背负的目标和市场压力,就会发现,发布会站台的这点难度,几乎微不足道。

  几乎人人都知道,2013年第三季度,首次坐上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销量第三把交椅后,华为就盯向了前面的苹果和三星。

  当然华为素来低调,包括老余等一众高管,最开始都不太愿意公开承认,也经常暗示媒体不要去刻意对比引导。

  这种态度很好理解,智能手机市场那是“小船说翻就翻”,你刚刚坐上第三的位置,就急切地宣布要拳打苹果脚踢三星,且不说有没有这个能力,万一马失前蹄,第三的位置都被人抢了去,不是**裸被打脸?

  所以,但凡涉及到这方面的采访提问,老余的回答都很巧妙,比如“我们希望让全世界人民逐步知道,最好的产品来自于华为,不是来自于苹果,不是来自于三星。”否认了吗?明显没有。承认了吗?似乎也不算。

  但从2014年到2015年再到现在,当华为已经坐稳全球第三的位置,尤其是2015年在中国市场份额超过苹果和三星,拿下第一之后,老余等人渐渐不再避讳这一目标。

  比如,2014年P7在巴黎发布后,老余的表态变成了,“排名的第二的厂商(苹果)因为有特殊的生态链,我不好讲,但排名第一的(三星)我相信我们可以超越它。”

  之后的2015半年业绩沟通会、Mate S、Mate 8发布会、2016CES演讲以及P9发布会,老余都已经不再模糊处理,直接表达了做全球第一的意愿,甚至时间表都公布了,“2~3年市场份额做到全球第二,5年后做到全球第一。”

  这也是人之常情,当你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到这个位置和阶段,有了这个能力和自信,还藏着掖着,就不是谦虚,而是矫情了。

  而定下这个目标,也是余承东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面前立下的“军令状”:2016年手机营收达到300亿美元,未来五年营收要达到1000亿美元。

  智能手机市场蛋糕就这么大,甚至还有些萎缩。不从苹果三星口中夺食,不保持50%以上的增速,不做到全球第一,根本实现不了。

  当然,老余也承认,对于华为消费业务团队来说,这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挑战。

  比如在2015年,虽然华为稳坐全球市场季军,但全年1.066亿台的出货量和7.4%的份额,相比三星的3.248亿台和22.7%、苹果的2.315亿台和16.2%,仍有一定的差距。

  而且,相对于销量上的超越,销售额、利润率等一些更实在的数据想要超越,所需要的时间和所面临的难度,只增不减。

  再往大了说,销量二字“太小”,绝非华为的“格局”。正如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2016全球分析师大会上表达的那样,作为一个在国际舞台上竞争的中国企业,打造一个全球高端品牌,才是华为的终极目标。

  这个目标的难度,更是远远大于量上的超越。

  不过,既然揽了瓷器活,自然要用金刚钻把它做出来。

  一个好消息是,从2016年一季度的市场情况来看,华为消费者业务仍然保持了快速的增长(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1%,智能手机发货量和销售收入均同比增长62%;),总量上与苹果和三星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

  2015年11月推出的中高端试水之作Mate 8,市场反馈更是出人意料地好,在过去4个月里全球销量已突破400万,平均每月销售在100万台。

  但单靠Mate 8,并不足以支撑华为的超越目标。要知道,华为想要超越的三星,双旗舰策略玩得风生水起,S系列+Note系列,一款负责搞定商务人群,另一款负责拿下时尚消费人群。

  从这个意义上看,P9的出现,更像是和Mate 8形成华为的中高端双旗舰,对标三星的S+Note,让华为手机划向全球市场第一的小船,升级为更稳妥的双系列巨轮。

  有意思的是,为了防止巨轮“说翻就翻”,华为还从P9的定价上做了双重保险,一是国内2988~4388元的定价,比国外低了800-1500元不等,以应对国内“米魅VO”的冲击;二是比三星的S6+Note略低一个价格区间,以形成对三星的竞争力。

  一守一攻,看起来简直无懈可击。

  当然,这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品牌溢价能力和利润率前期会受到影响,比如老余就直言引入徕卡合作的P9定价太低了,“徕卡一个相机能换一辆宝马,我们的价格定低了,消费者还没意识到这个品牌的价值。”

  但在量和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这也是华为必须做出牺牲。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0
7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