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定制件,只要是有足够经验的人,不管是采购、开发、品管还是供应商,都知道,定制件是要极力避免的东西。可是,在企业中,还有很多工程师的经验没达到“足够”的程度,甚至有的采购、品管和供应商意识都还没上升到这个高度——定制件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准则:能用标准件、通用件、常用件,就绝对不要去用定制件。这是很多公司用巨大的损失换取来的教训。当然,有的公司,即使由于定制件造成了很多问题,但是,他们还意识不到这些是定制件的问题,还没有总结提炼出这个宝贵的经验出来。特别是工程师,最喜欢定制件,要说服他们一般很困难。因为一般三言两语很难把道理说清楚,他们总会不以为然。而且,即使由于定制件出了问题,他们总会找到借口,把问题推到供应商或其他人身上。我在本篇文章就尝试深入地谈谈定制件有关问题。
电子行业是发展最快最好的行业,电子行业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除了与不断技术创新有关外,电子行业的标准化程度高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高度标准化使电子产品的可靠性上升、效率升高、成本降低,所以电子产品才得以如此普及。我举个生活中的例子。电脑有很多接口,比如网络接口、USB接口等等,这些接口都是标准件(这里的标准件是指形成了标准的规格,不同厂家都按同样规格生产的元件。与机械行业少得可怜的狭义的标准件的含义不同)。如果这些接口不是标准件,每一家的东西都不同,比如某家电脑的USB口只能和他们生产的U盘或指定厂家生产的U盘才能配合使用,那么将会带来多大的不便!生活中,我们享受了太多电子产品标准化带来的好处了。如果没有标准化,电子行业的发展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至少不会这么便宜,也不会这么方便使用。
很多电子元件是高度标准化的,这给设计和采购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说贴片电阻,尺寸有标准的0603和0402等。如果类似的尺寸还冒出来0606、 0605、0604、0602、0505、0504、0503、0502、0404、0403、0303、0302、0202等等一些规格出来,那将会变得很复杂。同样的,电阻阻值也是标准化的,比如常用的E24系列(精度5%)有82Ω、91Ω,如果类似的规格还冒出83Ω、84Ω、85Ω、86Ω、87Ω、88Ω、89Ω、90Ω之类的规格出来,则又会导致BOM里面的规格种类大幅度上升,造成极大的不方便。
定制件恰好与标准化的思想背道而驰。那么,定制件有哪些缺点呢?简单说来,至少有以下这些缺点:
1、定制件的质量很难有保障。这点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比如说,定制件提的一些要求本来就是过于苛刻的条件,所以很难做到。还有,由于是定制件,一般定制件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所以流程难以达到完美境界、换线排产时容易出问题、而且生产工人的熟练程度不高,因而生产出来的定制件质量不高。标准件是生产了很多很久的产品,所以即使以前发生过问题,都经过不断改善,把质量稳定了下来,也就是说,以前的客户帮自己买下了教训。而独家使用定制件,厂家还有很多问题没想到的,需要在自己公司出了问题才能够改善,也就是说,自己公司要不断交学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有的定制件的原材料的材料或规格是特殊要求的,由于量少,定制件厂家采购原材料时,可能就只能采购到冒牌货或质量差的厂家。原材料不行生产出来的定制件自然就不行了。
定制件出了质量问题,很多情况下就怪厂家不好,但是就没有想到,定制件本来就是有先天缺陷的东西。就不想一下,如果不用定制件,选用标准件,都不会出现这些质量问题了!
2、由于是定制件,所以就没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类的产品标准来约束,这样在很多标准上就容易造成扯皮。这点在后面介绍定制件协议时我还会提到。
3、成本高。成本高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说,厂家生产定制件的生产成本本来就高,所以采购价格高。当然,定制件一般没有供应商竞争,所以也可能有价格垄断。价格是比较明显的成本,大家都看得到,但是还有一些成本很多人意识不到,下面介绍一些平常意识不到的成本。
定制件的管理成本很高。除了定制件本身要专门花费精力制定各种协议外,内部其他很多地方,都会浪费很多精力。很多工程师对此很难理解。比如说,用一个定制件,和用一个常用标准件,管理成本怎么会提高呢?我们假设一个元件为标准件,规格为A,公司大量使用。然后工程师另外定制了一个规格为B的定制件。下面比较另外多用一个B的差别。首先,BOM上就多了一个规格,这样,多了一个料号。计划部做计划时、采购下单时、财务部付款时,等等,各个地方都多了一个料号。当然,还涉及这些部门内部还有很多分析性的文档,这些地方都要多分析一个料号,占用一定的精力。如果用A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比如说A原来用 10个,现在用11个。10个变成11个,在各种地方,只是软件计算时,由乘以10变成乘以11,所用的精力是一样的。多了一个料号,仓库要增加一个地方放这个东西,盘点时要多盘点一个东西,等等。IQC要多花精力来学习如何测试这个定制件,而且多检验一个料号,与检验以前的标准件增加一样的数量比起来,是要重新抽样的。甚至要用到不同的仪器检验。这些都要增加精力。工艺部门因为多了一个料号增加一个工艺步骤。生产领料时要多领一个料号,生产时要多一个工序(记住,很多情况下,数量相同时,规格多比规格少花的精力多。比如领10个A加1个B,比领11个A花的精力多。同理;比如往PCB上插10个A加1个 B,比插11个A花的精力多)。而且,定制件很多情况下有特殊之处,工人对这些特殊之处的熟练程度下降,也导致了生产成本上升。生产多少次,这些定制件的花费的精力和成本就要乘上多少倍。(说明,物料管理上还有一个要尽量压缩规格的原则,料号增加造成的管理成本上升很多时候和这里的增加定制件的情况差不多)。
除了管理成本。定制件容易造成呆滞料。因为定制件一般是特殊的机器上用。一旦这个机器停产了,库房的定制件就成了呆滞料。如果不是定制件,一般是即使这个机器不用了,其他机器也会用。而且,即使是呆滞料,要处理转卖时,定制件是没人要的,而标准件你们不用别人可能会用。定制件的质量差造成的质量成本这里就不多说了。还有定制件质量问题及交期延期问题导致市场损失风险更是无法预测和评估。
4、交期问题。如果采购计划没做好,或者市场部来了急单,定制件就麻烦了。标准件就没这个问题。即使是很急的情况下,也可以紧急调货。甚至这个厂家没有可以从另外的厂家调货。
5、受制于人,替代麻烦。定制件一般只有一家做,最多不过两家。这样的话,就会受制于人。一旦现有厂家的定制件质量或交货有问题,不可能马上换厂家。又要重新打样、测试、试用、签协议等等。这样,质量或交期或价格有问题时是来不及的。
当然,即使给工程师讲了道理,工程师一般还是很喜欢定制件(因为定制件可以省去很多设计上的思考,把问题都抛给供应商去了)。他们的理由也有很多。不过很多理由是可以一一破解的。
有工程师说,我们就要搞有特色的产品,不想让人复制,偏偏要弄些定制件。特色真有那么必要么? IMB搞特色产品就得过深刻的教训。请看下面这个故事:
IBM为开发286投入了大量研成本,打败了苹果电脑,但却造成了业界仿造。由于仿造不需要大量的研发支出,因此成本较底,激烈竟争的结果使得IBM的利润大幅下降。因此,IBM在开发386时,就加入了微信道(隐藏性的协议与通信模式),杜绝了仿造,但同时也破坏了兼容性。但是,由于全世界的其他软硬件厂商都无法掌握微信道,因此其他厂商自行开发386,不但造成了康柏的兴起,也造成了IBM与全世界的386都不兼容的后果。结果是,1989年IBM的首席执行官下台,而IBM也差点倒闭。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了,不要去逆标准化的潮流。否则,被淘汰的不一定是别人,说不定是自己。
有的工程师说,我的这个设计这里只能用定制的规格,标准件满足不了要求。你真要较真去看的时候,会发现,有时候有可能是他们的知识面狭隘所致。因为,有时他们的思维只是吊死在一颗树上,不想想另辟新径,有其他的方案可以用标准件。还有的时候是因为懒所致,因为有时要改动一点设计,就可以使用标准件的。可是工程师懒得改,而是把球抛给供应商,让厂家定制,自己省事了。有工程师会反驳说,为什么偏要我改设计或结构而不让厂家定制以满足我们的要求?因为,工程师设计机器本身就是一个定制件,在本身就是定制件的身上动作,定制件还是定制件,不会带来更多的缺点,但是,如果同时又要要求元件定制,现在就多了一个定制件,这个定制件本身带来的新的缺点(就如我上面列举的那些)。改设计改成标准件,不过是在设计的初期多麻烦了一点工程师。相反,用定制件的话,到以后生产时,不断地多增加了很多人的精力,增加了成本,多增加了质量的不稳定。你说哪个对公司有利?
还有的工程师会说,我设计的是高档的产品,要求很严,所以要提出定制要求。似乎他的水平很高,所以要用定制件。然而,可以用标准件设计出高性能的产品出来,这才是真正水平高的工程师。特殊的定制件要求,不过是把设计难题转移给了供应商而已。
还有时,工程师非得用定制件,改设计都改不了了。咋一看,似乎果然只能用定制件了。但是,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种情况,有时是因为,设计的初期,工程师就没有避免用定制件的思维。于是,前期的大方案,上层的设计就没有考虑到,如果不用定制件,应该用另一套方案,总是假定可以定制的基础来考虑上层设计。结果,把退路堵死了。设计到最后,只能用定制件,否则就前功尽弃。这种事,关键是要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如果不用定制件,应该要怎么设计,在方案上做出相应的对策,这样最后就不会逼得只能用定制件。
有的供应商对定制件的危害也认识不足。总喜欢说,我们的客户就是上帝,客户有什么要求我们都要满足。表面上看来,这很有道理。其实不然。把顾客当成上帝的话,就应该是追求顾客的最大利益,当然同时还必须是双赢。而定制件很多时候是双输,大家都损失。所以,供应商也应该树立减少定制件的观点,要极力推荐客户使用标准件。
供应商那里的定制件有时误解造成的!比如说,工程师设计时打样用了一个聚丙烯电容,工程师对样品PIN距测得是12mm,于是在做BOM时把这个电容PIN 距规格写成是12厘米。然而事实上这个电容样品的标准PIN距应该是10mm。样品有点误差做成11mm,工程师测试又不是很准确,量成12mm。聚丙烯电容电容供应商看见BOM上的这个规格,也不询问一下,以为是工程师特定要求的PIN距。结果,就做出PIN为12mm的定制件出来!类似案例在不重视减少定制件的公司及供应商那里比较常见。其实,这个例子中,只要供应商和工程师通下气,建议用标准PIN距,就会发现这是个误解。
还有的供应商认为定制件对自己有好处,因为工程师在自己这里做了定制件后,这个元件只能用自己的了,所以对自己有好处。事实上,生产定制件的效率低下,质量成本很高,而且定制件的客户是唯一的,对供应商也没好处。
还有供应商,怕得罪客户的开发工程师,对工程师百依百顺。其实有时是不必要的。因为很多情况下工程师只是经验不足,不了解定制件的危害,只要把利害关系说明白,把道理讲透了,不少时候,工程师也是会接受的(在这点上,供应商给开发工程师讲道理,比内部的人对开发工程师讲道理,来得有效,供应商反而容易说服工程师)。
供应商的定制件越多,供应商的管理成本也越高,风险也越高。所以,供应商从自身利益出发,也要推动自己产品的标准化。我经常给供应商灌输类似观点。有的供应商一开始还不以为然。但是,后来有的供应商终于对定制件的风险有了认识,积极推动标准化了,我想,他们改变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来自于市场教训。
还有定制件型号的问题。比如有的供应商的标准品的型号为ABC,但是客户要求在标准品的基础上做少量更改。也就是说,已经是定制件了。这时,这个元件的型号一定要作出变更,比如说改成ABCD等。但是很多供应商就不分配一个新型号,业务员会说,我会记住你们这个客户的是定制的就可以了。这样很容易出问题。因为虽然业务员知道这件事,但是,排产时,其他人可能就出错了,而且业务员自己也可能忘了提醒这是定制件,而且由于型号不区分,发货的人也可能搞错。而且,客户如果后来又有其他工程师要用那个规格标准件时,标准件和定制件型号一样,一定会出错。所以,只要有特殊要求,型号一定要作出变更。曾经有这样的例子,我要求供应商在定制件那个型号上作出与标准件变更的型号,供应商不愿意,结果,后来他们真的做成标准品发货了。因此,我是强制要求定制件和标准件的型号上要作出区分的。即使供应商不区分,我都一定会在自己内部的物料库的厂家型号后面打个括号,里面注明与标准件差异的地方。这样采购下单一定会带出那个信息,厂家想错都很难,即使错了,他们也抵赖不了。
企业里,如果有了对定制件危害的充分认识,可以发现,有一大半以上的情况下的定制件都是可以避免的!
当然,完全避免定制件也是不太现实的。在迫不得已要用定制件时,也不是随随便便提一些定制要求给供应商,测试一下就行了。
定制件一定要有定制件技术协议,或者说要签承认书,而且这个协议要考虑周全。否则后面会有很多扯皮的事或意料不到的问题。
比如说,有的工程师对某个元件的A参数提高了要求,成为了定制件。样品也测试了,A性能也达到要求了。然后开始大批量供货。也许有一天,突然在生产时,发现此元件大量不良。原因是B参数比标准件低,而工程师的B参数是按标准件的参数来设计的。这时,工程师可能会说供应商的定制件不合格,要退货。但是,供应商可能会告诉你,提高A了参数,自然地导致B参数降低,不能两全齐美。你要求的A参数我们已经达到了,而B参数你们并没有提出要求(没签协议),没理由退货。而工程师又会说,我要你们提高A参数,并没有要求你降低B参数呀。于是两家开始扯皮。
如果是标准件,一般有相应的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等标准来约束。这些产品标准是隐性要求的,即使没有签相应的技术协议,厂家的产品也要符合上述有关标准。所以如果供应商的标准品出了问题,可以拿那些标准作为仲裁依据。但是,一旦是定制件,由于已经不是标准品了,也就未必受那些标准约束了。因此,定制件必须自行对产品提出技术等规范。很多工程师给出的定制要求那几个指标是非常简陋的。对于更全面的性能参数、可靠性等等都没有考虑到,这样的话,以后产品出了问题也没依据退货。更何况,还有一些参数,不写出来的话,双方的理解有差异。你认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供应商却认为本来就应该是那样的。只有通过形成书面的协议,这些歧义才能确定下来。
在很多公司,推动使用标准件通用件常用件,限制使用定制件是件吃力不讨好的活。会遇到一般工程师很大的反感(说这种工程师“一般”,是因为他们的素质还没有上升为公司到全局考虑的高度)。所以容易得罪人。而且,他们继续用定制件,对他们的绩效也没什么不良影响。而如果元器件工程师或采购工程师之类的人,推动限制使用定制件,也不会对绩效有什么好的好处,这些都是软性的东西。为了不得罪人而不限制使用定制件,也没有人怪你,可是这样做,对公司没好处。因此,限制使用定制件必须得到公司高层,包括开发部高层的鼓励。要上升到作为一种企业哲学或企业文化来看待的层面。否则推动者压力是很大的,只能靠自身的高度负责任的精神来推动。
限制定制件的使用,其收效是很难直接量化的。怎样才能使工程师或公司高层意识到限制定制件的好处呢?从正面算很难算出来。可以反过来算。也就是去收集那些由于定制件对公司造成了损失的例子。当然,这些例子很多时候工程师会把定制件出问题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供应商。这时,要跳出那个框框去想问题。假设不是定制件,会不会出那个定制件的问题呢?这样去设想和反问,一般就能驳倒。
用户701277 2009-12-28 21:50
用户793199 2009-12-23 14:12
用户1379453 2009-12-21 10:00
用户736203 2009-12-20 16:33
用户806824 2009-12-12 11:47
用户794389 2009-12-12 09:23
用户1508941 2009-12-12 00:38
用户767862 2009-12-11 18:27
用户751713 2009-12-11 13:24
用户1290776 2009-12-10 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