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4. DisplayPort的資料傳輸通道(取自DisplayPort 1.1版規格說明)。
【註3】Manchester code,也稱為相位編碼PE(Phase Encoding),是一種很簡易的編碼方式,廣泛用於通信,如乙太網路。8b/10b編碼技術雖然比較複雜,卻可以用較少的頻寬來達成同樣的資料速率。
圖5. Manchester code的編碼方式(取自維基百科)。
DisplayPort也從USB借了一招:提供電源接腳供外部裝置,比如說信號中繼器(Repeater)等。此招造就了大姆哥隨身碟以及2.5吋硬碟的蓬勃發展。
機構篇
連接頭與連接線,任何介面或匯流排勢必有所規範。DisplayPort野心勃勃,企圖內外皆吃。內部晶片對晶片(Chip-to-Chip)、或是外部裝置對裝置,都能夠適用。內部的應用針對筆記型電腦繪圖晶片到面板,因此定義了一個標準的模組連接器。
DisplayPort連接器的大小接近USB,有小型化的優勢。當設計顯示卡時,無論是架在PCI、PCI Express、還是AGP,ATX/BTX基板大小的外接孔允許讓一張顯示卡容納四個連接器。不過,在小型化部份,HDMI其實也追加了Type C小型連接器規格,使其適用於消費性手持式產品,例如數位攝影機上頭。
DisplayPort的外接連接器有一個特色,即採用對稱式理念,也就是在傳送端與接收端可以採用相同的連接器。
圖6. DisplayPort連接器(取自VESA)。
圖7. DVI / VGA / DisplayPort連接器的比較(取自Engadget Japan)。
圖8. DVI端子的規劃包袱太重,反而複雜化了(取自維基百科)。
DisplayPort連接器的相關電氣與機械特性,皆是參考ANSI/EIA-36?—xxx的一些文件。
來源(Source Device)與終端(Sink Device)裝置互連性(Interoperability)【註4】
這可是要命的課題,回想USB介面征服世界總共花了多少年的光陰,才將互連性的問題擺平。目前HDMI也尚未完全克服這方面的問題,尤其是在音訊部分。
【註4】視訊介面慣以「Source Device」來表示內容送出裝置;「Sink Device」表示顯示終端或是列印終端裝置。至於信號中繼器(Repeater)或是信號加強器、轉換器等裝置,DisplayPort是以「Branch Device」來通稱。HDMI則有「HDMI Repeater」的定義,譬如AV擴大機就可以扮演這個中繼角色。
PnP隨插即用乃是當代任何的輸出入介面所必要的條件。USB、1394、PCI Express、SATA/eSATA等皆是明例。但要達成這個使用情境,一定存在有特定機制,讓彼此雙方在連接時可以先行互通資料。但要做好熱插拔(Hot Plug),電子上的保護是要付諸實行的。目前為止,USB算是做得最好的模範。
DisplayPort與HDMI一模一樣,顯示端都是採用了EDID(Extended Display Identification Data)的格式。EDID是一種資料結構,讓顯示器來告知顯示卡關於顯示器所具有的機能,是故,這些資料通常都儲存在顯示器內部的EEPROM記憶體中。EDID係由VESA組織所制定,版本演進如下:
1.0版本:1994年
1.1版本:1996年
1.2/1.3版本:2000年
以上這些版本是128位元組的長度。而2.0版本EDID 2.0除了增長到256位元組的長度,還有一種延伸:E-EDID(Enhanced EDID)的存在。
而顯示器傳送EDID資料到顯示卡,通常是採用了I2C匯流排。EDID資料結構以及I2C匯流排的王牌結合,業界冠以DDC2(Display Data Channel version 2)的稱呼,之所以會冠上「2」,乃是為了與原本VESA所定義的DDC有所區別之故。
圖9. Envision EN-775e顯示器的EDID範例(取自維基百科)。
DisplayPort由於頻帶夠寬,對於視訊的色彩展現,RGB、YCbCr 4:2:2、YCbCr 4:4:4都不是問題。音訊傳輸能力也毫不含糊,能夠支援192KHz、八個聲道的LPCM(Linear Pulse Code Modulation)格式。
內容保護機制方面,規格書是建議採用DPCP(Display Port Content Protection)Version 1.0或是HDCP Version 1.3。目前來看,似乎HDCP比較佔優勢。從一些市面販售的機器,約略可以感覺出來。
圖10. 階層式架構的DisplayPort連接方塊圖。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