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在办公室朝南的外飘窗里,重温了Audery Hepburn的《Breakfast at Tiffany’s》,只是因为出品人的一句闲话:“你和女朋友分手了?为什么她的戒指在你手上戴着?”低头看着手上的戒指,这是一款刻满了Tiffany纽约总店地址的五号半银戒指,很普通。也许就是因为《Breakfast at Tiffany’s》,让我这个男人也喜欢上了Tiffany。和许多女人对Tiffany的钟爱不同,我爱的不是Tiffany的设计,更不是那个闪耀着的品牌,我爱的是Tiffany那种“暖”。
一次偶然的谈话,得知女友对一条丢失了的手链耿耿于怀,那是一条在纽约Tiffany总店购买的银手链,价值不到200美元。待到朋友生日前,为了给她一个小小的惊喜,我把电话打到了纽约Tiffany总店,只为购买那条还不如邮费昂贵的手链。得到的回复出乎我意料,那边的经理痛快地答应了,并同意以私人的方式帮我将这手链快递到北京。要知道,即便是从Tiffany网站上购买Tiffany首饰,也是不支持发货至中国的。在电话那头,经理还对我讲了很多祝福的话,很诚恳,很暖。
这只是件小事,但却不是偶然,同样的关心和体贴,我在北京的Montblanc店铺也遇到过。不是我在吹捧Tiffany或是Montblanc,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对这些品牌的喜爱,也更多来自于他们的服务。我们喊了那么多年“顾客就是上帝”,但真正能做到的并不多,也许很多品牌学会了不对顾客说“您想买点儿什么”,也许很多品牌学会了全程跟随式导购,但却很少有品牌学会主动了解顾客的需求,永远是缺少亲和力的模式化导购,甚至无法被我称之为“服务”。
反观我们自身,我们可以做到在餐厅要求各种周到甚至苛刻的服务,但却很难做到在大牌专卖店里要求得到什么“额外”的服务,太多的人尚且停留在满足于大额购物的快感。这不是奢侈品牌所想传递的理念,它们的真正价值在于服务,这附加价值甚至超过了商品自身的价格,但很多人都没有享受到。不是奢侈品牌不愿给予这服务,而是被我们下意识地拒绝了。
这是真正的“毒”,这不是一个带有大logo的商品所能表达的,若只是沉溺于商品本身,那就太可惜了,真正的品味还离你很远。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