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博客中做一些讨论,看了不少的前辈专家去讨论这个事情。从大的方向上,我们是不缺方向感的,总能在立意和前路上有着正确的在忠告。但实际上,由上而下的变.革往往带有这强烈的随机性,可以很突然很猛烈很有成效,但是弊端也是很多的,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我们经常说的辉煌30年是不是这么回事情。
如果老拿体.制说事情,到最后我们肯定一无所成,忙忙碌碌最后掩埋在平庸之中。一个工程师,一个公司都需要有着进取心,学习精神在合适的土壤上不断模仿并且试图创新,走出一条新路来。毕竟,国外的汽车产业和汽车电子产业也不是没事干天天在喝茶聊天的,别人也在不断调查用户需求,不断发展新的技术。事实证明,永远走低端的低成本路线在汽车和汽车电子产业都走不通;没有较高的利润,怎么支持生产和研发的提高,没有提高缘何能支持较高的利润,即使是目前的合资企业,赚钱赚了很多了,投入了不少的钱在研发领域,收获的也寥寥无几。何况更多的企业生存在温饱线上。
我一直以为,追求更高的质量,更低的成本,只有建立在活跃的研发,研究的试验和扎实的缩减成本上。很多工程师对BYD不以为然,认为它有很多的问题,包括我自己也是。但是它有一点,能够在某个地方走出一条路来,本身就不容易。我不认为BYD的电动车和双模电动车是实用的新能源方案,有太多的东西鼓动着它拿出不成熟的东西就往外卖;但是只要它不断在改进,不断在发展,我相信是可以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的。说句老实话,没有技术积累,没有那么多钱,即使是靠吹,赢得某些本不属于它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发展模式,可能在国内走寻常路死的更快,你不能要求它循规蹈矩的积累第一桶金,循规蹈矩的踏入新能源领域,通用,宝马,丰田乃至日产哪个不是在这块有着20年以上的积累。
中国工程师和中国企业需要认真而诚实的面对技术问题,面对着国家越来越强的投资欲.望的时候,还是需要利用好这个可能会透支未来几十年的好“行情”。个人觉得虽然工程师离古代所说的的士大夫和文人阶层有着巨大的差距,倒是有些像古代的匠,不过我们还是需要本着一些风骨的。
很希望与大家一起谈谈这个话题。
小故事一则:
《中国汽车报》报道了个小花絮:7月6日,深圳市,在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仪式的现场,停放着一辆比亚迪e6纯电动车,它对面是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三位官.员,比亚迪的“老大”王传福,以及几十家媒体的长qiang短pao。不过,在多位大佬们如炬的目光注视下,这辆演示用的e6始终无法启动,现场流程设计好的掌声,也迟迟没法拍出来。
法制晚报的评论:
电动车工程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且特点鲜明:第一是投资规模大,投资几亿元的研究所,上马几十亿元的项目,打造产值几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比比皆是。第二是种类齐全,从“上游”入手,先生产电池正极材料、合作电池负极材料,开发集成技术,而且得世界领先的,配套体系如此成熟,让人觉得这还不造电动车那得是天大的罪过。最不可思议的是,无论是哪类项目,无一例外都是见效快。今年产值要突破100亿,明年就要有几十家领跑行业,后年就雄踞亚洲市场,这都算慢,要弯道超车嘛,咱得跳跃性发展。总之,照这个架势,怎么也得有个几十家全球性的电动车托.拉.斯。通用和丰田?很快就要靠边站啦。
停止眺望远景,回归一下现实,也有人在提醒,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说, “中国在电池和电动车技术上,依然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说,我们有令世界艳羡的稀土资源,但是我们却做不好永磁材料,我们只能出口稀土,进口永磁材料;电动汽车中要用到的隔膜,我们只能做单层的,这样的水平只能用于山寨手机”。
案例还有那家刚刚与丰田建立合作的电动车公司特斯拉。据海外媒体报道,成立七年来,特斯拉已经烧掉了2.3亿美元投资,但只创造了1.48亿美元营收。
我的另一篇文章:《电动汽车在中国的阶越式发展潜伏着泡沫危机》
用户1724555 2014-9-26 15:27
用户1190942 2011-8-18 18:06
用户1360539 2010-8-17 16:12
用户1125492 2010-8-17 11:44
用户1459363 2010-8-17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