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时候,因为忙些事情,没赶上大场面,是听着同事转述的。不过从此以后,大概能够得出一些阶段性结论了。
1.学校悲剧
谈起学校,人必问起你们那个陈进,BALABALA……,誉为“打磨哥”。这次我们见到又是一位变脸哥,这位前辈校友在会议室里头拍桌子“咣咣咣”,成为第一位在我们公司咆哮的高校教授。从上至下,建议想要去学汽车的人去同济吧,也可以去电院曲线救国。
2.正视问题
其实有一条基本的规则,就是办多少事,给多少钱。或多或少的,Sale's Guy总会说什么都行,Engineering Guy会说什么都需要评估,最后总是两者之间有个妥协,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果。如果前面告诉你,什么都可以,那么你就需要非常小心。
如果与很多供应商打过交道后,不管前面如何处理,在最后评估这一环节,总是相对客观和真实的,是骡子是马拿出来遛遛,或是产品的性能或是实验的报告。虽然实际看到的也未必是完全真实的,可能实验报告是筛选过产品的,可能成品率是经过一定瞒报的,但是在技术评估环节上,双方都能正视所有的问题,能把一个事情 合理合适得往前走的。
非常遗憾,高校走得不是这个路子,所以找高校做工程项目,100%是找错人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做调研报告可能也不行,唯一或许可以一试的,是借 助其研究所和实验室,做一些前期的实验评估和分析,这是唯一能行得通的。这是因为前两者,都需要高度的诚信和比较强的开发能力,这些是依靠学生军,流动性 较强的高校完全无法给的。所以在前期,能够听到的所有东西,真实的或者是不真实的;在后期,竟然可以流氓无赖如此,也是我先前我无法估量的。整个事情,完 全演变成了空对空,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之后无产出,这可能也是大部分科研工程项目的情况。所以各位也就不要对所谓的高科技项目,装备和科技工业有不切 实际的幻想,内容不同,实际的操作手段极其类似。
写这篇文章,我不知道会不会得罪人,但是我真的不知道所谓的精英海归(可能是Specialist),回国之后当个经理做个教授,到底能改变多少?当规则 变了,人是否还依旧有着旧有的原则。一旦没有原有的东西,所有的履历变成了空壳和花架子,种子能种出什么,终究是土壤决定的,移植过来的哪怕是成熟的果 树,也是结不出任何好的果实的。
去北京的时候,和岩兄和刘兄聊过不少,我们几乎都会遇到环境的阻碍,有限的授权,加上自身缺陷,在工作之中也能体会到现实的挫折感。想要做成一些事情,终 究不能仅靠自己,也需要努力争取资源改变一下身边的氛围和土壤。与其过多的埋怨和倾诉,不如思考和努力去做出一些改变,虽然由于非理想的大环境和小环境的 影响,未来可能种不出来很大的果实,但至少已经努力过了。
PS:电子工程专辑的编辑太标题党了……
用户1277994 2014-8-29 11:35
用户1678053 2014-8-27 09:35
用户1602177 2014-8-26 11:44
yzhu05_597603602 2011-7-8 12:19
用户1277994 2011-7-8 11:26
yzhu05_597603602 2011-7-7 22:54
极其坑爹,就是学术流氓啊。摆明了死要钱,说自己花了多少多少,其实都是虚构的,曰:既然你们有预算,有支出协定,就一定要给出来,唉,无语的很。
yzhu05_597603602 2011-7-7 16:59
用户1277994 2011-7-7 16:41
楼主,我头些天碰到说大学的,可能比你表达的更甚。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