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不断强调“自主创新”,但中国观察家们仍然认为,“二代创新”(second generation innovation),才是中国真正的竞争优势所在。所谓的“二代创新”,意指结合既有技术和产品,以及中国本身强大的制造能力,进而开创出的产品和应用市场。
同一时间,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Tech)的国际事务教授 Dan Breznitz 也指出,“在中国,核心技术和新颖的产品创新,仍然是相当罕见且难以实现的。”
Breznitz和其它专家在稍早前的一场公听会上就中国努力成为“创新社会”的议题进行了讨论,专家们指出,有关中国“最终将遭遇严重瓶颈”的看法是全然错误的。中国可能需要二十至三十年的时间来“克服创新障碍”,但这无碍于中国持续破坏美国经济。“中国已经来了,他们来到美国开设工厂…在美国,他们几乎无孔不入。”
一些分析师还预测,韩国经济最终“将会碰壁”。“在我上一次造访韩国时,这个国家仍然很强盛,”Breznitz说。尽管中国政府在推动创新时遭遇了难以置信的挫折,但我们不应该将中国在迈向创新过程中所遭遇的失败视为自己的机会。因为中国的省级和市级主管机关“正在尽一切努力推动当地的创新系统,有些时候,地方政府的做法还会与中央相抵触,”他表示。
理解中国推动创新方法的根本之道,就在于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系统的“结构不确 定性”,Breznitz说。在中国,“你永远也不会全盘了解一切,你唯一能做的事,只有不停的创新,”他说。“这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况──中国企业绝不会想去开发或许能拥有十年生命周期的产品,因为他们甚至不了解他们正在制造的产品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因此,即使他们非常专长于制造,但他们能否长久经营一项产品,或是让这些产品成为发展稳定企业的基础,仍然有待观察。”
Breznitz同时也是新出版的《中国创新与经济成长》(Chinese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一书的共同作者。该书指出“分裂的生产体系”(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正是全球化的特色之一。“这是史上第一次,全球的商品生产和服务都面临着所有经济体必须高度相互依赖的分裂情况,”他说。“我们所仰赖的贸易体系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为了让美国人更加富有而存在,现在,我们甚至无法仅生产供自己使用的产品或服务。”
Breznitz指出,中国的领导人都很了解,美国有许多新创太阳能面板业者,但截至目前,这些新创公司都不愿意在本土设厂投资,而中国则抓住了这个机会。这是很典型的市场失能情况。“尽管洁净技术一直是美国国家安全的关键,但美国的金融体系对此却迟迟没有任何建树。”
更糟的是,Breznitz警告道,美国“正面临着史上最大的军费支出,但当地企业们却不愿意在美国本土投资制造业”。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