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自己配一套器材如果不靓声,通常会第一时间埋怨自己买错机,又或者生搬硬套人家的配置,很少会自我反省,检讨一下问题是否出于自己身上。说实话,很少有人真正将自己的器材能量发挥到最佳状态,随着影音技术的不断提高,多声道家庭影院系统越来越多的走进我们的生活,从5.1,6.1,7.1到将来更加繁多的格式,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系统,正确的家庭影院系统调校将至关重要。
喇叭摆位是改善声音效果的最佳方法,它不用花钱,也可以提高你分辨声音质素的能力,而且可以令平凡的效果变得出色(就算器材与喇叭不变),在你花钱将器材升级或进行吸音工程之前,请先肯定你是否已经利用喇叭摆位将体系的潜质发挥尽致。你为喇叭找到最佳位置之后,便要加上厂家供应的钉脚,四个(或三个)钉脚都应该负担同样重量,这样喇叭考试能站稳,不会左摇右摆。我们可通过喇叭摆位来控制声音效果,改变喇叭至后墙或侧墙的距离可控制低频质量,改动喇叭及聆听者的位置可以减低房间谐振的影响。
在此,对于多声道家庭影院系统的摆位,向大家推荐如下的方式。
(1)在确定最佳视觉距离之后,再调整前方左右音箱的距离,使2只音箱至听音者连线成夹角为45~60度,高音单元与听音者耳朵齐平;
前置左右音箱之间需要一定的距离,太近和太远都难以真正表现出适当的声场。45~60度的夹角是比较适合的,当然对于家里不同的环境,适当的妥协是可以的,只是尽量要靠近这个值。至于前置左右音箱是否要内凹面对听音者?一般在大空间中,可以做适当得内凹,比如听音位置离开音箱有5米以上,如果空间不大,只要让音箱平行向前就可以了。
(2)中置音箱前后位置与左右主音箱平齐,并且与左右音箱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一般把防磁中置音箱置于电视机的顶上;
有时候如果用的是投影机,可能中置一般会放得比较低,其实也可以接受,只是可以把中置前端稍稍垫高,把单元口朝向听音者会稍好,另外中置最好不要置于封闭的电视机柜内,这样有利于声音的表现。
(3)侧环绕音箱摆位采用“侧墙安装法””为最佳,就是把两只环绕音箱面对面指向,放在与听音者等距离的两侧墙上。并使其比听音者高60~100cm。若室内限制无邻近侧墙的,可以把环绕音箱放在地面支架上,安装方法与”侧墙安装法”相同。
? ???也可把侧环绕音箱放在听音者的稍偏后面,但到听音位置的连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不宜超过15度。
(4)后环绕2只音箱至听音者连线成夹角最好大于30度小于60度,有些爱好者推荐把两只后环绕靠得很近,这样的方式是并不正确的。违背7.1的初衷。后环绕音箱到听音者的距离最好和侧环绕音箱保持一直,高度同侧环绕。
(5)至于低音音箱没有方向性,可放在家具下面或后面,只要使低音丰满而清晰即可。详细的调整会单独有说明。
环绕声前级的设置
在家庭影院系统中,正确的设置环绕声前级,将获得效果最好的声音。要不然出来的效果将和原始的意图千差万别。
市场上的Surround Amp多如繁星,不过,设定项目和方法欲万变不离其中。
大家只要控制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1,Speake Setting
故名思义,这项设定是让Suround Amp知道阁下使用的喇叭的大小,一般来说有2档选择,分别是Large和Small,照常理推算,如果有低音炮的情况,可以将喇叭都设置为“Small”,这样功放就会把更多的低频交给低音炮,而其它音箱可以不负担过多的低频压力,功放可以更加充裕得来推好无源喇叭。
虽然这样的观点被90%的人所接受,但也有发烧友并不这样认为,如果把喇叭都设置为“Small”,Surround Amp就会将各声道位于100Hz以下的低频全部给超低音负责,但一般超低音都不太善长近100Hz左右的低频,亦浪费了各声道喇叭的低频,所以无论使用任何喇叭时都要设定为Large,任由5只(或7只)喇叭全频发声,再调校超低音的Frequency来衔接其他声道喇叭的低频就为之最理想。
其实具体怎么来操作,还是要根据具体喇叭而定。要看您的功放是否拥有充足得功率预留,要看主喇叭是否在接受全频发声时,极低频会有明显的失真,还要看您的低音炮在100HZ以上相应的情况。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您用一套书架式或卫星喇叭搭配低音炮来欣赏电影,那还是把喇叭都设置为“Small”比较合适。所以我们通常比较推荐书架箱+炮的搭配模式。
2,Channel Delay/Speaker Distance
虽然名不同,但不论Channel Dalay抑或Speaker Distance,目的都是让Surround Amp知道各喇叭与阁下头部的距离,然后将数值输入到Surroud Amp便可。通常测量方式都是用一把卷尺来丈量,不过为了更加简便,可以一人操作,爱威影音将使用激光测距仪来测量这个距离的情况。在量度时不用太执著于具体尺度上,因为大部份环绕声器材的量度尺度都只是以每10cm为单位,所以有一些误差实不用介怀。
3,Channel Level
从来没有享受过广阔音场和穿墙过壁效果的发烧友就要留心,其实Dolby实验室早已规定,重播5.1环绕声时每声道的声音水平要达到75db为准,而软件音效时都是依照这个标准去录制。但一直以来,不少发烧友都用一对误差颇高的“金耳朵”来充当音压计,以为将各声道的音调到一致便大功告成,结果自然不用多说了。
想重播出广阔的音场,营造出穿墙过壁的效果,设定上就不能马虎,而一个准确的音压计更是成功的关键。
至于量度方法亦十分简单,先关好全屋大门窗户,屋内所有会发声东西都要暂时收藏起来,防止影响声音准确性,之后将音计用三脚架承起,置于“皇帝位”处,高度调校至耳朵水平,如果阁下没有三脚架,可以用双手代劳,自己坐在“皇帝位”,手持音计来量度,之后启动Surroud Amp的Test Signal功能,粉红色噪讯就会顺序后每声道发出,此时阁下要一面加减各声道的高度,一面盯着音计的提示,直至调校到各声道都连75dB水平才算完成。当然,要各声道高度丝毫不差地连到75dB水平是一件十分因难的事,一般来说+-0.5dB是可以接受的。另外,在设定超低音时,请将75dB这个规定抛诸脑后,因为经多次尝试后发现,45dB的超低频高度足以震聋耳朵,一般来说只要将超低音的音量关到大至刚好失真,再略为调低一点便会有理想效果。
4,最后还要说明的一点是关于环绕声的格式问题,目前很多Suround Amp都带有各种DSP模式,特别是日系产品。不过从原理上而言,最好的方式还是最原始得来还原软件的声音格式会比较好。在没有多声道录音的年代里,通过各种DSP模式,把单声道或者双声道录音模拟出多声道的效果,有些观众喜欢这种方式,因为它会更加热闹,而有些爱好者则会对其病诟,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感受到原始的录音。不过,将声音变为多声道方式的愿望并不能受到非议。然而到了多声道年代,当DD5.1,DTS5.1甚至DD EX ,DTS ES面世之后,如果再在多声道录音上叠加DSP模式,就显然是画蛇添足的做法,这完全破坏了导演表达的意图,而一些欧美系环绕声前级设计上根本是不允许多声道录音上叠加DSP模式,可见其态度。所以我们还是推荐功放自动识别原始碟片音轨的设置方式,会更加好一些。
低音炮的调节
“SubWoofer”在商业或民用上通常被称为“低音炮”或者“超低音音箱”,其实“超”这个形容词是不对的,它重放的频率带通常是由上限的,150Hz或100Hz至最低的25Hz左右,这只是低音而不是超低音。因为20Hz以下的频率才是超过人耳聆听的音乐范围的低音,从科学或专业的解释角度来看,也只有低于20Hz的频率才能称为“超”低音。但一般所说的超低音既是指重放频率下限在20Hz以上的低音。无论是重播大动态音乐抑或电影音效时,超低音音箱的重要性甚至更胜于传统落地式的立体声音箱。这是因为包含于许多音乐(交响乐或弦琴鼓乐)以及许多电影内的特殊声音效果都是极为雄壮且动态感十足的低音,这种声音效果并不单只是要让聆听者“听”到,而更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此情此景的氛围。
但是玩Hi—Fi的朋友对超低音音箱有很多不同的反应,有些人对它有谈虎色变难以驾驭的感觉;有些人觉得这些是玩Hi—Fi特别有经验的发烧友的玩意;有些人觉得这是用来解决小型书架箱缺点的器材,在加入整个系统时对它的摆位不必过于在意;也有人觉得玩这种器材是吃力不讨好,成功率太低;也有人觉得一套理想的系统是不需要加Subwoofer的;更有些人觉得Subwoofer只适合在特大的房间内使用……尽管看法不一,但超低音音箱却是发烧友们谈论最少且又认识最少的一件极重要的器材。
玩超低音的读者大多数认为是因为小型音箱的低音不够,才用超低音。至于大喇叭落地箱就没有用超低音的必要,其实玩超低音并不是用来辅助低音这样简单。在市场上只有极少数传统型式的扬声器能够忠实地再生出电影声音内的低音音效,而绝大部分的就算是中高价AV环绕放大器,也没有足够的功率能量去驱动超低音扬声器。若是采用了有源主动式超低音扬声器,那么以上两个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低音炮通常有一些基本的控制调整参数需要调节,主要有分频点,音量,相位等。
首先需要调整的地方是低音炮的低通滤波器,调整的依据是主音箱的类型。如果你的主音箱个头巨大,只需要让最低频的那一部分信号通过低音炮来表现,你就可以把频率分割点设置为60Hz到80Hz之间;如果你的主音箱体积中等,那么低通滤波器分割点可以设置的稍高一些,例如80Hz到100Hz之间;如果你的主音箱是个小不点,那么最好将分频点设置的尽量高一些(通常为120Hz到150Hz)。
如果没有一些仪器的帮助基本也只能通过估计的方式像上面这样设置。如果有一个多功能音频测试仪,那就能做的比较精确。找一张测试CD,从20HZ到20KHZ频段的将一一扫描,只让主音箱发声,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测试主音箱的低频响应,看它在达到一定声压级的情况下最低响应到多少低频,然后您就知道炮的分频点大概需要设置的范围了。再通过调节升高或者降低炮的分频点并继续重复测量,直到你得到一个整个范围内比较满意频率响应曲线为止。有人会问,音箱上都有标识,音箱最低能到多少频率,还用得着测吗?其实不然,事实上很多音箱在标称上多少有些“虚”,或者是在衰减很大的情况小测出来的数值,这都不能完全拿来作为依据。有了仪器您就能对音箱控制在一定衰减情况下,来获得它的最低响应频率,这样一来,就能够比较好的做到主音箱和低音音箱的频率衔接。
接下来是音量。
由于人耳对某些频率敏感,对某些频率则有些迟钝,
不同频率段影响人耳感受响度的规律:
1,在频率值f=1000 HZ的点上,响度值与对应声压级的值相等。
2,在3000 HZ<f<5000 HZ 频率段里,只需要较小的声压级就可以达到1000 HZ用较大声压级产生的响度。
这个频率区域是人耳的听觉灵敏区。所以在混音的时候,提升这个频段里的声音电平,整体的响度会明显增加。
3,在f<1000 HZ的频率段里,听觉灵敏度下降。这也就是说,要达到和1000 HZ一样响度的中低频声音,必须有更大的声压级。
4,在f<100HZ的低频区,声压级稍微增加一点,低频响度马上会很明显提升,但稍微减小一点,低音又会马上听不见了。
5,在f>5kHZ的高频区域里,声压级和响度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不过当声音频率超过7kHZ后,灵敏度又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小。
现实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当音乐的音量开的比较大的时候,人耳对于中高频,低频都可以听的很清晰,但当音量减到一定程度(如40dB),低频声音就听不清楚了。因为当音量比较小的时候,人耳对于低频的灵敏度下降,造成低频的响度远比中频要小。
我们在调节低音炮音量的时候,需要有比较平顺的频率响应,这样能使得整个频段平衡稳定,舒服流畅,当然最好也能借助仪器来测量。不过有时候某些相对质量较差的低音炮产品在按照标准调试后会过于拖拉,闷响。所以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低音量。
上图当然是一个理想状态,实际上根本不可能达大那种情况。
相位
该图为了说明,实际要把测量器材和炮放在应该在的位置
声音作为一种振动波的表现形式当然具有周期性,于是就有相位的概念,低音炮相位调节的目的是为了要和主音箱有相同的相位,这样不至于声音抵消,会产生更加和谐的声音来,主音箱/超重低音音箱的综合音效更加均衡。试验能马上显示是否有改进:你可能会在某一个相位上听到更多或更少的低频。改变相位会对你听到听音室的声学音效产生正反两面的影响,这样你在聆听位置所听到的音效也会不同。
??像前面说过的那样,你坐在聆听区域的不同位置试听,让你的助手调整一只超重低音音箱的相位,反复试听,直到获得最佳的音效。当然光凭耳朵还不够准确的话,只要用一只声压测试仪就可以了,通过某些软件把主音箱和低音炮同时发声,然后对相位进行调节后(有些炮只能调整几个选则,有些像威力登DD可以从0到360任意调整),在视听位置得到相对较大的声压,就是获得比较正确的相位了。
如何调试一套家庭影院系统!!
我们买了一辆车,需要有几千公里的走合期,我们买了一对喇叭,需要有一段时间的煲箱。一套视听系统的落成,同样要有一个调试磨合期。而这个过程其实会相当复杂,要使得一套系统达到最佳的状态,其中有着太多的学问。 无论是音质的主观评价还是画质的主观评价,其中都有许多只可心授而不可言传的奥秘(但绝非用以唬人的胡说八道),要想熟练掌握是不容易的,需要长期的积累,也需要有经验的人耳提面命的传授。
? ?? ? 多年以来,“发烧”一直是耳朵的“专利”。发烧友们一旦描述起听觉感受来,就会文思泉涌,妙语连珠:或云撼天动地、震人心魄:或谓珠落玉盘、丝丝入扣;还会告诉你某哥的声音有几多磁性,某姐的嗓子多么像糯米粽子;某张CD片子在几分几秒处会有一只蟋蟀钻进录音棚,必须器材够档次才能听到;……真让人心痒难熬,恨不得马上体验一番。然而谈到视觉感受,马上灵感全失,言语干涩,顶多轻描淡写地说两句图象清晰、颜色鲜艳之类的门面话。谈起来乏味之至。
? ?? ???并不想贬低纯音乐发烧,本人早就是一名热衷于音乐发烧的爱好者。只是想说:视频领域作为家庭影院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常有意思,如果愿意深入进去,起魅力绝不亚于声音的发烧。
所以,我们从视频开始:
来看看我们的环境
为了有更好的调试效果,所以要引入一些专业的仪器,下面的仪器便是“电子墨斗鱼”。
? ?? ? 电子墨斗鱼在安装幕布的时候会起到重要的作用。通常在安装幕布的时候要确定一条水平线,而挂吊幕布的配件如果不在同一水平上,安装出来的幕布容易有倾斜。通常的方法都是通过尺测量,通常的依据可能是侧墙上边沿或下边沿,然后事实上房子的各条边不一定是水平垂直的。同样要确定一些垂直线的时候也可以用到“电子墨斗鱼”。利用“电子墨斗鱼”激光线,可以准确的确定吊装投影在幕布的中心线上,或者可以利用上面的刻度进行180度转动来找到安装投影的中心线。
那些在安装中作用先不多表述。在目前这个调校过程中,“电子墨斗鱼”可以起到一个审核的左右。
通常我们调校投影第一步就是要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画面。
显示器一般就是PJ,LCD,PDP,CRT等几种,现在还是拿家庭影院最常用的16:9投影作为例子来描述。
虽然统称为16:9,但事实上画面其实还是有差别的。16:9的话其实就是1.778:1,而目前电影大多数都是1.85:1和2.35:1。而很多碟机的开机画面可能都不是标准的16:9。有时候在逐行和隔行,倍线和不倍线的方式下,开机画面都会有一些小小的变化。同时,幕布的投射面积有时候也是不完全等于16:9。
所以有时候会出现画面左右正好和幕布边沿吻合,而上下边却不到,或者超出幕布的上下边沿,这都是很正常的,当然这个误差通常很小,一般都在许可范围之内。
要注意的是DLP投影在安装的时候位置会要求更高一点,镜头必须对着幕布的中线,而且每个DLP投影机镜头仰角都不同,假设幕布固定,那么如果在投影仪水平放置的时候,只可能有两个高度是最适合,可以正好打到幕布正中的。事实上,很少有人能正好安装在这两个空间位置的。对于那些只要求效果的纯发烧友还好办一些,而对于那些比较注重美观的人,更加不容易安置在这些位置。所以通常投影安放会有一些倾斜角。这样一来,就会产生梯形失真。
有些爱好者情愿有梯形,也不喜欢用投影机上的梯形失真调节控制。我的建议是可以适当用一些,毕竟一个规则的画面是最重要的。当然尽量安装在比较好的位置,这样可以减少一些梯形的调节。
相对而言LCD的投影机就比较方便,大范围的镜头移动功能比较方便安置。
在有了一个规则的宽银幕画面之后,就要来看里面了。
一般画面会有过扫描显现,特别是CRT显示器,LCD,PDP和PJ的国扫描被控制得很低了。
这张测试图边角的数字就是体现过扫描的百分比。PJ基本这点不用太在意。
然后就是画面里面的线性,通过这些测试图和“电子墨斗鱼”重和,发现还是有点线性失真,
测量幕布可视面积的边,发现幕布的竖直边也是有些偏差。
虽然不够尽善尽美,但事实上要完全吻合是基本不可能的,而只能通过一些调节尽量使它会更加好一些。
通过墨斗鱼还可以看一下幕布投影,中置音箱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发现中置可以靠左一些,另外可以看到主音箱上边沿确实在同一高度上。
对于音响系统来说,听音环境很重要。同样,想要看到良好的画质,除了有好的器材外,也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视听环境。否则画质会早晨影响,还会早晨眼睛的疲劳。
所谓观看环境,主要是指环境光的方向、温度和色温、墙壁涂饰的颜色、观众与屏幕的相对应位置等。对环境的要求取决于人的视觉特性。
我们视觉有一个特点:绝对辨色力弱而相对辨色力强。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对孤立颜色的感知能力是粗略的,但若把两种稍微不同的颜色放在一起,凡是视力正常的人都能辨别出两者的区别。环境辨色力的影响也是类似的。例如一个人穿着青色(青色=蓝色+绿色)的衬衫和绿色的外套,外套就相当于环境色,此时我们会觉得衬衫是蓝色的;但如果换成蓝色的外套,我们就会觉得衬衫的颜色是绿色的;虽然衬衫的颜色没有改变,但是环境的颜色改变了,我们对颜色的感受也改变了。假设电视画面只占据视野的20%,进入眼睛的其余80%的光线则来环境,这些环境光的色调会使我们对电视画面的颜色感受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在冷色调(蓝、绿色)环境下观看时,我们会觉得画面色调偏暖;反之,在暖色调(红、黄色)环境下观看时,我们会觉得画面的颜色偏冷。只有在中性色调或者全黑的环境下,我们所看到的画面色调才是屏幕上的真实颜色。
说到这里,就要分两块分别讨论。
如果您的显示设备是LCD或者PDP或者CRT电视,那全黑的环境虽然能隔绝环境光的影响,但并不是最理想的。因为会产生视觉疲劳。在全黑的环境下观看白色峰值亮度为30英尺~朗伯的29寸CRT电视,观看者在30分钟内就会出现视觉疲劳。因为在全黑的环境下,瞳孔会出于本能放到最大,来采集更多的光。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出现的高亮度画面会因瞳孔会来不及收缩而使视网膜瞬时过载。反复出现瞬时过载就会导致眼睛的疲劳。如果稍微加入一些环境光,使瞳孔稍微收缩一些,视觉疲劳的出现时间就可以推迟到8小时以后。
而对于用PJ的爱好者,座位离屏幕的相对距离比较近(相对于画面的高度的倍数),所以画面将占据眼睛的全部视野,而不像普通电视那样只有20%-40%。另外投影出来的画面亮度低得多,所以全黑的环境并不会造成视觉疲劳。
下面简单说一下在用LCD或者PDP或者CRT电视时,简单色光处理。首先环境光不应该直接照射在电视屏幕,以免画面被冲淡。所以环境照明灯位置最好放在电视机后面(不过问题是目前家里很多人电视机都是靠墙放的,这就比较麻烦)。环境光应该有适当的亮度,但也不能太亮,以免画面暗部层次被掩盖掉。最适合的环境光亮度是不超过画面锋值亮度的10%,同时有不低于锋值亮度的5%。照明的色温也是很重要的。色温高,表示照明光中的蓝色成分比较多;反之,色温低则表示照明光中的红色成分比较多。不同色温的环境光会影响我们对颜色的感受。最理想的环境光是日光色,其色温是6500K。这种光就是纯正的白色光,用作环境光,就可以使我们对屏幕上的颜色的感受不会发生偏差。
亮度的话可以看下面这个专门用于环境亮度的测试图,中央灰色方块的亮度恰好等于峰值亮度的10%,只要调整环境光的亮度,使其投射在后墙反射回来的亮度不超过中央方块的亮度,就可以认为环境光的亮度基本符合要求。
色温的检验比较困难。严格的测试需要用色温计,业余爱好者难以办到,只能大概估计一下,下面给个表参考一下。
25W百织灯:2700K
150W百织灯:3100K
舞台照明灯:2700-3200K
暖白色荧光灯:3000K
冷白色荧光灯:4200K
日光型荧光灯:5400-7000K
D65荧光灯:6500
最好当然有D65,但市面上很少,基本都用日光型荧光灯
有了比较好的环境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视频系统的调整
主要是对显示器的各个控制点进行调整,包括亮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和色彩平衡以及锐度。要精确的调整他们,单靠普通的节目源是不行的,必须在专用测试图的辅助下,并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测试软件包括,HIVI-CAST,AVIA,DVE等,有了这些工具,才能获得比较正确的画面。
接下来我们以HIVI-CAST作为例子,来介绍一些调试的方法。
亮度和对比度
亮度(Brightness)和对比度(Contrast)是显示器上最常见的调节参数,从黑白电视时代就有了,可谓首席得不能再熟悉了。但是,如果简单的认为:亮度控制器的作用是调节画面的明亮程度,对比度是用于调节画面的黑白反差,那是不正确的。准确的说法是:亮度控制器的左右是调节画面的黑色水平,对比度控制器是用于调整峰值白色水平。
如果显示器的亮度控制器调整得过低高,就会使画面中本应为黑色的部分变成灰色;反之,如果亮度控制器调整得过低,又会使画面中灰色部分变成黑色,使画面的层次减少,暗部细节被淹没。在一定的背景亮度下,正确的亮度调整点是唯一的,要精确地找到这个点,必须借助于专门的测试图行。
我们可以借助HIVI-CAST的测试图来对对比度进行调节
我们可以看到图中,100%白,95%白和90%白色,其中背景颜色是和中间95%这块所相同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对比度从高到低调节,直到三个百分比的画面都能够区别开来。这样做能够尽量保持100%白的情况。接下来进入下一个图,100%白,97%白和95%,同样的方式,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微调就可以了。最后是最精密的调整,100%白,99%白和98%白色,如果能把这三块比较好的表现,说明显示器的表现不错。当然要注意的是,100%白,99%白和98%其实是很微先的差异,如果将这三块也调节得差异很大也是不正确的。
这是到最后,对比度在0和-1之间的调节的画面,应该已经是最适合的情况。
随着显示设备的原来先进,现在很多显示设备都能比较好的完成这个测试图,特别是一些投影机,在传统的CRT显示器上,如果还是S或者AV输入,那调节将会很困难。
接下来这块是调整亮度的,当0%黑,5%黑和10%黑出现后,我们可以试着调节亮度,从小到大,逐渐看到三块区域有区别显示。和巧的是在自己视听室调节的时候,基本没有动过,三个测试图都轻松的通过,看了这台PJ的默认设置非常不错。
要知道不同的讯源会产生很大的差异,不同的DVD或者通过不同的接口接同一个显示器,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有时候你再怎么调也难以分辨出三个不同程度的区域,那就先看看讯源的调节。例如很多先锋的DVD机,包括969,默认的设置经常会使得显示器再怎么调节,亮度调节的黑色辨别不出来,只有先调整DVD里的亮度设置,才能比较好的调节出正确的画面。当然一般情况下,先调节显示器,当显示器调节已经无济于事的时候,可以再试图调节讯源。
另外变换输入端口看看差异。我自己有一台36寸CRT显示器,在色差输入的时候,亮度这块调节很困难,但如果用D-SUB输入,亮度三块的差异就很容易调节出。
接下来是颜色(color)和色浓度(Hue或Tint)的调整。
对于一台既定的显示器,要想获得准确的色彩还原,色饱和读和平衡的正确调整点只有一个,不能根据所谓个人爱好而随意设置,但是,单纯依靠普通的节目源和我们的个人判断很难找到这个唯一的正确点。不仅节目本身会有制作偏差,创作人员也会有自己的偏好,我们并不知道原始节目的颜色,也就无法判断自己的电视机还原出来的颜色是否正确。为此,专业界制定了一些彩色测试图就可以方便而精确地调整饱和度和色平衡调整,只要你的显示设备没有毛病,就可以保证色彩还原是正确的(但是不保证符合你的个人偏好)
这个时候就要使用到滤光片,HIVI-CAST只提供了蓝色滤光片。
这是提供色浓度的测试图形,
以上三张是同一个图,通过调节色浓度,画面明显的就不同,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滤光片,使得画面看起来尽量接近
这张是投过滤光片之后尚未调节好的情况,有明显的色偏
等调节完毕,就会是比较接近的情况
但有一点是需要注意,那就是几乎不可能把四个方块调节得画面完全一样。
这是调节色度的图象
方法和上面是一样的
我们再可以看看AVIA的颜色调试图
在测试图图上,我们经常会看到红、绿、蓝、黄、靛青、紫红、白这七种色彩,它们就是SMPTE色块图上的色彩。我们必须先认识到所有的色彩都是由红、绿、蓝混合而成的,而红绿蓝任何二种相混都无法产生自身的红绿蓝三色,所以红绿蓝是三种“原色”。再来,黄色就是红色与绿色的混合,靛青就是蓝色与绿色的混合,紫红就是蓝色与红色的混合,白色就是红、黄、蓝三色的混合。这七种色彩加上不同程度的黑与灰,就构成测试片中各种测试色彩表现的要素,这也是SMPTE色块图要选用这七种色块的原因,因为它们之间相互都有关系。
该图主要就是用来测试色彩的正确与否。藉由这个图,我们可以调整颜色值与色浓度值。假若您用色差端子,则只能调色浓度值,因为颜色值已经固定了。
有意思的是,“Avia”在SMPTE色块图以及测亮度值的图上也都安排了会晃动的亮条,您在观看SMPTE色块图时,要特别注意右下角灰阶部份也要看得到晃动的亮条才对。这样才是最正确的对比值与亮度值。
SMPTE色块图的使用方法
首先我要提醒您的是,本片SMPTE色块图中,左下方那块白色是亮度最高(100IRE)的白,其于存在于色块图中的大、小白色其实是灰色的,您要特别注意。为什么要安排不同的白色与灰色呢?这是因为SMPTE色块图是75%的IRE亮度,所以您在色块图上所看到的白色块是略带灰色的。本测试片中另外还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色块图,其中就有100IRE的色块。
在各种不同的七色色块图中,您可以反覆用红绿蓝三种滤片来观看三色准确的程度。可是,您会发现很难把红绿蓝三色调得完全准确。没有关系,您只能尽其在我的调整,而且以蓝色为准去调。不过,假若您发现红色实在是太过量时,不妨改以红色为准,您可尝试透过红色滤片去更动色浓度值,看能否调出比较正常的红色。
与“Video Essentials”不同的是,“Avia”的SMPTE色块图上有四个会闪烁的方块,这四个闪烁方块用意在于增加调整的精确度。当您透过红绿蓝滤片看SMPTE色块图时,如果还能清楚的看到方块在闪烁,就表示还没有调到最佳状态。一定要调到肉眼感觉不到方块在闪烁,那才是最正确的位置。假若您的显像器轻易就能调到方块看不到闪烁的地步,就表示显像器在色彩方面的准确度很高。反之,如果无论怎么调都看得到方块在闪烁,那就有问题了。
在此还有一个小东西要提醒您,当您在调SMPTE色块图时,不要忘了右下角有二条亮条在晃动,左边也有二条亮条在晃动。
为什么测试片要提供红绿蓝三种滤片呢?
“理论上”,在SMPTE色块图中,只要有蓝色参与的色彩(白、蓝、靛青、紫红),其蓝色的含量应该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如果透过蓝色滤片把其他色彩过滤之后,肉眼所看到的应该就是亮度一致的蓝色块。测试图就是利用这种特性,以及蓝色的量改变之后肉眼所看到的变动最大这二个原因,来做颜色值与色浓度值的调整。“理论上”,只要把蓝色的量调到一致,其他红色与绿色的量应该不必调了,它们也会一致才对。
但是,在“实际上”,显像器却为因为相关色彩线路的设计与品质,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有时候,当您把蓝色的量调到一致之后,透过蓝色滤片去看毫无问题。但是当您透过红色或绿色滤片去看SMPTE色块图时,却赫然发现红色与绿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深浅亮度,但理论上它们却要一致的啊!
? ?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用户该怎么办?在一般直视型电视上,您只能“凉拌”,因为没有任何能够帮助您纠正这种错误的调整。换句话说,测试片只能告诉您这部显像器在这个地方有问题,但是您无法去改良。在此先告诉您,除非是非常高级的专业监视器才有“可能”红绿蓝三色完全达到理论设计值,您家里的显像器应该都会有这个问题才对。
假若您的显像器有白平衡(或称色平衡)调整,那么对于红绿蓝三色的量才能有更改的机会。不过,调整白平衡非常难,如果没有仪器辅助,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就以我的BENQ 7700为例好了,它可以调整红绿蓝三色的Gain(色浓度)以及红绿蓝三色的Cut off(亮度)。每种调整的幅度都是0-255。您稍微用数学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情,三色的色浓度变化乘上亮度变化,再乘上0-100的变化位阶,那该有多少种可能的组合?
HIVI-CAST,就会发现它只提供蓝色滤片而已,并没有提供红与绿色滤片。而且,它所提供的蓝色滤片比较厚,虽然蓝色的颜色与“Avia”测试片所提供者一致,不过透光率却因为比较厚而显得较暗。二种滤片比较之下,您会发现“HIVI-CAST”的蓝色滤片因为透光率比较低,所以很容易就把蓝色调到定位。但是当您再用“Avia”的蓝色滤片看一次时,却会发现好像还没有调得很准。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难道二者之中有一方所提供的滤片不合规定?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它们二者所提供的蓝色滤片在颜色上都是准确的,不过却因为透光率的不同,而让我们对蓝色的精准要求有所不同。换句话说,“Avia”的透光率由于比较高,让我们可以更精准的去调整蓝色的量。
色彩解码器测试图
这个图可以告诉我们显像器到底偏向什么色彩,偏了大约多少?虽然我们对显像器的色偏可能无能为力,但至少让我们了解显像器的实力。
Color Decoder(色彩解码器)在NTSC信号传输过程中承担什么任务呢?在视频“拍摄”的过程中,Color Encoder(色彩编码器)是把R-Y、B-Y这二个信号混合3.58MHz震荡同步信号而“编码”成为I&Q色彩信号的处理器。而在“播放”的过程中,Color Decoder承担着把I&Q色彩信号“解码”成R-Y、B-Y信号的任务。假若Color Decoder品质不佳,解出来的R-Y、B-Y信号就不正确,这就直接影响到下一个步骤(Matrix Decoder矩阵解码器)的结果。换句话说,假若色彩解码器不够好,红绿蓝三色的量可能就会有偏差,此时显像器就会产生偏红或偏绿、偏蓝等情况。
“Avia”测试片提供了Color Decoder Chcek测试图,让我们检验显像器是否有色偏。测试图上的每种色彩旁都有百分比数字,而测试图的底色是灰色的。当您透过三种滤片观察时,底部的色彩亮度应该要与0%那格的亮度一致才对。假若底部的亮度与10%那格的亮度一致,那就表示色浓度过量10%。
在此我要提出一个问题:假若我们使用的是色差端子,还要测试Color Decoder 吗?从NTSC信号转换方块图中,我们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假若我们使用色差端子,事实上并没有经过显像器的Color Decoder,Y、 R-Y、B-Y信号直接就从DVD唱盘进入显像器的Matrix Decoder里,再处理成RGB信号。
问题是,就算您用色差端子来看“Avia”测试片,您也可以从这个测试图上看出色偏,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它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最终结果:不论DVD唱盘或显像器省略了那个步骤,最终呈现在显像器上的红绿蓝三原色就是有色偏。既然颜色值、色浓度值都依照要求去调准了,还会有色偏,我们要怎么办?其实很难有所作为,就算您的显像器可以调白平衡,也不会有多大帮助。其实,我们应该视色偏为正常现象,假若一部显像器完全没有色偏,那该要卖您多少钱?所以,Color Decoder Check这个测试图只是要让您了解,自己的显像器色彩偏向那里?偏了多少而已。
下一个调整的栏目是锐度
过高的锐度会使得画面有明显的勾边显现,即在深色物体周边勾一圈细细的浅色的边,或在浅色的物体周围勾一圈深色的边。而过低的锐度就会导致画面不够锐利清晰。
这张图的最右边的竖条希望能够做到清晰可辨
而这张图中希望不需要有勾边的显现
达到如下的效果
这只需要调节显示器上的(Sharpness)即可。不过实际上,要完全消除HIVI-CAST上这张测试图上的勾边,实践下来基本是做不到的,只能在尽可能的范围下做到正确。
在某些设备上带有Gamma的调整,那么尽量把每个反差系数都调节得平滑,不过很多显示器上这个表现已经都很不错了.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