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新疆民族文化事业在传承创新中绽放异彩

2009-6-5 12:46 781 0 分类: 通信
 
新疆民族文化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西班牙语翻译变化——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遗产因得到抢救性挖掘焕发了新的生机;各级各类文化机构、队伍、设施建设形成规模;反映时代变化的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一批优秀剧目涌现舞台;各族人民群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空前活跃。 新疆以“歌舞之乡”著称,其民族文化艺术正卓有成效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古老文化焕发新活力 60年前,被誉为“维吾尔族音乐之母”的经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徘徊在失传的边缘,仅有几位高龄艺人能够比较完整地进行演唱。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一古老艺术得到重点抢救,不仅出版发行了曲谱、音像制品,还成立了木卡姆艺术团及若干艺术研究机构。 为了让更多的像木卡姆这样的艺术瑰宝得到保护,新疆成立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机构,有计划地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开肿瘤展搜集、翻译和出版工作。同时,组织大批专家学者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抢救、搜集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 濒临失传的十一世纪喀喇汗王朝的两部鸿篇巨制《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在新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族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翻译、出版了维吾尔文译本和汉文译本。
2006年,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蒙古族的英雄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公共文化展露新面貌 没有一个专业文艺团体,没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一穷二白”的面貌发生喷砂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在天山南北的城镇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投资数亿元的“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和“送书下乡工程”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电影“2131”工程和“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以及“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基础工程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新疆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后局面。
即使是居住在偏远山区、草原深处的农牧民,也能享受到流动电影放映车的服务。“优秀国产新片进农村”“万村千乡送电影”等公益放映活动,把电影送到了农牧民的家门口一批“叫得响”的文化品牌活动深受各族群众喜爱。近年来,新疆陆续组织开展的“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新歌唱新疆”“千场演出送基层”等文化活动,使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弹唱会”、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锡伯族的“西迁节”、汉族的“庙会”等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经久不衰,成为新疆的别致风情。
通过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各族群众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目前,在新疆各地活跃着群众性的舞蹈、赛马、秧歌、舞狮、龙灯、篮球、拔河、刺绣等各种文化活动团队注册公司已达2000多个,人数达6万余人。 新疆民族文化开拓创新
灯光渐亮,幕布开启,悠扬的乐声响起。以十二木卡姆中的第八套《乌夏克木卡姆》为序幕,由新疆木卡姆艺术团编创完成的大型主题晚会《木卡姆的春天》,分别表现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向世人完整地展示了木卡姆的魅力。这台晚会自2008年推出新版以来,在北京、乌鲁木齐等地演出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过去穷困潦倒,根本想不到木卡姆艺术会有今天。”很多民间老艺人看到木卡姆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并享受到政府发放的津贴,都禁不住由衷地感慨。 新疆立足于民族和地方特色,努力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新疆民族文化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开拓创新。 《天山欢歌》《我们新疆好地方》《冰山上的来客》《洒满阳光的新疆》《马市巷子的老院子》等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走出新疆,在国内文艺舞台上绽放异彩。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新疆不断拓宽双边和多边文化交流范围,先后在欧洲主要国家以及海湾、中亚等国家和地区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新疆文化周”活动。
2008年6月,新疆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包括9个外国文艺团体在内,共有16支国内外文艺团体参加了这一重大文化艺术活动,加深了新疆文化工业除湿机艺术与国内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新疆各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有近百个,初步形成了以各民族歌舞音乐为主,同时包括歌剧、话剧、京剧、秦腔、豫剧、儿童剧、杂技、曲艺、交响乐等多种艺术门类和剧种在内的文化艺术发展新格局。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0
0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