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最近去美国,回来后分享他的感受。 他说最大的感受是在shopping的时候,总下意识地查找商品上是否有“Made in China”的字样。 在超市日用品一类的货架看过去,几乎清一色“Made in China”,除了食品外。 但这些中国造的质量都不错,至少从手感是觉得这样。 而一些国际奥知名品牌在国内价格高得离谱,而且是锁在精致唯美的柜台里卖的,但在国外只是成批地摆在那里,任由你挑来挑去,如什么新秀丽啊,guess啊,等等。
我这朋友的感受是一个被说烂了的话题。 “中国制造”制造三类商品,第一类是物美、价廉的中国名牌,如国产品牌的家用电器等。当然,还有中国汽车也有这个潜力。第二类是物不美、价廉的,如很多杂牌的劣质的商品,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很难买到笔记本电脑电源适配器上的通用的电源线。 更有名的是一些被中国山寨化的行业的产品。 第三类是物美、价廉也不廉的商品,如很多所谓的国际名牌。这些牌子在国外很价廉但在中国卖的就很不廉价了。 最关键的是,这些在国外价廉的名牌大都是Made in China。 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制造企业做梦都想接到这第三类订单—拼命通过廉价的劳动力来赚钱5%不到的利润,然后这些产品卖给中国人赚取80%以上的利润。 生产第一类商品的企业是令人尊敬的,他们在“为中国制造”,最终能销售到国外,Made by China。 不但满足中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还能赚老外的钱。 这类企业应成为中国的脊梁,逐渐升级为生产第三类商品的企业,把工厂开到欧美,在欧美卖得很贵,卖给中国人却很便宜。 这应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想! 中国自有品牌的汽车能在美国满地跑,那是何等的令人骄傲和自豪啊! 第二类的企业在野蛮中生长,同时也满足了部分人对极度低廉的需求,我们很多人的创业走的就是生产这类商品的路线,野蛮生长之后慢慢地升级到第一类企业。 可惜的是,这类企业很多是短命的,一阵风过,哀鸿遍野。
对于第二类企业,我一方面感激有这样的企业满足了我曾经相当长时间的消费需要,比如可以买一双皮鞋至少几十元,看起来很真皮没什么区别。 但有时侯又有点郁闷。我有这方面的深刻体验。 我曾在一个月内买了三次笔记本电脑的电源适配器,总是买了之后没用几天就出问题了。后来我发现问题出在电源适配器和电源线之间的接插件接触不好。后来我就专门去买电源线,这个电源线的一端是插到220V的交流电,另外一端是插到电源适配器上的。 我发现我最终无法买到高质量的电源线,除非我能从某个商店能买到完整的原品牌的极其昂贵的电源适配器,一个几元钱的东西卖到了100多元。 ( 要么买劣质的,经常更换,要么任它宰,心理很不平衡地买一个昂贵的。 我在学习了沉没成本理论之后,开始心理平衡地选择了买贵的。)
中国企业最终有很多会成长为“Made by China"的企业,这只是时间问题。 在中国特别深圳的民营企业开始有魄力投资高端示波器的趋势上,我们能看到希望。 五年前,只有华为、中兴等几家大的民营企业舍得投入买高端示波器,现在已越来越多了,成为了中国高端示波器市场的重要买家。 以前我们做产品,可能只是做“功能测试”(黑盒测试),譬如做USB接口的产品,雇佣一个工人不停地用U盘反复插,拔,然后从U盘中读数据,向U盘写数据。 周而复始,重复30次(Maybe 100次),如果每次U盘都能正确地读写,这个产品就合格了。 现在很多公司已不满足于这种黑盒测试了,开始一项项地测试U盘能正常工作的本质—— 做完整的USB物理层和协议层测试。 判断一家电子类公司研发的实力,可以从他们工程师用示波器的档次和使用的深度来判断。
上次就预告了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对话”今天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朱玉龙 2010-9-13 21:35
用户1010551 2010-9-13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