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论文 摘要:结合公路施工的应用,土壤固化剂的发展历程以及施工应用在实际操作上取得很大的成功,以及在质量要求及检查验收上的要求。
关键词:固化剂,固化土,施工工艺,质量要求,检查验收
1引言
土壤固化剂是一种目前应用较广的高新材料,是掺入土壤中的外加剂,掺加到土壤中能够使土壤成为稳固持久的固化土,可广泛地应用于土壤材料的固化。掺有固化剂的土壤具有强度及稳定性高的特点,是一种优质的外加剂材料;用其稳定各种土壤均能满足各等级公路路基顶层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固化剂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目前在工程建设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土壤固化剂在公路上最早使用的是瑞典和前苏联,后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家也大量开发研制使用此种材料,并且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都有成熟的固化剂在高速公路中的施工经验。其施用范围广,性能稳定表现在:适用于各类路基的土壤加固;固化强度可以调整,能满足不同路基结构层要求,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就地取材,减少建筑耗材的运量,无环境污染等。土壤固化剂的市场应用价值正在于此,它的工程材料是可就地取材的道路路基施工用土,工程综合造价比同类性能的道路结构层节约30%以上。
2施工工艺
2.1一般规定
取现场土样测定天然含水量及土的液、塑限数值并进行标准击实试验确定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采用现场土及设计要求配比进行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备现场施工检测使用。细粒土应尽可能粉碎,土块最大尺寸不应大于15mm。配料应准确,路拌法施工时,石灰、水泥应摊铺均匀,洒水、拌和应均匀。应在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量或略小于最佳含水量(1%~2%)时进行碾压,直到达到设计要求的压实度为止。应严格控制各层厚度和高程,其路拱横坡应与面层一致。必须保湿养生,不应使各处理层表面干燥,也不应忽干忽湿。
2.2固化土施工工艺
2.2.1施工前准备
施工前测层下的土方路基面层的回弹弯沉值和压实度,以确保其稳定、密实、平整,按设计的路拱,测回弹弯沉代表值,满足BZZ-100标准的设计要求,然后路基上土,平地机找平后压路机进行静压压实度达到90%,土方略高于设计路基顶层2-3cm。测量恢复中线,直线段每15~20m设一桩,平曲线段每10~15m设一桩,并在两侧固化剂处理层边缘设指示桩,在两侧指示桩上明显标记出固化处理层边缘的设计高。
2.2.2备料及拌和混合料
将现场所需固化素土进行晒晾。土中树根、草皮和杂物应清除干净,不应将不合格的土采集一起。根据固化处理层的宽度、厚度及预定的干密度、石灰剂量、固化剂剂量,计算路段需要的干燥土数量,计算每一立方米固化处理土需要的石灰用量和固化剂用量。在预定堆料的场地堆放满足要求的现场素土,将晒晾的土和石灰先干拌1-2遍,在堆拌过程中使大粒径土自然滑落,然后用推土机排压、碾碎,如此反复数遍。干拌数遍后加水拌和,含水量宜大于最佳值,使混合料运到现场摊铺后碾压时的含水量不小于最佳值,拌和至均匀(应不少于3遍)、灰土最大粒径不超过15mm为止,闷放1-2天。测定混合料的含水量,按路邦EN-1土壤固化剂稀释液中掺水量=(石灰土最佳含水量-石灰土实际含水量)×石灰土总重量计算,再根据固化剂占干土重量比确定加入固化剂浓缩液的用量,用固化剂浓缩液重量:固化剂稀释液中掺水量确定固化剂稀释比例。用水罐将固化剂浓缩液按比例稀释,采用压力式洒水车或喷管式洒水车均匀喷洒灰土中,待掺入固化剂40分钟后继续拌和,应不少于3遍,直到均匀。
2.2.3摊铺整平
将拌和好的混合料运到道路中进行摊铺,立即用平地机整形。在直线段,平地机由两侧向路中心进行刮平;在平曲线,平地机由内侧向外侧进行刮平。用推土机在初平的路段上快速排压一遍,以暴露潜在的不平整。对于局部低洼处,应将其表层5cm以上翻松,并用新拌和的混合料进行找平。再用平地机整形一次,应将高出的料直接刮出路外,不应形成薄层填补现象。每次整形都应达到规定的坡度和路拱,并应注意接缝必须顺适平整。在整形过程中,严禁任何车辆通行,并保持无明显颜色不一现象。
2.2.4碾压
整形后,当混合料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1%~+2%)时,应立即用轻型压路机并配合12吨压路机全宽内进行碾压,静压两遍后,采用18t以上三轮压路机进行碾压(不挂振),碾压时应由两侧向路中心碾压,需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一般需碾压6~8遍。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头两遍以1.5~1.7km/h为宜,以后以2.0~2.5km/h为宜。应使各部分碾压到的次数尽量相同,路面的两侧应多压2~3遍。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应保证固化处理层表面不受破坏,碾压过程中,固化处理层的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过快,应及时补洒少量的水,但严禁洒大水碾压。在碾压结束之前,用平地机再终平一次,使其纵向顺适,路拱符合设计要求。终平应仔细进行,必须将局部高出部分刮除并扫出路外;对局部低洼之处,不再进行找补,可留待铺筑上层时处理。
科技论文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