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终只能担当好一种角色,所以我们必须要定一定性。或许你会反驳我,这个人多才多艺,他在各个领域都颇有建树。对不起,我想讨论的是大部分人的情况,而不是个别精英。而且,这个人不要拿他(她)和别人比,哪怕所选择的参照者标准已很高,要比还是要和自己比。<?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由此,我想将“双师”区分出两种类型,即工程师型的教师和教师型的工程师。工程师型的教师,其本质是“教师”,以研究“教学”这门社会科学为其终极目的,工程师为教师而服务。以此为标准,该“工程师”就没有必要一定要具有独立产品研发的能力或者经历,只要参于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对于一些技术问题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因为其目的,是用这些经历或者能力去教学生,而学生是什么也不懂的,所以教师有了这些能力,应该来说,够用了。
但是仅仅如此真的就够了吗?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去看和理解。首先,任何一项制度的设计都不能有“终极”,一旦有了“终极”,那么达到了这个终极的人就没有积极性了。如果学士上面还有硕士,硕士上面还有博士,你读到了硕士还是有指望更上一层楼的。如果到达了“工程师型的教师”就算是这个领域到了顶,那么这个制度设计就不尽合理。其次,工程师型的教师其要求实在是低。参于研发、了解技术和独立研发、负责项目之差距绝非一个层次的差别。具有这样能力的教师,充其量能够多一些感性知识,上课时不致空泂无物,能够理论多联系一些实际,如此而已。这样的教师,做不了开创性的工作,无法独挡一面,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再次,这与目前企业对学校要求的现状不符。当前,企业极少有愿意对新进的员工进行培训的,总是希望拿来就能用。而工程师型的教师明显达不到企业对于培训者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教师型的工程师呢?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位工程师。他具有企业对于工程师的一切要求,或者说,如果他不承担教学工作,那么他的工程师生涯可以很好地养活他。但仅有此还不够,远远不够。他需要有辨别的能力,从诸多产品中选出适合作为教学的项目;他还需要有“庖丁解牛”的能力,能将一个完整的项目分解,目无全牛,这种分解必须要符合教学规律,这种分解不是简单地分割,可能需要去除,也需要增加,因为生产项目未必适合作为教学项目;他还需要教学组织的能力,能够将分解开的项目传授给学生――理论上这个事情可以由“工程师型的教师”来完成,但是谁来实施第一次,做一个示范呢?当他还没有达到那个“碗儿”的级别时,这个事情还是得由他自己来做。他还得要懂很多,比如,对教学的过程进行评价,而这一点原来是教学行政部门的事情,可是由于教改,领导们轻漂漂地一句话“我们又不懂这个专业,还是你懂,你来做吧……”于是责无旁贷地又落到了他的身上。可是一个教学过程的评价原来都是要一个部门来做啊,现在要一个人来做(不仅是工作量的问题,又涉及到教学理论的问题,那又得好好学再学教学管理理论)??而且这不是一个评价的问题而是要设计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那可是很多人很多年才做得好的一项工作啊。一个人怎么做得来?做不来也要做哦,要不然,哼哼,工作态度有问题!学教学管理理论还要提出来说啊,教师本来就是要不断学习的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学校里干吗要有专职的行政领导?个个都是教师不就得了!
所以说,教师型的工程师很不好做。内心不断承受着两种工作态度和方法的煎熬,承担的任务远远超出个人的能力、精力范畴。做不到预料的效果时,由于工程师的严谨工作态度,往往首先是自责,对于自己能力的怀疑与否定。
朱玉龙 2009-10-10 08:33
朱玉龙 2009-10-10 08:32
teach51_109853927 2009-10-9 18:34
tengjingshu_112148725 2009-10-9 09:26
tengjingshu_112148725 2009-10-9 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