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盈利超预期,百度AI收获季还有多远

2024-3-1 11:34 533 2 2 分类: 管理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在风风火火搞了一年大模型之后,外界对于AI大模型对百度到底有多大的拉动作用,始终抱有期待,外部投资人也在期待百度AI的现实回报。


2月28日,百度发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财报显示,2023年百度总营收达1345.98亿元,归属百度的净利润为(non-GAAP)287亿元,同比增长39%;四季度营收为349.51亿元,归属百度的净利润(non-GAAP)为77.55亿元,同比增长44%。2023年,百度全年营收和利润均超市场预期。不过,面对超预期的财报,外界似乎并不满意,财报发出后百度的股价应声下跌。


利润超预期背后


单从百度Q4的情况来看,百度Q4的收入为349亿,同比增长5.7%,环比增长1.4%,低于市场预期的350亿元。放到业务上来说,其实百度的摊子铺的很大,但实际赚钱的很少,比如其业务有短视频电商、搜索、品牌推广、云服务等,但实际能够产生利润或许只有搜索广告业务和云服务业务。


其中,广告业务占据绝对大头,而AI的商业模式依然不明朗。在线营销、云以及爱奇艺等几个业务模块的营收增长,也基本比较平平淡淡。根据发布的爱奇艺第四季度财报来看,2023Q4爱奇艺营收77亿元,同比增长仅1%,这个数据几乎已经停滞很多年了。不过,好的一点是爱奇艺不再是“拖油瓶”,而是成为盈利单位,并已经实现了连续5个季度盈利,开始对百度整体发挥积极作用。


横向对比来看,业内不论是字节、腾讯,还是B站、小红书,都有了更加多元的收入模式,足可以更加稳健的面对市场波动。在主要营收增长不够显著的情况下,百度利润的超预期增长,主要来源于“省”。具体来看,在第四季度增长仅个位数的情况下,百度的全年净利润却逆势增长了39%。其实,从百度的经营业务来看,围绕盈利进行的“降本增效”非常有必要。


一方面,是百度的一些老业务比如爱奇艺等,营收增长失速的情况已经很久了,在盘子难以进一步放大的情况下,增加利润是明智且有利的,也是互联网企业通用的做法。另一方面,百度AI烧钱的地方很多,其内部对现金流的需求变多,增加“屯粮”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其审时度势的调整业务线包括裁员等,对当下的百度而言是极其有必要的。


移动生态和广告瓶颈显著


从百度移动应用的角度来看,百度APP月活6.67亿,相比2023年Q2的6.77亿,下降了1000万,很明显其月活用户已经涨不动了。


作为百度移动端基础设施的百度智能小程序,也呈现出了下降趋势。根据Questmobile数据(截至2023年5月MAU)显示,包括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抖音小程序等主流应用,均保持了不同程度地增长,而百度智能小程序则是四个主流小程序平台中,唯一一个月活流量同比下降的。另外,一些过去发力于垂直方向的应用,由于自身领域逐渐泛化,百度与之的合作,也逐渐有向竞争方向演变的趋势。


在平台用户增量不大的情况下,百度的广告增长也陷入了瓶颈期,这里可以从横纵两个方向对比可以看出来。纵向来看,2023年百度四季度广告营收192亿,同比增长8%,刚刚回到2021年的水平,总体增长不多。横向对比来看,同比8%的增幅放在行业内,不仅远低于头部大厂的水平,甚至比行业平均9.8%的增幅还低,而导致其广告增长不佳的原因也不复杂。


一是从宏观环境上看,去年外部环境不佳导致广告业务普遍受到影响;二是从大的流量环境来看,去年包括头部短视频平台的流量,也日益进入了一个存量竞争的阶段,继续拓客增长变得越来越难,线上流量成本变高,短视频虹吸效应得到了强化。在这种情况下,以抖音、快手等为主的头部平台,继续成为线上广告主们的优先选项,因为短视频的留存时长更长,因而其更能为广告主带来更高的效益。


另外,在寻找增量方面,百度的一些策略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效果。比如,百度基于大模型的广告,的确会给其创造新的空间,但目前这部分收入占比较小;而百度基于输入法进行的尝试,由于遭到了用户的强烈吐槽,迫使其不得不改变方法。目前可以看到,百度的策略就是减少对广告主的过多管控,进而提升其增量收益。


比如,百度托管页的广告占比,就从上季度的53%下降到了51%,这可以明显看到其策略的调整。从效果上来看,这种做法见效显著,但同时也要冒一定风险。不过,对于当下的百度来说,这种办法无可厚非,毕竟创造收入和利润才是当务之急。


AI大模型尚在起步期


回归外界最关注的大模型上来看,其实去年百度刚刚开始启动文心一言的时候,很多人曾经对它抱有很大的期待。然而时间过去了一年,如今行业内外对于百度在内的大模型厂商,更多时候只能发出一声感叹。


一方面,是AI大模型极低的用户留存率,远远没有达到撬动AI走向普罗大众的期望,这也说明其发展尚不成熟。以百度为例,在经过过去一年的磨合之后,百度文心一言的日活用户数据只剩下了155万,而百度披露的官方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1亿人,这个留存率属实有点低,说明很多人在短暂的新鲜感之后,很快便弃用了大模型。


当然,这个问题并非是百度一家大模型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普遍问题。具体到国内的应用方面来看,国内一些大模型的水平本质上还是太差,根本不足以满足与人类连续交互的能力,往往问了三四句话就暴露出了它机器人的本质。相比之下,海外类似于GPT4.0这种模型,虽然尚且达不到大规模C端铺开的智能水平,但至少在个别领域比如教育领域,开始发挥一定的作用了。


从时间线上来看,国内企业去年初开始跟随海外进行大模型的研发,到今年也有一年的时间了,长期看不排除一些企业取得突破,但目前可以看到的情况就是,国外文生视频Sora的诞生,实际上已经意味着国内厂商与国外厂商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于百度而言,这意味着其在技术面对大模型的投入,还要继续加大。


另一方面,AI大模型商业化也有待进一步加速。从目前百度公布的情况来看,包括百度文库、贴吧、搜索等百度系的应用,都已经实现了大模型化了。外部合作方面,百度飞浆已经凝聚了1070万开发者,服务23.5万家企事业单位,国内合作企业阵营在逐渐壮大。


不过,如前文所言,百度大模型的营收目前占比预计不大,而这个领域的技术更新却更快,因此这意味着百度必须去平衡AI大模型的技术进步与商业化推进节奏,显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百度AI进入收获期还需要多久?


追溯百度投入AI的进程不难发现,其投入的时间已经不短了,百度AI何时进入收获期,是很多投资人非常关心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结合两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这取决于百度AI大模型的技术进化迭代速度。从行业公开的资料来看,虽然GPT 4.0的本事,目前只在一些领域内应用,但是用户对其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比如短视频作者使用GPT制作文案脚本和生成文案,已经成了一种趋势,很多教育工作者使用它来完成教学工作、提升工作效率,也正在慢慢变成一种习惯。


根据百度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百度的大模型为其带来了6.6亿的增量收入,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其技术能力必须能够满足大多数,至少来说某一个领域应用者的90%以上需求,这或许意味着其技术深度还需要更深,应用技能要更全面,使用场景要更具体,表述问题要更精确。如果进化足够快的话,一两年之内或许可以看到,百度在大模型领域的商业化成绩。倘若进化慢的话,那就需要更多的时间了。


另一方面,百度的智能驾驶商业化虽然已经有了进展,但整体商业化可能会长于百度AI大模型。根据财报,四季度内萝卜快跑服务单数同比增长49%至83.9万单,在武汉地区全无人驾驶订单比例达到45%。虽然百度的无人驾驶商业化,已经有了可喜的进展,但距离真正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时间或许还早着,根据业内的估计其最早落地时间,或许不早于2030年。


总体来看,百度AI要想快速进入商业化,把未来的重点放在AI大模型方面或许更为实际。考虑到各领域对AI的极大需求,未来百度在大模型方面的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

作者: 刘旷, 来源:面包板社区

链接: https://mbb.eet-china.com/blog/uid-me-391568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2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