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接触TRIZ方法的时候,各个工具看起来是并行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你会发现TRIZ工具是层层递进的。
最近的一个项目中就涉及一个物理矛盾,从大的分类上讲,最后是用“系统层次分离”解决的问题,但是,这个分离又是“非典”型性的系统层次分离,因此,引发了我的一点儿思考。今天以一点拙见,跟大家分享一下物理矛盾应用过程中的体会。
1.被语言掩盖的矛盾
对于物理矛盾,经常遇到的困难点在于语言的欺骗。经常有学员问我,“当汽车碰撞时候,……”,这属于条件分离,还是时间分离?“当……的时候”听起来像时间,其实是条件分离,只有准确的时间起始点的时候,才是时间分离。这是一个典型的被语言混淆的概念。
让我们看另外一个案例:有一种高档服装,材料的回弹能力差,需要很细的针来缝制。但是,针太细了,针眼小,把线穿入针眼就非常困难。
对于这个课题,很多人都把针眼尺寸(空间)的大小作为分离的主要对象。真的是针眼尺寸吗?
如果我们从课题的需求看,其实产品的需求是针的直径(影响针孔大小和回弹)需要小,而针眼的面积要大,便于穿线。如果我们只是粗略的分析这个课题,想当然的选择一个参数,很容易被粗糙的语言掩盖真实的矛盾。
在实践过程中,同样是“厚度”,其实大有文章。谁的厚度?做什么用的厚度?不仔细甄别是很难分清的。而分清这些概念的过程,也是不断分析课题,层层深入的过程。一定不能被语言的“模糊性”掩盖了真正的问题!
2.矛盾背后有分离,而分离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物理矛盾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分离来使得同一个参数满足两种互斥需求。最近遇到一个课题,也涉及到两个参数之间的冲突,并期望从系统层次级别进行分离。如果从系统层次分离来讲,标准的解释如下:系统级别上的分离是指在系统级别上将矛盾双方互斥的需求分离开,即通过在不同的系统级别上满足不同的需求,从而解决物理矛盾。
一直以来,不论从定义的理解及多方的材料上讲,都是把两个参数分配到不同的系统层次上,从而实现分离。
我在实践中遇到一个课题,最终两个参数在两个系统级别上都存在,是通过彼此的协调关系实现了两个互斥需求的满足。这就是“非典型”性系统级别分离。
从这个课题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矛盾是从系统级别体现参数的冲突,物理矛盾是在关键参数上体现互斥需求,而解决这种互斥需求的方法是分离。而分离的本质是“解偶”,即:把两个参数之间“坏的”联系打断,从而实现高理想度。在这里“分离”并非唯一手段,更非真正的目的!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