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走“价格战”的路,比亚迪让供应商无路可走?

2024-12-10 19:28 150 1 1 分类: 消费电子

文/郭楚妤

编辑/侯煜

12月上市的新能源车定价又一次刷新底线。12月新能源车10万元档新品层出不穷。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推出银河星舰7 EM-i,限时售价为9.98万—13.28万元,相比于银河L7起售价降低2.5万。

银河星舰7 EM-i主打全球量产最高46.5% 热效率的发动机,超过了比亚迪第五代DM-i量产热效率46.06%的发动机。即使在技术加持下,吉利还是将新车价格降到10万以下。

不仅如此,其他车企也纷纷在年末降价。12月,极氪推出“购车权益”“零息分期”等价格政策;12月1日深蓝直降5000;比亚迪下调王朝系列车型价格;11月29日理想宣布年底限时0息政策,单车型最低首付金额6.98万。

12月4日,由乘联分会初步统计,11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127.7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52%,较上月同期增长7%,今年以来累计零售960.5万辆,同比增长41%。

新能源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各大车企都想要“分一杯羹”,为了招揽用户,各大品牌加入降价策略,2024年新能源价格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车企通知经销商自行降本

新能源车企一面降价,一面希望维持利润空间,将损失的利润转嫁给供应链。近日,网传的一封比亚迪邮件引发业内关注。比亚迪执行副总裁何志奇在此邮件中表示,希望供应商积极挖掘降低成本的空间。

图:网传邮件截图

11月27日,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发文回应网传 “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并表示此为行业惯例,并非强制要求。

比亚迪官方数据显示,比亚迪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50.27万辆,创历史新高;今年1-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25.05万辆,同比增长36.49%。第三季度,比亚迪更是实现营收2011.25亿元,同比增长24.04%。比亚迪在二季度、三季度继续作为新能源车企销量“领头羊”。

纵使业绩斐然,出海规模进一步扩大,比亚迪还是高调加入价格战。而不久前,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表示,卷是一种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企业家要拥抱竞争,在竞争中发展,不要为了竞争焦虑。

据第一财经报道,比亚迪内部人士透露,比亚迪的8000多家供应商中收到降本通知邮件的供应商不到1%。此次的降本方案是按领域有节奏推进的,现收到邮件的供应商多为电控、传感器供应商,数量为几十家,未来不排除将扩散到其他领域。、

降本“10%”并非比亚迪独一家,11月25日,上汽大通向其供应商表示:“汽车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突出;随着新车大量上市,市场供需失衡状况预计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价格战难以平息。”并提出将目标设定为降本10%。

11月28日,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发博文表示“给供应商快速回款,并不意味着需要提高产品价格”,并表示在2024年特斯拉对供应商付款周期相比去年有所缩短。

不同于比亚迪直截了当地降价,陶琳则表示特斯拉要与供应商共生共赢,通过技术革新增效降本。而快速回款则是保障供应商利益。但网友并不买账,直呼“蹭热度”。缩短付款周期能够帮助企业减轻生存压力,补全企业资金缺口,这种举措看似真诚,但并没有真正保证供应商的利益。技术革新的核心也是让供应商降价,更别说90天的付款周期并不具备竞争力——宝马对中国供应商的账期在30—45天,大众、通用等车企在60—90天。

可以看出,此番特斯拉陶琳可谓回应了一个寂寞,“保障供应商利益”的表态非但不能令人信服,还暴露了长账期。特斯拉在上半年确实过得不太好,第一、第二季度连续出现利润折损。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1.82亿美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达21.67亿美元,同比增长17%,环比增长46.6%。

11月25日,特斯拉Model Y 车型再次降价。起售价下降至23.99万元,并额外提供5年免息的金融服务。

目前供应链端企业面临成本压缩、内部降本、裁员等问题,今年一些跨国大型供应商包括博世、法雷奥、大陆、采埃孚等都普遍进行了规模性的裁员。近年来,业内对于车企价格内卷已见怪不怪。

低价车型持续搅动市场,波及油车领域。油车企业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合资厂商的多款主销车型进一步降价。

下游企业内卷加剧,中游企业腹背受敌

新能源产业链高峰扩张的势头已过,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当前产业链各环节的价格处于较低位,原材料、零部件以及整车上中下游供应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由《2024全球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力白皮书》发布数据可知,2023年中国百强零部件企业的整体净利润率仅为7.2%,行业降本空间较小。

图:《2024全球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力白皮书》

上游供应链原材料价格波动不断,不少跨界企业的加入增强了行业竞争力。下游主机厂供应商的多元化和自供使市场份额的争夺更加激烈,内卷加剧。

中游企业“腹背受敌”。以动力电池为例,电池正极材料企业面临产能过剩,下游需求降低等问题。负极、电解液出货价格下跌,企业承担成本压力。同时,半固态电池以及钠电池等新材料异军突起,成本和资源优于锂电池,目前正成为各大电池企业布局的新重点。

此外,车企加大新品上市速度,产品研发周期缩短,对中游企业的技术创新施加压力。其中,各大零部件企业自身不断“降本增效”的同时仍需要应对车企多样化的要求变更。

当升科技、中科电气回应影响不大,与比亚迪的合作占比下降。中科电气相关人士表示,行业内存在“增量不增收”的情况,属于产能结构以及阶段性的问题。

其中,当升科技2024年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55.25亿元,同比下降55.95%,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19.84亿元,同比下降52.1%。

2024年前三季度,上汽营收和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实现营收4304.82亿元,同比下降17.74%;净利润为69.07亿元,同比下滑39.45%。今年10月,上汽集团新任掌门人贾健旭在一次内部交流中强调:“零部件企业应暂时搁置盈利考量,全力支援整车业务的发展。”他呼吁集团内部培育的零部件供应商需“让利”,无条件地将整车企业的成长置于首位。

东方证券发布研报称,三季度整车公司盈利能力下行,零部件表现相对优于整车,但公司毛利率仍同比下滑。具体来看,三季度A股整车行业归母净利润167.36亿元,同比下降21.5%,环比下降21.1%;零部件行业归母净利润184.68亿元,同比增长0.2%,环比下降6.5%。

恶性“价格战”何时休?

新能源行业整体价格体系内卷严重,今年的价格战从年初打到年尾,不断压缩的成本使得车企的单车利润不断下降,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国内汽车行业单车利润已降至1.6万元。受此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蔚来、小鹏、零跑等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中。

对于价格战,业内人士也有不同的看法。2024年11月25日,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向全体员工发布了一封十周年内部信,表示蔚来正处于智能电动汽车产业资格赛最激烈和残酷的阶段:“两三年后,只有少数优秀的企业能生存下来。”

2014年10月,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与新浪财经CEO邓庆旭的对话采访中表示,中国电动车在核心技术上尚未建立明显优势,只有在产业链中的领先地位。并且,他在一次直播中警示,“价格战”的后遗症可能会延续六七年的时间。

供应链成本下降,可能也将带来产品质量隐患,进而影响客户满意度。12 月 4 日,由中国质量协会发布的测评结果指出,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指数(NEV-CACSI)为 79 分(满分 100 分),同比下降 1 分,连续两年下降。

不过市场的容量仍不饱和,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在全球市场的占比超过60%。同时,行业需求仍在增长。CleanTechnica最新公布的注册量数据显示,今年9月全球电动车注册量同比增长33%,达170万辆,创历史新高。

面对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新能源车企也在价格战以外探索新的发展之道。现阶段的新能源市场,比亚迪、上汽、吉利等传统车企在技术研发、产品出海上持续发力,比亚迪与OPPO和华为智驾合作。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也在基础设备、智能驾驶、企业宣传等方面加大投入:蔚来出海阿布扎比、阿塞拜疆,小鹏进军英国市场,理想新增超充站、到车位智驾。与此同时,跨界造车的华为和小米也借自身优势抢占市场。华为联合广汽集团造车,在智能化领域展开合作。小米则通过“米式营销”以及强大的品牌效应为小米汽车赢得更多消费者。

可见,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各方势力正急于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以期在行业中稳固地位。因此,从长远来看,价格战或许并非新能源企业竞争的核心所在,而将逐渐演变成淘汰赛,一场新能源车企的“大洗牌”。这或许也意味着,除了价格优势,服务全面性、技术智能化以及产业国际化将成为更大的筹码。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1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