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土体偏移和沉降是岩土工程、建筑施工和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关键监测指标。工程公司在实际项目中需通过科学手段及时掌握土体变形数据,以保障工程安全。本文将系统梳理目前主流的检测方法,并结合中国国家标准分析其技术规范。
一、土体偏移与沉降检测方法
1. 传统测量技术
水准测量法
通过高精度水准仪定期测量监测点高程变化,适用于小范围沉降检测,精度可达毫米级。
全站仪监测法
利用全站仪测量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变化,可同时获取水平和垂直位移数据。
2. 现代遥感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通过卫星或无人机雷达数据获取大范围地表形变信息,适用于区域性沉降监测。
激光扫描(LiDAR)
利用三维激光点云数据生成地形模型,对比不同时段模型分析位移。
3. 传感器监测技术
倾斜仪与测斜管
通过埋设测斜管和传感器,实时监测土体内部水平位移。而晨穹研发的全柔性测斜仪能够更精准的测量位移数值。
沉降计与静力水准仪
安装于结构物或土体中,自动记录沉降数据,适用于长期连续监测。
4. GNSS定位技术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如北斗、GPS)通过基准站和流动站组合,实时获取毫米级精度的三维位移数据。
5. 数值模拟与预警系统
结合监测数据与有限元分析(FEM)等模型,预测土体变形趋势并触发预警。
二、中国国家标准与规范
1. 核心国家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20)
规定变形监测的基本要求,包括精度等级、观测周期和数据处理方法。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
针对建筑物沉降、倾斜和裂缝监测提出技术细则,明确监测点布设原则。
《岩土工程监测规范》(GB/T 50344-2023)
详细规定土体位移、孔隙水压力等参数的监测方法及设备选型。
2. 其他相关标准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对地基沉降计算和允许值提出要求。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针对地铁等地下工程沉降控制制定标准。
3. 标准中的关键要求
监测频率:根据工程阶段(如开挖、降水、结构施工)动态调整。
精度等级:一般要求沉降监测中误差≤1mm,水平位移≤3mm。
数据管理:需建立数据库并定期提交分析报告。
三、工程应用案例分析
1. 地铁施工监测
某城市地铁采用静力水准仪+测斜管组合,结合GNSS实时监测,成功预警盾构掘进引发的地表沉降。
2. 边坡稳定性评估
山区公路边坡利用InSAR技术进行区域性形变扫描,辅以人工巡检,降低滑坡风险。
四、技术发展趋势
1. 多源数据融合:InSAR、LiDAR与传感器数据的集成化分析。
2. 智能化监测:AI算法用于异常数据识别与风险预测。
3. 物联网(IoT)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远程实时监控。
结论
工程公司需根据项目特点选择适宜方法,并严格遵循国家标准。随着技术进步,智能化、高精度监测将成为主流,为工程安全和灾害防控提供更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 GB 50026-2020 工程测量规范
2. JGJ 8-2016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3. 王某某等. 岩土工程监测技术进展[J]. 岩土力学, 2022.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