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设计分工和多角度分析
2009-9-25 09:55
5423
12
28
分类:
模拟
本来是要回复
tengjingshu的留言的,发不上去,只能写一篇博文了。
前端时间给美国人做支持协议出来的格式,就是上一篇博文。其实我觉得我们设计电路,分析一定要有范围,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看同一个电路,也可以把单个分析做得简单些。而且是多个文档一起分析,因为所有的分析都不可能是全面的。以硬件设计为例:
我们要从系统的输入输出口的定义,因为这关系到和其他各个部件的设计相关,设计出我们自己的输入输出口的电平和电流能力。
我们要把电源分配单独列成一个文档,便于管理和估计整个模块的静态电流。
把关于所有输入输出和重要芯片的诊断都要单独列出,把通讯方法列出。
有了以上的文档,我们才能去设计每个部件,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最坏分析得到模块各个部分的性能和偏差。然后再去考虑每个器件的可靠性,每个器件的失效后的出错情况,再用软件去模拟器件工作温度状态。
所以往往设计需要从好几个角度去看问题,我所做的只是一个方面里面的一部分。正因为有这样的流程和分工,可以把产品做到很安全,很强壮。
很多工作其实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知识也需要传递和分享,所以需要给每个分析打上一个比较固定的格式和套路,这样就方便别人去阅读,也方便一群人去讨论设计的合理性和潜在的问题。
在中国很难,一个好好会可能会变得很诡异,设计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做出来的,集思广益通常到了中国就变成了意气之争,面子问题了。 另外就是似乎对于设计都很保守,不太愿意提出自己的看法,都当成自己的独门绝技了,其实也就是一个知道和不知道的问题,哪里有特别的东西。
有一个问题我觉得需要重视,其实我们都刻意的告诉自己,在这里设计不需要这样,不需要考虑那么多,其实刻意的回避势必就造成了设计死角,局限了自身的进步。我个人认为,还是得多角度去分析东西,对自己设计的时候要严格的要求,多考虑一些。
最后对自己做的一些文案和设计,有必要以一个自己以后能看懂的格式保存(这是大部分人不屑于去想但是确实是一个致命的盲点)。
这几天在研究误差放大器和环路稳定性的问题,今天写一个基础出来。
用户235812 2009-9-29 18:08
dongbei06_409353400 2009-9-29 09:27
朱玉龙 2009-9-28 23:43
朱玉龙 2009-9-28 23:43
用户1000935 2009-9-28 23:34
tengjingshu_112148725 2009-9-27 17:14
朱玉龙 2009-9-27 10:23
朱玉龙 2009-9-27 10:06
朱玉龙 2009-9-27 10:06
用户1584993 2009-9-27 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