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两千年来最诱惑人心的一句话【转帖】
2008-11-23 23:32
2264
8
9
分类:
工程师职场
经书看多了,不免会生些许想法,其以“歪见”居多,平时多藏于肚里,不大敢说出来,一因多属“忤逆”之念,恐遭人斥责。二因常自以为觅见天机,怕被别人偷去。日子久了,肚子亦渐渐被撑大了起来。
平时读书,以《周易》、《诗经》用力最勤,盖因二书皆愈读愈糊涂,总是吊着胃口,欲罢不能。中国《经》学传统有一特殊现象:历代解《易》训《诗》的可怜学究们,总是熬在快咽气前才慌慌张张,草草成稿。其非治学严谨故,多为阖眼前尚未明白其中奥妙。
不过现今学术界已为改观,一撮年青才骏皆属聪明透脚跟流,知道反正搞不明白,索性趁着年青多写多抄多发,以论文数量取胜,亦为大道。
历代《易》学之著可谓牛毛之数,其流派亦有所谓“易理”、“象数”、“图书”、“江湖”等之分,然竟无一人、一著能为服众之说,且千年而下,亦未有一人能将《周易》通篇说“圆”了。自以为能圆其说的不少,然得一致认可的,迄今未见。
我对《易》最大的兴趣,在于中国任何学问都能与之“挂靠”,且咋一看亦似合乎“道理”,细琢磨却极不靠谱,但想挑刺也难寻隙下手,盖因《易》之“浑沌”实无边际,一辞、一爻皆无定意定量之语,任你发挥想象,其空间无限。这也是有人特爱拿《易》学去解释“宇宙观”的原因,反正没人能飞到九宵云外去验证,所以大可以煽的玄而又玄,只要有脸不红、心不跳的心理素质,便可将“乾坤”握于掌中。
《易》本为上古卜筮之书,自古算命之人有一不二法宝,即从不把话说满,结果总是寻求在最大概率的可能中应验,所以《易》之“含糊”亦不为奇。再者言,从进化论的角度讲,上古之人的智商也不会比我们现代人高出多少,连地球是方是圆都搞不明白,那对其“卜而先知”的可能便要打问号了。
《易》之所以能列群经之首,似全赖孔夫子所作十翼《经传》之故,再加上夫子那句经典名言:“假我十年读《易》,可知进退矣。”是如此诱惑人心!
得此“知进退”之道,实在是所有人的梦想。“知进退”就等于有了预测能力,相当于半个神仙,人一旦有了这本事,凡事掐指一算,靠,什么都知道了。
从此两千余年来,无数“小夫子”们便招了魔般钻进六十四卦中乐此不疲、执迷不悟,其热情不免让我想起现今迷于电子游戏中的孩子,愈是过不了关,愈是废寝忘食而不辍。
一日读《二程遗书》,偶见其中载有邵雍杂诗两句:“画前本有《易》,删后已无《诗》。”其下有程子评语:“亘古无人敢发此言论。”
我咂味此诗,突生妄念,开始揣度起孔夫子的用心来,其翼传《周易》,删节《诗经》,玩的不过是“借尸还魂”的把戏。所还之“魂”既其自家之“儒道”也。《论语》有言:“子不言乱、力、怪、神。”以此可见,夫子于人性所好甚是明了,洞之于渊,虽自己不言,却可以把学说附在天下最“神”的《周易》上,令其发扬光大,传承百世而不衰,自己便坐定了万世之师位,不可移易。
再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看,《周易》、《诗经》实属一家,孔夫子删节《诗经》的目的莫非是怕人看出《周易》卜筮之辞的原意?若是如此,孔夫子实在是智商太高,其“善行无辙迹”玩的可谓是滴水不漏,不愧“圣人”之名。
抛开孔夫子“篡改”的疑问不讲,仅就“借尸还魂”的把戏而言,这“三十六计”之一的上上计策,之于国人,亦是耳熟能详,无人不晓。《三国》中的死诸葛吓走活司马的典故,便是此计策的由来出处。
尸首能惊走活人,凭借的是其活着时的威慑力,是余威。这一点在很多人心中,是明白不过的了,所以历代都有人将此计玩的极娴熟,且运用的途径亦是极为广泛,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等医书,本不知是何方神圣所撰,一旦冠以黄帝、神农的大名,其神圣地位便不可侵犯,至于内容科学与否,一般小民自是不敢质疑。
将“借尸还魂”之道贯彻执行最好的,莫过于“书法”界了,把已死去之人的字体刻碑裱帖,尊为某某体,供人摹临,但凡描的肖似,便可被尊为书法家,一旦成了“家”便自然可以享受“家”的待遇,被一群无知弱智的人顶礼膜拜,衣食住行便唾手可得,比之当骗子行走江湖终是要好的多了。其实,真正懂书法的人谁又不明白其中的奥妙?书法本不过是随手画划,最高境界亦不过是自我娱乐,全在放松而已,不想竟成了一些人谋食的铁钵。
人之已死,其骨肉腐化为尘,不得而见,然大名却可传世而不朽,这流芳不朽的好东西甚是珍贵而又无专利可言,拿来一用,既无须成本亦无须考虑版权,实何乐而不为呢?
圣名可堂而潢之的借用,其它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更要发扬光大。前几日看报,得知某高校欲穷十年之功编篡《儒道》,又闻某高校开设国学院,且都大造舆论,惟恐天下人不知其事,不崇其高。我看后颇生小人之念,想其如此大的项目,必然会搞来不少经费,自然亦能增设些许职位,一些人混入其中,养家糊口、安身立命之事也就无须思虑了,至于工作吗,抄抄古书谁不会?
用户165980 2008-12-6 17:32
用户58782 2008-11-23 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