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交互式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工作原理
1、单向模式下的工作原理
工作过程如下:RF信号输入后,先由电缆调制器进行低噪声放大、滤波和变频,将其转换成两路相位相差900的中频信号I和Q。I、Q信号经过解调器中的双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后,再由QAM解调器进行解调、Viterbi解码、去交织、里德-索罗门解码等一系列处理,成为符合H.264(或MPEG)标准的传输码流。
主芯片STi7105接收传输流并由内嵌的TS子系统处理,产生PES流和节数据,存储在DDR SDRAM的存储器缓冲区中,该存储器接在本地存储器接口上(系统和视频LMI)。芯片中灵活的DMA控制器(FDMA)完成PES分析和启动码检测,并将基本流送到DDR SDRAM中的音频和视频位缓冲器中。
对于加密节目, 本机通过读取放置在智能卡中的用户授权信息,与从TS码流中提取的ECM的节目授权信息进行比较,对于符合条件的ECM信息即可解出其中的控制字,然后再用此控制字对传输流进行解扰。对于多节目传输码流,要先经过传输流解复用,将其分解成单个节目流,然后再对节目流进行解复用,将其分解为音、视频和专用数据基本码流。芯片中的解复用模块接收MPEG传输流,从中解析出一个节目的PES数据,包括视频PES、音频PES。解复用模块中包含一个解扰引擎,可在传输流层和PES层对加扰的数据进行解扰。视频PES送入视频解码模块,由MP@HL/H.264视频解码器解码HD或SD视频流,然后输出到视频编码器,经视频处理电路输出高清、标清格式的视频信号。音频PES送入音频解码模块,由音频解码器完成音频解码和PCM混合,通过S/PDIF和PCM接口输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还可以通过一体化24位立体声DAC系统进行数模转换,然后经音频处理电路输出模拟音频信号。
视频解码后,可以产生两个单独的视频显示(主显示和辅助显示)格式,每个格式都能与图形混合创建主显示和辅助显示成分。主显示成分(SD或HD)可作为RGB或YPP视模拟分量输出,并能通过防拷贝的DVI/HDMI接口以数字形式输出。辅助显示成分只能用于SD方式,可作为VCR或第二个TV的Y/C模拟分量或复合视频CVBS在分离的接口上输出。
2、双向模式下的工作原理
当用户要进行视频点播、互动游戏、电子商务等增值服务时,就需要发送相应的信息到前端服务器,由前端服务器根据用户要求进行相应的服务。用户用遥控器输入要求服务的信息,机顶盒接收用户信息并将其处理成为符合IP/TCP协议的数据格式,再由集成在机内的网卡输出到EOC MODEM、Cable Modem等设备,通过IP网络传送到前端服务器。前端服务器接收到机顶盒上传的数据后,先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用户的服务信息,再根据用户的要求发出指令到视频服务器。视频服务器也称为多媒体服务器,主要负责视频资源的存储播放,视频服务器的内容有来自电视台的直播电视节目、卫星直播节目、SDH网传送的直播节目和自办节目,存储再放的时移节目,还有来处不同内容提供商提供的点播节目和信息服务。当用户需要视频点播服务时,前端服务器接到用户要求后便通知视频服务器,视频服务器根据用户的点播要求开通相应的节目,经过编码压缩、封装打包后,以TS流形式和其它有线电视信号混合后由CATV网传输到用户终端。
基于STi7105设计的交互式数字电视机顶盒也支持IPTV工作模式,此时的上、下行信号都通过IP网络传输。IPTV模式下的前端系统包括内容分发、流媒体服务器、存储系统,以及数字版权管理(DRM)、电子节目指南(EPG)、认证、授权、计费等运营支撑系统(BOSS),用来把业务内容通过流媒体系统输出至IP网络。当用户要进行视频点播、互动游戏、电子商务等增值服务时,其工作过程与DVB-C模式基本相同,只是下传的音视频节目为符合IP/TCP协议的数据格式,并以流媒体形式通过IP网络传输。如用户要求视频点播服务时,机顶盒将用户的服务要求上传到前端服务器,前端服务器通知VOD服务器,并同时告知用户点播的节目,VOD服务器根据用户信息找到节目,经过编码压缩、封装打包后成流媒体形式,然后通过IP网络传送到用户终端。
老黄姓黄 2014-4-2 23:20
用户1012514 2014-3-27 20:18
用户1088292 2014-3-26 12:04
结论我也认同,不过中间可能有个技术上细节容易误解
“电视屏幕的实际分辨率:37DPI@60寸,40DPI@55寸,52DPI@47寸.。。。这样的分辨率,同手机上的动辄200-300DPI来看,
“LCD厂商是提升电视分辨率的最原始动力”
当距离一定的时候,要提高分辨率,当然是减小点尺寸或实际分辨率,所以常理上认为是提升分辨率。
但人眼有个特性,当两点的角度小到一定程度(1/60度),对这两个点不能分辨了。当然和亮度也会有一些关系。比如调亮屏幕,可以分辨的角度可以再小一点,但不是主要的因素。
电视实际分辨率ppi,是屏的物理参数。
而影响观看效果的有效分辨率的关键因素还有离屏幕的距离的因素。
人眼分辨率极限300ppi,是根据手机使用30cm距离下,人能分辨计算出来的:
弧度1/60度,30cm人能分辨的两点的距离是2*pi/360/60*30cm。
再用1英寸的2.54cm除以上面这个数等于291ppi。
所以乔布斯说的人眼分辨率极限的300ppi的前提是30cm以上的使用距离。
而电视屏幕的使用距离超过3米。所以人能识别的ppi应该是手机的10分之一。
换句说,当物理尺寸超过30ppi的电视屏幕,在3米开外的人眼,就分辨不出来了。
所以,之前的电视都在30ppi上多的不多,就够用了。
“37DPI@60寸,40DPI@55寸,52DPI@47寸”
可是人买电视机的时候,销售员都是趴在电视上介绍清晰度的。所以很多人不会想到自己用的时候是3米开外的问题,被严重误导。
而厂商也懒得说,以此拉高自身的技术门槛来抵御竞争对手。
其实目前实际的问题是提升电视的尺寸,而不是提升物理分辨率。
比如30dpi的有效分辨率下,1080p要发挥出来,是电视应该做到2202/30=73寸.
而尺寸和成本关系太大。70寸的面板过于昂贵,当一般人买不起70寸的电视机的时候,厂家想起的办法,就是提升没有实际效果效果的物理分辨率,打噱头,并筑起技术门槛来打压竞争对手。
用户1731856 2014-3-3 15:39
用户1658028 2014-2-21 09:38
用户1332953 2014-2-13 09:07
用户1482746 2014-2-12 15:47
用户1327305 2014-2-10 09:07
老黄有理,节目的源头和传输的问题解决不了,4K电视=2K电视。
用户888684 2010-9-23 22:21
谢谢分享
用户888278 2010-9-19 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