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去超市,排队等着交钱的时候,收银机前头摆的都是八卦杂志,谁跟谁离婚了,谁跟谁去酒店了,偷拍的,走光的,说是无聊,却很有趣,我常常看得津津有味,引得收银小姐都问要不要买一本?五折。再看一看装桢设计如此精美的一本杂志才十来块钱,通常还要塞进一本厚厚的手册或者其它赠品什么的,真有一种物超所值的感觉——就是人家这印刷、纸张和设计都不止十块钱啊。买单时常常会有一种冲动要买一本,并非因为里边的内容多么有价值,是在是喜欢极了这包装。小学时老师教“买椟还珠”的寓言,我们都笑古人的愚蠢,其实比起古人,我们现代的人未必能聪明多少。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买椟还珠未必就是愚蠢的事情,价值观不一样必然导致不同的决策行为,这很难用聪明或者愚蠢来评判。
临近中秋,走进每一家超市都有铺天盖地的月饼促销。关于月饼,在我的记忆中并不可爱。小时候吃的是一种带青红丝的月饼,硬得象石头,吃起来味道也怪怪的,每到中秋节家里都有几盒这样的月饼,包装得在20年前也算漂亮,却没人去吃。后来硬到实在不行了,父母舍不得扔掉就用开水泡着吃。边吃边教育我,你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们小时候哪有这种东西吃。现在的月饼,个个包装豪华,价格不菲,据说这样才能体现月饼的附加价值。没想到一个普通的传统食品竟然如此的被异化。只叹嫦娥姐姐没有生在今日。
我敢说走进超市买月饼的这些消费者中,没有一个不介意月饼的包装的。不是说月饼不重要,而是我们只能通过月饼的包装来判断其档次和质量怎么样。毕竟,超市是不会让每个消费者把每种月饼都咬一口来决定哪个好吃买哪个的。相比于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更愿意为实物商品买单——这是我们的普遍心理。这种消费心理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我愿意花30块钱在书店买本书,未必愿意花几块钱买同样内容的电子书;我们愿意为高端笔记本电脑支付上万元,却不愿花几百元买正版软件。
有时,甚至产品的重量,也足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而苹果公司就是深谙此道的高手。无论iPod还是iPhone,虽然体积不大,但拿在手里分量足够,一下子拉开了与那些塑料外壳的廉价电子玩具之间的档次差距。一款数码产品的“沉甸甸”,在消费者心目中,往往是高品质的同义词。
看来无论是精美的杂志还是奢华的月饼,其外在包装传递的是一种物化的价值。正是这种传递出来的价值,让我们心甘情愿的把口袋的银子掏了出来。精明的总是商家啊。
对我这种习惯语街头地摊的胃来说,中秋节对月饼还真不怎么感冒。今年的中秋恰逢国庆长假,如果能有一碗老安家的牛肉泡馍便是快意人生。记忆中中秋节吃过印象深刻的食品就是螃蟹。06年在沈阳,时近中秋正是豆黄蟹肥的时候,两三个一斤的大螃蟹满街都是,膏肥黄厚。螃蟹这东西吃的时候讲究个气势,对生性刚猛的东西这大概也算是一种敬意,想它们在海底双目如炬行走如飞,多少算是个壮士,死后应该礼遇。所以一个两个的上盘过於文雅甚没意思,一定要十斤八斤的煮来,姜沫儿剁上半大海碗,一瓶老醋直灌进去,桌上除了这个什么都不放,直接端锅上来。酒也不可多饮,小酌都嫌搅了鲜美,一定要助兴的话,要选黄酒,螃蟹性寒,黄酒质暖,君臣相佐,一张一驰,各中种滋味一言难尽。前些日子有东北的朋友回老家休假,问要带店什么,想起来在沈阳吃的那顿大螃蟹,却不好意思开口。
如今又到中秋,想起小时候这天父亲总会带些熟食让我给爷爷送过去,我的家乡没有海鲜河鲜,能带的无非就是一些猪耳猪头肉什么的。天上的月亮大得象盘子,夜凉如水,只有我们爷俩对饮。想象一下天地清澈,有酒有菊,平日混浊的性情,被这月亮一照,水洗般晶莹。可惜那时的我年幼无知,只惦记着盘子里的猪头肉还剩多少。爷爷是40年代的老高中生,在我面前谈古论今,我便做他唯一的听众,猪头肉进了肚子也带着一层厚厚的文化味道。酒酣处爷爷做浅吟低诵状,我在对面听得楞住不知今夕何夕。
如今我和爷爷相距千里,中秋月圆之时,举杯遥想,不知他桌上是不是依旧薄酒猪肉,墙角菊花开得是否尽兴。
突然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许,这才是中秋节应该有的味道吧。
双节将至,祝福所有的朋友们健健康康 、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本周与大家分享的文章继续之前的探头系列,请参考附件北京office李海龙的新
作——探头系列之三。
tengjingshu_112148725 2009-9-28 22:24
朱玉龙 2009-9-28 21:18
用户743771 2009-9-28 20:47
用户1569463 2009-9-28 19:51
zhangshaobing517_935512703 2009-7-27 23:07
用户536736 2009-7-27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