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消息,富士康去年亏损达到3亿美元,而年报则显示,FIH净亏损达到3.164亿美元,创2005年上市以来最大年亏损记录,除却这些硬邦邦地数字之外,业界又传出富士康“鼓励员工辞职,让员工停薪留职”等不利消息,一切都向着媒体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众多专家齐刷刷地发表文章,指出富士康的死穴,而且夹杂着些许的不屑和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一般来说,3.164亿美元的数字让很多人都会瞠目结舌,但郭总可能连眼皮都没动一下,至于“鼓励员工辞职”之类的消息,即便富士康发言人没有出来辟谣,笔者也会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因据一位朋友介绍,郑州厂区在3~5月份会因iPhone出货量下降而富余大概40000人,这些人的工资会由富士康、苹果和政府各自承担1/3,为的就是保证旺季到来后,有人可用。事实上,财大气粗的郭台铭根本不差这点钱,更不会鼓励员工辞职,劳动密集型企业里,员工永远是团队最宝贵的资源。
风云变化,制造才是国民经济的真正脊梁
自坠楼事件后,富士康就一直生活在有色的眼镜下,媒体也渐渐地把制造、劳动密集、流水线、代工等中性词汇归为贬义词,他们太喜欢跑到富士康大门抽根七匹狼,而后美其名曰:卧底,随后,熬夜写一篇“富士康员工加班太多”战斗檄文,美其名曰:挽救。
可事实上,任何口水都无法左右富士康的进程,它亏也好,赚也好,和这些狗屁评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笔者认为,真正有责任心的媒体是不该总把视角对准保安、**和iPhone这些只有噱头,没有核心价值的元素之上,其实,富士康的困境代表着中国大陆整个制造业的环境,诸如用工成本改善、核心技术积累和高端制造业启蒙,才是媒体传递正能量的核心。其中,最敏感的话题无疑是用工和原物料成本的上升,它使得富士康2012年的利润率跌破1%,加之,库存成本和客户过于强势的话语权,亏损也在情理之中了。
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富士康被过度妖魔化的理由,事实上,它对整个社会的贡献能力,要远远大于只有代码、没有设备的互联网企业,而且按照马克思经济理论,只有工人不断创造剩余价值,资本才会实现增殖,制造业就是创造剩余价值最直接的行业,富士康120万的员工规模,对地方的就业、经济、进出口额都有非常明显的拉动作用,据统计,仅仅郑州一个新园区,就让只会种地的河南进出口额大幅上升,2012年同比增长103.4%,居全国第10位,威力可见一斑.
新园区坐落的位置,也从两年前的一片枣树林,化作了如今的新兴小城市,当地人民,因富士康的内迁真正走上了富裕之路,超市、网吧、租房、物流运输…郭台铭一挥手就成就了一个奇迹。
举步维艰,谁造成了富士康们的困境
虽然,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真正脊梁,但镁光灯似乎永远都照不到这些“甘为孺子牛”的企业,它们更喜欢研发、设计、品牌等金子招牌,就好像,农民工建设了一幢幢美丽的小区,接受采访地却是大腹便便的开发商,也是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制度和世人的误解,加之,制造业正处于痛苦的转型期,才造成了富士康们的困境:
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制造业的效率问题,在富士康办公楼赫然写着“效率+品质+服务”的宗旨标语,时刻提醒员工注意有效率的生产,但公司规模越大,效率必然成下降趋势,据相关数据统计,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但却能创造出同样的制造价值,他们的从业人数近20年下降了2/3,产值却翻了一番,造成这种差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制造从业者的素质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著提高,美国的制造属于高端产业,自动化程度非常高,能创造数倍于中国的高附加值;其次,则受限于早期的技术积累,我国现有高端设备对外依赖程度达50%,科技的贡献率仅占30%,专利更是只有世界总量的1.8%,非常尴尬的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掩盖了技术不足,但这种不利局面已然为产业升级埋下了崩溃的隐患。
如前文所述,全社会似乎都对制造业的低端充满了鄙夷,人们更喜欢谈论互联网、电商、品牌等拉风话题,印象中的制造业就只是流水线上的单调与重复;事实上,真正的制造业远非如此,他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包括政策扶持、宏观调控、教育支持等等。
制造无罪,他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受代工利润的大幅度下降的影响,郭台铭也有点扛不住的感觉,富士康也屡屡爆出“科技转型服务”等类似政策,笔者认为,郭台铭不可能也没必要放弃制造而转型服务,当下的中国,更需要踏踏实实地积累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不是一窝蜂地去玩第三产业。
好在,处于困境中的郭台铭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事实上,在富士康内迁过程中,地方政府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在人力招募、厂房建设、关务税收等方面给予了重要优惠,在这些扶持下,行业年均增速有望达到25%,除了政策之外,教育也需要应对制造业的发展而进行调整,大学生们与其抱着科技、信息、设计的干瘪信念找不到工作,但不如选择一些中国时下最缺的蓝领技术工人,而且随着制造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业也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拿iPhone5的生产线举例,有60%的工站都采用了自动化设备完成,员工只是辅助机器作业,但这些自动化设备在性能稳定性、精准度方面还有非常大的改善空间,这就要求工程师具备高素质的专业能力,同时需要高等教育中的机械相关专业能够与制造业有更高的契合度。当然,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和发展策略的调整,也是其摆脱困境的核心力量,以往的粗狂式管理,应逐步被精细管理、人文管理所代替,希望13连跳的悲剧不再发生。
一个健康的国民经济结构,必然是以高端制造业为机会,同时辅以第三产业的发展,过度发展金融服务行业肯定会导致虚火上升,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最好的教训,希望20年后,中国的制造业能摆脱过度廉价劳动力的困境,同时也全社会能给予制造业更多的帮助,类似“北京某科技大学把富士康招聘人员赶出学校”的事件,就不要再发生了!(科幻星系/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用以下方式联系,并注明出自科幻星系
QQ:88328702 MSN:wangk1026@hotmail.com
自做自受 2015-6-18 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