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工匠精神

相关博文
  • 热度 6
    2021-2-23 18:52
    3701 次阅读|
    10 个评论
    数据造假?工匠精神?相关吗?
    这两天新闻报道日本一企业数据造假。 今天,【新闻速递】国际电子商情 eet-cn@edm.eet-china.com 的一篇报道: 《 日本汽车零部件巨头曝大规模造假,说好的工匠精神呢? 》 2021-02-19 17:27:06 作者: Elaine Lin 。 声明,真相永远没人知道,以下只是个人好奇,分析推敲、感悟而已。 如文章题目,好像“造假”和“工匠”扯到一起了,我觉得这是两回事儿,看从什么角度看问题了。 顾名思义,“工匠”人们潜意识已经接受其产品是不会“造假”的了。试想,“工匠”的工作包括制造“数据”吗?数据工匠?数据产品卖给谁? 呵呵,弯弯绕。 看文章截图如下,从关键词,推敲看看。 以上截图中可见,一是“缺陷”用了引号,二是说“涉事车企重新检查后认为 产品性能均无问题 ,目前曙光制动器及相关车企 均无召回计划 ,暂时无法确认涉事零部件组装成车后是否出口到海外市场。唯一值得庆幸的是 ,截至目前,并未有造假涉及的产品导致 人员伤亡 的情况发生。 ” 那么,接下来产品性能会发生问题吗?均无召回计划,也无人员伤亡,消费者还敢用吗? 可见,如何定义和理解“缺陷”?对应的就是质量不合格。加上定语则有“数据缺陷”、“产品缺陷”,两者可圈可点,怎么看? 什么是质量?质量就是适用性。从这个角度看: 一、产品适用则质量合格,合格有标准,现实是“产品性能均无问题”即产品合格,那么是否意味者应该修改已有的数据标准?使得数据和产品标准达成一致?也就没有现在所谓“造假”一说了,不就是修改一些文件吗?为什么不作? 二、说到工匠,默认的条件就是其产品是适用的,但工匠依据的质量标准何在?也是工匠制定的吗?顾名思义,工匠会做产品,不一定会做数据。工匠的行为结果是至少目前是“产品性能均无问题”,如果数据不是工匠做的,那数据造假与工匠无关。又怎么把“数据造假”和“工匠精神”扯在一起了呢? 三、还是因为消费需求在保证适用的前提下而有意无意地导致调低了成本?代价就是保持好看的数据,产品实际满足适用就是了。比如,出口中国的数量大增,而中国对适用性及质量要求不高,反而对价钱一味追求便宜便宜再便宜。所以自己不说,当然用适用性高的,对外出口,就采取不同国家不同对待。结果产品做到了适用,可数据没做到,结果不知什么原因,说你造假。 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吧。看这事后话如何?
  • 热度 17
    2020-5-9 15:04
    37219 次阅读|
    6 个评论
    产品研发与工匠精神:从《完美竞技》到《Thinkpad之道》
    2011年,记忆中的重要地标,南山书城,我看到了《完美竞技》,直面去理解还以为是一本游戏和电竞的宝典,但实际上却是一本论述IBM Thinkpad 产品研发和迭代的好东东。而今,Thinkpad 似乎没有了彼时的统治力,消费者似乎把更多的目标投向了苹果的Macbook 或者手机终端产品,但对于传统的商务精英,也许Thinkpad是更为沉稳和干练的象征,所以我在互联网上发现了内藤在正德《Thinkpad之道》,两本书承前启后,各有侧重,受益匪浅。 Thinkpad 是系统级的消费电子产品,产品从IBM时代的几乎统治级的地位到联想时代的群雄争霸,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市场需求环境,客户需求变化,到竞争对手的变化,而Thinkpad 的研发Team ,核心人员是来自日本的大和实验室,承前启后,因势利导,与时俱进,最终打造了很多经典的满足客户的产品。 《完美竞技》里面有一个细节描述,当时研发人员着手打造一款超薄的notebook ,至于厚薄到什么程度,就是需要达到可以放进信封,开发人员需要同硬盘厂商去联合开发合适的硬盘;需要同主板和芯片厂家去开发合适的主板;需要同LCD厂家寻找合适的LCD,还有系统的散热,功耗等一系列挑战的工作要最终完成,来回的开发,测试,适配,实验,最终达到了可以在发布会上惊艳的效果,直接从信封里面将笔记本拿出来。 其实,在Thinkpad 的发布会之前1天左右,苹果刚刚也发布了macbook air,发布会的效果也是从信封直接取出笔记本,所有的Thinkpad 开发人员都惊出一身冷汗,如果发布会无法完成从信封取出笔记本,就意味着产品和竞品的首轮PK已经落败,整个项目的研发收益面临巨大的危机。或许,同为友商有相同的研发策略会涉及到更多商战之争,而从产品研发的角度来看,只有群策群力,追求极致,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精益求精不是不顾实际的盲目高要求,比如锤子手机T1,在试产阶段有点盲目的追求产品外观要求,导致产品迟迟无法进入量产,导致产品发布后,PPT手机,影响了产品的成功。 《Thinkpad之道》里面有几个细节也是挺有意思:第一款电池笔记本电脑,Thinkpad 700c开发过程中,作为首席工业设计师的内藤正在,并没有住在公司预定的万豪酒店,而是住在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工厂的办公室里,这和美国的乔纳森开发Macbook air 蹲在深圳富士康的工厂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开山级的消费电子产品,需要的是研发设计人员深入一线,深入现场,而不是实验室内出精品,走出实验室就是废品的产品研发。而在现实的研发中,很多年轻的研发人员鄙视工厂,不想去工厂一线去钻研和了解生产实际,去了解操作和生产的过程,导致大量的产品的可制造性非常的差,量产难度非常的高,导致产品成本和交付能力受到影响,最终导致产品没有成为一个靓品。同样,书中也谈到了库克当时在IBM PC部门做供应链的相关管理工作,从职责来看库克有点像一个新产品导入的项目经理,当时他极力说服研发的工程师更改产品设计,满足产品自动化的量产生产要求,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最终获得了成功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库克先生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成本管理能力是在IBM就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了。 同样Thinkpad 产品的迭代是和客户的需求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最开始,客户需要将电脑从美洲带到欧洲办公,有了Notebook; 然后Notebook 需要放在飞机小桌板上办公; 后面就是Notebook 进入校园以后被各种“后浪”虐待,产品本身需要去提升密封性,材料抗划伤,结构抗压等等; 最后就是极致轻薄,不想提着公文包让手臂脱臼; 整个产品系列的演进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也是非常有效果的,从这里我就联想到了后面IBM卖给华为的IPD,产品研发的管理经验,管理体系也是IBM积累了数年的经验和教训,最终给了华为很大的帮助。 无论是Thinkpad,还是Macbook Air 都是产品研发人员,工业设计人员,软件工程师 呕心沥血,不断付出和努力去思考和探索的结果; 另外,再美好设计的产品,都必须要具备可制造性,具备量产的能力,所有的产品研发忽视供应链的因素都将是一个空中楼阁,市场/研发/供应链必须完美结合,才是产品和市场的制胜之道。
  • 热度 9
    2020-1-19 15:30
    7986 次阅读|
    7 个评论
    2020年初,各地互联网公司发布了反腐的成果,阿里巴巴,美团,小米还有360,各种狠话和决心,看起来都是令人无法释怀,这些被爆出鸟人总是喜欢伸手去拿不该拿的钱,然后就是忏悔和装可怜,今日说法都看多了,从贪污腐败本身来看,事件没有任何新意,但是从创新精神来讨论确实值得反思,下面重点看看OFO这个天子骄子的创业过程中的腐败问题。 36氪从一份ofo内部文件中获悉,从2019年初开始至今,ofo已经查处贪腐案件8起,司法机关已受理4起,逮捕5人,共涉案金额数百万元。据知情人士透露,从去年下半年开始,ofo已经在北京、福州、杭州、南京、宁波等地区发现多起贪污案件,主要涉及职务侵占、倒卖公司财产等违法违规情况,总案值目前估算已近千万元。ofo内部公示文件显示,2018年10月,ofo在一次例行的资产盘点中,发现有数十台笔记本电脑不翼而飞。此时,主管公司资产的员工王某和赵某,都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与此同时,在app咸鱼上出现了一个可疑账号,正在大肆贩卖疑似ofo的显示器、电脑、录音笔等等,照片的背景和地毯和ofo公司的装修高度相似。在初步收集了证据后,ofo的风控部门报警。警方立案后,在赵某和王某的家里搜出了100多件公司物品,合计人民币24万左右。包括大量的显示器、手机、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相机、电视、ofo新款自行车等,而已经销赃的物品还在追查之中。目前案件已交由海淀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涉嫌罪名均为职务侵占罪。 为什么问题如此之严重,一个创业不到5年的互联网公司,已经腐败到如此地步,而且直接威胁到了公司的生死存亡? 1. 互联网公司的创业大部分模式是烧投资者的钱,而不是去花自己的钱,创业者中很多人对于财务管理和制度管理是没有重视到致命的地步,如果您是借了无数的银行贷款,干不成就得彻底玩完,绝对不会有这个新意。很多互联网公司 融资完成,就去租高档写字楼,员工人人配苹果电脑办公,装修豪华办公室,不一而足。 大部分初期创业者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单凭创意,商业模式和团队就去PPT圈钱,融资过后大部分人员对于资本的管理是缺乏经验,肯定是容易滋生问题。 2. 互联网公司大部分是新型行业,很多的管理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式可以借鉴,而且大部分中国互联网企业都是商业模式创新,都是利用了中国的大市场大容量,单点成功,无限复制,快速扩张,其管理难度非常高,很多成熟的零售企业,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都会在过程中面临管理的高难度,更何况这些所谓的新兵蛋子,完全是被生吃。 3. 管理者年轻化,高学历,但是缺乏对于人性的理解和研究,缺乏对于中国社会的人性理解和研究。成功的企业对于人性肯定是有非常厉害的理解和研究,包括 刘强东起初开店被骗,到后续自己坚持的无假货,都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有了深刻的透视和理解。OFO的高管,海龟和北大的学生领袖,肯定没有完全看透当下的中国年轻人对于物质的浮躁要求,这个肯定需要重点去补课的。 4. 浮躁的社会环境和公司环境助推了员工的腐败意识 :如果您看到你老板的钱完全是烧出来的,公司轻易的就可以融资经营,你完全会觉得公司的钱来得太容易,人性本身就会助推去贪婪获取容易获得的金钱,大家既然内心深处都是相信互联网可以一夜暴富,员工本身也会有一夜暴富的心态。既然身边的公司领导都在讲述PPT神话,下面的人和身边的人都会在内心里面有这样的心态。而现实中管理的漏洞,管理者的大手大脚都是催化剂。 现在的中国年轻人都被硅谷神话,风投助推暴富,小米雷军的风口理论,还有王首富的一个亿理论影响着,怎么样赚钱,怎么样成名,越快越好。 既然资本愿意烧钱,那就会有人挖空心思去找项目,去寻找机会,获取暴富的机会和可能,这个在商业上是没有任何错误的,但是就是在现实中会导致更多的人会为了追求暴富,手段和方式都变化了,扭曲的心理最终造成违法和违纪的后果。 CCTV作为国家权威媒体,也是看到了类似的问题,主流媒体都是在呼吁“工匠精神”,《大国工匠》也是在引导国家的年轻朋友和创业者可以沉下心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获取成功和成绩。 工匠精神并完全是罗老师那个里面的画风,拿着锤子敲敲打打就叫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本身也是对于创新精神的一种延续,对于创新的执着和坚持。 在深圳,我确实看到类似的坚守和执着,他们一直在为中国创新和中国制造坚守,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工匠精神。 王先生90年代大学毕业就来到深圳,在深圳的音响制造企业从事了20年的工作,一直从事音响的研发和制造,后面自己出来单干,以实现自己对于音响事业的梦想,打造一款先进的音响芯片和系统,让更多的普通消费者可以欣赏到高保真的音效。BOSE动不动上千上万的音响,完全不是普通百姓的消费概念,如何以低成本的价格来实现高保真和无损的音效呢?王先生花费了大致10年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研发了快速噪声整形技术,这个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噪声整形技术,音频信号仙贝转换为PDM信号,PDM信号再通过数字噪声整形转换为PCM信号。 普通消费者都了解保真的播放器都是有DAC芯片实现高保真无损音效,但是价格高的惊人,而且原理同上述原理不一样。就是上述的音频技术,确实通过在消费电子应用,包括手机,智能音响,还有电视应用会得到很高的实际应用。但是,制作芯片需要很高的费用,目前一直无法进入商用。或许小米,华为或者OPPO和VIVO真应该投入费用到类似的中国创业者,虽然他们没有戴威华美的团队成员和漂亮的简历以及PPT,也许短时间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爆炸式的利润和资本神话,但是他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更积极的是,只有无数的中国工程师对于技术的追求,对于创新的坚持和坚守,取得最终的回报,才会激发更多的技术工程师去真正去遵循工匠精神,而不是天天去互联网公司去期盼一夜暴富。 在深圳像王先生一样的工程师非常多,在面包板里面也有很多从事MCU,FPGA开发的朋友,他们也是在坚持自己对技术的执着,而不是统统去美团,滴滴,那样华为的国产替代会更远,我们同美帝的贸易战时间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我们不能坚持去从事那些枯燥乏味的技术研发,我们都在期盼一夜暴富。 祝这些在深圳坚守技术的工程师,继续努力,获得人生的成就和愿望。 祝全国为了自己技术梦想不断努力和指着的人,最终获得成功和快乐。
  • 热度 17
    2019-10-9 18:29
    6154 次阅读|
    10 个评论
    工匠精神
    摘要 工匠精神,就是把工作不仅做对,还要做 好 。 * * * * * * * * “工匠精神”,一个看上去很好理解,但又很难说明白的词。 我个人的理解:对于我们打工的人来说,就是把工作做 好 , 不是做对 !什么算是做好呢?就是好得没有毛病挑。 什么叫没有毛病挑? 现在交警在十字路口安装了电子拍照相机记录闯红灯的违章。大家收到此类违章通知时,都是看一下证据后,二话不说,直接交钱。如果没有记录照片,大家会不会老实地交钱?交警的在这个方面的投入,就算是工匠精神----在开出的罚单里挑不到毛病,违章者只好老老实实地交罚款。 * * * * * * * * 在工厂管理中,当有员工做错事,我们会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此事件中,各个方面有没有改进的机会,亡羊补牢。如果作为相关方的我在这个案例中,并没有找到要我改进的内容,我们才可以说,我的工作在这个事件中是做好了。 以下面的这一个照片为例。设计的工程师在画图时,如果考虑到实物上的接线布局,就应是1A 2A 1B 2B的顺序画原理图。工程师贪图自己的方便,布局成现在这个样子。 这种布局,就给生产线的员工挖了一个坑,员工接线时,如果不仔细看一下位置标识而直接按线色顺序接线,就是接错线。 毕竟对工程师来说,他只要做一次。而工人,是每做一次这个产品,都会要防这个坑的。有时候因为该接工岗位的工人临时请假,按排另一个工人临时顶岗,顶岗的工人第一次做这个,可能就会跳坑了。(通常情况都是这么发生的。) A 有经验的 工程师在设计时会将2A 1A对调一下。 B 好的 工程师经别人的提醒后,会立即改。并且吸取教训,以后不会再犯。 C 我们也会遇到的一种工程师,他们会以种种理由拒绝更改,用得最多的是:“ 我设计没有问题,工人接线时要看清图纸的。 ”而且,在工厂里,这种工程师还很多。 成语“勤能补拙”说是就是由B到A。 好的工程师和差一点的工程师,他们的水平都差不多,就是“好”的意识上的区别----把工作做好的工匠精神。 造成C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工程师只是呆在办公室里做设计,根本不知生产线上工人的实际操作。这个时候,在工程师这个层面谈不拢,有的人会把问题交给双方的经理们去处理。到了这个地步,双方都不会有好果子吃。经理们会认为这种小事居然要上升到他们这个层面来解决,这帮工程师的水平是不是太次了?基于这一点,有的人也不愿意把问题升级到经理那里,他会等真的有人跳坑了后,再让工程师改。但如果问题真出现了,总归是不爽的。负责一点的人会私下里和工程师泡蘑菇,缠得对方没有办法,最后达成一个折衷的方案来,比如不立即改,让工程师自己给定一个时间内完成更新即可。工程师通常会在出其它EC的时候,把这个内容顺便加进去。 好的工程师和不好的工程师,区别就在这里,就差这么一点点儿----把工作做好的工匠精神。 说到这里,引出一些关于质量管理的几个基本思路: 工厂里的质量管理,不是质量部一个部门的事,质量是所有人的事。 工厂的质量成本,在设计阶段解决的问题,其质量成本最低,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避免后面的大的问题发生。等量产了,发生问题后的纠正成本会很大很大很大。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管在哪个岗位,都要有这个意识。有时纠错的成本会很大。即使没有发生金钱损失,为纠错而花费的时间也是成本。
  • 热度 31
    2016-3-30 11:05
    2213 次阅读|
    2 个评论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上,在谈到2016年的工作重点时,***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 在互联网+的倡导之下,制造业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很多人认为再提“工匠精神”已经落伍了。但是制造业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必须开始培养“工匠精神”。 “玉不琢,不成器”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学记》。 工匠,一般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而这些人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工匠是现代社会之前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工匠逐渐受到了冷落。然而,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这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每个人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其不同之处仅在于,各自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及方式相异。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的人终其一生不过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有声有色。最根本的原因只是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不同。把工作是一种修行,才能做出极致的产品,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竟然缺少“工匠精神”,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搞不好?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中国的产品质量不如日本,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家做事比我们更严谨,更具有工匠精神。 在中国的传统认知里,“工匠”的地位是很低的。尽管中国早已是世界工厂,但我们依然缺乏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尊重。而欧美文化里,古时的出色工匠,可以跟艺术家和作家齐名。 不仅如此,日式管理最值得学习的也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具体做法。这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第一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精益管理就是“精”“益”两个字。在日本人的概念里,你把它从60%提高到99%,和从99%提高到99.99%是一个概念。他们不跟别人较劲,跟自己较劲。简单的说就是自愿把事情做好,因为这代表一种荣誉。如果没能做好,也会感到憎恶和耻辱。 当今中国,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往往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营销、再圈钱、再做营销”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     回顾我国历史,春秋时期,鲁班便发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农业机具、仿生机械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三国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自古以来我们似乎并不缺少“技近乎道”的源流。《增广贤文》言:“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底层人眼里,再多财富也有失去的时候,唯有一门手艺可保证衣食无忧。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民众愿意学手艺,还愿将手艺练得越来越好,工匠精神就这样在无形之中逐渐形成。     中国历史从来不缺好的工匠,现在也不缺好的手艺人。但是,如今的中国缺乏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 坦白地讲,不少中国人对于工匠心存偏见,甚至有些看不起。而在日本,如果你被称为工匠,这意味着你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只有一个行业内非常专注、做得出类拔萃的人,才能被称为工匠。如果你的面食做得很好,旁人就会称赞你是一个好工匠。工匠会根据气候、温度的因素,结合面粉的实情擀面,然后做出独此一家的面食。同样,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一个具有匠人精神的企业家,他曾说:“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除此之外,三菱、日立、新日铁等大型企业,都具备彻底的工匠精神。     在美国,电焊工或柴油机修理工的收入往往比初级的办公室白领高,有的甚至高2或3倍。因为拥有技术的人太少了,我们对于“知识性工作”和技术工作有着错误的认识,如果一份工作很脏,那么人们就会轻易的认为这份工作很傻。但事实是,技术工需要做的思考真的非常多,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收入比较高的原因。而许多办公室的工作让人越来越笨,这是其收入低的原因,尽管要得到这份工作需要大学学历。 有人之所以对工匠心存偏见,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重复性的,没有创造性可言。实际上,工匠在整个企业的生产流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一切有关生产的设计、蓝图、标准,都依靠工匠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来实现。换句话说,没有技艺精湛工匠的企业,企业发展的目标无从实现。工匠从事的劳动固然是重复性的,然而好的工匠,在工作中能不断发现新问题,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从而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益。无数事实都表明: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不仅仅是专家和工程师的事情,工匠同样至关重要。 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是因为他们都在传承着“工匠精神”! 其实“工匠精神”有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在获得奥斯卡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工匠”是技艺精湛的人,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     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个人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比如一些以山寨产品为主的企业,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可以生存,一但外部环境变的恶劣,企业很容易马上倒闭。     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脱离了这种困境的途径是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在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出新品—圈钱”。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却在从另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工匠用的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有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看看瑞士名表,将一项技术发挥到极致,顶级品质造就了顶级品牌。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刑荆。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在互联网思维狂舞的疯狂年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相当于追本溯源,也是中国制造业升级与中国智造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