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价格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热度 26
    2014-12-26 11:33
    1095 次阅读|
    2 个评论
        前两天心血来潮,突然想买部华为手机,不为别的,双4G、性价比、大厂做工,这是我考虑手机的几大重要因素。至于流畅与否,能玩多强大的游戏,完全不是我的考虑范畴。       没想到,23日上午10:08华为官网开抢的手机(不知道放出来多少部),回答个问题的时间,据我估计不超过2秒,就被抢售一空,热烈程度可想而知。       分析一下,297万预约人数,保证了销售的目标人群,至少知道了有接近300万的意向客户。那么近期内的开工量至少要按照这个量来准备,才能快速满足市场的饥渴需求。       华为荣耀手机的售价从1600~2999的直线飞升,不管硬件升级的问题(毕竟同档次低价机还是不少的),这个价位也能产生这么多拥趸,说明价格现在已经不是消费者考虑的核心因素了。       从这次抢购的经历来看,国产机正在逐步蚕食高端市场,尤以华为等大牌厂商为龙头。       从产品特性来分析,华为荣耀6plus,发售价3k;华为mate7,标准版3k,高配4k以上;价格已不是核心衡量要素。那么产品质量、产品功能和特性成了重要衡量要素。       外形是第一要素,苹果ihpone之所以一开始就能就抢占中国高端市场,外观设计绝对是决定性要素,在那个时代完全是鹤立鸡群的表现。华为从圆滑的外观设计,越来越趋向于硬朗的风格,同时通过优秀的工业设计和加工工艺,保证产品的外观良好体验,这是成功的核心因素 之 一见钟情。      中产阶级爱上一款手机,需要这么几个因素: 如果能照顾到面子就好了,所以,外观首推; 如果功能强大就更好了,  所以,差别功能居其次,像mate7的双4G和指纹识别,荣耀6plus的双4G和双摄像头,这都是可圈可点的营销策略; 如果体验能好点就太好了,流畅度、可玩性、系统不卡死、观看效果、音乐音质等等,除了与工艺、材料、芯片有关,还和深度定制的UI系统关系较大,所幸的是,目前国内几大厂商的定制UI还都算不错; 如果能再便宜一点点就最好了,苹果最热销的往往是上一代机,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价格,而国产机的价格恰好处于这个位置,可谓占尽先机。如果国内首发的新机外观也不错、性能也不错、体验也不错、功能更多更强大、价格和苹果上一代机差不多,大家的选择我估计很可能倾向于国产机,当然,果粉除外。    以上,所谓的成功因素 之 两情相悦。         品牌的塑造基于对于人性的深入把握,不管是苹果最先开始的极致艺术,还是国产机凭借的小米加步抢模式,深入挖掘消费者某方面的欲望,才是打开市场,并能持续提升品牌价值的王道。随着对品牌的认同度增加,对产品质量的认可,口碑自然而然就能形成,使用惯性也会潜在扩大宣传途径、增加受众人群,此可谓成功因素 之 日久生情。       总结起来,国产机要想突破重围,凭借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价格、质量,还有文化和认同。就像两个人恋爱一样,从初识到热恋,到最终结合,所需的还是真诚和主动,缺少了这两样,一时的风头无俩,最终也只会形只影单。  
  • 热度 21
    2014-12-11 14:10
    687 次阅读|
    0 个评论
    2014即将落下帷幕,对于智能穿戴产业的先行者们而言,这一年是激情与迷茫相互伴随的一年。激情是智能穿戴产业日新月异,每天都有让人兴奋、激动的信息;迷茫则在于自身涉足的产品似乎并不能通过市场收获预期的目标。     2014年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或者是什么没做什么导致产业与用户之间出现错位现象。是我们对于智能穿戴产业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还是产业存在一些问题还没有理顺。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将直接决定着2015年的行业发展。     在我看来智能穿戴能被广泛接受与爆发的基础是为用户提供实际的,并且科学的指导意见,而非停留在数据的采集、处理、反馈,并不是停留在一些概念层面的自我陶醉。当然,数据的采集、处理、反馈是基础,而能根据监测数据发现问题,同时根据问题为用户提供解决的指导意见或方案,这才是消费者的“痛点”。     不仅是智能穿戴,我认为目前所有的智能产品都有个误区,就是在产品的单点创新上很突出,站在产品的总体使用方面来看,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考虑不周或者体验欠缺。这可能由两个方面导致:一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是个不断修正、积累经验的过程,因此在产品功能、实用性、交互体验方面的考虑缺乏经验沉淀;另一方面是智能产业的从业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轻群体,或者说是互联网领域的人员跨界而来,对于实际应用型产品的设计、制造方面缺乏经验积累。     从市场角度来看,智能穿戴是个趋势产业,长期一定向好。但从目前市场的表面与短期表现情况来看,智能穿戴产业存在三问题有待理顺:     一是产品的概念创新与商业化应用之间有待理顺。概念创新类的产品应用性方面相对要求偏弱,而对于商业化的产品则更侧重于实用性、可靠性、舒适性、交互便捷性等方面性能。而这个问题通过产业的发展,借助于时间与交学费,就会逐步理顺,从而让智能穿戴产业步入产业商业化的轨道上。     二是价格与价值之间有待理顺。当前一些消费者认为智能穿戴的价格偏高,其实这种心理与认知的出现,并不是产品价格本身的问题,而是价格与价值之间出现了错位,导致给消费者带来了贵的感觉。而智能穿戴的价值并不是一块智能手表那么简单,也不是为用户监测发现问题那么简单,而是基于云服务与大数据为用户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方案与指导意见,这才是智能穿戴硬件以外的价值。     三是产业认知与消费者认知需要理顺。目前消费者似乎对于智能穿戴不太满意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的消费者几乎没有购买智能穿戴的概念。这主要是产业对于智能穿戴的技术、功能定义与消费者认知需求之间存在偏差,消费者并不一定需要万金油的产品,而更希望获得能为自己的生活、健康、工作等提供实际帮助的产品。     这三个问题如果没有理顺,不论企业的营销做的多么强大,或者概念炒作的多么吸引人,都不是可持续的道路。同时容易给用户带来“被欺骗”“被忽悠”的感觉。而其中最关键的,也是决定智能穿戴产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产业链的提升,以及产品价值的体现。
  • 热度 21
    2014-7-4 12:02
    1160 次阅读|
    0 个评论
    12V/24V可调充电机HME_工厂直销_全国最低价 西安华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专业的 24v携型电源   12V/24V可调充电机HME_工厂直销_全国最低价 报价方案!三年全国联保供货快价格低,研发周期短,产品质量可靠,售后服务好! 产品链接:http://www.xa-hm.com/product_show.asp?id=524classid=222 HMC-J12/24型充电器配装有车载式电瓶充电夹,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充电、充满自停,适用于对12v、24v多种电池容量的铅酸电池进行充电,并可在高寒地区实现低温起动。 目前,针对当前我军在大量使用着各种型号、各种类别、各种性质的蓄电池。由于这些蓄电池参数(如电压、容量)和性质(如铅酸、镍镉、镍氢)的差别,使得每一种设备、仪器都配有一种充电器,而且这些充电器大都体积笨重、不易携带、汽车车厂发车时电瓶严重亏电,在野战条件下有时很难及时为蓄电池补充能量。 HMC-J12/24型铅酸电池充电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12V/24V充电电压可选、容量范围广、充电电流可调、电池容量显示等功能,适用于铅酸电池充电等功能。 一、输入参数   1.1.输入电压:      AC165V~264V,50Hz/60Hz 二、输出参数   2.1.蓄电池类型:    铅酸电池   2.2.蓄电池标称电压:12v/24V      (可选)   2.3.充电模式:      恒流快充-涓流浮充-充满时自动停充   2.4.被充电池容量:  50Ah-600Ah   (可选)   2.5.浮充电压:      13.6V/14.90V   2.6.均充电压:      27.2V/29.90V    2.7.充电电流:      12v:5A、10A (可选)                       24v:10A、30A(可选)   2.8.充电容量:      充满的电池组按电池规定的要求放电,应能放出额定容量的95%   2.9.效    率:      ≥95%   2.10.功率因数:     ≥0.90   2.11.纹波电压:     峰—峰值小于100mV 三、保护功能    3.1.短路保护   3.2.过流保护OCP   3.3.过压保护   3.4.输出反接保护 四、使用及贮存环境    4.1.工作温度:       -40℃—+60℃   4.2.贮存温度:       -55℃—+85℃   4.3.湿度:          90%(40±2℃)   4.4.大气压力:      70kPa—106kPa 五、可靠性试验    5.1.振动试验:      符合相应严酷等级的要求   5.2.冲击试验:      符合相应严酷等级的要求   5.3.盐雾试验:      具有防盐雾腐蚀功能   5.4.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MTBF ≥ 50000H 六、抗电强度    6.1.高压测试: 机壳与电源插座之间耐压,交流电压1500V一分钟不击穿   24v电源模块 、 铅酸电池充电器 、 锂电池充电器 、 交流适配器 、 直流转换器 、 直流稳压电源 中国销售处提供在线咨询,选型,报价,订货,资料索取, 企业电话:029-68687231;68687166;88224645       
  • 热度 28
    2011-11-12 20:03
    3668 次阅读|
    6 个评论
    NS 被 TI 收购了,TI 也会启用他们原来的渠道,很多NS 原来的渠道就会停掉了。大家都知道,NS 的很多同型号的料同其他品牌比起来,在价格上一直都是很昂贵的,此次收购后,NS的价格还会一直坚挺下去吗
  • 热度 57
    2010-11-22 17:28
    9465 次阅读|
    29 个评论
    最近瞎忙,所以很少逛论坛,也没有动笔的心情。 不过忙乱之中还是有些工作上的感悟, 以案例的方式写出来跟大家探讨。 今天谈谈本土供应商一定比外企有价格优势吗? 我做采购的第一年主要做sourcing的工作, 那一年我通过供应商的国产化为公司的变压器产品带来了很理想的cost down ,几乎是30%左右。 所以国产货有价格优势在我脑子里成了烙印。 但近两年尤其是最近,又开始涉及很多sourcing工作,其中一些案例让我对国产货一定便宜的信心产生了动摇。 换句话说,中国供应商未必就比外商有价格优势。随着外商在华设厂及中国新劳动法还是中国不断调高最低工资水平等等趋势,在人力成本这块,中国供应商的优势在逐渐消失。  没有了人力成本这一优势,中国供应商在管理水平,技术能力上,规模上的滞后使得很多中国供应商在价格上的竞争越来越吃力。规模制约采购成本模切件(die-cut) 的门槛很低,开始的投入很少,在过去十年有不少人通过做模切件富起来,拥有千万资产也不足为奇。 但现在通过正常的竞争,做die-cut 是很难成功。前段时间,我们公司一新项目需要些模切件,几家民企都竞争不过我们现有的外企die-cut供应商,外企的报价竟然低于民企的成本价。根源就在于民企的规模少,采购量上不去,模切件的成本几乎90%在于材料成本。  民企采购成本被采购规模制约着,中小型的die-cut供应商甚至只能跟broker买料,代理都沾不上边。同时规模太少,导致产品单一,面对量不是很大的需求,接单还可能导致原材料的excess. 不良率制约着生产成本问一个人问题,如果QA降低标准提高供应商的良率,采购要做什么? 如果这个人马上想到要去要求供应商降价,那么他很有做采购的天赋(题外话)。 最近为了我们公司第一款LET 手机开发Keypad,四家供应商参与报价,最后的竞价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日本供应商的价格低于国内供应商的25%。 国内供应商是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其规模是日本供应商好几倍。 究其原因,除了日本供应商想打入我们美国市场的产品,有意压缩利润空间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在于日本供应商对于这款keypad的良率可以达到85% 而国内这家供应商的良率只有70%。 良率低下,必然增加生产成本。 而良率的背后恰恰管理和技术的较量。 换句话说,管理和技术的滞后增加的生产成本。 研发和创新的滞后导致本土供应商价格竞争资格都没有这两年中,陆陆续续接触了很多本土供应商,多数都是规模很大发展的很快, 在过去5年到10年,其销售额几乎都是成倍增长。工厂扩张后,厂房,设备都是一流。但细究之下, 你发现这些工厂大多是供应山寨市场起家, 规模大了之后开始发展国内知名客户,再强一点的早在几年前开始发展国外客户。不得不承认山寨在中国这个土地上创造很多财富神话。  山寨的本质就是copy, copy不是不好,不过总是copy,永远在技术上跟在这别人后面,就永远不能大口大口吃到新鲜得食物,只能捡些残羹冷zhi . 更何况销售额不能代表利润,5年前某外企连接器的销售额2000万,5年后的今天国产供应商销售4000万,你能肯定国产供应商的获利多吗,就换到当前同一时间比也是未必。  这样还不是很糟糕,更糟糕的是连拼价格的机会都没有。 尤其体现在电子料上, 哪怕是电容电感,二三极管。国内成熟的工厂原本不多,好不容易把别人即将淘汰的产品做成熟了,人家有了新产品,性能更好,价格更便宜。 比如采用旧的电容需药4颗,人家新产品提供的新的方案可以只用一颗。 研发上的创新可以帮助零部件供应商在初级阶段达到垄断市场的效果,垄断就有定价权,其利润也时最大化的时期。采购不仅仅采购产品,有时采购的是方案。简单的在原来产品压缩成本是很难,采购辛苦供应商也难,而创新的工艺和技术带来的成本节约往往是很乐观的也是最舒心的事情。 综上所述,通过供应商本土化未必就一定能带来价格的优势。也不要惊奇本土供应商报出比外商更高的价格。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