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事业

相关博文
  • 热度 1
    2024-11-17 01:10
    131 次阅读|
    1 个评论
    在国内的众多自媒体上,一直在说当前国内职场发生的各种现象,还有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职场梗”,有人将其归结为过度内卷,也有乘机制造焦虑的文章,更有AI将替代人类职业的各种所谓的“名人说”(传言)。但我一直在思考的是,这些现象的背后到底代表了什么?是因为全球疫情造成的供应链断裂影响了大产业发展,还是真的因为网传的现代职场太卷了? 为此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包括:为什么35岁是个很难跨过去的“槛”?为什么AI那么容易造成职场恐慌?最终我在上个月,动手翻译了一篇海外观点文章,内容说的是全球人口下降造成的一系列职场问题,以及有哪些解决策略。说不上一定很有用,但比较有利于看清职场现实。 我想,一旦看清楚了混乱现象背后的逻辑,我们也就不会有过多焦虑和迷茫了吧!感兴趣的可以移步我翻译的这篇文章: 《未来职场,如何应对人口下降的挑战》 。或许它对正在从事技术工作的你没有任何启发,但也或许会有那么一点点启发和新视角。 总之,随缘吧,分享译文网址: https://mp.weixin.qq.com/s/vQzjep7Z3q3pRkUGnblh0g -------- 本文首发于【牛言喵语】公众号,由 姚晶磊 翻译(非原创)。 公众号【牛言喵语】,主张并推动跨界思维与职场经验,欢迎关注!
  • 热度 6
    2024-11-8 13:49
    1177 次阅读|
    7 个评论
    好久没来写了,觉得有点儿愧对EET的信任。刚好最近偶遇一个年轻时梦想过的技术角色,经常进实验室,于是有点儿小感触,来写一段吧。别猜是哪家实验室,可能我就是你同事呢,哈哈(跟HR说好了不表明身份,职场上第一次被人称呼:“喂”)。 上次我在EET博主的群里略微吐槽了一下,从技术岗晋升到职能岗,走所谓的“Y通道”,结果其实很难如意!我不知道写这么一篇文章,对做工程师的各位会不会有用,但总之,我经历了这么一个超级漫长的过程,如今又遇到类似于几十年前刚毕业时的工作场景,当初在职场瞎想,如今会是什么样?有点儿感触和哭笑不得。 先说刚毕业时,我的起点是在某大型造船业做现场电气(偏工艺),每天都得上船,造船业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是众所周知的。在这个人生第一份工作上,我做了好多年(同届同学在一年之内全都跳槽了)。虽说这家单位在国内一直非常非常有名,但却因为造船业普遍待遇低、环境差、工作强度大等问题,留不住年轻人。我当时负责的船电系统比较复杂,对理论、技术实操、问题解决和沟通能力要求很高,我几乎就是在本就忙得半死的几个老年工艺工程师、脾气差的一线班组长的强化培养下,最终实现了能淡定面对现场问题及独立调试整个系统。除此之外,我还自学了特定的专业英语,能与外籍设备商、船级社代表协调问题。 但年轻时的我,有那么点儿看不惯“职场世俗”,比如一些图纸上比较严重、久而未决的设计错误,每次都需要自己跑到厂部相关科室去签字(厂区面积非常大,有好几站路),跑多了就觉得麻烦,经常想:“为什么船研室的人,不到现场来解决问题”?每次去办公室解释图纸,让他们签字,他们还没概念,还要推脱!在周而复始的折腾之下,我终于辞职了! 当时的想法是:“逼我自己去外面闯一闯,有朝一日等我当领导有权了,再回来做一个能给下面签字、能解决现场问题的工艺人员”。 离开那个领域后,发现要回去没那么容易!可能还是年轻时社会经验浅,想得太美! 第二份工作是经济技术类国企,录用我的理由是因为我有特种技术背景(几个领导都是航天系统的),一进去就挺受各大领导青睐。从国际业务小朋友一直做到部门代理经理,主要工作是跟海外客户洽谈技术项目合作,还兼管公司的IT部及采购建议。之后又陆续跳到的其它公司,也都是带有研发或技术部门的企业,但我逐渐被用在了经营管理上(财务、运营、人力、战略等),进过几家非常有名的甲方及乙方企业(都是行业细分首位)。 在经营管理中,我的技术背景可以用在差异化绩效竞争上,比方说别的职业经理人只会说政策、愿景、写PPT或闭门造车。我可以看懂技术逻辑、研讨技术商用、翻译科技文献、看懂设备及数字化,再结合企业运营指标和战略目标,为顶层决策提供支持。在现场沟通方面,我能与基层和技术人员“丝滑”沟通并快速同频,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场确定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再返回总部给高层汇报。—— 但这并不会受到重视,顶多只能赢取做日常工作的群众人心,因为名企总是在顶层的通用型职业经理人的人数多,他们遇到竞争对手反倒会抱团反对,老板会端不稳“外来人才的那碗水”,而不明确支持(顶多偷偷鼓励)。 数十年来,我接触的都是难度很高的任务,跨了“经营+技术”,有的甚至还要跨“财务”,这些事在企业里本来就缺标准,业绩到底值多少钱,很难判断(有的老板都没想过有人真能给解决了)。所以我这个技术人员,偶尔走了“Y通道”的后果是:仅仅是在一堆只说不做的“文科生”高管中有生存感。虽说撇开其它不谈,拿到的待遇也不差,但失去了可持续发展保障,尤其是当我用技术手段和借力企业自身的技术团队共同突破了经营瓶颈之后,在高层基本上就没我啥事了(企业引进的多数所谓的职业经理人觉得你碍眼,技术方面他们又不懂,但我的竞争力和口碑又影响他们)。 再说今年的情况,在非常不经意间,我遇到了某个高科技企业,是非全职机会,进了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做PE(工艺),涉密。于是想起了我自己在年轻时离开技术岗位前的想法:“有朝一日…”,结果发现,原来那是总部研发中心的职能设置问题,是“约定俗成”的传统管理!如今身处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的我,也是一样的不能下现场。 唉,原来是这样! -------- 本文由 姚晶磊(我) 原创,并仅在EET发布,另: 做了跨界内容的微信公众号【牛言喵语】,推动跨界思维与职场经验,欢迎关注!
  • 热度 6
    2022-1-17 12:50
    2284 次阅读|
    7 个评论
    其实,这个问题要看每个人的不同职业生涯而定,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比方说有人是企业中/高管,并且专业领先、经验丰富,业绩也很好,那么他不论是在本身企业,亦或是跳槽去同业发展,收入都会比较稳定、比较高。 但是如果人到中年,还是普通白领一枚,专业领域和能力方面也没有自己的特长,那么在职场上就会比较危机,用“随波逐流”可能是最好的形容,看企业是否重视中年人、老员工的经验价值了! 但是对于中年创业,我可以结合自己在疫情前7年的创业经历,分享以下3条个人总结,供中年的您参考: 一、心态要绝对摆正 任何创业都不是为了只赚一份工资和养家糊口,因为创业看待“钱”的概念完全不同,寻求的是利润为先的相对价值,您辛苦赚的钱还得养活团队、支付工资、支撑办公室和设备等。 二、准备好商业计划 中年人创业肯定折腾不起,不可能有年轻人那种反反复复的试错机会,所以需要为您的未来撰写一份商业计划(包括战略愿景),这就好像您的职业规划那样重要!写完后最好找有企业创办经验的朋友提点儿建议。 三、安排家庭与资金 从职场人转为创业者,需要与家庭充份地沟通,家人的支持和理解,绝对占了您创业成功中的至少一半!创业中涉及的公司资金和个人资产按合规性是绝对分离的,所以不应该把打工人的思维带入到创业之中,否则肯定会大失所望。 综上所述,如果以上三条您还在犹豫,或者有其中一两条很难做到。那么,还是另辟蹊径去学点儿什么知识吧,再叠加上已有的经验,去为自己谋求一条更好的职场之路!因为上述三条都没准备好的话,“创业”真的对您来说是风险太高了! 除非,在您身边有个能力超凡的合伙人,行业中还给你们预留了市场份额,以及有绝对强大的关系资源,才值得去尝试一个连您自己都没想好的“创业之局”。否则您就真的会被现实捶打致死!一如那些恼人的房贷、家人生病、精力不达、孩子学费等等,几乎每一项都是您要面对的比打工更难兼顾的难关。 -------- 本文首发于【牛言喵语】公众号,由 姚晶磊(我) 原创。点击这里: 微信公众号【牛言喵语】,推动跨界思维与职场经验,欢迎关注!
  • 热度 10
    2022-1-14 15:14
    2077 次阅读|
    5 个评论
    后疫情时代的2021年,虽然经济和市场都在逐渐回暖,但依旧有上千家企业倒闭,其中还包括开业“有年头”、规模不小的企业。其实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职场经验。创业失败,其实没什么,因为在中国近两年来的“爆发式”创业大潮中,能追逐梦想并发展起来的初创团队凤毛麟角,能扛得住“疫情”风险的就更少了。 一、创业之路,其实也是你的职场 谈起“创业失败如何回归”的问题,我也可以算是亲历过的“过来人”,所以我能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体会。 我创业的国际顾问公司因遭遇“2020疫情”,如今已经在“挂起”状态。在全部停摆之前,我们有7年的国内外发展史。但全球疫情“进行时”期间,我们很难判断出海外市场的恢复时间,在股东们反复斟酌之后,没有提倡员工“共渡难关”,而是鼓励大家重新选择。 说起创业失败之后的找工作问题,社会上一直存在 些许歧义 ,有电视剧拍董事长因公司倒闭而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尴尬”;也有创业失败者因为失败,而不敢面对家人,方寸大乱,自卑感十足。 但是,我却觉得,不论创业“成”与“败”,其实都是人生非常好的一种馈赠,因为有勇气“下海”、追求过梦想的人,才能掌握对商业的全局观和敏感性,如果创业之前还有些许为其它企业“打工”的经历的话,两者结合能产生非常强大的个人能力和竞争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本身就是你的职业生涯,它不是你莫名的试探,是你的职场和人生战场之一,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此处只是关闭了一扇门,你只需去寻找并推开另一扇门,就可以面对新的阳光大道。 创业失败,首先要回归的反倒是你自己的“自信”,那些网上的职业规划师、猎头的建议,听听就行啦。 二、亮出能力,回归上班族的策略 从我这个当过“老板”的人亲自尝试,如何再回到市场上找工作的经历来看,我发现有不少公司在招聘时,反倒会比较喜欢有创业经历的人,他们没有明显的嫌弃或讨厌表现,有的甚至会觉得有创业经历的人,对未来选择会更严谨,处理事情也会更游刃有余。 但是他们对这类求职者,也会有一些特殊“喜好”,比方说希望这个人对商业、目标市场有 敏锐嗅觉 ,或是有比较高效的做事方式、学习方式,能有些自己的观点,做事能持之以恒、有冲劲。 至此,创业失败之后,应该如何重返职场?我将其总结为以下三大关键要点: 1)做任何事都要“有头有尾”,不论创业是否失败,还是因疫情暂搁一下。作为创始人的你,都应该着手以书面形式总结一篇创业得失,特别是那些贴近商业、有市场价值的部分。 2)参加面试谈背景时,如果对方面试官问及你的创业经历,你完全就可以谈一谈你的公司、你的梦想和当初想法,以及你曾经的业绩,甚至是谈谈你合作过的大客户及发展等。 3)参加面试谈观点时,始终围绕行业及专业本身,还可以在对话中加入自己的专业优势,谈谈对行业及企业发展的看法,充分利用你创业时的谈话风格和控场能力。 三、缺乏自信,是回归的最大障碍 从创业当老板的场景回到上班族的“朝九晚五”,自身的心态平衡非常重要!要知道,如果没自信,你绝对会非常难受!因为上班族要面临“金字塔”中下部人数众多的竞争,此时不淡定,就更容易惨败。 就我自己来说,我会把“创业场次”之后的找工作、参加面试,当成是下一场“见投资人”的活动,向他们描述的是我自己持之以恒的事业理念、值得自豪的经历和业绩,同时引申出我自己的工作强项和关键能力。 如果,只是一味地跟着网上的职业规划师、猎头的建议去定位未来的机会,那可能真的会让你感到无限迷茫!他们是服务于“上班族”的职业发展,其中的多数人甚至对个人创业、企业经营等方面,完全是个“文盲”。 这不仅是在浪费你的时间,打击自信、徒增伤悲,还会让你直接汇入到人潮涌动的高度竞争“白刃战”。此时的你,还能确保在职场中占据绝对优势吗? -------- 本文首发于【牛言喵语】公众号,由 姚晶磊(我) 原创。点击这里: 微信公众号【牛言喵语】,推动跨界思维与职场经验,欢迎关注!
  • 热度 6
    2022-1-13 09:19
    2413 次阅读|
    4 个评论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各类新知识的迭代速度,已远远超过了常规的知识积累。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新时代,如果还在墨守成规地应付每天工作,大概率会在未来3-5年被挤入“淘汰之局”。 2020年疫情以来,从在线学习途径上看,也有不少人每天都在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市场热门课的“碎片化学习”(视频网课、公众号、电子书、行业资料等等),但是这种不聚焦的学习方式,不仅让职场新人感到迷茫和无目标,也常让有职场经验的人感到很难落地。 那些视频上网红老师们的经验故事、知识观点,看起来都很有道理,讲得都很精彩,也都挺有“亮点”。然而,到自己实际要用时,却无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者说得出、套不上。 由此看来,我们需要再思考一下:我们花费大量时间“碎片化学习”,到底有什么用呢?其中的知识点与背后逻辑,应该如何转化为有用的“行动”,到底是什么在阻碍着转化的有效性? 我的观点是,这一切问题的根源,是那些“碎片化”知识缺乏了正统的教育结构和落地体系,特别是带有创新方法的知识,不是简单的培训分享,它带有一定的战略技术与落地性。然而,在线平台上多数的知识课程水平却参差不齐,追求课程的网红效应,强调故事精彩,但缺乏落地结构。 引用一位事业不差的老板朋友的话来说说:“抖音上的x大师培训,学到的不是什么'真知识’,就只是那些人的职场见识而已”!虽然,我也挺认同这位老板的看法,但我不认为别人分享的“碎片”一定是没用的,而是需要分析、整理和汲取其中的精华。 为此,谈谈我是如何从“碎片”中,提取出对自己有用的部分,让我不仅能积极吸收、过滤出适合自己事业的逻辑与内容,还能通过社交带动周围爱学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我将其归纳为以下三大部分: 1、对学到的“碎片知识”进行格式化处理,如进行分类和分组,分别赋予量化指标、测算不同类型“碎片知识”的搜集效率;同时,需要思考各种应用场景,来推敲这些“碎片知识”的未来可落地性、可靠性。 2、在经过上述处理后,整理出其中具有“管控”特性的要素、要点,以便能规划出一条自己能把控的学习主线;同时着手制订应用计划,设定里程碑、截止线、预期成果等等,融合已有经验,在工作场景中进行反复“假设”、推敲。 3、不断对接触到的“碎片知识”进行分析及融合,在经过上述方法多次优化之后,将“碎片知识”变成自己适用的核心竞争力,找机会在职场上主动提案,如尝试去解决工作中比较大的难题。但首次创新做法的自我目标设定,只需要60分就够了。 在实际操作中,还将涉及到更多外延。然而,这套方法的成功关键在于,你想通过它,最终获得什么? 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亦或是想创建、领导起一整个学习型组织?另外,它跟你当前在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内,想去转化出什么样的行动和业绩,也极为有关。 -------- 本文首发于【牛言喵语】公众号,由 姚晶磊(我) 原创。点击这里: 微信公众号【牛言喵语】,推动跨界思维与职场经验,欢迎关注!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