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从技术工作起步的职场人,我的发展应该跟多数人不一样。从毕业至今数十年,进过不同行业、去过不同地区、接触过不少重点项目。总有新认识的人问我:“你后来还学了哪些专业?是怎么有跨领域能力的”?每次我都会如实回答和举例。由此想来,刚好可以利用这篇文章整理一下,等下次再遇到有人问我时,就直接分享本文。
我其实一直对自己没有“职业规划”,因为我认为“职业规划”会受限于眼前的认知。但从我读书时起,我会做“学习计划”(包括与专业及爱好相关的其它知识),工作后我也延续了这一习惯,将计划与自己所期待的“小梦想”不断对齐。虽说,我会是那个答不出“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的求职者,还被有的HR认为“很学生气”,但我每次都会解释学习计划、获得的业绩与典型案例。至少在我看来,雇佣双方能否“同频”很关键!
一、多领域的做事习惯,来源于我的学生时代
我出生于科研家庭,父母都是国家科研人员,从小在中科院开办的小学、中学读书,听说我们的老师都是从各研究所、名校选拔的,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不算太低,除了要成绩好、品德好之外,还希望大家在副课和兴趣爱好上有所建树,不仅提供了优越的培养条件、实验设备,还常组织参观科研设施、听科普讲座,及组织去参加市里或国内外的竞赛。
从小学起,我的兴趣爱好就很多元,包括:编程、小制作、绘画、摄影等。其中“电子小制作”是我从小学开始就追随的方向!起因是在一次三年级的小制作比赛中,看到同年级同学参赛的是科技感十足的机器人、遥控模型,而我在五年级才做出有电子控制结构的小制作。后来到了初中,因为有物理、化学、计算机、英语等理论加持,可以找老师指导,或参考科技文献获得启发,甚至还能借用实验室做自己的实验。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和同学一起结合地理、物理、电子技术,发明了手持环境噪音监测设备,还拿出去参赛了。
可能正是因为中小学时代的成长环境,让我对两类人非常尊重:一是在我的学生时代,对我学习影响最大的老师、教授;二是在职场中,有专业深度和独立观点的同事、领导(我在「牛言喵语」公众号上写过一篇文章《老板,我们做朋友吧!》,说的就是在离职后还有专业交流的前领导、前同事)。其实对于我来说,不同专业领域是能融合的,至少不存在打不通的“信息孤岛”、“部门墙”,如果有,那一定是还没掌握“融合之道”。事实上在我工作过的多段工作场景之中,我能比其他人更快突破沟通障碍、破拆矛盾。
二、虽横跨不同领域,但事业支撑点始终还是技术
从90年代至今,我专职从事过的职业横跨了将近10个专业领域,如今我从事的工作属于“经济技术”类(又叫:技术经济),这是一个研究经济发展与技术发展平衡性、有效性的学科,与科技企业、规模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从2007年至今,我进过4家行业细分首位企业,利用“技术+管理”的融合方法,研究并突破过诸多“历史难题”,如:企业海外发展问题、高科技企业的转型升级障碍、某类产品的新技术路径不明确、企业资本价值评估不明朗等等。
多年以来,我每段经历都跟技术紧密相关,而且不仅抛不开我的技术经验,还得按需学习其它方向的标准。从大型制造业的“纯技术”发展到“经济技术”,我经历了以下的成长阶段。
1、一个有点儿小拘谨的“技术课老师”
我的职场可以从实习期说起,因为长得不够壮实而没有和同学们一直在船上工作。随后我被老师推荐给了教务处,让我去带低一届的专业课,虽说我平时能辅导同学作业,但真要让我站上讲台时,我当时不敢!推脱了好几次,最后的最后还是在老师的鼓励下,硬着头皮上了。记得向学弟学妹作自我介绍时,我的声音都是抖的!好在没有传说中的学生在课堂会捣乱的现象,也没被任何学生欺负过,有的学生在课外起冲突、打架,也能听我规劝,我也没有找家长告状的习惯。要说我当时是否真有能力胜任?我也不知道,只觉得大家关系很好的,慢慢的差生们的成绩也开始转好。在我毕业时,学校想让我留校当老师,但最终我还是被船厂要走了。
2、一个喜欢复杂电子技术的“大学生”
毕业后,我在某造船企业工作了将近5年,做现场的电子电气工艺(调试、维修、工控编程、培训等)。造船业现场是个非常典型的重型工业环境,条件苦、压力大、常加班、粉尘多,还因立体作业而危险倍增。这是一个既需要年轻人的体力和技术,但又留不住年轻人的地方,同在现场工作的同届同学在几个月内就全跑了。但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因为电子技术是我从小的爱好,我还喜欢外观科幻的仪器舱、控制台、通信设备。我的业绩一直不差,口碑和人缘也挺好的,还常被外厂借走,解决过不少技术问题。后来不知谁给我起了个绰号:大学生。于是一上船就会被人叫“大学生”,有时候看看对方… 我也不认识。
多年后我想从造船厂离开,是因为看多了造船现场的严重事故,通常自己小心翼翼不一定有用,造船业的立体作业环境非常复杂,有些外包工缺乏安全意识而违章可能就会伤害到无辜!当时我同事里就有比我大几届的伤得躺在床上丧失了劳动力,还有同事因伤落下隐患!我自己也经历过两次别人违章引起的严重事故,好在命大。
3、一个跟上了浦东开发开放步伐的“小朋友”
我在造船厂工作快5年时,偶遇了时代转机 —— 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了!陆家嘴、金桥、张江的规划都定型了。媒体上不断涌现的新区建设新闻、未来展望、外企待遇等宣传都非常吸引我!我想要依靠自己能力重新选择更安全、更舒适的新方向,但却完全没有想到“船舶电气专业”一旦脱离了造船业就几近作废,一连应聘了几家世界500强、知名民企,人家一看我船舶电气专业就模棱两可地不想要,有的还通过了初试、复试,但最终还是因为“船电”与“电气”有差异而不录用!
好在,我遇到了国家某部正在浦东新区筹备的涉外公司,岗位是:机房管理。我先在机房做了一段时间的技术工作,此后因为一次非常偶然的内部帮忙,我被业务领导看中,先后调去了多个国际业务部门,变成了带有技术性质的涉外商务人员,为中国与海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技术合作提供支持,参与了国家间的国际商务谈判、起草涉外合同、参加国际技术研究、选拔工程技术人才及负责出国人员培训等等。
跟我共事的同事们相比,我的国际业务经验差好大一截!他们多是浦东新区从海外高薪引进的不同领域的国际技术人才。另外,我在这家公司里的年龄最小,被大家赐予一绰号:“小朋友”。
4、一个又叫“Tony”又叫“King”的外企试水者
当我的国际业务水平积累到一定高度时,海外客户和认识的人也开始变多。随后就开始不断遇到外企伸来的“橄榄枝”,有在上海的外资企业,也有海外客户想说服我出国,但因为当时我对外部商业世界的认知非常有限,很难判断什么方向更好,有的机会就那么放弃了。
在那段时间里,我为我的学习计划增加了原则:
此后,当我离开那家人人叫我“小朋友”的国企之后,我转身进了一家网友在的外企。其实在入职之前,我并不知道那个网友是外企的中方老板,我还免费帮他了两个挺大的忙。当我们网友见面后,他当面把我给说服并“挖走”了。为了适配外企的称呼文化,也为了这位“网友老板”能叫顺口,我干脆就在外企职场沿用了网上昵称:“Tony”。在这家外资的IT公司里,我任职HR经理,还分管平面设计师的指导、设计稿决策,偶尔还参加电子商务平台的测试。
再往后,在经历了一家只谈了几分钟就录用我的外企之后(同样是做技术相关),又被别家公司的老板“用力”推荐给了一家香港的跨国公司,那是一家除了我是中国人之外,连带老板和员工都是老外的公司。这家公司属于国际二级分包商,他们用我的原因是因为有国内知名企业家引荐,还有就是我有技术背景和国际业务经验。初入公司时,我的职位名称是:Sourcing,主要是去跟工厂对接国际采购订单,如:图纸核对、工艺研讨、制造品质、装柜前抽检等。后续随着内部升职,被调到总部的全球投资与财务部,负责跨国战略落地、收并购中的技术评估、研发项目管理等工作。在那里,我的英文名字变成了:King。
5、一个被客户老大赐予了“大牛”昵称的人
2006年对我来说是人生中比较重要的转折点,我遇到了一家数一数二的顾问公司,但即便是很快拿到了书面offer,也没立即跳槽。而是在接下去的一年时间内充分与对方高管接触,了解顾问公司的业务模式、项目模式,以及思考我到底能发挥什么、能学什么?然后才在一年之后跳槽。在这家顾问公司内,我主要负责一些知名上市公司的转型变革项目,还分管特定行业的前瞻性研究、商业建模等工作。其间有一家名企在项目规划与设计阶段非常费劲,为此我们项目组常忙通宵,突然在某天早上,我就荣获了客户老大赐予的名号:“大牛”!我想着,反正我在不同职场都有昵称,大牛就大牛吧,我认!
但没想到,“大牛”称号随后就被同事及客户传开了。在每次上新项目之前,就有商务同事积极“通知”客户:“我们公司‘大牛’要上这个项目”,然后客户就开始期待,真见到我的真身时,就会自然熟。另外,我还推动过各部门间的知识交流,让不同部门能互相了解对方的专业知识,以及做了份面向各地分公司及客户的电子刊物,结果“大牛”这个名字传播了6万多读者!
其实顾问公司这段经历相对来说是挺有价值的!我可以从乙方身份参与知名上市公司总裁办、董事会的转型变革工作,还可以融入技术经验、中基层沟通能力,与客户各部门进行多职能沟通及研讨,也可以用外企积累的高管经验与客户的财务总、副总裁及老板交流,让项目更契合实际及更易于落地,为此还在项目结束后积累起了大量的友谊。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分别被3家行业细分第一位的香港上市公司作为专业人才引进任专业高管,主要解决的问题均是围绕着企业关键时期的转型升级、组织效能提升、技术创新与商业应用等方向,同时还负责设计及制定对应的新方法论、内部标准、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等。有意思的是,“大牛”的昵称也随着背调流传进了这几家名企。
三、技术人的多元发展,绩优与人脉资源缺一不可
对于多数社会观念来说,我的经历可能不太具有参考性。一是因为前面说过的,不少HR认为我没有“职业规划”、太理想化;二是因为我跨行业多,会被误认为做事没有持续性。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自始至终没有偏离过自己喜欢的电子电气技术,这只不过好比是我在一个桌子上放置了更多个盘子而已,但桌子自始至终还在那里。虽然别人看我变化多端,但在入职过的企业里,我的业绩都能冲上业绩榜单,还获得过一些企业的创新奖项。
回顾几十年的路程,有些关键要素与资源推动了我的梦想:
在当前大环境萎靡不振、同龄人因“社会性年龄歧视”等问题而倍感焦虑的时代,我这个工作了数十年的“大龄”依旧坚守着我的“学生气”事业路线继续前行,因为我既有学习标杆,又有一同前行的专业伙伴,还有自己热爱的多领域事业。
--------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牛言喵语】主笔人:姚晶磊(原创),
公众号【牛言喵语】,旨在推动跨界思维与职场经验,欢迎关注!
作者: 牛言喵语, 来源:面包板社区
链接: https://mbb.eet-china.com/blog/uid-me-41504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