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竞争力

相关博文
  • 热度 7
    2024-11-18 19:39
    373 次阅读|
    3 个评论
    为什么我要起一个这么奇怪的话题?其实这是我之前困惑的事,进一些知名的高科技企业总能遇到HR关卡 —— 人才测评,让填一个问卷,HR用计算机的结论看看我是否适岗。 在我刚毕业时,在我单纯只做技术工作时,那东西测出来的结果,看起来好像还是那么回事儿,确实结果还可以。但随着我渐渐发展到公司管理层,工作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和事要平衡,还要承担和发愁部门KPI指标之后,遇到的人才测评结果却总会“爆表”、“异常”、“看不懂”,有的公司通过猎头找到的我,但最后面试官会认为,我是在故意乱填(甚至有的公司夸张到,以为我是同行派来捣乱的)。 后来实在是太好奇这个事了!因为它真的是让我错过了进名企的好机会,有一次虽然面试都到了最后一关完成,在跟各部门领导开茶话会了,但依旧因为人才测评不对劲,那位管入职的领导冲进来质问我,为什么我的思考那项完全不像技术人?现场瞬间鸦雀无声(本来人们是来跟我认脸熟的)。 到底是计算机的算法有问题?还是我自己发展起来的路径有问题? 刚好有幸在我们公司的一个海外研发项目中,接触并学习了组织测量模型的设计原理,还考了个国际测评分析师的证。 于是谜底解开! 原来人才测评工具在设计时都有一个应用范围,不同的应用有对应的不同的算法和指标。但中国国内这方面的市场不太规范,HR也不具备模型的鉴别能力,他们在采购时只能看第三方服务过的企业logo(很多是假的)来判断模型是否专业。而且国内人才测评模型“套壳”的现象非常多,其模型主要来源于两个门类,好点儿的是国外专利到期的医学应用模型、心理学开源模型(用于测量心理有障碍的人群),差点儿的干脆就是类似于FBTI这类娱乐型模型改的(FBTI被美国学术界称为上世纪的骗局)。 我用了我们国际项目中的海外模型测了一下我自己,嗯!真像我的风格:技术型+策略型,本性还有点儿内向,还测出在项目中有53%的负压力(焦虑来源),来源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支持(确实我英语不太好,数据基础也有点儿跟不上)。 总结:国内有的人才测评是用在医学上,测量精神和心理问题的。 写出来可能会被怼,但我只希望高科技企业理智点儿判断你们要的复合型人才,因为技术人员发展到管理层,那些业绩非常好的人,真的会有更契合实际的商业视角与思维,因为他们懂技术能看得更远更实用。 -------- 本文由 姚晶磊(我) 原创,并仅在EET发布,另: 做了跨界内容的微信公众号【牛言喵语】,推动跨界思维与职场经验,欢迎关注!
  • 热度 5
    2024-11-8 13:49
    1072 次阅读|
    6 个评论
    好久没来写了,觉得有点儿愧对EET的信任。刚好最近偶遇一个年轻时梦想过的技术角色,经常进实验室,于是有点儿小感触,来写一段吧。别猜是哪家实验室,可能我就是你同事呢,哈哈(跟HR说好了不表明身份,职场上第一次被人称呼:“喂”)。 上次我在EET博主的群里略微吐槽了一下,从技术岗晋升到职能岗,走所谓的“Y通道”,结果其实很难如意!我不知道写这么一篇文章,对做工程师的各位会不会有用,但总之,我经历了这么一个超级漫长的过程,如今又遇到类似于几十年前刚毕业时的工作场景,当初在职场瞎想,如今会是什么样?有点儿感触和哭笑不得。 先说刚毕业时,我的起点是在某大型造船业做现场电气(偏工艺),每天都得上船,造船业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是众所周知的。在这个人生第一份工作上,我做了好多年(同届同学在一年之内全都跳槽了)。虽说这家单位在国内一直非常非常有名,但却因为造船业普遍待遇低、环境差、工作强度大等问题,留不住年轻人。我当时负责的船电系统比较复杂,对理论、技术实操、问题解决和沟通能力要求很高,我几乎就是在本就忙得半死的几个老年工艺工程师、脾气差的一线班组长的强化培养下,最终实现了能淡定面对现场问题及独立调试整个系统。除此之外,我还自学了特定的专业英语,能与外籍设备商、船级社代表协调问题。 但年轻时的我,有那么点儿看不惯“职场世俗”,比如一些图纸上比较严重、久而未决的设计错误,每次都需要自己跑到厂部相关科室去签字(厂区面积非常大,有好几站路),跑多了就觉得麻烦,经常想:“为什么船研室的人,不到现场来解决问题”?每次去办公室解释图纸,让他们签字,他们还没概念,还要推脱!在周而复始的折腾之下,我终于辞职了! 当时的想法是:“逼我自己去外面闯一闯,有朝一日等我当领导有权了,再回来做一个能给下面签字、能解决现场问题的工艺人员”。 离开那个领域后,发现要回去没那么容易!可能还是年轻时社会经验浅,想得太美! 第二份工作是经济技术类国企,录用我的理由是因为我有特种技术背景(几个领导都是航天系统的),一进去就挺受各大领导青睐。从国际业务小朋友一直做到部门代理经理,主要工作是跟海外客户洽谈技术项目合作,还兼管公司的IT部及采购建议。之后又陆续跳到的其它公司,也都是带有研发或技术部门的企业,但我逐渐被用在了经营管理上(财务、运营、人力、战略等),进过几家非常有名的甲方及乙方企业(都是行业细分首位)。 在经营管理中,我的技术背景可以用在差异化绩效竞争上,比方说别的职业经理人只会说政策、愿景、写PPT或闭门造车。我可以看懂技术逻辑、研讨技术商用、翻译科技文献、看懂设备及数字化,再结合企业运营指标和战略目标,为顶层决策提供支持。在现场沟通方面,我能与基层和技术人员“丝滑”沟通并快速同频,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场确定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再返回总部给高层汇报。—— 但这并不会受到重视,顶多只能赢取做日常工作的群众人心,因为名企总是在顶层的通用型职业经理人的人数多,他们遇到竞争对手反倒会抱团反对,老板会端不稳“外来人才的那碗水”,而不明确支持(顶多偷偷鼓励)。 数十年来,我接触的都是难度很高的任务,跨了“经营+技术”,有的甚至还要跨“财务”,这些事在企业里本来就缺标准,业绩到底值多少钱,很难判断(有的老板都没想过有人真能给解决了)。所以我这个技术人员,偶尔走了“Y通道”的后果是:仅仅是在一堆只说不做的“文科生”高管中有生存感。虽说撇开其它不谈,拿到的待遇也不差,但失去了可持续发展保障,尤其是当我用技术手段和借力企业自身的技术团队共同突破了经营瓶颈之后,在高层基本上就没我啥事了(企业引进的多数所谓的职业经理人觉得你碍眼,技术方面他们又不懂,但我的竞争力和口碑又影响他们)。 再说今年的情况,在非常不经意间,我遇到了某个高科技企业,是非全职机会,进了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做PE(工艺),涉密。于是想起了我自己在年轻时离开技术岗位前的想法:“有朝一日…”,结果发现,原来那是总部研发中心的职能设置问题,是“约定俗成”的传统管理!如今身处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的我,也是一样的不能下现场。 唉,原来是这样! -------- 本文由 姚晶磊(我) 原创,并仅在EET发布,另: 做了跨界内容的微信公众号【牛言喵语】,推动跨界思维与职场经验,欢迎关注!
  • 热度 2
    2024-1-5 00:18
    577 次阅读|
    0 个评论
    许茹芸的歌曲《突然想爱你》中唱到“爱到极度疯狂,爱到无法想像…在每次与你擦肩的瞬息,如今是你让我想起,那停摊已久停摆已久的心灵…”,唱出了对爱情的极度疯狂与追求。 然而在事业上、职场上,也有极少数人有着如爱情般的对自身工作、自己事业的痴迷和疯狂。对于其中的成功者、成就者,身后有无数的“粉丝”一路追随、试图赶上知识的脚步。然而真的能赶上的,一直只有凤毛麟角的人! 对于学习努力者,有人拼命阅读各种成功学、传记和管理书籍,还寻求那些外表看似成功的“说教者”给予职业发展指导。明明他们就是非常非常努力,但却一直无法形成适合自己灵活操控的“方法论”。面对散乱、无序的学习方向,颇为头疼。虽然也会在工作中尝试新方法,但却总是收效甚微。 另一种学习者,他们会始终如一地、痴狂地专注于某一个大方向,拼命追逐,他们的目标可能显得挺“虚无”,甚至让旁人摸不到头脑,如未来要成为:上市公司老板、科学封面人物、高管策划者、深空探险等等。然而,这些“虚无”正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成功的人、成功的公司所具备的重要特质。 那么,现在就知道了如何成功的“要诀”,是要为自己确定一个远大到…似乎追也追不上的大方向吗?我可没说过这样就能成功!“要诀”不是咒语,不是念念就能成功的!但我完全可以为“要诀”再赋予一些运作法则,让你的“大方向”能够真实地对接事业。我的做法如下: 明确价值主张: 澄清你自己活着的意义、工作的价值及相关经历回顾,将其写在纸上,然后提取出具有共性的关键词,如沟通、澄清、计划、分析、复盘、纠偏等等,然后为关键词分别写描述,这个做法能让你在学习、社交、工作时,根据这份词汇表抓住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遇,让事业具备“外驱力”; 发掘擅长的事: 整理出你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中的好办法、优于他人的做法,并将其从生活中剥离出来,以条目式的方式罗列到纸上,写成一份短句记录表。根据这份短句记录,你就能想清楚自身有那些独有的“独门秘技”,这些正是你的“自驱力”,将它们不断尝试用于工作上,就能提高工作效率与定力; 圈定事业意义: 随着以上两个维度的不断丰富,就能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上,发现你正从事工作的意义、与自身大方向的差距、路径(这条路径实际上是随着你的见识、机遇、学习而不断更新的),你就能发现与行业上下游、工作环境及社交人脉之间的真实关系和专业关联,再复盘自己的事业价值和定位。 以上是根据我的职业发展道路整理出的自创逻辑,它不仅仅在我刚毕业时、年轻拼搏时、人入中年后,支撑着我的事业追求与阶段目标,并且还助力我不断突破阶段目标、制定更远、更新的方向;另外,它还非常有利于推动我与更多专业领先者、其它行业有想法的专家进行交流与互助。 如今的我,一想到自己的大方向和事业愿景,脑海里就会是许茹芸的那句:“爱到极度疯狂…”。 这个时代多精彩啊!感谢在我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位知识同行者! -------- 本文首发于【牛言喵语】公众号,由 姚晶磊(我) 原创。点击这里: 微信公众号【牛言喵语】,推动跨界思维与职场经验,欢迎关注!
  • 热度 6
    2022-1-17 12:50
    2238 次阅读|
    7 个评论
    其实,这个问题要看每个人的不同职业生涯而定,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比方说有人是企业中/高管,并且专业领先、经验丰富,业绩也很好,那么他不论是在本身企业,亦或是跳槽去同业发展,收入都会比较稳定、比较高。 但是如果人到中年,还是普通白领一枚,专业领域和能力方面也没有自己的特长,那么在职场上就会比较危机,用“随波逐流”可能是最好的形容,看企业是否重视中年人、老员工的经验价值了! 但是对于中年创业,我可以结合自己在疫情前7年的创业经历,分享以下3条个人总结,供中年的您参考: 一、心态要绝对摆正 任何创业都不是为了只赚一份工资和养家糊口,因为创业看待“钱”的概念完全不同,寻求的是利润为先的相对价值,您辛苦赚的钱还得养活团队、支付工资、支撑办公室和设备等。 二、准备好商业计划 中年人创业肯定折腾不起,不可能有年轻人那种反反复复的试错机会,所以需要为您的未来撰写一份商业计划(包括战略愿景),这就好像您的职业规划那样重要!写完后最好找有企业创办经验的朋友提点儿建议。 三、安排家庭与资金 从职场人转为创业者,需要与家庭充份地沟通,家人的支持和理解,绝对占了您创业成功中的至少一半!创业中涉及的公司资金和个人资产按合规性是绝对分离的,所以不应该把打工人的思维带入到创业之中,否则肯定会大失所望。 综上所述,如果以上三条您还在犹豫,或者有其中一两条很难做到。那么,还是另辟蹊径去学点儿什么知识吧,再叠加上已有的经验,去为自己谋求一条更好的职场之路!因为上述三条都没准备好的话,“创业”真的对您来说是风险太高了! 除非,在您身边有个能力超凡的合伙人,行业中还给你们预留了市场份额,以及有绝对强大的关系资源,才值得去尝试一个连您自己都没想好的“创业之局”。否则您就真的会被现实捶打致死!一如那些恼人的房贷、家人生病、精力不达、孩子学费等等,几乎每一项都是您要面对的比打工更难兼顾的难关。 -------- 本文首发于【牛言喵语】公众号,由 姚晶磊(我) 原创。点击这里: 微信公众号【牛言喵语】,推动跨界思维与职场经验,欢迎关注!
  • 热度 10
    2022-1-14 15:14
    2052 次阅读|
    5 个评论
    后疫情时代的2021年,虽然经济和市场都在逐渐回暖,但依旧有上千家企业倒闭,其中还包括开业“有年头”、规模不小的企业。其实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职场经验。创业失败,其实没什么,因为在中国近两年来的“爆发式”创业大潮中,能追逐梦想并发展起来的初创团队凤毛麟角,能扛得住“疫情”风险的就更少了。 一、创业之路,其实也是你的职场 谈起“创业失败如何回归”的问题,我也可以算是亲历过的“过来人”,所以我能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体会。 我创业的国际顾问公司因遭遇“2020疫情”,如今已经在“挂起”状态。在全部停摆之前,我们有7年的国内外发展史。但全球疫情“进行时”期间,我们很难判断出海外市场的恢复时间,在股东们反复斟酌之后,没有提倡员工“共渡难关”,而是鼓励大家重新选择。 说起创业失败之后的找工作问题,社会上一直存在 些许歧义 ,有电视剧拍董事长因公司倒闭而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尴尬”;也有创业失败者因为失败,而不敢面对家人,方寸大乱,自卑感十足。 但是,我却觉得,不论创业“成”与“败”,其实都是人生非常好的一种馈赠,因为有勇气“下海”、追求过梦想的人,才能掌握对商业的全局观和敏感性,如果创业之前还有些许为其它企业“打工”的经历的话,两者结合能产生非常强大的个人能力和竞争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本身就是你的职业生涯,它不是你莫名的试探,是你的职场和人生战场之一,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此处只是关闭了一扇门,你只需去寻找并推开另一扇门,就可以面对新的阳光大道。 创业失败,首先要回归的反倒是你自己的“自信”,那些网上的职业规划师、猎头的建议,听听就行啦。 二、亮出能力,回归上班族的策略 从我这个当过“老板”的人亲自尝试,如何再回到市场上找工作的经历来看,我发现有不少公司在招聘时,反倒会比较喜欢有创业经历的人,他们没有明显的嫌弃或讨厌表现,有的甚至会觉得有创业经历的人,对未来选择会更严谨,处理事情也会更游刃有余。 但是他们对这类求职者,也会有一些特殊“喜好”,比方说希望这个人对商业、目标市场有 敏锐嗅觉 ,或是有比较高效的做事方式、学习方式,能有些自己的观点,做事能持之以恒、有冲劲。 至此,创业失败之后,应该如何重返职场?我将其总结为以下三大关键要点: 1)做任何事都要“有头有尾”,不论创业是否失败,还是因疫情暂搁一下。作为创始人的你,都应该着手以书面形式总结一篇创业得失,特别是那些贴近商业、有市场价值的部分。 2)参加面试谈背景时,如果对方面试官问及你的创业经历,你完全就可以谈一谈你的公司、你的梦想和当初想法,以及你曾经的业绩,甚至是谈谈你合作过的大客户及发展等。 3)参加面试谈观点时,始终围绕行业及专业本身,还可以在对话中加入自己的专业优势,谈谈对行业及企业发展的看法,充分利用你创业时的谈话风格和控场能力。 三、缺乏自信,是回归的最大障碍 从创业当老板的场景回到上班族的“朝九晚五”,自身的心态平衡非常重要!要知道,如果没自信,你绝对会非常难受!因为上班族要面临“金字塔”中下部人数众多的竞争,此时不淡定,就更容易惨败。 就我自己来说,我会把“创业场次”之后的找工作、参加面试,当成是下一场“见投资人”的活动,向他们描述的是我自己持之以恒的事业理念、值得自豪的经历和业绩,同时引申出我自己的工作强项和关键能力。 如果,只是一味地跟着网上的职业规划师、猎头的建议去定位未来的机会,那可能真的会让你感到无限迷茫!他们是服务于“上班族”的职业发展,其中的多数人甚至对个人创业、企业经营等方面,完全是个“文盲”。 这不仅是在浪费你的时间,打击自信、徒增伤悲,还会让你直接汇入到人潮涌动的高度竞争“白刃战”。此时的你,还能确保在职场中占据绝对优势吗? -------- 本文首发于【牛言喵语】公众号,由 姚晶磊(我) 原创。点击这里: 微信公众号【牛言喵语】,推动跨界思维与职场经验,欢迎关注!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