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记忆中的重要地标,南山书城,我看到了《完美竞技》,直面去理解还以为是一本游戏和电竞的宝典,但实际上却是一本论述IBM Thinkpad 产品研发和迭代的好东东。而今,Thinkpad 似乎没有了彼时的统治力,消费者似乎把更多的目标投向了苹果的Macbook 或者手机终端产品,但对于传统的商务精英,也许Thinkpad是更为沉稳和干练的象征,所以我在互联网上发现了内藤在正德《Thinkpad之道》,两本书承前启后,各有侧重,受益匪浅。 Thinkpad 是系统级的消费电子产品,产品从IBM时代的几乎统治级的地位到联想时代的群雄争霸,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市场需求环境,客户需求变化,到竞争对手的变化,而Thinkpad 的研发Team ,核心人员是来自日本的大和实验室,承前启后,因势利导,与时俱进,最终打造了很多经典的满足客户的产品。 《完美竞技》里面有一个细节描述,当时研发人员着手打造一款超薄的notebook ,至于厚薄到什么程度,就是需要达到可以放进信封,开发人员需要同硬盘厂商去联合开发合适的硬盘;需要同主板和芯片厂家去开发合适的主板;需要同LCD厂家寻找合适的LCD,还有系统的散热,功耗等一系列挑战的工作要最终完成,来回的开发,测试,适配,实验,最终达到了可以在发布会上惊艳的效果,直接从信封里面将笔记本拿出来。 其实,在Thinkpad 的发布会之前1天左右,苹果刚刚也发布了macbook air,发布会的效果也是从信封直接取出笔记本,所有的Thinkpad 开发人员都惊出一身冷汗,如果发布会无法完成从信封取出笔记本,就意味着产品和竞品的首轮PK已经落败,整个项目的研发收益面临巨大的危机。或许,同为友商有相同的研发策略会涉及到更多商战之争,而从产品研发的角度来看,只有群策群力,追求极致,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精益求精不是不顾实际的盲目高要求,比如锤子手机T1,在试产阶段有点盲目的追求产品外观要求,导致产品迟迟无法进入量产,导致产品发布后,PPT手机,影响了产品的成功。 《Thinkpad之道》里面有几个细节也是挺有意思:第一款电池笔记本电脑,Thinkpad 700c开发过程中,作为首席工业设计师的内藤正在,并没有住在公司预定的万豪酒店,而是住在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工厂的办公室里,这和美国的乔纳森开发Macbook air 蹲在深圳富士康的工厂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开山级的消费电子产品,需要的是研发设计人员深入一线,深入现场,而不是实验室内出精品,走出实验室就是废品的产品研发。而在现实的研发中,很多年轻的研发人员鄙视工厂,不想去工厂一线去钻研和了解生产实际,去了解操作和生产的过程,导致大量的产品的可制造性非常的差,量产难度非常的高,导致产品成本和交付能力受到影响,最终导致产品没有成为一个靓品。同样,书中也谈到了库克当时在IBM PC部门做供应链的相关管理工作,从职责来看库克有点像一个新产品导入的项目经理,当时他极力说服研发的工程师更改产品设计,满足产品自动化的量产生产要求,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最终获得了成功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库克先生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成本管理能力是在IBM就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了。 同样Thinkpad 产品的迭代是和客户的需求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最开始,客户需要将电脑从美洲带到欧洲办公,有了Notebook; 然后Notebook 需要放在飞机小桌板上办公; 后面就是Notebook 进入校园以后被各种“后浪”虐待,产品本身需要去提升密封性,材料抗划伤,结构抗压等等; 最后就是极致轻薄,不想提着公文包让手臂脱臼; 整个产品系列的演进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也是非常有效果的,从这里我就联想到了后面IBM卖给华为的IPD,产品研发的管理经验,管理体系也是IBM积累了数年的经验和教训,最终给了华为很大的帮助。 无论是Thinkpad,还是Macbook Air 都是产品研发人员,工业设计人员,软件工程师 呕心沥血,不断付出和努力去思考和探索的结果; 另外,再美好设计的产品,都必须要具备可制造性,具备量产的能力,所有的产品研发忽视供应链的因素都将是一个空中楼阁,市场/研发/供应链必须完美结合,才是产品和市场的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