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紫光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热度 25
    2016-1-22 14:26
    2201 次阅读|
    4 个评论
    “产业”莫变“惨业”,空“心”莫成空“芯”!---民进党“上台”对两岸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大寒”时节逢“降温”,台湾“蓝天”变“绿地”。民进党会有哪些新的半导体产业政策,业界“望眼欲穿”却“雾里看花”。而新政对产业各环节又有几多影响,且看权威分析。   制造业:墨守成规 严格管控 春江水暖鸭先知,台湾的制造企业,联电、力晶和台积电等均已提前布局:联电和力晶早已“明修栈道”,通过“合法”渠道申请在大陆建厂,并且进展良好,开弓没有回头箭,自是不会受“新政”影响;而唯一可能存在变数的台积电南京建厂一事,因为台积电早已获得批文,并且处处强调“奉公守法”,刻刻表现“谨小慎微”的台积电肯定也希望低调处理,未来会更加强调在台湾增加投资,对南京厂技术严格遵守“规定”,最终结果应该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而对上述企业在大陆工厂的变化可能在于:新的政策可能会更加严格管控在大陆工厂的技术节点,强调不能在大陆发展先进工艺;严格管控高阶人员,以防高管和技术流失;更加强调知识产权“保护”。这样会把上述“工厂”变为“车间”,更加缺乏先进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平台性。技术节点、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上,或许达不到原先规划的标准和期望。这会降低上述台湾Foundry在大陆“车间”的竞争力,这对台湾的企业不利,而对欲在上述工厂生产的客户来说,也必须慎重考虑这一变化。 设计业:戒急用忍 放开无期 因为制造业---主要是Foundry,也包括封装---的“一枝独秀”,“台湾政府”对制造业的西进,其实是“七分信心,三分担心”,担心主要来自怕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的流失。但对设计业却是“忐忑不安,患得患失”:台湾设计公司的主要市场大多在大陆,如不西进大陆,会导致台湾设计产业被竞争对手抢了先机,但又怕企业西进,在大陆“扎根发芽”,导致岛内空心化;大陆产业资金充沛,台湾企业也急需合作,但又担心陆资入台,对台湾设计产业形成“控制”。这种矛盾的心态和不自信的摇摆随着台湾设计产业停滞不前、大陆设计产业蓬勃发展的此消彼长将会更加明显。 或忌惮于大陆资本的“来势汹汹”,或忌惮于岛内舆论的“众口铄金”,估计新政在设计产业的放开上会“戒急用忍”,短期之内难有时间表。最可能的结果可能会是在台湾业绩的呼吁下,最后用“整体限制,个案分析”的模糊政策来处理设计产业和大陆的合作。 紫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在目前台湾讲究“政治正确”、“绿”叶不愿配“红”花---何况红的发紫---的氛围下,紫光算是当了一回被打的“出头鸟”。你情我愿的紫光矽品“恋”,肯定是被“棒打鸳鸯”了,不过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日月光已经成为矽品第一大股东,矽品众多外资股东“见好就收”所致。紫光入股力成和南茂两个案例,首先程序上会被“一拖二缓三审查”,最终全部通过的概率会比较低。很有可能某一个案例会被有条件通过,而另外一个因为种种原因“友好”分手。紫光在台湾的投资,“好事肯定多磨”,但“多磨未必好事”,能有个案通过,对紫光来说也算“小确幸”了。 至于业界期盼的,对两家都有利的紫光和联发科的“孙刘联盟以抗曹”,肯定是“灰飞烟灭,漫漫无期”了。首先对紫光所谓“政府背景”以及“气吞万里如虎”的担心,新的政策或许更加限制紫光在台湾的“一举一动”,入股或者和联发科合作只能是“奢望”了。同样,远离政治的联发科,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更不敢提和紫光合作。对这两个“高手”来讲,只能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了。 变数与确定:宽以陆资入台,严以人员流动 对紫光的“严防死守”不代表对所有陆资的拒绝。在当今大陆半导体资本充足,台湾业界亟需“支援”的大背景下,或许新的政策会考虑产业需求,某些环节放开,某些特定案例特定分析,既吸引大陆资本,发展台湾产业,又能“顺应”业界声音,还能给到大陆政府姿态。把握这个尺度并不难,应该会在某些案例上得到体现!当然,无论哪个环节的放开,都会强调股本比例不得过高,不能影响董事会,不参与日常管理,不得技术外流等苛刻条件。而审批的时间和流程上,也会更加“谨慎”和更加“全面”。 与上面存有变数不同的是,确定的是两岸业界的交流活动会萎缩,人员流动短期内会减少。首先在新的“政府”上台后,双方业界肯定抱着观望、摸索、等待的心态,不论政策出台还是尺度把握,短期内难有明显突破。这会导致两岸业界的交流大幅减少。而在台湾当前舆论环境下,半导体业者加入大陆产业,尤其是高端人才,会面临着“舆论审判”的挑战。同时,因为台湾产业发展的缓慢以及大陆产业环境的提升,会导致更多台湾的业者希望来大陆发展,或许会出台新的政策限制台湾业者的人员流动。 期盼与呼吁:合作更美好,期盼共腾飞 虽然在制造等环节,大陆产业和台湾业界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但经过过去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大陆涌现出海思、展讯、中芯、长电和澜起等多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公司,产业基础更加雄厚,产业布局更加自信,产业前景更加美好。而在当今终端市场多在大陆,政府又成立了国家级的集成电路小组和国家级的产业基金后,大陆的视野则比以前更加宽广,在世界产业中的影响力空前提升!大陆半导体产业的腾飞已然成势! 反观台湾,从2000年后,经济发展缓慢。2015年台湾的经济规模,仅高于大陆排第七的河北省,是大陆的几十分之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高科技领域,台湾的面板等产业已变“惨业”,半导体虽然现在还是台湾的“优势产业”,但在变化快、投入大、风险高的半导体领域,这种“优势”能维持多久,不得而知,但如果无法融入大陆庞大的市场,无法融入大陆崛起的产业链,那或许很快会在产业合作的潮流中被边缘化! 新年伊始,国际上的产业巨头高通与贵州省政府共同成立合资公司贵州华芯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英特尔与澜起科技和清华大学携手发展,这些国际上的巨头已将融入中国的战略转化为行动,这或许让台湾业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更有意思的是,有“硅谷西点军校”称号的仙童半导体宣布接受大陆华润/华创集团的收购;昨天美国的触控厂家新思(Synaptics)被爆出即将与一家中国投资集团达成收购协议。这也表明大陆半导体的视线,更有信心越过那道浅浅的台湾海峡,投向更加辽阔的远方!  民进党“上台”后,如果不能顺应大势,融入到大陆经济、产业大发展的大潮中,反而出台一些限制陆资入台,严控台企西进的政策,这对台湾“好不到哪里去”,对大陆“坏不到哪里去”的政策只会使台湾的企业更加衰退,台湾的产业更加边缘化。可以阻止陆资入台,但阻止不了大陆产业的崛起;可以阻止台湾企业融入大陆产业链,但阻止不了台湾业者人心思进。如果不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那今日之“空心菜”或许成明天之“空芯菜”! 合作更美好,融入更光明!台湾新的“政府”如能顺应产业发展,出台一些开放、务实、建设性的产业政策,则这是台湾之幸,两岸产业之幸。  
  • 热度 21
    2015-11-13 17:13
    950 次阅读|
    0 个评论
    bom2buy小偏语 :企业级数据中心存储成为重要战场已是不争事实,紫光最近在存储上的动作不断,可见进入这块市场的决心不小,小编窃以为,紫光目前最大的优势就是它是一家国内企业,芯片国家队的名号不是白叫的,有它的支撑,WD在中国市场上会走的顺利一些,而作为利益绑定,对以后国产芯片想进入数据中心的存储市场,也会有所帮助。更何况不管芯片能不能赚到钱,投资数据中心存储这块宝地总没错的…… 紫光拥有合资公司51%的股权,WD则持有49%,合资公司将结合紫光对中国市场的经验及WD的存储产品及方案,进军中国数据中心市场。 具有中国政府官方色彩的紫光投资WD,为全球存储市场投入震撼弹后,两家公司进一步宣布将"bom2buy"合资成立新公司,以进军中国数据中心存储市场。 10月紫光宣布以38亿美元投资硬碟大厂WD,获得15%的WD股权,同时在WD董事会取得一席董事席位。 今天(11/12)WD宣布将和紫光成立合资公司,由紫光软体(无钖)集团取得合资公司51%股权,WD则取得剩余的49%股权,合资公司将结合紫光对中国市场的瞭解,以及WD在存储领域的技术,共同销售WD的存储系统,同时针对中国当地市场需求研发数据中心存储方案。 双方董事会已同意这项合作并待审核批准,WD与紫光的合资公司预期将在2016年第二季开始在中国营运。 WD执行长Steve Milligan表示,中国资讯科技产业成长快速,与紫光的合作将运用其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了解。合资公司为"bom2buy"中国提供WD解决方案的绝佳机会。借由紫光对中国市场的经验,WD可为中国客户提供量身打造的储存方案,很期待与中国合作夥伴维持紧密的关系。 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表示,以紫光对中国IT市场的了解,对WD产品引入中国市场感到兴奋。从过去紫光与全球企业的合作纪录来看,紫光确实能胜任这个角色,期待与WD掌握中国市场的成长良机。 另外,WD在2013年宣布买下HGST,但在中国受到中国商业部的限制,原本要求WD、HGST维持独立营运" bom2buy ",使得WD与HGST在中国无法发挥整合综效。但就在紫光投资WD后不久,WD已获得中国商业部同意与HGST在中国的整合。 与WD竞争的Seagate已经宣布,获得中国商业部同意并购三星旗下的硬碟业务。 WD近期在全球存储市场布局动作频频,除了与中国紫光集团合作大举进攻中国市场外,日前还宣布将以190亿美元买下闪存记忆体业者SanDisk,希望能够结合闪存技术及WD既有硬盘技术,稳固在消费及企业存储市场的地位。
  • 热度 29
    2014-6-5 11:04
    2928 次阅读|
    6 个评论
    谁来整合“中国芯” 整合的前提是要有个行业巨无霸,但目前大家规模都差不多,谁整合谁都会不服气。 紫光集团收购展讯通信,曾被电子业内评为2013年十大并购事件之一,亦曾被视为“无厘头”之举,因为展讯是境内第二大IC(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而紫光集团则是IC“门外汉”。 但紫光集团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给出了多重理由,既有必然,也有偶然。 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科班出身,也是同方国芯的前身同方微电子的创始人。展信通信的高管团队亦多来自于清华,早年便在清华科技园创业。 赵伟国于2009年执掌紫光后,便一直致力于将紫光集团打造成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做“有战略图谋的机会主义者”。后来在一个相对偶然的机会中,“展讯通信”进入了他的视野。随后,赵伟国领导团队以“不可思议的决心和同样不可思议的速度”展开了国际并购行动,并用短短5个月时间把展讯收入囊中。 更大的理由来自于国内的“空芯”之忧。芯片目前是中国最大宗的进口商品,2013年进口额高达2300多亿美元,而国产芯片产值约100多亿美元,绝大部分要靠进口。紫光集团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芯片的自主可控问题,不仅对中国的产业安全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有着重大影响。 与信息安全相关的芯片产业,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2013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调研时强调,加快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是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当前到了集成电路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后,业界流传国家将出台对集成电路的大规模扶持政策,总盘子或高达1200亿元。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该政策目前已上报国务院。 2013年12月,北京成立规模300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天津、上海、深圳、武汉等地近期也出台或制定各自的集成电路扶持政策。 然而,纵观国内的IC设计企业不下几百家,但规模都比较小。目前国内十大IC设计企业的总产值还不到美国高通的三分之一。 所以业内呼吁,国内芯片行业到了通过收购整合做强做大的时候了。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认为,整合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行业巨无霸,但目前大家规模都差不多,谁整合谁都会不服气。 背靠清华这棵大树,紫光先行并购业界龙头之一的展讯,展讯亦由此跻身“国家队”,有望享受到集成电路产业的政策利好。 拿下展讯后,紫光收购又一龙头企业锐迪科之举,亦为业界所看好,寄望其顺势整合。 但竞争者浦东科投董事长朱旭东对此并不服气:“你能整合,我并购了之后就不能整合吗?” 央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也已经将集成电路定位为当前优先发展的主业。CEC总经理刘烈宏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其背景是在政策扶持之下,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刘烈宏还明确表示,中国电子行业的并购重组已经成为大势所趋,CEC今后也会将眼光尽可能地向外延展,“如果有机会将新的业务纳入到集团的体系中来,CEC也愿意尝试。”(作者:宋怡青)紫光对垒浦东 锐迪科究竟何去何从? 原本是两个买家--浦东科投与紫光集团之间的争夺,现在却由于紫光集团暂时失利退居锐迪科身后,变成了潜在买家(浦东科投)和卖家(锐迪科)之间的纷争。第一财经日报近日,围绕着融资能力、协议有效性等问题,浦东科投和锐迪科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公告战。 最新的公告来自浦东科投。5月13日,浦东科投发表声明称公司具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中国银行 总行已批准为公司并购锐迪科项目提供39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授信;公司还拥有充沛的自有资金,足够完成对类似于锐迪科公司规模的标的公司的并购。 这是浦东科投对锐迪科此前几次公告质疑其融资能力的回击。在这份措辞“激烈”的公告中,浦东科投还公开声称紫光集团在获得该确认函之前即与锐迪科公司签署合并协议之行为属于违规,而锐迪科目前遭遇的困境正是因为“其2013年11月8日至11日间不顾浦东科投的善意劝告、执意与未取得境外收购或竞标项目信息报告确认函的国内并购方签约造成的”。 锐迪科目前确实陷入了困境。由于发改委一般不会在相同有效期内,对同一收购标的发放多个“小路条”,紫光集团目前获得“小路条”的可能性非常小。 但即便如此,锐迪科似乎已经铁了心“不嫁”浦东科投。锐迪科在公告中一再强调,公司将继续与紫光集团尽快促成并购交易。   隔空“交战” 面对浦东科投,锐迪科举起“战旗”。 5月2日,锐迪科发布公告,公开质疑浦东科投的融资能力,称“自从公司通过市场化的竞标程序选择了清华紫光作为胜出的竞购方并且于2013年11月与清华紫光签署了兼并协议后,浦东科投既没有向公司提出过任何具有交易可行性的替代性收购方案,也没有向公司提供过任何具有可信力的资信证明以证明其具有完成收购的融资能力(鉴于其从未有过完成任何重大海外并购的记录)”。 5月5日,锐迪科马不停蹄地发布了第二则公告,重申将继续与紫光集团合作尽快促成并购交易,并称并购协议允许交易各方在至少到2014年8月8日或之前的期限内完成并购交易的交割,预期并购交易将在今年下半年完成。 实际上,按照最初的并购协议,紫光集团需要在2013年12月27日(并购协议签订之后的45天内)获得发改委“小路条”,否则锐迪科有权中止并购。但因为国务院在2013年12月发布了新的政府审批投资项目目录,锐迪科推测发改委会据此发布新的实施细则,并根据推测修订了并购协议,将并购交易的交割时间展期至新实施规则生效后的3个月内完成。目前,《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9号令,下称“9号令”)已于5月8日生效。 当锐迪科的“辛辣”声明扑面而来之时,浦东科投除了声明自身具有足够的融资能力外,仍然对锐迪科“咬住不放”。浦东科投在公告中称“对并购锐迪科依然保留着一定的兴趣”,且坚决不提高并购价格。   两家国企的较量 浦东科投与锐迪科交恶的背后,其实是浦东科投与紫光集团这两家国企之间在较量。 时间回溯到2013年9月27日。这一天,浦东科投向锐迪科发出收购要约,希望以每股15.5美元的价格私有化锐迪科,总价7.45亿美元。 随后,锐迪科开始对浦东科投的收购要约进行评估,同时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法律要求开始接受其他潜在收购方的报价。 同年10月25日,紫光集团宣布以每股18美元向锐迪科报价,并于11月11日与锐迪科达成兼并协议,紫光集团将以每股18.5美元、合计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这比浦东科投的报价整整高了1.65亿美元。 僵局自此产生。 因为在11月5日,也就是锐迪科与紫光集团签订并购协议之前,浦东科投就收购锐迪科一事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小路条”,有效期为6个月。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中国公司境外收购项目在对外签署约束性协议、提出约束性报价及向对方国家(地区)政府审查部门提出申请之前,应向国家发改委报送项目信息报告。在收到国家发改委的“小路条”之后,中国公司方能开展实质性工作。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锐迪科与紫光集团签订了并购协议,没有“小路条”,它们依然没办法完成交易。一切只能等浦东科投放弃收购,或发改委新规则的出台。 而据本报记者了解,紫光集团与锐迪科签订并购协议之前,已经得知浦东科投获得了“小路条”。 让人费解的是,紫光集团不仅执意进场,还与锐迪科在并购协议中设置了对赌条款:在当年11月11日签订并购协议之后45天内(12月27日之前),若紫光仍未能获得发改委“小路条”,锐迪科有权选择中止并购,而紫光届时需向锐迪科支付4.5亿元人民币“分手费”。 紫光集团为何愿意冒这样的风险? 这主要是出于其进行产业整合的需求。去年7月,紫光集团以每股31美元、合计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内地最好的芯片设计公司--展讯。而锐迪科同样是内地芯片设计企业的翘楚,展讯侧重基带芯片,锐迪科侧重射频芯片。 “紫光出手竞购锐迪科一方面可以弥补展讯在射频领域的短板,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除后顾之忧全力追赶联发科、高通等竞争对手。”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表示,这将有利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整合。 而在收购展讯的过程中,紫光集团就已经与浦东科投交过手,最终的胜出让紫光集团的底气更足。 对于浦东科投来说,在收购展讯失利后转向锐迪科是自然之举。 去年9月以来,国家层面就透露将大力扶持集成电路产业。“作为上海的国有投资公司,浦东科投有义务维护、促进上海本地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在展讯被紫光收购之后,锐迪科最有希望成为上海本土IC龙头,浦东科投向锐迪科发出收购要约也就很正常。”王艳辉如是分析。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浦东科投正在竞标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需要一些成功的投资案例背书,拿下锐迪科是当务之急。 前不久,浦东科投还向另一家美国上市的芯片设计公司澜起科技发出了私有化要约,预期近日将公布结果。 浦东科投还在公告中宣称,公司已经开始对其他IC设计企业进行尽职调查,发现市场上存在许多值得开展并购的标的公司。这似乎可以看做是浦东科投开始有所松动的迹象。   谁的锐迪科? 而面对两家国字号公司,锐迪科为何对紫光集团情有独钟?锐迪科宣称董事会在去年11月11日一致通过了与紫光集团的并购协议,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据本报记者了解,时任锐迪科董事长兼CEO的戴保家一直竭力反对公司向紫光集团出售,以他为首的创始团队更青睐浦东科投。 一位接近锐迪科的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虽然展讯和锐迪科在业务上各有侧重,但近年来双方“互踩地盘”,已有部分业务重叠。若紫光集团收购锐迪科,很有可能以展讯为主来整合锐迪科的业务,这是锐迪科的创始团队所不愿意看到的。而卖给浦东科投,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所以在11月8日的初次董事会表决中,戴保家投票反对公司向紫光出售。 无奈的是,以华平投资集团(下称“华平”)为首的投资团队手中握有更多选票,最终让与紫光签订的并购协议得以通过。 华平是锐迪科目前最大的股东,也是其最早的投资方。2004年,华平投资锐迪科500万美元;2007年,华平追加投资1000万美元;目前持股约37%。华平中国在锐迪科董事会中占有两席。 投资方是逐利的,在面对浦东科投每股15.5美元和紫光集团每股18.5美元的报价时,选择后者就意味着多获得6000多万美元。 像很多企业故事一样,在这场创始团队与投资团队的角力中,创始团队被踢出局。 12月17日,锐迪科宣布了一系列人事任免,其中就包括CEO戴保家被免职。 在内部障碍被扫除之后,锐迪科并购案还必须获得发改委“小路条”等监管批准条件。去年11月下旬,发改委曾向紫光集团所属的清华大学发函,认定紫光集团的行为违规。 在发改委9号令生效之后,“小路条”的规定仍然没有改变。浦东科投此前获得的“小路条”已展期至2014年11月;而紫光集团方面依然毫无进展。 锐迪科最终会是谁的?锐迪科、紫光集团、浦东科投都在等待。 在这漫长的等待中,锐迪科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有消息称,戴保家被免职后,锐迪科出现了客户流失、团队军心不稳、业绩下滑。其在5月5日的公告中还宣布不公布2014年一季度的业绩报告,锐迪科董事董莉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解释称,公司处于并购敏感期,且作为美国证券法下的外国发行人,没有义务披露季度报告。但这依然不能解除人们担心其业绩下滑的疑虑。   集成电路千亿扶持资金出台背后:多个问题 尤在过去十几年中,政府曾在多个不同时期出台扶持集成电路产业的政策。虽然这个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而言仍然十分落后,导致国内依然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相关产品。 根据海关总署今年1月份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集成电路芯片进口额为2322亿美元,超过原油2196亿美元的进口额。由于信息产品的核心元器件仍然需要大量进口,这一定程度上会威胁国家信息安全。 北京君正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生雷认为,千亿集成电路扶持基金的推出可能与国家最高层重视信息安全有关。“自棱镜门事件曝光之后,信息安全得到了国家最高层的重视,而集成电路一直处于信息安全的核心地位。” 一位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透露,很多的院士和企业都曾提议要集中力量发展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这一次得到了国家最高层更多的重视。此前,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牵头的调研小组已就此赴深圳、杭州、上海三地调研。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家层面的扶持基金开始酝酿。 今年2月,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曾公开透露,“国务院已经出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纲要。”据了解,正是这份纲要提出,要以财政扶持与股权投资基金方式,争取更多资金进入集成电路产业。 iSuppli半导体首席分析师顾文军表示:很多风险投资机构现在对于集成电路公司已经兴趣很淡,整个产业现在确实需要国家层面的资金进行扶持。他预计,这只国家基金今年成立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具体投资可能要等到明年。   市场化运作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千亿集成电路扶持资金中,政府部门可能会出资一部分,其余部分吸收社会资金,并且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对集成电路企业形成扶持。在具体的操作模式上,国家可能会交给专业的投资团队,挑选优秀企业进行投资,并最终实现退出。 实际上,这样的支持模式与以往的扶持政策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以往,政府部门对于集成电路企业的支持政策会包括减税、项目补贴等,通常会面对整个产业。而这次市场化运作的趋势很明显。 那么,在国家市场化扶持之下,又有哪些企业会从中获益呢? 国科微电子副总经理王毅表示:从大的方面来讲,国家引导成立集成电路扶持资金肯定会利好整个行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不会是一项普惠型的扶持政策。 王毅预计,这只基金会投向集成电路产业不同的领域,但涉及信息安全的公司可能会成为投资重点。 国泰君安分析师在一份投资分析报告中指出,这只基金可能会扶持集成电路领域各个环节,设计、制造、封装等领域的龙头企业。 北京君正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的周生雷也认为,从政策的趋势来看,具备规模和领先地位的企业会受益明显。 行业迎来整合大潮 长期关注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透露,工信部正在研究更为具体的投资细则,预计下半年出台的文件可能会标明更为具体的投资领域。 虽然具体的投资细则还未敲定,但是一些政策嗅觉灵敏的国有企业已经开始在集成电路进行积极布局,它们把目光瞄准了国内优秀的集成电路企业,并展开并购。 去年年底,清华紫光以17亿美元收购美国上市的芯片设计企业展讯通信,随后又对另外一家美国上市的RDA锐迪科发起了并购要约。而上海的浦东科投也在今年向刚刚美国上市的澜起科技发起了收购要约。 今年4月,大唐电信也对现有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资源进行整合,投资近25亿元,在北京注册成立“大唐半导体设计有限公司”。另外一家央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CEC旗下也囊括了大量集成电路企业。 王艳辉表示:“随着国家扶持基金的出台,这些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未来可能受益很大。” 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在实际操作中,它们很可能无缘国家集成电路扶持基金的青睐,但却很可能从地方扶持资金分得一杯羹。 在国家扶持基金还在酝酿之时,各地已经陆续出台政策扶持本地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去年,北京成立总规模300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打造集成电路产业,武汉、上海、深圳等地也在制定各自的扶持政策。 多个问题犹在 根据工信部运行检测协调局数据显示,在2008到2013年这6年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仅400亿美元左右,而英特尔2013年投资就达130亿美元。国内企业的整体规模仍然偏小。 虽然国家和地方扶持基金的陆续成立能够扩大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投资规模,但整个产业的发展仍有很多其他问题需要解决。 “虽然资金困境是目前集成电路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不过没有人才、管理、专利的保驾护航,再多资金也不足以保证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水平的提升。”王艳辉说。 他表示:“专利是挡在大陆集成电路产业国际化及做大做强的主要屏障,这些年大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面临的专利诉讼越来越多,提高自身水平、走出去适应国际化规则、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是必然的途径。”  
  • 热度 26
    2013-11-25 16:55
    3141 次阅读|
    0 个评论
    引言:紫光收购展讯和锐迪科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大变革中的里程碑事件。它引发的连锁反应将倒逼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和手机产业加速整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展讯 CEO 李力游 L eo 和锐迪科 CEO 戴保家 V incent 的 LV 组合能否成为芯片界的“ LV ”,而这取决于目前三家公司的管理层 赵 伟国、 李 力游和 戴 保家的“ 赵冠李戴 ”组合的胸怀和智慧。    相关阅读: 论紫光收购展讯和锐迪科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深远影响(一)   论紫光收购展讯和锐迪科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深远影响(二)   积极性:   一:倒逼产业整合,推进做大做强。   紫光这种强有力的运作,将会倒逼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加速整合。这几年来,中国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都维持在 560 家到 600 家之间,导致资源浪费、人才分散、专利保护不力。 而公司数目众多也是“撒胡椒面”的存在基础 。没有外部的巨大刺激,没有太多公司愿意进行整合。所以业界呼吁多年的整合“总在笑谈中”。但这次不同了。在紫光这个超级航母之前,众多小公司的命运只有三个:要么加入航母成为一部分;要么作为护卫舰、驱逐舰和航母一起集团作战;要么就被边缘化去独自面对大风大浪。   紫光震撼式的手笔引发的连锁反应,短期会倒逼中国的芯片设计行业加速整合,中期会影响半导体的制造和封装等上游公司开始整合,长期则会影响手机终端厂家。这对整个半导体和手机产业链都具体有里程碑意义。   二:避免恶性竞争,有利良性发展。   公 司数目众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打价格战,“华山论贱,看谁更贱”。而这种“杀敌一千,自伤九百九”的竞争方式导致大家都没有钱赚,进而波及到产业链的上 下游。这是多年来中国的集成电路公司大多“毛利与净利齐低,亏损共惨淡一色”的主因。而产业整合后,将会大大降低价格战,避免恶性竞争。企业的毛利和净利 也会大大改观,企业可以将盈利以及政府的支持投入研发而不是价格战,这对中国公司研发新产品、提升竞争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企业个体的良好发展最终会推 动产业整体的良性发展。   三:培育龙头公司,角力国际竞争。   随 着今年中央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视,各个地方政府对集成电路的热情又起来了,而国家要成立大规模基金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消息更是吸引了众多投资公司和基 金公司“跃跃欲试”,但业界应该在兴奋之余更要冷静,因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已经到了成熟期,现在产业的竞争已经是“寡头的竞争”。以往靠众多小微公司“五 六个人、七八条*”打游击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肯定是“螳臂当车”。而紫光这次整合将从人才、产业平台等多个层面促使产业加速整合,这对提升优质公司的财 务、研发、技术等实力有着积极的意义,最终对培育每个环节的龙头公司,使中国的集成电路参与角力国际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引起资本重视,促进产业繁荣。   曾几何时,集成电路产业在 VC 眼 里已经成了夕阳产业,许久以来都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而紫光重金进入集成电路产业则引得众多的“资本”开始青睐这个亟需支持的产业,不仅仅是上市公 司,还是再融资的公司,突然一下子成了“香饽饽”。仅仅这两个月,来找我问询国内优质集成电路公司的基金和投资公司已经不下二十家。而集成电路本身就不是 一个花小钱办大事的产业,所以众多资本的进入,对产业来说是“久旱逢甘霖”。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资本运作经验丰富大佬的进入,不仅有利产业内公司的整 合,更将会改变这个产业众多管理者的“工程师风格”,将产业和资本结合,发挥资本的杠杆作用,这对提升集成电路产业众多公司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也有着深远的 意义。   不确定性:   一:文化理念差异加大整合困难。   虽 然两家公司距离不过两千米,但公司的文化理念却差异颇大。展讯已经完成了由创始人到职业经理人的过渡,逐渐规范了公司的运作机制,建立了完善的流程制度。 公司风格也是高举高打,能做第一,决不去争第二;并且展讯已经进入国际品牌客户和世界领先市场;而锐迪科则还是由创始团队经营,实行扁平化的管理,基本上 还是任务分配大于流程管理。而公司的风格也基本是“低姿态、低成本、低价格”。(锐迪科的全面分析请见我的上篇文章“土豪还是小伙伴? ---- 评锐迪科的双面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0d772d0101c92l.html )。 手机领域的客户也多是三四线或者规模较小的非品牌客户。这两种“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文化能否融合到一起,两个风格迥异的团队能否产生化学反应,这是个问 题!一加一未必大于二,但是一减一绝对小于一。今年第一季度上海的一家做面板驱动的公司和深圳的一家面板驱动公司在期待中合并了,但“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 难”,七月之痒都没过,这两家就分手在秋季了。   与 联发科和晨星的整合不一样:联发科和晨星主要是手机和电视两条相对独立的产品线,整合后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独立运作,从而相互受益。展讯和锐迪科却主要是 基带芯片和周边产品,团队必须集中在一起共同工作。这个过程还必须要短,尽快产生化学反应。否则整合的意义就失去了。因为收购应该是为了整合,而不是消灭 掉一家。   既要互补,又要形成合力。对紫光来说,整合展讯和锐迪科不是困难的结束,而是更大挑战的开始。   二:变身国企,能否“扬长避短”?   国企中拥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不论是管理层还是工程师,但为何这个产业的龙头中:设备的龙头中微半导体、材料的龙头上海新阳、芯片制造的龙头中芯国际、芯片设计的龙头展讯和海思、设计服务的龙头芯原微电子等个个都不是国企呢? 不是国企不努力,而是机制使得国企“戴着脚镣跳舞”,很难在这种 快速变化、全球竞争、以人为主 的领域中发挥出国企的优势 。 而紫光整合展讯和锐迪科后,能否避免把国有机制中不好的因素带给企业,能否保持企业原来的高效决策,对市场灵敏反应等优势,这是个问题!长久来看,新的公 司肯定会进入保密通信等特殊市场,这个市场竞争对手缺乏,利润丰厚。在这个特殊市场尝到甜头后,在“残阳如血”的主战场是否还有现在这种竞争力?“由俭入 奢易,由奢入俭难”。变身国企,能否扬国企之长,避国企之短,这是挑战的第二步。市场上的狼,未来是变成狮子,还是狗,这需要能力,更需要智慧。   三:回归 A 股,能否具有国际资本市场的规范性?   虽然在国际资本市场遇到融资难等困难,但是国际资本市场的规范管理、严格要求对公司管治的正规化、制度化却有很大的监督与促进作用。展讯能够趟过“浑水”而不倒,与国际化是有很大关系的。回归 A 股的新公司必须做地更加透明,更加规范,才能在国际上拥有更好的形象,进而对招徕国际人才,进入国际市场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回归”不应该为了躲风避雨,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   作为一名产业分析师,虽不敢说“以产业兴衰为己任”,但还是要在这篇近万字的文章后面,提出个人的深思浅见,仅供参考:   一:充分信任重用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中芯国际之所以成为领先的代工厂,与坚持的两个“ I ”( Independent 独立的、 International 国际化的)有很大关系。而这两个“ I ” 对紫光肯定也是必须的。希望未来紫光尽量保持新公司的独立性,充分信用、充分授权专业化 的管理团队,让公司的决策更加高效,判断更加准确、战略更加专业。同时公司考虑引入更多国际化的、专业化的人才,甚至还延用国际化的审计、会计、律所等事 务所,来保证公司的国际化、规范化运营。只有这样,才能扬国企之长,避国企之短,在国际化的产业、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二 : 和政府配合好,在上海加大投资,把整合后的公司以上海为重点做大做强   毫 无疑问,上海市政府在这两家公司的成长中付出了很多心血,给予了众多支持。而展讯和锐迪科之所以能成为国内优秀的公司与上海市相关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分 不开的。展讯和锐迪科的成功也证明了上海具备芯片公司做大做强的“土壤”和良好环境。维护好和上海的关系对新公司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上海 的产业环境、人才集聚、政府的专业服务都将会是新公司未来更上层楼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希望紫光在上海加大投资,和政府配合好,和相关部门、专家和领导沟 通好,在股东的“求所有”和地方政府的“求所在”中寻找一个完美的答案,把整合后的公司以上海为重点做大做强。因为未来的公司不是上海的,也不是北京的, 而是中国的。只有拥有超越地域的广阔胸怀,才能培养出超越非凡的伟大公司。   这桩带来的巨大冲击的整合,势必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忽视整合困难而一味叫好的“捧杀”和只看到困难而一味指责的“棒杀”都不足取。   这 种国内产业的整合,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未来的运作应该更多是“产业运作”替代“资本运作”;运作对象也应该着眼于 国际视野。而通过这样的运作,中国的集成电路业界才能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 热度 30
    2013-11-25 16:55
    6539 次阅读|
    3 个评论
    引言:紫光收购展讯和锐迪科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大变革中的里程碑事件。它引发的连锁反应将倒逼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和手机产业加速整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展讯 CEO 李力游 L eo 和锐迪科 CEO 戴保家 V incent 的 LV 组合能否成为芯片界的“ LV ”,而这取决于目前三家公司的管理层 赵 伟国、 李 力游和 戴 保家的“ 赵冠李戴 ”组合的胸怀和智慧。 连锁反应引发产业大变革 ---------- 论紫光收购展讯和锐迪科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深远影响   紫光,又见紫光!   2013 年 11 月 11 日锐迪科微电子宣布与清华紫光集团达成初步协议,后者将以总价约 9.1 亿美元收购锐迪科。这距离紫光上一次以 17.8 亿美元收购展讯仅仅四个月。如果说第一次出手还是“资本运作”引发产业量变的话,那么整合展讯和锐迪科这次“产业运作”将引发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巨大的质变。 而展讯和锐迪科的整合将会拉开中国产业大变革的序幕,引发的连锁反应将倒逼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乃至手机产业进行大整合 。   而这个整合对产业的具体影响在哪?首先让我们用下面这个象限图来剖析一下产业内每个不同类型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声明 1 :本图仅是针对上述公司中部分与展讯锐迪科整合后有影响的业务进行定性分析,而此业务在上述公司的比重不一,所以针对上述公司的具体影响未必符合本象限图; 2 :因为视角和理解不同以及声明 1 的原因,本文不作为任何资本市场的操作参考;(本文选择在消息公开后两周发布,就是不希望本文与资本市场的变动产生关联联想。) 3 :本文预估 2015 年两家公司会完成整合在国内上市。所以时间上短期指现在到 2015 年; 4 :图表中所列公司仅是相关板块的代表公司或知名公司,每个版块中相关公司众多,限于篇幅原因,本文没有一一列出。 第一象限:短期机遇长期机遇   毫无疑问,无论从资本层面带来的利益回报、公司品牌形象的提升还是政府对公司的重视,紫光都是最大的受益者。有了展讯 / 锐迪科这个国内乃至在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芯片工程和产业创新平台后,紫光未来的想象空间无比巨大。 可以预料这将会是大陆第一个市值过千亿人民币的芯片公司; 第二:水涨船高,其次受益的将会是以澜起科技为代表的海外优质上市公司。短期之内,肯定会受益于中概股私有化带来的利好与资本关注。而长期来看,在展讯和锐迪科被私有化之后,这个中国净利润率最高的芯片公司已经成为中概股的龙头。(第三季度净利润率 28.8% 。是唯一进入全球芯片公司净利润率排行榜前 15 名 的中国公司)那么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被私有化的公司呢?你知他知我不知:)。第三:对目前展讯和锐迪科的上游供应商(代工厂和封装厂等)来说,一流的供应商 肯定会受益:比如台积电,短期来说受益于整合后,展讯基带芯片价格稳中有升,对上游的价格压力则会小很多。长期来看,预料随着资本市场带来的巨额回报,新 公司肯定会加大投资,尤其是在先进工艺上,以往展讯先进工艺和台积电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台积电在先进制程上的优势则会确保两家的合作更稳定;对中芯国际 而言,除了价格稳定这个因素外,因为中芯国际非常重视中国客户,同时又是展讯和锐迪科两家公司的重要代工伙伴。而两家竞争对手的价格战直接导致处在上游却 夹在中间的中芯国际陷入两难。而两家的整合将会使中芯国际更充分地利用大陆第一代工厂的本土优势,和紫光形成稳定的、战略的合作伙伴关系。预估新公司将会 形成多数先进工艺在台积电,部分先进工艺和多数主流工艺在中芯国际的稳定局面;第四:台湾的 Win Semiconductor 因为是锐迪科在 PA 领域的主要代工供应商,受益于搭上展讯这个大平台, Win Semiconductor 等锐迪科或者展讯的不可或缺的供应商则是“乐享其成”。   第 五类受益的是和两家公司有着良好合作系同时产品难以整合进主芯片的芯片公司。比如兆易创新、格科微电子和集创北方等。目前这些公司大多和展讯或者锐迪科同 时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公司的产品又是展讯和锐迪科所缺乏,甚至长期来看都不会进入的领域。短期之内这些公司会受到资本市场的重视,以及受惠于和两家的 良好合作关系而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而长期来看,此类公司未来和紫光的关系会更紧密(见第六类受益公司说明),存在业务层面和资本层面的合作乃至进一步整 合的可能性。第六类受益的则是以上海博通集成电路( Beken )和广州安凯微电子(之所以列这两家公司,除了这两家公司在细分 市场的竞争力,另外这两家公司和上面提到的兆易创新、格科微电子等和紫光一样都是清华校友创办的公司。“清华系”在微电子里面拥有很多优秀的公司,预料未 来从业务合作到公司整合的空间会很大。)为代表的锐迪科的非手机领域的竞争对手。因为两家公司的整合短期会影响锐迪科的执行力和业务专注度;而长期来看紫 光将会专注在手机这个主战场。这对在锐迪科在非手机领域的竞争对手来说可算是一个利好。但未来也面临着众多射频公司和中小公司被挤出手机市场后,被迫来非 手机市场乱战的挑战。   两 家公司整合后对联发科的影响则有双面性与不确定性。短期来看,受益于展讯价格战压力降低,展讯和联发科两者在主流市场的价格战将会维持稳定的格局。并且短 期内展讯和锐迪科的整合会导致业务层面和团队层面面临调整,产生不稳定性。这对联发科是有利的;但长期来看,则有着双面性:对联发科有利的一面取决于整合 的效果,或者新公司转做特殊市场后,在主流市场的竞争力是否会下降的不确定性以及展讯离开国际市场对国际品牌客户的影响;对联发科不利的一面则可能在于整 合后产生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新公司将在智能机和 3G/LTE 上发力,对联发科形成挑战。但放眼看来,虽然手机领域基本形成高通、联发科和紫光“三足鼎立”的格局,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论是在 3G 还是在 LTE 上,高通还是遥遥领先。业界期待的是海峡两岸的两家公司形成良性竞争,齐心去挑战高通的霸主地位。 拥有敢于挑战第一的心,才能拥有世界第一的芯!   第二象限:短期挑战长期机遇   既然有短期机遇,那就有短期挑战。对 Synopsys 和 Cadence 等国际一流 EDA 公司来说,短期来看是少了一个客户,受到影响。但 EDA 公司和 IP 公司不一样, IP 公司期待的客户家数“多多益善”,看中的是客户的“量”,而 EDA 公司期待的则是一部分有竞争力,有钱投资的优质公司,看中的是客户的“质”。紫光未来势必会在先进技术上加大投资,从而这两家一流的 EDA 公司肯定也会“共襄盛举”,受益颇多。同样的道理可以用在芯原微电子和 ARM 身 上。而对江阴长电和通富微电等国内一流的封装厂来说,虽然短期少了一个客户,以及未来可能会受到一些“客大欺店”带来的议价话语权上的影响,但是长期来 看,随着二者的本土优势,可以和紫光形成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且价格上也不会像现在一样“分角必争”。“客户有钱赚,自己才能有钱赚;客户赚得多,自己 才能赚得多”。这个道理同样用于顺络、敦泰和汇顶等中国手机产业的器件、周边芯片供应商以及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等手机屏的供应厂商。并且这些中国公司未来将 形成稳定合作的上下游联盟关系,相互配合,集团作战,与国际竞争对手全线竞争。   其 实紫光的大手笔除了对集成电路产业产生巨大影响,对整个中国手机产业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主要分析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影响)。因为手机芯片进入寡头竞争 后,芯片公司会和有影响力的手机品牌厂家形成稳定强大的“合作联盟”关系。所以这个整合对“中华酷联”和小米等品牌厂商长期来看非常利好。而众多小的手机 厂家在芯片供货周期、定制芯片开发、价格和服务等多个方面都很难拿到好的支持。长久以往,众多的中小公司将不得不改行或者进入细分市场。而中国的手机产业 也将从“春秋”过渡到“战国”。这对中国手机产业的整合以及参与国际竞争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长 期来看,随着产业整合,领先公司在人才募集、资本关注、政府支持、资源集聚等多个层面更能获益。并且产业的整合将会使部分现有的小公司退出历史舞台,释放 出资源和人才。这对领先公司无论从避免价格战还是资源获取上都是长期利好的消息。所以机遇大于挑战的也大多是领先企业。 整体来看,集成电路产业中国际国内一流的供应商和中国的手机产业链上的一流公司都将会从这个整合中长远受益。   机 遇与挑战并存。在分析下面“挑战大于机遇”的企业群体时,必须再次重申:因为现在行业变化瞬息即变,市场竞争更在于个体发展。并且“硬币的双面性”,挑战 本身也意味着进取,每次挑战也都是公司转型的动力。如果能抓住机会变压力为动力,使挑战为机遇,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第三象限:短期挑战长期挑战   展讯的竞争对手面临的挑战或许要大于机遇。短期来看,锐迪科和相关公司在 TD 领域的合作到期后应该不会“再续前缘”了,并且展讯本来就是猛虎一般的竞争对手:展讯本身已经成为芯片领域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公司,首先推出世界上第一款 40nm 的 TD 芯 片,并且进入三星等众多世界领先品牌客户。现在再加上紫光和锐迪科互补的帮助,整合后更会“如虎添翼”。“屋漏偏逢连夜雨”,长远来看,更大的挑战在于这 个“猛虎”也有了“国企户口”,享受“国企待遇”。并且政府关系、产业资源、资本积聚都不在竞争对手之下。这对相关企业的长期影响可能比短期影响还要大。 而对更小的竞争对手来说,如何活下去应该比如何做大更现实。同样在竞争对手这里,一些国际竞争对手(同时作为 WCDMA 专利授权以及 WIFI 等供应商,和一些非一流的 IP 及 EDA 公司同样会受到客户减少的影响。)都会受到双重影响:短期来看,锐迪科自然不需要 WCDMA 授权了,而相关公司的的周边产品也会受到影响;而长期来看整合后的公司肯定不满足于参加“全运会”,更应该角逐“奥运会”。一个强大的中国公司(市场竞争力以及在 LTE 等未来标准上的话语权)对国际竞争对手来说自然挑战更多一些。   而对一些国际上不是最领先,又没有国内优势,和展讯 / 锐迪科合作并不那么紧密的供应商来说在中国的市场肯定会受到冲击;而对众多锐迪科为了降低成本,选择的三四线的供应商来说,除了忍受失去锐迪科的“短痛”,还要面临众多小客户关门的“长痛”。   这个冬天有点冷,众多功率放大、蓝牙和射频等严重依赖展讯平台的小公司则可能会有些挑战,可以说是短期失去了合作平台,未来可能是中小客户群体面临调整。他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应对。而中小代工厂和封装厂,虽然短期受影响不大,但“无近虑,有远忧”。因为他们的主要客户群体 --- 中小芯片设计公司 --- 受到了影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是这个理。   第四象限:短期机遇长期挑战   紫 光的大动作已经使“门前冷落鞍马稀”很久的集成电路产业重新“车如流水马如龙”,众多的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突然重新关注起中国的芯片产业。而众多应用处理 器公司和中小芯片设计公司甚至一些上市的企业在短期内肯定会受益于资本的关注,对公司的融资、资本运作、股价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应用处理 器公司面临着没有基带芯片的威胁,而联发科和展讯等通信芯片公司已经杀入平板市场,“挟通信以令平板”,有“通信”转“平板”是顺水推舟,而仅有“平板” 想转“通信”却是相反;考虑到整合后的紫光在品牌、政府资源、人才吸引、资本青睐等各方面的优势,对众多中小芯片公司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如果未来紫光整合好清华的技术资源、科研专利甚至人才培养的优势,那么将会形成集成电路产业优秀人才的“垄断”。 这 将会改变目前芯片领域一流人才去外企,二流人才去国企,三流人才去民企的格局。难以招聘到优秀人才将会使得众多中小公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终主动加 入到整合的潮流中去。而对众多“政府项目”较多的公司来说,紫光的进入不是“鲶鱼效应”,因为进来的是一条鲨鱼!展讯和锐迪科这种在市场上拼杀出来的具备 国际竞争力的公司也实现了“农转非”,拿到了“国企户口”,享受“国企待遇”。这对一些竞争实力较弱的,依靠“户口”加分多的公司来说,可能也会有些挑 战。 毕竟紫光拥有巨大的资本、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未来肯定不会局限于只做通信!   整体而言,需要面对挑战做出应对的公司是展讯的竞争对手、手机领域的周边芯片公司、二三线供应商及终端厂商、中小芯片设计公司以及其他一些公司。   看完四个象限中对个体企业的影响,来综述下紫光收购展讯和锐迪科的连锁反应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深远影响:    相关阅读: 论紫光收购展讯和锐迪科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深远影响(二)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