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控制端点的传输方式:
控制端点的传输有三个阶段,SETUP阶段、数据阶段和状态阶段;数据阶段又分为数据入(DATA IN)和数据出(DATA OUT),控制端点传输可以没有数据阶段;状态阶段有状态入(STATUS IN)和状态出(STATUS OUT)。
总结起来,控制端点有如下三种可能的传输过程(以下括号中的0或1表示DATA0或DATA1传输):
一、 SETUP DATA_IN(0) DATA_IN(1) DATA_IN(0) ...... STATUS_OUT(1)
二、 SETUP DATA_OUT(0) DATA_OUT(1) DATA_OUT(0) ...... STATUS_IN(1)
三、 SETUP STATUS_IN(1)
这里做一个约定,把上述过程一定义为“数据入过程”,过程二定义为“数据出过程”,过程三定义为“无数据过程”。所有的USB控制端点的数据传输都可以而且只用这三种传输过程表示。HID的SET_REPORT是数据出过程,HID的GET_REPORT是数据入过程,USB的GET DEVICE DESCRIPTOR是数据入过程,USB的SET CONFIGURATION是无数据过程,等等。
接下来,我们看看STM32的USB库是如何处理控制端点0的传输。
根据USB协议,每个SETUP包都由8个字节构成,用户程序可以通过结构体Device_Info(类型DEVICE_INFO)访问SETUP包的数据,因为在整个的USB处理中都要用到结构体Device_Info的内容,库中定义了一个全局的指针pInformation指向这个结构体,用户可以通过这个指针访问结构体的内容。
对应SETUP包的8个字节,用户可以用下述方式访问:
pInformation->USBbmRequestType (字节类型)
pInformation->USBbRequest (字节类型)
pInformation->USBwValue (双字节类型)
pInformation->USBwIndex (双字节类型)
pInformation->USBwLength (双字节类型)
使用pInformation->USBwValue0访问wValue的低字节,pInformation->USBwValue1访问wValue的高字节。
使用pInformation->USBwIndex0访问USBwIndex的低字节,pInformation->USBwIndex1访问USBwIndex的高字节。
使用pInformation->USBwLength0访问USBwLength的低字节,pInformation->USBwLength1访问USBwLength的高字节。
通过分析SETUP包的8个字节,可以判断出一个SETUP的传输过程是属于数据入过程、数据出过程还是无数据过程。STM32的USB库中处理了所有的USB协议文本中定义的标准SETUP命令,对于USB协议文本中未定义的命令,USB库按照数据入过程、数据出过程或无数据过程通过回调函数交给用户程序处理。
全局变量Device_Property(DEVICE_PROP类型)封装了所有的回调函数,DEVICE_PROP定义如下:
typedef struct _DEVICE_PROP
{
void (*Init)(void); // 设备初始化回调函数
void (*Reset)(void); // USB复位回调函数
void (*Process_Status_IN)(void); // STATUS_IN阶段处理回调函数
void (*Process_Status_OUT)(void); // STATUS_OUT阶段处理回调函数
RESULT (*Class_Data_Setup)(u8 RequestNo); // 数据入/出过程处理回调函数
RESULT (*Class_NoData_Setup)(u8 RequestNo); // 无数据过程处理回调函数
RESULT (*Class_Get_Interface_Setting)(u8 Interface, u8 AlternateSetting); // GET_INTERFACE 回调函数
u8* (*GetDeviceDescriptor)(u16 Length); // GET_DEVICE_DESCRIPTION回调函数
u8* (*GetConfigDescriptor)(u16 Length); // GET_CONFIGURATION_DESCRIPTION回调函数
u8* (*GetStringDescriptor)(u16 Length); // GET_STRING_DESCRIPTION回调函数
u8 MaxPacketSize; // 最大包长度
} DEVICE_PROP;
结合SETUP的三种传输过程,用户通过实现不同的回调函数即可完成对各种USB类命令的处理,下面以HID的SET REPORT为例说明。
在介绍具体实现之前,先介绍一下另一个回调函数CopyRoutine的概念,这个函数的原型是:
u8 *CopyRoutine(u16 length); // 返回一个缓冲区指针
USB库通过这个函数获得用户的数据缓冲区地址,从而可以在数据出过程中把收到的数据拷贝到用户缓冲区,或在数据入过程中把用户缓冲区的数据拷贝到USB发送缓冲区。每个数据出过程可能有若干次DATA_OUT传输,USB库每完成一次这样的传输都会调用一次回调函数CopyRoutine,参数length是本次传输所收到的数据字节数目,CopyRoutine必须返回一个缓冲区指针,这个缓冲区必须能够容纳length字节的数据,CopyRoutine返回到USB库之后,USB库将把收到的数据拷贝到用户指定的缓冲区。同样每个数据入过程也可能有若干次DATA_IN传输,每次需要向主机传输数据时,USB库都会调用一次回调函数CopyRoutine,参数length是本次传输所要发送的数据字节数目,CopyRoutine必须返回一个缓冲区指针,这个缓冲区中必须包含要求的数据字节,USB库将把用户缓冲区的数据拷贝到USB缓冲区并择机发送出去。
当以length=0调用CopyRoutine时,CopyRoutine需要返回用户缓冲区的长度,因为CopyRoutine的返回类型是一个指针,所以需要通过类型的强制转换返回缓冲区长度。这个功能是为了处理用户缓冲区的长度与主机SETUP数据请求长度不符的情况,而不至于造成用户缓冲区的溢出。
介绍完上述若干概念和回调函数,再看SET_REPORT的实现就很容易了。
SET_REPORT是一个数据出过程,因此需要实现一个Class_Data_Setup回调函数,示例如下:
RESULT HID_Data_Setup(u8 RequestNo)
{
u8 *(*CopyRoutine)(u16 length);
CopyRoutine = NULL;
if (pInformation->USBbmRequestType == CLASS_REQUEST|INTERFACE_RECIPIENT
&& RequestNo == SET_REPORT)
CopyRoutine = My_Data_Request;
if (CopyRoutine == NULL)
return USB_UNSUPPORT;
pInformation->Ctrl_Info.CopyData = CopyRoutine;
pInformation->Ctrl_Info.Usb_wOffset = 0;
pInformation->Usb_wLength = (*CopyRoutine)(0);
return USB_SUCCESS;
} // End of HID_Data_Setup()
u8 My_Buffer[10];
u8 *My_Data_Request(u16 length)
{
if (length == 0)
return (u8*)10; // 假定你的REPORT长度和Buffer长度为10
return My_Buffer;
}
上面介绍的CopyRoutine用于把多次传输的数据包合并到一个完整的缓冲区中,因此只有到STATUS阶段才能够知道一次SETUP传输是否结束,所以用户程序需要在回调函数Process_Status_IN中处理从SET_REPORT接收到的数据。因为所有的回调函数都是USB中断处理的一部分,所以更好的办法是在Process_Status_IN中设置一个标记,然后在用户主程序中判断这个标记并做处理。
前面已经说明,参数length是用于检测缓冲区长度是否足够,如果你有足够长的缓冲区,可以不必检测,上述示例中使用了一个固定的缓冲区,所以不必使用参数length检测缓冲区长度。
注意,STM32的USB库设计成以回调函数处理用户命令请求,包含类命令请求,是为了能够清晰地区分库程序和用户程序,使这两者不会混在一起,这样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当USB库需要更新升级时,只需替换掉相应的程序模块,而不必修改用户已经完成的程序。
以上的介绍都可以在STM32 USB库的说明手册中找到。
用户1090342 2008-8-25 21:46
用户1080768 2008-8-25 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