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就“基带”来理解,我们常用的“视频”、“音频”电缆和“5类线”等都是用来直接传输“视频”、“音频”和“数据”信号的,其局限性在于对“线缆长度”限制,只适用于特定应用环境。所谓“基带EOC(Ethernet Over Coax)(无源EOC)”,就是将“Ethernet”数字信号直接耦合到同轴电缆中进行传输,其特征就是采用“不同的电平”和“电平的变化”直接表示和传输数字信息。
为了克服“基带”信号在电缆中传输的距离限制,人们对“视频”和“音频”信号进行“载波调制”,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CATV传输技术。同样,“载波EoC(有源EOC)”的主要特征在于采用“载波调制”技术、用待传的“数字信息”改变载波信号的幅度、频率或相位等,接收端采用相应的“解调”技术将数字信息还原出来,从而达到信息传输目的。
用通俗(不完备)一点的比方:载波EOC技术相当于“轮渡”,基带EOC技术相当于“桥梁”,不难想象,“基带EOC”和“载波EOC”是应用于特定的网络结构,是修桥还是摆渡与采用“载波EOC”还是“基带EOC”所涉及的问题完全可以类比!
1. 载波EOC与DOCSIS
谈到载波EOC,不可不谈DOCSIS(Data Over Cable Service Interface Specification)这项发展了近20年的双向HFC网络技术,其最初的市场目标是解决光节点以下“最后1英里”同轴电缆网络的数据传输问题,技术特征是采用“载波调制”方式实现数据传输,从这个角度看,DOCSIS可谓是经典的“载波EOC”。
Ø DOCSIS在北美的成功
在传统有线电视HFC网络“最后1英里”的结构模型中,光节点以下有3~5级CATV信号放大器,分配网络以树型结构为主,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DOCSIS技术在北美市场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
a) 2Mbps带宽与当时56K的拨号、256K的ISDN接入相比有竞争优势;
b) 网络器材与工程质量高,网络的电磁兼容性好;
c) 用户密度低,汇集噪声影响较小,带宽资源与用户数量的矛盾不突出;
d) 服务收费相对较高,CM的成本可忽略,建设与维护成本合理。
Ø DOCSIS在中国的困境
DOCSIS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机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十多年来,该技术在中国有线电视行业陷于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
a) 竞争对象发生变化—电信2Mbps带宽的ADSL(同样是“最后1英里”的解决方案),但电信进行了彻底的网络改造,网络服务质量得到保证;
b) 中国有线电视网络发展快,但网络器材、工程质量、技术队伍都难以满足双向网络的要求;
c) 由于财力有限,大多数运营商采取局部改造或补丁策略,没有实施较为彻底的改造,难以保证服务质量、无法控制服务成本;
d) 用户密度高,上行信道的汇集噪声干扰严重,带宽资源与接入数量、带宽扩展空间的矛盾突出;
e) 服务费用相对低廉,网络出口受制于电信运营商,成本效益矛盾突出。
2. 载波EOC应用中的问题
载波EOC的主要卖点就是“不改网”、“快速覆盖”,但在实际应用中,载波EOC需要面对与DOCSIS相似的问题:
a) 由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先天不足,“最后300米”、“最后500米”与“最后1英里”所面临的问题没有实质性变化:无论是在CATV频段的高端(750~1000MHZ)还是在低端(2~65MHZ),器材质量、工程质量、电磁干扰等问题同样存在,“不改网”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b) “载波EOC”技术采用1:32或1:64“信道共享”模式,在宽带用户接入率低于10%的情况下,有较大的覆盖优势;当接入率高于10%之后,由于用户端Modem成本一定,而有效带宽与上线用户数成反比,其性能/价格比迅速下降;
c) 从带宽资源看,大多“载波EOC”的入户带宽不大于2Mbps,与电信运营商的ADSL相比没有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电信运营商已经利用ADSL得到足够的回报,正在进行“大甩卖”,市场重点转向10~100Mbps入户,就连无线3G都达到3Mbps;
d) 用户终端设备(Modem)相对成本较高,技术性能难以升级(向上兼容),面临短期淘汰的风险;
e) 实际应用中,由于大多数家庭不具备5类线网络,难以支持多业务、多终端(多房间)要求。
(待续)
用户1602177 2013-5-24 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