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在很多场合都自诩为最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中国运营商。尽管他的同行加竞争伙伴们可能对此有不同意见,但是在事实层面,中国电信在战略转型,的确已经开始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互联网化运营的方法论,而且不只是方法论,进入2014年,已经开始有了具体而微的办法。
中国电信逢场合必讲互联网思维,一场青奥会就被中国电信讲成了用互联网思维服务。这个词已经成了中国电信内部的政治正确,可是走在互联网化运营商路上的中国电信,是一场蝶变还是只是百足之虫的幻想呢?
让我们来系统的梳理下中国电信已经向外界展露出来的互联网化运营商的战略架构,拼接碎片化的信息,给诸君一个完整的全景。
一、“两个中国电信”的路线图
其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在今年(2014)中期财报中,中国电信首次且完整的对成为“互联网化运营商”的路线图给出了完整相近的描述。
这里路线图是这样说的:在基础业务领域,用互联网思维、方法进行改造升级,快速形成互联网化运营商的差异化优势;在新兴业务领域,借助自身作为电信运营商的优势,按照互联网规律,推进市场化进程,通过集约快速提升新兴业务的行业市场地位。
这张路线图其实是为未来“两个中国电信”的形成创造了法理层面的依据。所谓“两个中国电信”是指专注“基础业务”互联网化运营的“一个”中国电信和以专业公司或者控股、参股公司形式存在的新型业务群形态存在的“多个”中国电信。
基础业务与新兴业务互为表里。
这张路线图是中国电信的改革者们自从2012年提出“一去二化”二次转型,在不断的试错和妥协中,得出的现实和无奈的结论。
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于现实的无奈的妥协。这个路线图,与当年清朝洋务运动的改革路线图是极其相似的。
即所谓洋为中用,西学中用,中文为体。把互联网视为改造传统业务的工具,即在“用”的层面,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用来提高运营效率,提高生产力。
这一点,王晓初先生曾经公开表示,要以互联网的核心思维为指引,在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传统的产业链环节进行改进和提升。
也就是说,在基础业务领域,去电信化并不现实,且阻力重重,根深蒂固的原因在于,电信运营商赖以生存的基本业务结构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如果真的去了电信化,恐怕新业务就会变成无源之水。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但是在新业务领域,所谓按照互联网规律,推进市场化进程和集约化运营。其实核心的关键词是市场化和集约化。
在改革的哲学层面,所谓市场化,应该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对内,以划小承包和设置员工持股、放开人工成本总量为主,内部机制市场化,激活内部发展和创新的活力;对外,则是积极采取以控股、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模式开展对外合作,取长补短,尤其是比较大胆的思路是中国电信可以考虑把控股公司的经营权交给第二股东。
所谓集约化,则是集中化的另外一个名词,即权限和职能向总部和省公司集中,尤其是向总部集中。这一点,中国电信的竞争伙伴们早已经开始多年。但是究竟集权体制和分权体制孰优孰劣,恐怕只有中国电信甘苦自知。
这个路线图,是中国电信在“客观分析自身优势与不足,反覆深入研究探讨”,才最终确立的。
所以说,这是基于现实的考量,更是基于可行性的考量。
比起让人热血沸腾的理想主义改革路线图更值得令人尊敬。
二、中国电信互联网化运营的基础设施
综合平台是中国电信落地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这一平台被中国电信定位为:资源、数据、能力的三位一体汇聚平台。
众所周知,中国电信的战略中有一条既是综合平台的提供者,所以中国电信专门部署了这样一个平台。
让这个平台的本质,是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与中国电信的2亿用户直接建立连接,进行服务和交易的一个统一入口。
云计算和大数据是另外两个重要的基础设施。
中国电信成立和云计算专业运营公司,公开的信息显示,中国电信有意把云计算业务集约化到专业公司,尽管遭到了地方省公司的或明或暗的不配合。
大数据也被中国电信视为互联网化运营的重要基础设施。
天翼创投一位管理者曾经透漏中国电信在大数据上的思路:第一个完善自己的共享体系,深化数据应用,用互联网方式把数据利用起来是中国电信未来转型成功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中国电信还还希望跟政府和相关的平台机构,把大数据基础设施建立起来,推动行业的运营,今儿服务流量经营,网络优化和对外数据服务。
对此,中国电信在中期财报中也明确把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互联网化改造列为近期的重点工作目标。
支付业务在互联网公司看来,一般都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不过翼支付在中国电信的业务版图中,被列入了互联网应用业务群。
从业务体系的完整性和重要性的角度,我认为显然翼支付应该被列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而不应该被看做是一个单纯的业务。
这一点,运营商显然不应该放弃。即使互联网公司做的再好,用户体验再佳,作为资金流的核心通道,如果不作为基础设施来培养和重视,显然与把脖子伸过去任人摆布无疑。
当然,对于中国电信来说,翼支付的交易对象,或者说用户拿来买卖的是什么,还需要解决,否则将会成为基础设施的最短一板。
三、互联网思维的机制保障和创新
没有机制,再美好的愿望也只是愿望,或者只是高官们在各种论坛高谈阔论的口号。
在这一点上,中国电信也是走过了务虚的阶段,直到今年开始,才在落地的机制上,找到了一点感觉。
当然,这要得益于政策的东风:混合所有制。这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中国电信市场化对外和对内合作的活力。
2011年中国电信成立的创新事业部部,负责业务的创新。
2012年成立天翼创投公司。天翼创投主张返利于员工,在注资的同时让创业团队持多数股权,能够激发员工创业热情。中国电信自称这是中国电信创新发展的特区平台。
进入2014年,天翼创投的孵化进一步向社会开放。比如其与英飞尼迪、亚马逊、创业邦、复旦科技园、清科集团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进行业务孵化。
有数据显示天翼创投征集了1000多个创业项目,包括近百个社会项目,有68企业入驻孵化器。
这种内部的孵化,当年一出来,不知道艳羡死多少竞争伙伴的员工。
与此同时,中国电信全部去基地化,八大基地全部成为了专业公司,谋求与母公司的“断奶”。
在断奶的同时,中国电信借助混合所有制的东风,还在积极的为这些专业公司找奶。
这其中包括天翼视讯、天翼游戏、天翼协同通信都已经完成了外部民间资本的引入。而根据中国电信的规划,那凡是进不了行业前三的基地将被淘汰。
中国电信在机制上,最为核心的还是激励制度的变革。
按照中国电信的规划,它将:以混合经济为方向,将放开投融资政策、放开人工成本总量、放开资源配置与考核权,并允许员工持股。
可以说,这是改革的核心所在。
新业务的创新,必然存在机遇与风险。
建立起与风险相匹配的收益分配机制,是在新业务领域能够建立起与互联网公司相比肩的基础。
有媒体曾经声称中国电信正在:着手建立新兴业务体制机制隔离体系,提供互联网化高效运营环境和有效激励机制支撑;发挥市场和资本导向作用,促进资源动态弹性配置,有效增强内生动力。
能否隔离,为整个行业趟出一条新路,笔者乐观其成,这也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
四、中国电信在业务层面的一些互联网化改造
在学习和借鉴互联网思维,尤其是把互联网嫁接到自己的业务和服务上,为我所用,中国电信事实上拥有更开放的心态。
最值得欣赏的中国电信的易信。
这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电信视为引入移动互联基因的、且取得不俗成绩的浓重一笔。与翼支付一起,这被中国电信视为两个入口之一。
尽管很多人对宣称用户过亿的易信嗤之以鼻,不过考虑易信出生后所面临的复杂环境,却也实属不易。
比如在互联网金融方面,中国电信推出了添益宝。与竞争对手相比,在时间上领先了很多。
而在营销宣传上,中国电信的互联网思维则远超竞争伙伴。
以最近中国电信推出的天翼4G个人定制卡,其口号就是:不带套、不浪费、不后悔。相比互联网的节操一点都不输。
还有一些营销案例,比如与京东联合推出“万人免费试用FDD制式天翼4G手机”活动,在世界杯期间,与搜狐视频推出免流量看世界杯活动。
在渠道方面,线上线下全渠道战略紧锣密鼓的推行,积极参与互联网电商的节庆促销。
五:城邦制的中国电信能否互联网化?
互联网化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中国的运营商都提出了要向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转型,但是是否运营商变得要在业务形态、产业生态和组织结构上,与互联网一样就意味着转型成功?
亦或是寻找到新的业务增长源泉,摆脱了依靠语音养家糊口的局面就意味着更有未来?移动互联网是工具还是改革哲学,亦或是改革的终极目的地?
这一切恐怕都没有答案。
曾经有一篇讲述城邦中国电信的文章流传甚广。对运营商最大困境恐怕还在于,发源于属地化运营的组织和人才机制,并且还在继续发挥着支柱作用和价值的城邦制体制,能够在被革命的同时,还能够给运营商的互联网化提供足够的养分,支撑到互联网化的黎明的到来?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