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我们大多看过上面的诗词描述三个境界,下面这篇不短的文章也在说三个境界:
成功的人生,首先要找到做人做事的起点,我们可以把这个起点称之为“1”。这个“1”,包括经济意义上的“1”和社会意义上的“1”。经济意义上的“1”,就是俗称的“第一桶金”,是干干净净、结结实实的本钱。社会意义上的“1”,就是做人的本份、做人的良知和常识。经济意义上的“1”好找,找到以后还可以添上若干个“0”,积累巨大的财富。但是社会意义上的“1”很难守住,一旦守不住,就会丢掉本份,迷失本性,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从哪里来,这就危险了。人是会随着财富的增长、身份的变化有所改变的,但有些常理、本份的东西永远不应改变。
我们都有个体会,越简单的东西越不理解,越熟悉的东西越感到陌生。比如照镜子时,都知道自己长得什么样,一旦合上镜子,谁都想不起自己的模样。我们常常不理解古人在说什么,其实大都是最简单的道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天天背,却不知道“学”而不“习”永远体会不到真正的愉悦,如果不实地走一趟永远不知道蜀道到底有多难!西方的哲学科学都建立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可是我们常常只知“学”,不知“习”。孔子说:“不患无位,患何所立,不患莫己知,患何所知也。”不担心没有合适的职位,只担心没有能够站稳脚跟的本领;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问自己有没有值得别人知道的事情。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常常听到很多人都在怨天尤人、舍本逐末,从来不知道“反求诸己”,不知道做人的本份才是人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1”出发,在“1”后面添上若干个“0”,还能再回到原点,回到这个“1”,在“1”和“0”之间,进退自如,收放自如,这个人才算得上出神入化。
在历史和现实中,我们最常见到的有三种人生境界。
第一种境界中的人可能占大多数。他们常常只是停留在“1”上,守着这个“1”,就是添不上“0”。比如一个种地卖菜的,他总在种他的一亩三分地,卖菜,种一生,卖一生,到老都在种地、卖菜,直到他的儿子还子承父业,继续种地、卖菜,停留在“1”上。
第二种境界就高了一层。他从赚到第一笔钱、找到这个“1”开始,就持续不断添“0”,添到3个5个、8个10个。简单来说,人生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找到这个“1”,第二个环节就是添上“0”。
这个道理很朴实,这两种人做买卖都行,添不上“0”或添上3个5个都足以安身立命了。
还有一种能人境界,可能就是大将军境界了。他一旦找到“1”,似乎能添上无数个“0”,积累巨大的财富,这就是能人经济。但是,尽管这种人能积累起巨大的财富,却常常受不了意外打击,很可能突然垮掉。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界的冲击,对他都可能是灭顶之灾。比如X龙集团、X隆集团、X口服液等大企业都是如此。这些商业奇才从做小商贩开始,添了很多个“0”,可是后来就骑虎难下了,他们的大业也很难传承下去。比如王安电脑,王安搞到40多个亿,儿子接过来,不是很快就完了吗?他凭自己的能力已经添了若干个“0”,但他和儿子都能上不能下,回归不了原点了。这是第二种境界,这种境界中的人在社会上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但是他有一段历史性的书写,有一个自己的历史舞台,尽管他只能写上一笔,演上一阵。
第三种境界的人就出神入化了。他们从“1”开始,添上若干个“0” ,仍然可以返璞归真,过普通人的生活。钱对他而言是身外之物。如春秋时代越国的范蠡,从越国功成身退后,散掉资财,隐姓埋名到齐国做买卖;10年后富可敌国,再次散掉,到了别处,再过10年,又是富可敌国,仍然散掉。他三次聚财三次散财,最后和西施泛舟太湖,不知所踪。这才是“进可兴国、退可富家”的大英雄,“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再一个张良,被刘邦誉为“汉初三杰”之一,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树立起了人生的“1”,又添上了名垂千古的“0”,享受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荣,只比刘邦地位低点。张良最后去了哪儿?入山修道了。他谢绝封赏,选择了自由,就回归到“1”上了。现在的张家界就是张良的封地。 范蠡和张良的境界就是哲人的境界,他们是最安全最了不起的人。你根本无法估量他们身上的财富究竟有多少,这种财富还不是你能模仿的,是他的境界到这儿了。他不但能在“1”后面添上很多的“0”,还能潇潇洒洒地从很多的“0”后面回到原来的“1”。这就是哲人的境界,也是佛的境界。
自古以来,多少人从“1”开始,没有添上一个“0”;多少人在“1”后面添了若干“0”,最后越走越远,回不来了,甚至忘了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了。成功的喜悦之后,往往开始了不着边际的幻想。拿破仑登上阿尔卑斯山顶,以为自己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大,结果兵败滑铁卢;项羽成势之后,气吞万里如虎,简直是恨天无柄、恨地无环,实际上他仅仅统率800壮士起事时有这个力量吗?他已经失去常识,忘了自己的力量是从何而来的了,所以不是天亡他,是他迷失本性,只能自取灭亡,饮恨乌江。很多人就是这样,建功立业,添了很多个“0”却再也回不来,至死回不来了。(来源:网络)
用户1328721 2011-4-3 12:40
用户886268 2010-11-29 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