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是从电视节目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它具有许多优点,如可实现双向交互业务、抗干扰能力强、频率资源利用率高等,它可提供优质的电视图像和更多的视频服务,一些新的业务,如交互电视、远程教育、会议电视、电视商务、影视点播等将会随之而出现。
伴随着电视广播的全面数字化,传统的电视媒体将在技术、功能上逐步与信息、通信领域的其它手段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全新的、庞大的数字电视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各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已分别制定出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的方案和产业目标。数字电视也被各国视为新世纪的战略技术。
我国也将数字电视列入"十五"计划的十二个重点项目之一。广电总局将2004年确定为数字化发展年、产业化发展年,足见主管部门高层对广电数字化的重视和决心,2015年,中国将全面停止模拟电视信号的播出。发展数字电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一个被预测为一万亿规模市场给国家和相关产业带来的巨大机遇。但实际上,从目前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状况来看,标准滞后、网络整合困难、终端不足、市场不成熟、内容严重匮乏、收视习惯难以改变、价格缺乏制度依据、核心技术有待继续研究、数字电视产业链很不完善、商业模式有待探索以及体制问题等因素制约着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现在分析如下,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并引起广泛讨论。
一、标准滞后
没有标准,产业就无法发展。中国数字电视技术标准严重滞后,是业界普遍认为制约数字电视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原计划在2003年年底公布这一标准,但是到目前看来,标准仍然是一个未知数。这就意味着厂商在研发上不能形成明确的方向,电视运营商与设备供应商在经营上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数字电视标准主要分三个方面:信源、信道和信宿。
目前来看,信源标准基本由国外把持,并且由于我国有线电视体制为划地区、多层次结构,各地电视台采用不同系统,而这些系统互相并不兼容。下游机顶盒厂商只能针对各电视台采用的不同系统来开发配套的终端机顶盒产品,导致研发成本过高,并且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另一方面,有线传输和地面传输两个信道标准迟迟不能出台,虽然我国卫星标准已经在2000年颁布,但基于现有法令,终端用户直接通过卫星接受电视信号还属于违法行为。因此当前迫切要解决的仍然是有线和地面传输标准的出台。这两个标准的久议不决,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厂商的投资积极性,限制了数字电视事业的发展进程。
国外的经验通常是在标准颁布两年后启动市场,让市场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标准尚未明朗之前,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也很难一下子找到一条豁然开朗的道路。
二、网络整合困难
我国对广电网络的数字化改造已进行了多年,目前国干网、省干网等骨干网的光纤化、数字化改造成效显著,但再往下各地差异很大,问题仍然不少。从传输网络看,广电的多级传输网络虽然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数字电视传输平台的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接入网络看,模拟有线电视网络已经覆盖县一级的用户。目前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还没有形成全程全网;(2)大部分地区的有线电视网络还没有完成双向化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双向业务的开展。
当前广电网络改造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方面是资金匮乏,根据广电总局的计划,在2015年前要完成近1亿有线电视用户入户线的双向改造,如果按1000元/户计算,需要投入1000亿元,相关设备的投入在2000亿元左右。基于历史投资关系以及严格的禁入政策限制,其中的大部分将可能由地方承担,每个省市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都面临巨额资金压力。
另一方面则是网络整合阻力重重。众所周知,与电信统一投资搭建全国性网络不同,有线电视网络大部分是由各地自筹资金建设发展起来的,投资主体散落地方,产权分散,也因此形成地方割据、互不连通的局面。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困惑,在于有线电视是分散发展起来的,很多城市都是几张网并存,有省网、市网、区网等,最夸张的一市竟有八网。因为可收初装费和维护费的政策,谁铺网谁就可收费,所以要整合网络非常困难。
而数字电视带来的收费运营模式需要建立在统一数字电视平台、统一信号源、统一使用一种有条件接收系统(CA),才可以到户。网络不能整合不仅无法形成有效的运营模式,对增值业务的开展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在前几年的实践中已经得到验证:各地在有线电视网络上开展了很多增值和扩展业务,如企业网互联/VPN、线路/通道租用、Internet接入、远程教学、数据广播等,甚至在一些地方还涉及了语音业务,但都由于不具备全面大规模运作的条件而收效不大。如果按照目前的方式继续下去,我们今后在数字电视上还将面临代价不菲的改造工程。
三、终端不足
我国现在模拟电视的保有量接近4亿台,要在2015年之前完成模拟向数字的转变,每年对数字电视终端(包括数字电视机和机顶盒)的需求平均应有3000万台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将是数字电视机顶盒。特别是2004~2005年,考虑到数字电视机的价格和产量都难以有质的改变,机顶盒产品将是数字电视终端市场的主导产品,平均每年应有1500万台的需求量。如果按照每台平均1000元的价格计算,一年就有150亿元的市场规模。
虽然市场前景不错,技术也不复杂,但国内机顶盒市场却没有大规模启动,机顶盒生产商似乎提不起热情,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造成了各地广电运营商在搭建自己的数字电视平台时各自为政,对于接收自己网络数字信号的机顶盒都指定一系列技术要求,特别是关键的有条件接收系统(CA)和中间件,选择的技术标准和合作厂商各不相同,互相之间无法兼容,给机顶盒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由于当前国内市场上的机顶盒采用的是一机一卡的标准,CA和中间件都内置于机顶盒中,机顶盒生产商给一家运营商生产的产品无法用到另一个运营商的网络中,厂商只能按照订单生产,产量上不去,形不成规模,厂商没有热情也就不足为奇。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就是尽快推出"机卡分离"的国家标准,由主管部门监督运营商遵照执行。"机卡分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制造商可以将CA等差异性的内容做到卡上,把底层相同的软硬件平台做到机顶盒中,这样就不用针对不同的CA系统研制不同的机顶盒,生产的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制造商通过提高产量,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这不仅对机顶盒生产商有好处,对运营商也有好处,可以较低的代价快速普及用户。另外,运营商只需向用户售卡、授权即可提供服务,获得收入,这样运营商能够更集中精力开拓新的增值服务。消费者也可以自由地到市场上选购机顶盒产品,不受终端的限制,随时随地享受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可见尽快出台机卡分离的国家标准将是尽早启动数字电视终端市场的有效保证。
四、市场不成熟
到底有多少中国人对数字电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呢?尽管现在对于数字电视的美妙蓝图不断地出现在老百姓的面前,但是心动的人确实不是很多。这一点从中国数字电视用户的数量就可以非常直接地看到。
表面上看来,现在数字电视很"热"。但专家认为,这种"热"并不是市场成熟之后的表现,而是运营商们推广的"一头热",也是希望通过市场推广来促进产业发展,产业本身还没有成熟起来。
在数字电视产业处于市场启动期,且没有市场统治力量的情况下,政府的产业政策往往起着绝对主导的作用。在政策不明的空当期,势必会造成大批的无效投资和条块分割的市场。
五、内容严重匮乏
美国传媒大王默多克曾说:"宽带的核心是内容",对于数字电视来说,发展市场的重点同样是"内容为王",发展数字电视产业必须高度重视内容建设。
相对于模拟电视节目的制作、传输,数字电视节目的制作要求更高、成本更大,因为要支付"收视费用",与模拟电视节目相比,人们对数字电视的期待值会更高,宽容度会更低,这些都要求数字电视的节目内容要更加丰富、可视性更佳、制作更加精良。
而现阶段中国电视节目制作队伍,在短时间之内还很难满足上述要求,这就很可能会出现由于内容供应不足,数字电视节目"品种单一"、"自我复制"、"粗制滥造"等情况出现,从长远看,这不但会减损人们对数字电视的热情,而且会增强人们对"付费"这一模式的逆反。
目前中国各地所提供的数字电视的内容,其分类方式仍然是按照电影、电视剧、体育、娱乐等,在节目内容上并没有多少的新意,基本上与有线电视所能看到的节目内容大同小异。这必然也很大程度上约束了用户的发展。
对于内容提供商来说,因为用户数相对有限,所以也不可能一下子投入很高的成本去制作节目,所以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据介绍,目前诸如英国、中国香港等地互动点播节目平台,多半是靠成人节目取胜。在香港,一家经营视频点播业务的公司,点播他们片库最多的有以下三种:第一是成人片;第二是电影和剧集,第三是儿童教育类节目。而在内地这条发展道路显然不可行,所以也就无法使观众对其形成消费依赖。
数字电视更清晰的图像并不能成为观众花费千元购买机顶盒并按月付费收看数字电视的充足理由,更不足以推动数字电视观众群体达到理想的增长率。内容已经成为数字电视发展的最大瓶颈。
六、收视习惯难以改变
目前中国电视观众在收视习惯方面,具有"被动"、"免费"这两个重要特征,要大多数电视观众改为"主动"、"付费",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主动"、"付费"收视的前提应该是电视节目的可选性强、节目数量大、专业内容多、图像清晰度高,价格还要适中。然而,从目前整个市场状况看,包括节目来源和运营,包括接收设备的生产和销售,包括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收视喜好,也包括管理部门辖制政策的势能,这种理想前提还只能算得上是人们的期望值,因为它与现实的距离太大了,至少市场形成初期是这样的,而由自愿付费行为促成的自主接收模式的形成可能是遥遥而无期。
七、价格缺乏制度依据
数字电视标准的不统一,使得产品难以形成规模化,直接导致成本的居高不下。一方面,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的系统建设、更新、维护费用偏高。另一方面,有线电视观众改用数字电视的转入成本也大大高于期望值。由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机顶盒的价格目前约在千元左右,而受众期望值只有500元。
同时,高投入必然期望高回报,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受调查广电机构,认为数字电视每月收费额度应在30元至70元之间。但是,接受调查的大部分潜在用户表示,能接受的数字电视月收费水平在20元以下。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电视事业先天带有垄断性质,各地数字电视网络也都由一家运营商垄断经营。这就给数字电视服务定价带来了新的问题:是由物价局核准?还是搞价格听证?价格的确定缺乏制度依据。
无论如何,价格影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数字电视能否健康发展,处理好这个问题,还要多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
八、核心技术有待继续研究
在VCD、DVD等产业发展中吃了亏的中国业界,数字电视发展之初就充分认识到了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国内的大多数企业都在核心技术上暗自谋划,希望能彻底摆脱对国外企业的依赖。尽管如此,中国产业的发展毕竟比国外要晚很多年,所以要一下子超越,一下子完全掌握核心技术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技术原因,中国不得不延迟推出自己的数字电视技术。中国一直希望摆脱主要高科技领域中对外国技术的依赖,而推出自主研发的数字电视计划正是这一努力的关键部分。
中国的电视观众总数为全球之最,有超过3亿家庭拥有电视机。中国政府希望,在电视机行业向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HDTV)更新换代的过程中,确保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发挥作用。政府原计划2003年底公布新的标准,虽然在最后期限结束前未能推出标准的消息并未宣布过。同样,2003年上半年,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广播电视向外界透露,数字电视"机卡分离"的政策很快会正式出台,可时至今日该政策仍然未出台。推迟公布数字电视标准表明,中国政府靠指令来独立开发上述复杂技术并非易事,在世界其它地方,开发这些技术通常要许多年。
九、数字电视产业链很不完善
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将需要一个崭新的产业链。数字电视产业链的构成包括:节目制作、节目提供、干线传输、节目集成分发、接入网、机顶盒生产销售和用户。产业链只有均衡发展消除瓶颈,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是相互依存的,不同的环节发挥不同的作用。上游的产品通过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传递,到达用户后才产生价值,任何环节出现断裂,产品就无法到达最终用户,也就产生不了价值。
从竞争战略研究角度来看,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关系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相互间合作良好,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取得利润。当产业链中某个环节出现瓶颈时,也许会有替代品进入,来维持产业链的完整。从目前人们对数字电视的认识来看,很多人都希望一统整个产业链以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显然不现实。
现在我国数字电视产业还处在初始阶段,产业链正在形成,完善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当产业链中某个环节出现瓶颈时,就会制约整个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十、商业模式有待探索
中国的数字电视运营商并没有找到盈利的商业模式。现在的运营商,只是在广电总局的要求下完成任务,他们是怀着责任和义务去发展数字电视,他们基本上还是处于独家经营的垄断地位,所以对于成功的商业模式的探索,他们还是比较欠缺。
当然技术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市场的不成熟也直接导致运营商仍然在商业模式的黑暗中迷茫。
传统电视运营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广告,观众看节目的同时看广告,就有厂商支付广告费。而数字电视的经营模式则与之不同,其运营费用来自于直接向用户收费。看数字电视节目,初期用户需要能解密和解码的接收设备(数字机顶盒)。因而需要不同的营销手段引导市场,引导观众付费看电视,这是运营公司的一个新课题。熟悉市场,探索市场,从市场中摸索规律,研究各种营销模式,是数字电视运营商的当务之急。
十一、体制问题
中国的广电呈一个不合理的"倒三角形":最有经济实力、最有能力控制资源的是最下面的一层,而不是最上面。目前,广电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广告、收视费和付费电视来支撑,其中广告收入由电视台控制,是电视台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大家并不热衷于付费电视的推广,要想通过数字电视的发展来推动付费电视,就必须在体制上有所变革。广电业的一些问题不是用市场的办法就能完全解决的。比如节目、市场开放等。这些都要在体制上想办法。数字电视要发展,不能只谈技术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市场的营运环境,其次要开放资本市场,三是充分提升民间的原创力,从国有体制下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
数字电视是电视业发展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数字化不仅是广电系统的大事,而且牵涉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是全社会的大事,发展数字电视产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按照产业规律来运作,加大电视节目开发力度,广泛合作,构建畅通的产业链。数字电视如何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产业的核心在于市场和客户。整体平移中,一要考虑到市场均衡,二要考虑市场发展问题。要靠业务的发展、服务的发展,才能够良性循环。用最低的成本将最好的数字电视节目送给广大受众,只有受众喜欢了,数字电视产业才能成功了,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字电视技术所带来的无限快乐与收益。(作者:邓永红)
|
|
|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