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上司都希望下属快速提升技能,我也是,经常开展各种培训、讨论会议、请专家咨询,却一直有两个困惑:1听完后掌握了理念和思想,不知道从何下手;2是大部分听到的东西很快成为了过眼烟云,烟消云散被遗忘了。
我一直在研究找方法,如何让大家掌握得快,并深入理解活学活用。比如林 彪讲解军事布阵思想时,就拿当时的地理环境,让几个战士分头扮演不同的角色,大家记住了一个概念,记住了一个实际操作的方式,比看书的理解要深入。
我教女儿学英语,就对着实物教,怕她二十年后成了我,总要经历“实物——中文词——英文词”(说的时候)、“英文词——中文词——实物”(听的时候)的步骤才能理解意思。对比各种方法的效果,想找到最佳的形式,事半功倍地解决培训效果问题。今天给出的就是寻找、摘抄、对比的结果。这是我看来并实践验证的一个方法对比,包括了讲听问答、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反串教学的四种方式。
讲听问答(效果70%、回忆率10%、形式——老师解释/学生听讲课/讲义/录像/讨论、注意要素——短于20分钟/运用例子分析);
案例教学(效果72%、回忆率32%、形式——老师举例/学生听讲问答/实例展示、注意要素——短于15分钟/不用录好的像而用鲜活的例子/有目的的问题/允许团队回答问题)
课程设计实习(效果85%、回忆率65%、形式——老师辅导/学生实践/扮演/模拟/游戏/练习/案例/作业本/互动软件/有目的的直接反馈、注意要素——具体/相关/有深度/有依据/实用)
反串教学(效果100%、回忆率100%、形式——学生当老师给第三者解释演示和辅导真老师只当顾问旁观提供咨询意见/有目的的直接反馈、注意要素——1具体;2相关;3有深度;4有依据;5实用)
(上面本来是个表格,贴进来变形,就改了个形式,见谅)。
分析上面的表格,现在国内职前教育形式基本是前两种方式,到了大学有一些第三种形式,但与美国大学相比这部分比例仍很偏低,第四种反串教学的方式好像还真用得挺少。
我在大学时碰到过这个情况,我校有个科技日语专业,师资极缺的专业,仅有的一个既懂科技又懂日语的老师出国了,后备的人员一年多没上来,学校就采取了这种方式,找到临校的H大学日语专业,协商请我校科日专业全体学生旁听未果,最后同意派2个学生旁听,这两个学生回来再讲给大家听,就这样大家度过了一年的既是学生又是老师的快乐时光,每个同学均有机会去旁听,回来上课是反串+讲问听答+课程设计实习,说一下结果就知道了,那个班的学生后来的工作业绩都还是不错的,招聘单位一去就比较认可,另外他们班的凝聚力和和谐也让其他专业的羡慕。
想起小时候,我经常当小老师,给小伙伴大伙伴们讲故事,也就是前天刚学会刚听到的东西而已,不知道如果没有那番无意中的反串教学方式,今天的我能到什么模样。
上面表格中每个方法又都有自己专门的学问,限于篇幅,不在本文的讨论内容了。最后我问自己一个问题,MBA教学为什么用很经典的案例教学效果也不错?研究管理的哈佛学者们不会不知道反串教学的方法吧?我是这样看,MBA是提高班,参与听课的人都是带着实际困惑来的,是在集思广益争论一些火花出来,不是那种什么都不懂来启蒙学习的。也就是说,反串教学对培养初级的新手比较合适。
我把这个方法用在了教女儿英文上,原来都是她有问题找我问,或者我去考她,考到她不会的地方,她才知道自己该去学什么,才会督促自己去学,可大人哪有那么多时间天天考她呢。为了促进她的独立思考,也为了验证反串教学这种方法是否有效,我告诉她有很多单词我是和她学的,我有很多也不会,所以希望她能把每天英文课的内容回家讲解给我听,昨天晚上我母亲学女儿说:“我爸让我教他英文,把我们课堂上讲的讲给他听,我得备备课,上课得多问问老师,奶奶也给我建议建议”,能开始有这种想法,不知算不算反串教学的一个起步成果了?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