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与亲戚朋友谈起小孩子的教育问题,有幸被尊崇为说客,被托去给青春期抵触情绪很强的小孩子做说服教育工作,在谈话之前,从大人嘴里了解到的孩子是不认真学习,拖拖拉拉,错的很多,成绩很差,跟家长抵触敌对很强。但与孩子沟通起来,我的发现孩子其实并不是不在乎自己的成绩,嫌父母唠叨,老是说也不帮他可能也帮不了。
后来,我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打了一个比喻,我们谁都知道沙漠的对面是一大片绿洲,谁都想过去,但是走哪条路,如何走,带什么东西才能安全跨过这片沙漠,这些难道你能指望一个初中的小孩子自己独立分析完成吗?当然有些孩子是很聪明的,可以自己悟得出来,可大部分的孩子还是那一般般的。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不是责骂批评施压孩子了,而是与他一起分析,帮他找到路,鼓励他自己走下去。
比如,我审查其数学试卷,发现有一道题复杂点的式子做因式分解,原式子列出来,直接就分解到位了,但有一个未知数x的系数本应该是负号,分解出的结果却是正号。
如果从现象来看,就是错了,丢了8分(后面一串都算错了),可以理解成没学会(结论可以是笨或基本功差);再细问,其实他整个题目推理是会的,也可以归结为粗心;但让他自己不跳步,把每一步的计算都写出来,一个一个环节的有条理的列出来,他却算对了,所以我下得结论是:他既不是粗心,也不是基本功差,而是做题习惯不好。大多题目总是妄图靠自己的脑子里推理直接得出结论,但复杂的式子倒来倒去的,等号左右移来移去,符号容易弄反,分子分母上下的换算(分子分母由分式组成的那种)也是如此。后来我让他做大题时,必须不能跳步,训练了两道题,同类型的题目就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而且他觉得还很简单。
与大人沟通类似问题,父母反应,说从来就没逐题的看过他的试卷。脑海中瞬间出现一些词: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引申到日常公司管理中,我细回想起来,这种情况并不少见。集中的现象是当了领导,扎不进去,就是骂下属,最终下的结论就是自己是天上飞的鹰,下属是地上跑的猪,总是妄图通过招聘到特别聪明优秀的人才来解决问题。孰不知,人才在人群中的比例不过区区15%,这是不能强求的,就算你找到了,你想要人家,可人家愿不愿意跟你过来干呢?就算愿意过来,毕竟人之禀性不同,又是否能协调的好呢?最佳的办法就是深入细节,见微知著,用流程表格、用管理工具软件、用组织机构,形成制约关系,将容易出错的地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从隐性问题变为显性问题,让人容易发现,让工具与人对经办人可能的潜在错误形成检查、提醒和制约,而不是单纯的罚罚罚、骂骂骂…
毛_主_席文选的《关心群众生活 改进工作方法》中谈到,关心了群众日常生活的小难事,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们就会心理上支持你的工作;领导推动某项工作时,一定要做两个工作,一是兼任某个具体事务部门的基层领导,二是要做整体的宏观领导;基层工作可以发现具体问题,进而上升提炼为规律性的通用解决方法,宏观领导可以将这些通用方法用于其他部门的实践。只靠基层领导,他们未必有宏观的眼光和整体的解决思路,毕竟位置决定眼界;只靠高层宏观,不理解具体执行部门的细节问题,制定一些不适宜执行的方法,一样做不好。看看三国里的孙策是被谁搞死的,就知道宏观和微观的关系了,宏观再对再好,最终也可能会死在微观小细节小人物上。
扎不进去是通病,浮躁的社会,浮躁的人心,造就的是浮于表面的工作方式和家庭教育方法。格物致知,格的是心、格的是事,知的是理,知的是道。不沉进去,不扎进来,将永远都只是一个差不多、马马虎虎的结果,很难达到极致的美,对任何事或物都一样。
用户1678053 2015-3-8 15:08
xlch_163_725249928 2015-3-6 08:17
用户1454308 2015-3-5 10:32
用户1187092 2015-3-5 10:16
用户1604023 2015-3-4 10:30
凤舞天 2015-3-4 00:58
用户1406868 2015-2-28 12:31
用户1088843 2010-7-8 10:58
用户1263885 2010-5-5 10:52
用户1534260 2010-4-7 14:33